凌丽萍姚莹莹(江苏省苏州市中医医院215005)
【摘要】目的:为了提高对盆腔炎患者的辩证施护,减轻患者长期迁延不愈的痛苦,故收集临床资料和回顾病情变化,总结辩证施护要点。方法:将2011年1月到2012年8月收住我院的70例盆腔炎患者经辩证给予特色中医妇科护理。结果:患者经辩证施护结合特色疼痛明显减轻。结论:经辩证施护配合特色中医妇科护理操作如:中药热敷、保留灌肠、穴位敷贴、保健操、辩证施膳等中药特色护理后,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缩短病程。
【关键词】盆腔炎辩证施护特色护理
盆腔炎是常见的妇科疾病,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几个部位同时发病。按其发病过程,盆腔炎常分为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如果急性期未能治愈,可转为慢性盆腔炎。其中慢性盆腔炎(CPID)是一种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易治愈的妇科常见疾病[1]。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卵巢炎、盆腔腹膜炎及盆腔结缔组织炎等。本病在中医中属于“带下”、“腹痛”“症瘕”、“不孕”等范畴,多数患者均有痛经史。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盆腔炎的治疗有很好的疗效。常见的证型有:湿热蕴结、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瘀互结型。
1.临床资料
70例均为我院住院盆腔炎患者,年龄在25~45之间,大部分患者在初始发现时未予以重视,症状加重时才住院治疗,患者病程均在之间,大部分患者的表现为:下腹及腰痛,下腹坠胀,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后、性交后、排便时及月经前后加重,可伴有低热,月经增多和白带增多。妇科检查: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输卵管炎时在子宫一侧或两侧可触及条索状物,并轻度压痛;盆腔结缔组织发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在盆腔一侧或两侧扣及包块。
2.辨证施治方法
湿毒蕴盛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止痛。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气滞血瘀治法:理气活血,消疤止痛。方药:银翘红酱解毒汤加减。脏腑失调治法:健脾益肾,和血调气。方药:健固汤加减。
3.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盆腔炎以湿热蕴结型为多,典型中药保留灌肠方:红藤20g败酱草20g黄柏20g紫花地丁15g木香20g苦参15g陈皮20g延胡索20g皂角刺20g浓煎灌肠,每晚临睡前将药液温至39~40度保留灌肠,压力要低。告知患者其至少保留一个小时以上。其中湿热蕴结口服方:红藤20g败酱草20g紫花地丁10g延胡索10g桃仁10g丹皮10g广木香10g蒲公英20g蛇舌草20g生米仁20g小茴香10g九香虫10g徐长卿10g陈皮6g党参15g每天两包,偏凉服。
4.辩证施护和体会
4.1心理护理
慢性盆腔炎病程长,容易反复发作,加上家庭,经济等方面的压力,患者的情绪都很焦虑,而且有时一个疗程结束后症状未缓解,会使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情绪低落。这时,护士的心理护理就尤为重要,多与患者沟通,耐心回答患者的问题,多与患者讲一些成功的案例,最好是能够由多增加相同患者之间是交流沟通,使患者增加康复的信心,积极的配合治疗。告知患者不要急躁,要有恒心和信心,以最佳的心态配合治疗[2]。
4.2辩证施膳
促进患者的康复。在饮食上,知道患者食清淡,营养的食物,避免生冷辛辣油腻的食物。
盆腔炎病人要注意饮食调护,要加强营养。发热期间宜食清淡易消化饮食,对高热伤津的病人可给予梨汁或苹果汁、西瓜汁等饮用,但不可冰镇后饮用。白带色黄、量多、质稠的患者属湿热证,忌食煎烤油腻、辛辣之物。少腹冷痛、怕凉,腰酸疼的患者,属寒凝气滞型,则在饮食上可给予姜汤、红糖水、桂元肉等温热性食物。五心烦热、腰痛者多属肾阴虚,可食肉蛋类血肉有情之品,以滋补强壮。
4.3中医妇科特色护理
根据不同证型予耳穴埋籽,穴位敷贴、中药热敷、中药熏洗、拔火罐中医操作及理疗等辅助治疗。做好相应的操作护理,掌握操作禁忌症,如果月经期就暂停以上中医操作。
4.4健康指导
4.4.1盆腔炎患者也不要过于劳累,做到劳逸结合,节制房事,以避免症状加重。
4.4.2杜绝各种感染途径,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每晚用清水清洗外阴,做到专人专盆,切不可用手掏洗阴道内,也不可用热水、肥皂等洗外阴。盆腔炎时白带量多,质粘稠,所以要勤换内裤,不穿紧身、化纤质地内裤。
4.4.3在急性期应积极彻底地治疗,不应以症状暂时缓解作为治愈的标准同时,要配合生活调护及预防复发。
4.4.4月经期、人流术后及上、取环等妇科手术后阴道有流血,一定要禁止性生活,禁止游泳、盆浴、洗桑那浴,要勤换卫生巾,因此时机体抵抗力下降,致病菌易乘机而入,造成感染。
5.讨论
盆腔炎病情迁延复发,病人生理上不适造成生活质量下降,心理负担重。根据个体差异,辩证施护,结合特色中医护理、心理安慰等护理措施切实可行减轻患者的病痛,缩短病程,避免复发。在今后护理过程中可以再开发中药泡脚等特色中医操作,制定一些理疗保健操增强患者的抵抗力,促进康复。
参考文献
[1]孙晓玮.中药保留灌肠配合中药热奄包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湖北中医杂志[J].20l2,34(3):44.
[2]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