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调查我院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药敏结果;检测不同酵母菌临床分离株对氟康唑(FCZ)、伊曲康唑(ICZ)的体外敏感性,了解耐药现状;初步了解和厚朴酚(HNK)的体外抗念珠菌活性;为提高对真菌感染的认识、及早诊治、为抗真菌药合理应用提供流行病学资料。第一部分深部真菌感染129例临床分析回顾性调查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2005.9-2006.9期间,129例经真菌培养及/或病理活检证实的深部真菌感染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调查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病原菌、感染部位以及产生感染的各种因素。结果显示:老年、住院天数超过40天、肿瘤及血液系统疾病、急性胰腺炎等患者院内深部真菌感染好发人群。应用广谱抗生素、接受放化疗、侵袭性操作、手术等是院内真菌感染的易患因素。严重的基础疾病和ICU中较长的治疗时间是影响病人预后的主要因素。病原学结果显示:院内真菌感染以念珠菌为主,占90%,其中白色念珠菌分离率占22%。热带念珠菌及其他非白色念珠菌分离率较同期国内外资料高。隐球菌仍是院外感染的主要病原真菌,少见的真菌感染增高。唑类药物仍是最常用的一线抗真菌药物。白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率高达50%和38%。第二部分念珠菌的体外药敏试验研究采用微量稀释法检测了FCZ与ICZ对150株酵母菌的体外活性;检测HNK对24株念珠菌的抗菌活性及与唑类药物联用后的联合抑菌指数(FICI),并在透射电镜(TEM)下观察药物作用前后白色念珠菌标准菌株ATCC64550后其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150株实验菌株对FCZ和ICZ的敏感率分别为89%和74%。白念珠菌对FCZ的耐药率为9%;对ICZ的耐药率为15%,对FCZ的MIC90为4μg/ml,对ICZ的MIC90为2μg/ml。唑类药物之间存在交叉耐药性。部分耐药菌株没有应用抗真菌药物的背景。4株克柔念珠菌中2株对ICZ耐药(R),1株为剂量依赖性敏感(S-DD);2株对FCZ为S-DD。9株光滑念珠菌中,3株对ICZ耐药,3株为S-DD。和厚朴酚体外对实验菌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MIC范围为12.5~100μg/ml。与唑类药物联用呈现无关或拮抗作用。透射电镜(TEM)下观察其超微结构发现:与空白对照相比,药物作用组真菌细胞部分细胞膜不完整,内容物外露,细胞变形,靠近细胞膜处有较大面积低电子密度区,细胞质内有小空泡产生。结论:深部真菌感染多发于严重基础疾病及免疫缺陷患者,病死率高,念珠菌仍是院内最常见的致病菌,非白色念珠菌所占比例增高。不同来源的念珠菌对唑类的耐药率有差别,与唑类药物应用有一定关系。和厚朴酚体外对念珠菌有一定抑制作用。有效控制院内真菌感染需要以下措施:(1)预防为主。(2)合理应用抗真菌药,并监测耐药菌株。(3)提高真菌检测水平,达到早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