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高精料饲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精料,反刍动物,酵母培养物,研究进展
高精料饲粮论文文献综述
赵国宏,王世琴,刁其玉,张乃锋[1](2019)在《酵母培养物在反刍动物高精料饲粮条件下的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集约化生产条件下,为追求高生产性能,常以高精料的营养策略饲喂高产奶牛和高强度育肥肉牛、肉羊。长期饲喂高精料或突然采食大量含易发酵碳水化合物饲粮时,动物易出现瘤胃代谢紊乱,诱发代谢性瘤胃酸中毒及腹泻等多种代谢性疾病。如何在高精料饲粮条件下保持瘤胃健康是进行营养调控的关键。酵母培养物作为微生态制剂的一种,已在反刍动物养殖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研究,在维持瘤胃健康、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本文总结了酵母培养物的作用机制及其在高精料饲粮条件下的应用效果,并阐述了酵母培养物在反刍动物饲粮中适宜的添加量,为酵母培养物在反刍动物饲粮中合理利用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赵洋洋,韩永胜,李伟,王晓玲,李建国[2](2019)在《不同蛋白质水平高精料饲粮对荷斯坦奶公牛育肥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质水平高精料饲粮对荷斯坦奶公牛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体重(197.07±11.11) kg和体况相近的荷斯坦奶公牛90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30头,各组间平均体重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分3个体重阶段(200~300 kg、300~400 kg、400~500 kg)进行。在每个体重阶段,Ⅰ组、Ⅱ组和Ⅲ组分别饲喂低、中和高蛋白质水平饲粮。在同一体重阶段各组饲粮能量水平相同,精粗比均为90∶10。试验期193 d。结果显示:1)试验各组各体重阶段及全期平均日增重(ADG)、干物质采食量(DM I)、可消化干物质采食量(DDMI)、DDMI/ADG和DMI/ADG均差异不显着(P> 0. 05)。2) 200~300 kg体重阶段,Ⅰ组中性洗涤纤维(NDF)的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Ⅲ组(P <0.05); 300~400 kg体重阶段,Ⅲ组粗蛋白质(CP)的表观消化率比Ⅰ组提高了4.27%(P<0.05),Ⅰ组的NDF表观消化率比Ⅱ、Ⅲ组分别提高了16.06%和10.42%(P<0.05)。3) 200~300 kg体重阶段,Ⅲ组CP消化量极显着高于Ⅰ组(P<0.01); 300~400 kg体重阶段,各组间CP消化量差异极显着(P<0.01),Ⅰ组NDF消化量显着高于Ⅱ、Ⅲ组(P <0.05); 400~500 kg体重阶段及全期,各组间CP消化量差异极显着(P<0.01)。4)各体重阶段,血清生长激素(GH)含量随饲粮蛋白质水平的升高有所增加,但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 200~300 kg体重阶段,Ⅲ组血清甲状腺素(T4)含量显着高于Ⅰ组(P<0.05); 300~400 kg体重阶段,Ⅲ组血清葡萄糖(GLU)含量显着高于Ⅰ组(P<0.05),Ⅱ、Ⅲ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比Ⅰ组分别提高了8.63%和10.98%(P<0.05)。综合分析各项指标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6~12月龄不同体重阶段奶公牛的饲粮蛋白质水平建议值(干物质基础)如下:200~300 kg体重阶段,饲粮蛋白质水平为15.00%; 300~400 kg体重阶段,饲粮蛋白质水平为15.00%; 400~500 kg体重阶段,饲粮蛋白质水平为14.00%。(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孙福昱,赵一广,薛夫光,华登科,杜春梅[3](2019)在《海带粉对饲喂高精料饲粮奶牛瘤胃发酵参数和菌群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探究海带粉作为饲料原料对饲喂高精料饲粮奶牛瘤胃发酵参数及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选用体重为(605±36) kg的健康泌乳中后期荷斯坦奶牛15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5头。采用随机试验设计,3组奶牛分别饲喂45%低精料饲粮、55%高精料饲粮和55%高精料+5%海带粉饲粮。试验期为35 d,于试验末对晨饲前奶牛经口腔采集瘤胃液,测定其pH,氨态氮、微生物蛋白、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菌群结构。结果显示:1)相比55%高精料饲粮,在5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5%海带粉后,瘤胃中pH显着升高(P<0.05),氨态氮和微生物蛋白的浓度显着降低(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以及挥发性脂肪酸中丁酸、异丁酸和异戊酸的比例显着增加(P<0.05)。2)在5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5%海带粉降低了样本独有的操作分类单元(OUT)数量,但对瘤胃细菌α多样性的影响不显著(P>0.05)。在门水平上,与44%低精料饲粮相比,55%高精料饲粮显着增加了瘤胃中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显着降低了瘤胃中SR1_Absconditabacteria的相对丰度(P <0. 05);而在5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5%海带粉后,瘤胃中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瘤胃中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显着增加(P<0.05),同时进一步显着增加了瘤胃中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在属水平上,相对于45%低精料饲粮,55%高精料饲粮显着增加了瘤胃中瘤胃球菌属2(Ruminococcus_2)和毛螺菌科NK3A20类群(Lachnospiraceae_NK3A20_group)的相对丰度(P<0.05),显着降低了瘤胃中普雷沃氏菌属1(Prevotella_1)和普雷沃氏菌科UCG-003(Prevotellaceae_UCG-003)的相对丰度(P<0.05);在5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5%海带粉后,进一步显着降低了瘤胃中Prevotella_1的相对丰度(P<0.05),并显着增加了瘤胃中Ruminococcus_2的相对丰度(P <0.05)。综上可见,在5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5%的海带粉可以改善饲喂高精料饲粮奶牛的瘤胃发酵环境,调整瘤胃菌群结构,对瘤胃细菌多样性的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赵洋洋[4](2019)在《高精料饲粮不同粗蛋白质水平对奶公牛育肥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高精料饲粮不同粗蛋白质水平对荷斯坦奶公牛育肥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选择90头体重(197.07±11.11)kg和体况相近的荷斯坦奶公牛,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随机分为3组,每组30头,各组间平均体重和体况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Ⅰ组、Ⅱ组和Ⅲ组分别饲喂低蛋白水平、中蛋白水平和高蛋白水平饲粮,各试验组饲粮的能量水平相同。试验分为叁个体重阶段,200~300 kg阶段综合净能为7.05MJ/kg,蛋白水平分别为14.05%、15.00%和16.04%;300~400 kg阶段综合净能为7.10MJ/kg,蛋白水平分别为13.03%、14.01%和15.00%;400~500 kg阶段综合净能为7.16MJ/kg,蛋白水平分别为12.01%、13.01%和14.00%。饲粮精粗比均为90:10。预试期10 d,正试期193 d。结果表明:1)试验组各阶段及全期平均日增重(ADG)、干物质采食量(DMI)、可消化干物质采食量(DDMI)、可消化干物质采食量增重比(DDMI/ADG)和料重比(DMI/ADG)差异不显着着(P>0.05);200~300 kg体重阶段料重比(DMI/ADG)指标Ⅱ和Ⅲ组最低(P>0.05),Ⅱ组的养殖收益最高,分别比I、Ⅲ组增加了0.78(元/头/日)和0.22(元/头/日);其他阶段和全期DMI/ADG指标均为Ⅲ组最低(P>0.05),Ⅲ组的养殖效益最高。2)在200~300 kg体重阶段,试验Ⅰ组中性洗涤纤维(NDF)的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Ⅲ组(P<0.05);300~400 kg体重阶段,试验Ⅲ组粗蛋白(CP)的表观消化率比I组显着提高了4.27%(P<0.05),Ⅰ组的NDF表观消化率比Ⅱ、Ⅲ组分别提高了16.06%和10.42%(P<0.05)。3)在200~300 kg体重阶段,试验Ⅲ组CP消化量极显着高于试验Ⅰ组(P<0.01);300~400 kg体重阶段,各组间CP消化量差异极显着(P<0.01)。试验Ⅰ组NDF消化量显着高于Ⅱ、Ⅲ组(P<0.05);400~500kg体重阶段及全期,各组间CP消化量差异极显着(P<0.01)。4)血糖(GLU)和生长激素(GH)浓度随CP水平升高有所增加,但试验组差异不显着(P>0.05)。200~300kg体重阶段,试验Ⅲ组甲状腺素(T_4)显着高于Ⅰ组(P<0.05)。300~400 kg体重阶段,试验III组GLU浓度显着高于I组(P<0.05)。Ⅱ、Ⅲ组AST含量比I组提高了8.63%(P<0.05)和10.98%(P<0.05)。5)试验Ⅲ组眼肌面积比试验Ⅰ组显着提高了6.69%(P<0.05),各试验处理对屠宰率、肉骨比、净肉率及胴体产肉率无影响(P>0.05)。6)试验Ⅲ组失水率比试验Ⅰ组显着降低了9.01%(P<0.05);剪切力及蒸煮损失随着饲粮CP水平的升高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着(P>0.05),各试验组肉pH、肉色、色度及色相角度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7)饲粮CP水平对背最长肌肉常规成分没有显着影响(P>0.05)。8)试验Ⅲ组背最长肌饱和脂肪酸(SFA)含量分别比试验Ⅰ、Ⅱ组降低了14.58%(P<0.01)和9.68%(P<0.05),且试验Ⅲ组棕榈酸(C16:0)含量显着低于试验Ⅰ组(P<0.05)。其余SFA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Ⅱ、Ⅲ组背最长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分别比Ⅰ组增加了14.16%和17.42%(P<0.01),油酸(C18:1n9c)含量分别试验Ⅰ组提高了28.89%和30.19%(P<0.01)。随饲粮CP水平升高,MUFA中其余各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背最长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随饲粮CP水平升高而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着(P>0.05)。饲粮CP水平对亚麻酸(C18:3n3)、亚油酸(C18:2n6c)、花生四烯酸(C18:4n6c)、二十碳叁烯酸(C20:3n3)及二十碳四烯酸(C20:4n6)无显着影响(P>0.05)。试验Ⅱ组M/S显着高于Ⅰ组(P<0.05),试验Ⅲ组M/S极显着高于Ⅰ组(P<0.01)。各组P/S差异不显着(P>0.05)。9)随着饲粮CP水平的提高,试验Ⅰ、Ⅱ、Ⅲ组间瘤胃液pH无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Ⅲ组瘤胃液氨态氮(NH_3-N)浓度极显着高于Ⅰ组(P<0.01),比试验Ⅰ组提高了15.54%。试验Ⅱ、Ⅲ组微生物蛋白(MCP)浓度显着高于Ⅰ组(P<0.05),分别比Ⅰ组提高了19.95%和14.53%。饲粮CP水平对试验Ⅰ、Ⅱ、Ⅲ组瘤胃液乙酸、丙酸、丁酸、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乙丙比没有显着影响(P>0.05),乙丙比值随饲粮CP水平的增加而有所降低。10)胰蛋白酶活性随着饲粮CP水平的升高而增加,叁组间差异显着(P<0.05),且试验Ⅲ组比Ⅰ组显着高出8.94%(P<0.05),比试验Ⅱ组提高了5.10%(P>0.05)。α-淀粉酶活性及脂肪酶活性不受饲粮CP水平的影响。综上所述,增加饲粮CP水平可改善奶公牛的育肥性能,能够提高眼肌面积,提高背最长肌中MUFA含量,降低SFA含量。在本试验条件下,各阶段饲粮CP建议值(DM基础):在体重为200~300 kg下,适宜CP水平为15.00%;在体重为300~400kg下,适宜CP水平为15.00%;在体重为400~500 kg下,适宜CP水平为14.00%。(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6)
柳君辉,董国忠,田可[5](2018)在《高精料饲粮对反刍动物胃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及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季节性或地区性牧草缺乏尤其是优质牧草不足,生产者常常给反刍动物饲喂高精料饲粮以提高生产性能。这种高精料的饲粮模式会导致胃肠道微生物区系变化,出现菌群失调,影响消化代谢、生产性能,甚至健康。本文综述了高精料饲粮模式下反刍动物胃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变化,以及高精料饲粮模式下胃肠道微生物区系的营养调控措施。(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郭长征,冯泮飞,薛春旭,叶慧敏,刘军花[6](2016)在《高精料饲粮添加槲皮素对山羊瘤胃发酵、瘤胃菌群数量及血清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研究高精料饲粮添加槲皮素对山羊瘤胃发酵、瘤胃菌群数量及血清指标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12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波杂山羊(波尔山羊×长江叁角洲白山羊)随机分为对照组(不添加槲皮素)和试验组(槲皮素添加量为100 mg/kg BW),每组6头。试验期42 d,分别在第35、38和41天晨饲后0(08:00)、2、4和8 h采集瘤胃液;在第36、39和42天晨饲后0、6 h采集颈静脉血液。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高精料饲粮添加槲皮素,显着提高了瘤胃液p H(P=0.047)及异丁酸(P=0.001)和戊酸(P=0.034)浓度;显着提高了血清总抗氧化能力(P=0.031)、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P=0.002)和尿素氮浓度(P=0.006),同时显着降低了血清钾离子浓度(P=0.042);对瘤胃液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细菌数量无显着影响(P>0.10)。结果提示,高精料饲粮条件下,添加槲皮素可提高山羊瘤胃液p H,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对山羊健康具有潜在的保护效应。(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王亚萍[7](2016)在《可溶性糖部分取代高精料饲粮淀粉影响瘤胃发酵特性和trans-10氢化路径的体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可溶性糖取代淀粉对乳脂的有益影响被认为与其抑制了瘤胃脂肪酸trans-10氢化路径有关,而这种抑制作用可能与可溶性糖特有的发酵模式改变了瘤胃pH、微生物区系或特定的瘤胃代谢产物有关。但目前可溶性糖在瘤胃中的发酵模式还不确定,而可溶性糖影响瘤胃脂肪酸代谢的直接研究极少,可溶性糖抑制瘤胃trans-10氢化路径的证据有待补充,相关作用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因此,为了确定可溶性糖的发酵模式、筛选对瘤胃trans-10氢化路径抑制效果较好的可溶性糖种类供后期动物试验使用,本研究在体外条件下,首先采用完全随机试验初步研究了用0、3%、6%和9%的蔗糖取代高精料基础饲粮(精粗比60:40)玉米淀粉对瘤胃发酵特性和脂肪酸氢化的影响,在初步确定了蔗糖部分取代高精料饲粮玉米淀粉具有抑制瘤胃trans-10氢化路径的效果后,进一步采用3×4双因素试验设计比较研究了0、3%、6%和9%的蔗糖、乳糖和果糖分别等量取代基础饲粮(精粗比60:40)玉米淀粉对瘤胃发酵特性和脂肪酸氢化路径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得到以下结果:1.体外培养条件下,用3%、6%和9%的果糖、乳糖及3%和6%的蔗糖取代高精料饲粮的玉米淀粉不影响瘤胃pH和总VFA浓度(P>0.05),但影响了单一VFA的组成(P<0.05),9%的蔗糖取代玉米淀粉对瘤胃pH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确定,因为本研究的第二个试验中9%蔗糖取代淀粉与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瘤胃pH(P<0.05),这与第一个蔗糖初步试验的结果不同。2.显着增加丁酸的摩尔比例(P<0.05)、降低乙酸、支链VFA(异丁酸和异戊酸)的摩尔比例(P<0.05)是蔗糖、果糖和乳糖取代淀粉后对单一VFA影响较一致的结果,但不同种类可溶性糖对丙酸比例的影响差异较大,尤其是9%果糖取代淀粉显着增加了丙酸的摩尔比例(P<0.05),而9%乳糖取代淀粉则显着降低了丙酸的摩尔比例(P<0.05);蔗糖取代淀粉具有降低瘤胃氨氮浓度的效果(P<0.05),而果糖和乳糖对氨氮浓度无显着影响(P>0.05)。3.可溶性糖取代淀粉显着影响瘤胃的脂肪酸代谢(P<0.05),但不同种类可溶性糖影响效果不同:6%和9%蔗糖取代淀粉通过显着降低C18:1trans-10和(或)CLAtrans-10,cis-12比例,显着增加C18:1trans-11或trans-11与trans-10比值(P<0.05)的方式抑制了瘤胃trans-10氢化路径;3%和9%乳糖取代淀粉显着降低了C18:1trans-10的比例(P<0.05),但对其它与trans-10氢化路径相关指标无显着影响(P>0.05),而果糖取代淀粉与对照组相比不影响瘤胃trans-10氢化路径(P>0.05);叁种可溶性糖取代淀粉均显着降低了C18:2n-6和C18:3n-3的氢化率(P<0.05)。4.可溶性糖取代淀粉显着影响了瘤胃中与trans-10氢化路径有关细菌的数量:6%和9%的蔗糖取代淀粉显着增加了丁酸菌属中的trans-11生成菌B.fibrisolvens、B.fibrisolvens+Pseudobutyrivibrio spp.和AtypicalButyrivibrio的数量(P<0.05),而6%和9%的果糖取代淀粉显着增加了B.hungatei的数量(P<0.05),3%和6%乳糖取代淀粉显着增加了B.fibrisolvens+Pseudobutyrivibrio spp.的数量(P<0.05);叁种可溶性糖淀粉均显着降低了trans-10的主要生成菌M.Elsdenil的数目(P<0.05),且3%和9%的果糖和乳糖还显着降低了trans-10生成菌S.bovis的数量(P<0.05)。相同的培养条件下,蔗糖对瘤胃细菌数量的显着影响出现在培养后6 h,而蔗糖和果糖则出现在24 h。5.可溶性糖的种类、取代量及其交互作用对瘤胃发酵指标、脂肪酸代谢及相关细菌数量均具有显着影响。蔗糖对瘤胃发酵指标的影响和对trans-10氢化路径的抑制作用最强,且受蔗糖取代淀粉影响的瘤胃相关细菌种类也多于其它两种糖;而乳糖除了增加丁酸产量的作用最强外,对其它指标的影响较弱,果糖的作用效果居中。以上结果表明:(1)可溶性糖取代淀粉没有进一步降低发酵后的瘤胃pH,但改变了瘤胃发酵产物组成,尤其是增加了丁酸产量;(2)可溶性糖取代淀粉具有抑制瘤胃trans-10氢化路径的效果;(3)可溶性糖发酵增加丁酸产量和抑制瘤胃trans-10氢化路径的作用可能与瘤胃中相关trans-11生成菌数量的增加及trans-10生成菌数量的减少有关;(4)不同可溶性糖取代淀粉后的瘤胃发酵特性和对trans-10氢化路径的影响效果不同,综合而言,蔗糖的作用效果优于果糖和乳糖,且以6%和9%取代量的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马娇丽,董国忠,吴剑波[8](2016)在《高精料饲粮引起奶牛瘤胃液代谢组的变化及其对奶牛健康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奶牛生产中,由于饲喂高精料饲粮引起的代谢性疾病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传统的营养代谢病研究仅从一个或几个生物标志物角度来探讨高精料饲粮相关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所得结果往往不够全面,甚至还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代谢组学作为组学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奶牛营养研究中,能全面、系统地分析特定环境下奶牛的代谢状况,对于阐明生命复杂系统的变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就高精料饲粮引起泌乳奶牛瘤胃液代谢组的变化及其对奶牛健康的影响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梁玉生,李发弟,李飞[9](2016)在《高精料饲粮条件下反刍动物瘤胃适应机制的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饲喂高能、高淀粉饲粮是集约化生产中提高反刍动物生产性能的常用策略,但高精料饲粮易引起一系列的营养代谢疾病,其中以瘤胃酸中毒最为常见。反刍动物瘤胃不仅具有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功能,瘤胃上皮亦是重要的免疫屏障,故瘤胃健康对反刍动物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反刍动物采食高精料饲粮时其瘤胃组织形态、瘤胃上皮适应分子机制和瘤胃微生物区系3个方面的变化进行阐述,以期为高精料饲粮条件下瘤胃适应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欧阳克蕙,张琪,鲁友友,瞿明仁,熊小文[10](2014)在《高精料饲粮中添加烟酸对体外瘤胃发酵培养液pH及发酵参数动态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研究高精料饲粮中添加烟酸对体外瘤胃发酵培养液pH及发酵参数动态变化的影响。选用3头体重(275±20)kg、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锦江黄牛作为瘤胃液供体,培养底物为高精料饲粮(精粗比85∶15)。Ⅰ、Ⅱ、Ⅲ、Ⅳ组分别在培养底物中添加0、400、800、1 200 mg/kg烟酸(干物质基础),每组4个重复。在培养0、0.5、1.0、2.0、4.0、6.0、8.0、12.0、18.0、24.0 h取样,测定培养液pH及瘤胃发酵参数。结果表明:1)与Ⅰ组相比,虽然在培养24.0 h时各组的培养液pH无显着变化(P>0.05),但Ⅲ组在6.0~18.0 h显着高于Ⅰ组(P<0.05);培养24.0 h时,与其他各组相比,Ⅲ组显着提高了瘤胃微生物蛋白和氨态氮浓度(P<0.05),极显着提高了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P<0.01),对乙酸、丙酸、丁酸的浓度没有显着影响(P>0.05),显着降低了乙酸/丙酸和乳酸浓度(P<0.05)。2)整体上,烟酸对Ⅱ和Ⅳ组培养液pH和发酵参数的影响均较小,但在培养后期(12.0~24.0 h),Ⅳ组有降低微生物蛋白浓度的趋势,且在18.0 h时达到显着水平(P<0.05)。3)在培养0~2.0 h,随烟酸添加水平的提高,乳酸净生成速率的波动幅度减小;培养液乳酸浓度与pH呈极显着负相关(R2=-0.957,P<0.01)。结果提示,高精料饲粮(精粗比85∶15)中添加适量烟酸(800 mg/kg)可以促进瘤胃微生物的增殖,提高微生物蛋白浓度,促进挥发性脂肪酸产生,同时也提高了氨态氮的浓度,抑制了乳酸生成,减小了乳酸净生成速率的波动幅度,最终减缓了培养液pH的下降速率,避免了pH的剧烈变化,稳定了瘤胃内环境。(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高精料饲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质水平高精料饲粮对荷斯坦奶公牛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体重(197.07±11.11) kg和体况相近的荷斯坦奶公牛90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30头,各组间平均体重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分3个体重阶段(200~300 kg、300~400 kg、400~500 kg)进行。在每个体重阶段,Ⅰ组、Ⅱ组和Ⅲ组分别饲喂低、中和高蛋白质水平饲粮。在同一体重阶段各组饲粮能量水平相同,精粗比均为90∶10。试验期193 d。结果显示:1)试验各组各体重阶段及全期平均日增重(ADG)、干物质采食量(DM I)、可消化干物质采食量(DDMI)、DDMI/ADG和DMI/ADG均差异不显着(P> 0. 05)。2) 200~300 kg体重阶段,Ⅰ组中性洗涤纤维(NDF)的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Ⅲ组(P <0.05); 300~400 kg体重阶段,Ⅲ组粗蛋白质(CP)的表观消化率比Ⅰ组提高了4.27%(P<0.05),Ⅰ组的NDF表观消化率比Ⅱ、Ⅲ组分别提高了16.06%和10.42%(P<0.05)。3) 200~300 kg体重阶段,Ⅲ组CP消化量极显着高于Ⅰ组(P<0.01); 300~400 kg体重阶段,各组间CP消化量差异极显着(P<0.01),Ⅰ组NDF消化量显着高于Ⅱ、Ⅲ组(P <0.05); 400~500 kg体重阶段及全期,各组间CP消化量差异极显着(P<0.01)。4)各体重阶段,血清生长激素(GH)含量随饲粮蛋白质水平的升高有所增加,但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 200~300 kg体重阶段,Ⅲ组血清甲状腺素(T4)含量显着高于Ⅰ组(P<0.05); 300~400 kg体重阶段,Ⅲ组血清葡萄糖(GLU)含量显着高于Ⅰ组(P<0.05),Ⅱ、Ⅲ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比Ⅰ组分别提高了8.63%和10.98%(P<0.05)。综合分析各项指标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6~12月龄不同体重阶段奶公牛的饲粮蛋白质水平建议值(干物质基础)如下:200~300 kg体重阶段,饲粮蛋白质水平为15.00%; 300~400 kg体重阶段,饲粮蛋白质水平为15.00%; 400~500 kg体重阶段,饲粮蛋白质水平为14.0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精料饲粮论文参考文献
[1].赵国宏,王世琴,刁其玉,张乃锋.酵母培养物在反刍动物高精料饲粮条件下的应用研究进展[J].动物营养学报.2019
[2].赵洋洋,韩永胜,李伟,王晓玲,李建国.不同蛋白质水平高精料饲粮对荷斯坦奶公牛育肥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9
[3].孙福昱,赵一广,薛夫光,华登科,杜春梅.海带粉对饲喂高精料饲粮奶牛瘤胃发酵参数和菌群结构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9
[4].赵洋洋.高精料饲粮不同粗蛋白质水平对奶公牛育肥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19
[5].柳君辉,董国忠,田可.高精料饲粮对反刍动物胃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及调控[J].动物营养学报.2018
[6].郭长征,冯泮飞,薛春旭,叶慧敏,刘军花.高精料饲粮添加槲皮素对山羊瘤胃发酵、瘤胃菌群数量及血清指标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6
[7].王亚萍.可溶性糖部分取代高精料饲粮淀粉影响瘤胃发酵特性和trans-10氢化路径的体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8].马娇丽,董国忠,吴剑波.高精料饲粮引起奶牛瘤胃液代谢组的变化及其对奶牛健康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6
[9].梁玉生,李发弟,李飞.高精料饲粮条件下反刍动物瘤胃适应机制的解析[J].动物营养学报.2016
[10].欧阳克蕙,张琪,鲁友友,瞿明仁,熊小文.高精料饲粮中添加烟酸对体外瘤胃发酵培养液pH及发酵参数动态变化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