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世说新语》方位词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汉语言文字学
作者: 蔡言胜
导师: 吴金华
关键词: 方位词,后置,认知语言学,世说新语,语法化虚化
文献来源: 复旦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方位词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是当今现代汉语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成果丰硕,探讨也很深入。与之相比,古汉语方位词的发展有数千年,而相关研究成果则显得相形见绌,已有的零星讨论也都只停留在表面,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很不够。本文即以《世说新语》等文献语料的方位词使用情况作为调查重点,以穷尽分析和历时对比为主要研究手段,以期对汉语方位词的历时演变轨迹作出有益探索,并为辞书编纂以及现代汉语中有关问题的解决提供历时借鉴与根据。 本文在古汉语方位词具体问题的讨论中,首次较全面的借鉴和引进现代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思路、成果以及方法,旨在深化相关语言现象的探讨,并试图实现古今汉语相关研究的融合与沟通。 全文由绪论、正文、余论三部分组成。 绪论从“方位词”的名义、属性入手,交代本文选题缘起、研究目标与方法。而第一章回顾述评了方位词相关研究成果,并简要论述了《世说新语》的语料性质及其方位词使用概况。 第二章对《世说新语》典型后置方位词(“上”、“下”、“内”、“中”、“外”)进行认知语义分析并进行相关历时比较。第三章是关于《世说新语》典型方位结构的语法分布描写及其历时比较。第四章关注《世说新语》及中古汉语中一批新兴的方位词,如“里”、“边”、“头”的语法化。另外如“前”、“后”、“间”、“际”、“(以)来”、“(以/已)还”、“侧(旁/傍)”、“表”等不典型方位词的后置用法及其源流亦有所涉及。第五章讨论了《世说新语》中方位词的独立运用情况。 余论中第一次系统讨论了中古时期合成方位词的出现以及汉语史上方位习语的形成问题。 本文通过穷尽性现象描写和相应的认知学考察,认为先秦到中古时期汉语后置方位词系统有普遍语法化(或虚化)趋势,即语义指称上发生具体空间到抽象空间、空间到时间的迁移,而方位短语入句后的语序及功能特征也发生相应变化。在此基础上汉语方位词进一步受到双音化和词汇化的影响,其结果就是中古以降合成方位词的出现和方位习语的形成。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方位词”的名义
二、方位词系统的属性
三、选题缘起
四、预期目标
五、研究方法
六、有关说明
第一章 研究现状及初步调查
第一节、方位词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一、现代汉语方面
二、古代汉语方面
三、古今语序类型比较研究
第二节、《世说新语》的语料性质及其方位词使用概况
一、《世说新语》的语料性质
二、《世说新语》方位词使用概况
第二章 《世说新语》典型后置方位词语义分析及其历时比较
第一节、N+(以/之)+上
第二节、N+(以/之)+下
第三节、N+(以/之)+内
第四节、N+(之)+中
第五节、N+(以/之)+外
第六节、“中”、“内”、“外”用例对比情况
第七节、小结
第三章 《世说新语》典型方位结构的语法分布及其历时比较
第一节、“(prep)+N+L”短语中前置介词prep隐现情况的历时考察
第二节、“prep+N+L”结构在句中位次的历时变化
第三节、“N+L”结构语法分布的历时分析
第四节、小结
第四章 《世说新语》中的其它方位词及其源流考察
第一节、里、边、头
第二节、许、所、处
第三节、前、后、间
第四节、际、侧、表
第五节、来、还
第六节、小结
第五章 《世说新语》中方位词的独立运用情况
第一节、上、下、内、中、外
第二节、前、后
第三节、左、右
第四节、东、西、南、北
第五节、小结
余论一、汉语史上合成方位词的出现
一、后缀“边、面、头”的语法化历程
二、中古合成方位词的较早用例及其功能考察
(一)、L+边
(二)、L+面
(三)、L+头
(四)、以+L
(五)、之+L
余论二、汉语史上方位习语的形成
一、空间义方位习语
二、时间义方位习语
结语
附录一:唐诗合成方位词使用情况穷尽统计
附录二:常见方位习语一览
引用、参考文献目录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9-19
相关论文
- [1].《春秋左传》介词研究[D]. 王鸿滨.复旦大学2003
- [2].《史记》量词研究[D]. 李宗澈.复旦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