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看奥尔罕·帕慕克的“呼愁”

从《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看奥尔罕·帕慕克的“呼愁”

论文摘要

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出生于伊斯坦布尔。伊斯坦布尔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深深影响着奥尔罕·帕慕克,使他对文化的混杂性和土耳其民族的发展特别关注。我们看到在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1952年至今)的作品中有一种“呼愁”的情绪存在其中,这种情绪在他的作品《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体现的尤为明显。在《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里,“呼愁”有着传统的宗教的含义,进而延伸为世俗意义上的“忧伤”,但它与忧伤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宗教背景。“呼愁”是一种颓伤,是个体意识的觉醒,也是奥尔罕·帕慕克个人的忧伤,这种忧伤来自于由奥斯曼帝国文化衰微而滋生的中心感的失落,又衍生了自我中心感的失落;“呼愁”也逐渐成为土耳其人的一种精神状态,更是土耳其民族的忧伤,来自于土耳其人对昔日传统文化逐渐不复存在的怀念,来自于集体无归属感的伤感,来自于对文化中心失衡的忧伤,来自于对土耳其西化进程中未来发展迷茫的忧伤。“呼愁”的本质是要让土耳其人在忧伤中追寻历史的记忆,在忧伤中反思与认知,在忧伤中探寻土耳其未来发展的道路。《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是奥尔罕·帕慕克的回忆录,既是一部个人成长史,也写了伊斯坦布尔这个城市特有的忧伤。这座处于东西方交界处的古老城市,成为奥尔罕·帕慕克所有作品中的背景,而《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这本小说在奥尔罕·帕慕克的作品中、在土耳其文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奥尔罕·帕慕克及其创作
  • 第一节 奥尔罕·帕慕克其人
  • 第二节 奥尔罕·帕慕克创作背景与作品
  • 第三节 国内帕慕克研究现状综述
  • 第二章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中"呼愁"来源探究及体现
  • 第一节 "呼愁"来源探究
  • 第二节 奥尔罕·帕慕克眼中的"呼愁"
  • 第三节 西方作家及旅人眼中的"呼愁"
  • 第四节 土耳其本土作家的"呼愁"
  • 第三章 "呼愁"分析
  • 第一节 "呼愁"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二节 "呼愁"产生的宗教背景
  • 第三节 "呼愁"产生的文化背景
  • 第四节 "呼愁"传达的当代意义
  • 第四章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的地位及意义
  • 第一节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的地位
  • 第二节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的意义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帕慕克笔下的“小人物”与“大时代”——从《伊斯坦布尔》《我脑袋里的怪东西》到《红发女人》[J]. 中国图书评论 2020(08)
    • [2].“红”色帕慕克:文字、图像、博物馆[J]. 东方丛刊 2018(02)
    • [3].淘艺[J]. 读者(原创版) 2016(03)
    • [4].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J]. 剑南文学(上半月) 2016(11)
    • [5].愿你被这座城市温柔对待——《我脑袋里的怪东西》荐读[J]. 读写月报 2016(35)
    • [6].对话[J]. 太湖 2017(04)
    • [7].深入历史和现实的隐秘之处——墨白与帕慕克的比较研究[J]. 躬耕 2017(04)
    • [8].闲谈[J]. 家庭科技 2017(08)
    • [9].《我脑袋里的怪东西》:一个人,一座城[J]. 求学 2017(35)
    • [10].小说之外的帕慕克[J]. 延河 2011(05)
    • [11].帕慕克 放卡政治,书写爱情[J]. 环球人物 2008(19)
    • [12].土耳其作家奥·帕慕克作品选[J]. 世界文学 2008(03)
    • [13].接近帕慕克:忧伤帝国的书写者[J]. 世界文学 2008(03)
    • [14].诗意和记忆:论帕慕克文学作品中的废墟书写[J]. 外国文学研究 2019(01)
    • [15].论帕慕克小说中的叙述者[J]. 长城 2014(08)
    • [16].帕慕克和他的纯真博物馆[J]. 商务旅行 2012(06)
    • [17].偶遇帕慕克[J]. 商务旅行 2010(08)
    • [18].帕慕克远不是受害最深的[J]. 中国新闻周刊 2011(14)
    • [19].帕慕克最新散文集《别样的色彩》引进出版[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1(15)
    • [20].《纯真博物馆》和帕慕克[J]. 边疆文学 2011(09)
    • [21].与奥尔罕·帕慕克的一席谈[J]. 作家 2008(10)
    • [22].为谁而写作?[J]. 世界文学 2009(06)
    • [23].论帕慕克文学创作的寻绎模式及其文化渊源[J]. 求索 2012(07)
    • [24].个人叙事与民族记忆——论帕慕克及《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J]. 当代外语研究 2011(07)
    • [25].他们在为谁写作浅析奥·帕慕克的演讲《为谁而写作?》[J].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2010(02)
    • [26].帕慕克创作的不确定性[J]. 东方丛刊 2009(04)
    • [27].帕慕克的意义: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帕慕克的中国之行[J]. 国外文学 2008(03)
    • [28].小说家的思想——重读帕慕克《白色城堡》[J]. 读书 2015(04)
    • [29].一个旅人在家乡:对《黑书》和帕慕克的解读[J]. 浙江社会科学 2013(12)
    • [30].“我仅为土耳其人写作”——与帕慕克谈话[J]. 作家 2009(01)

    标签:;  ;  ;  

    从《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看奥尔罕·帕慕克的“呼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