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形式反思的抽象方法是一种反思与奠基的努力,力图置身于语言与社会的地基上,探求语言的道理与社会的必然性,为思想的客观性奠定基础,以求认识和理解“人之为人”的原理。形式反思的抽象方法是借自索绪尔普通语言学的方法。为什么我们需要借助语言学才能穿越思想的牢笼,实现更为深层的认识论反思,发现就思想自身所不能有的客观性?近代哲学发现了思想与世界的对立,但他们力图通过纯粹思维把握实在。但这种努力失败了,自在之物与自我意识的划分,使思想只能在自我意识的平面上构成关于现象界的知识,不能实现更高的真理。而知识的客观性只是一种思想意向对象的普遍必然性构成的主观的有效性,而物自体所暗示的更高的真理,则使科学与人文分裂了,人的世界被非理性所统治。马克思进一步摧毁了思想的主体间的有效性,揭示了思想的意识形态本性,即思想对现实的想像关系。“倒立成像”和“想像”否定了思想对现实的表象式的反映论的关联,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方式使思想成为不透明的。思想想像现实的意识形态幻觉是由社会平面必然造成的,因而我们可以借助幻觉抓住那只“看不见的手”,但思想对现实的直接描述是不可能的。然而,我们如何借助幻觉发现真相呢,如何实现对思想的社会性反思?语言提供了把个体思想置身于社会平面的通道。人通过学习语言才学会思想的,而语言是一种社会制度。语言的社会性、关系性实现于符号的本性中。符号作为能指与所指的双面统一体,提供了对思想的社会性反思的方法。符号就其自身而言是任意的,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任何自然的理据性与先天的可论证性。但符号却不是其自身,能指是音响形象与其他音响形象的差异性,所指是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差异性,能指与所指的符号统一体是一种差异性的相似性。因而符号蕴含着与其他符号的对立关系,毋宁说,符号只是关系的聚集与显现。差异性的相似性是符号基于系统的内在反思性的必然性,它提供了一种双项对立的方法,即相关符号之间的对立决定符号内部的能指与所指的对立。对立同一作为语言的道理,提供了“可理解性”与“可认识性”的纯粹理性基础。它又同时暗示了,符号只是语言作为分类系统的工具性表现,因而符号作为能指与所指的双面统一体并没有最终的重要性,毋宁说这种结合只是使区别、对立和整合的分类活动固定化。现在我们达到了语言符号平面的原逻辑,它应当是在认识的理由上最先的东西。符号作为关系的存在,其一体之两面都只是差异性,因而是由与其他对立符号的相互反思与认识所实现的形式的存在。“形式反思”不仅是语言学所提示方法,而且是语言和社会平面的存在方式。语言(社会)形式平面是由纯粹认识构成的存在,这是一个大写的认识论平面,提供了自我意识平面的思想认识得以可能的原逻辑,并且构成了思想就其自身所不能有的客观的意义与价值。正因为思想认识分有了语言(社会)形式平面的大写的认识,它才是可能的。想像悬搁了思想对对象的直接认识性,解构了思维与存在的实体性统一,社会关系以新的方式把思维与存在缝织在社会形式平面,使其达到了“预定的和谐”。思想以想像事物的方式,内在地反思(认识)着其他对立的社会性要素,不自觉地构筑了社会的必然性,完成了社会区分系统的再生产。语言与社会形式平面是最初的认识论平面,在认识的理由上是逻辑先在的。为了说明语言(社会)形式平面对实体性存在的构造,我们区分了实质与形式。在自我意识平面上所显示的思想的内在性与形式性,以及思想意向对象的普遍必然性,被置于社会形式平面上得到了还原。自我意识平面并非纯粹形式,而是思想团块。思想具有广延,它与事物是对等的,都是由语言(社会)形式平面投射到实质界的划分作用所造成的形式与实质相混淆的实体性存在。因而思想构造事物的能动的主体性,或思想意向对象的普遍必然性,不过是语言(社会)形式平面推动思想团块抓住事物团块的相互作用。意识形态幻觉不过是把社会的必然性误认为思想对事物的先验的必然性或“神秘的超距作用”。从而“思想的内涵逻辑”可以被置换为“语言的道理”与“社会的必然性”。“形式反思”是一种对实体性存在的符号“抽象”,显示在逻辑上构造它的“关系”,解放被遮蔽的语言(社会)的逻辑。思想的意识形态本性,即思想意向对象的实在化倾向所塑造的一种表象式的纵向决定关系,即思想与事物、自然与精神、必然与自由等的实体性统一,被语言(社会)形式平面指认为一种幻觉,就其自身没有联结的必然性,它不过是横向的对立关系造成的结果。这意味着纵向的联结不是实体性的,而是形式性的,即因横向差别的相似性而导致的必然联结,毋宁说,这种符号性联结不过是关系的实现与表现。语言作为分类原则,表现为区别、对立与整合的逻辑,而符号不过是这种原逻辑的承载者与表现者。一个事物之为一个事物,在于它为符号所占有,而符号只是关系的表现,所以事物也是形式关系的实体化结果。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器物承载。在认识与理解的理由上,社会和语言形式平面上的对立同一关系构成了“逻辑的先在”,正是在此意义上,人是社会和语言的存在,与其相关的一切存在无不为社会和语言所占有。人看不见也认不出并非语言和社会的存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能指与所指关系的变化分析语言符号的社会性[J]. 西部皮革 2016(08)
- [2].会说谎的语言——论语言能指与所指的分离[J]. 科技视界 2015(30)
- [3].能指与所指视野下庄子的言意关系[J]. 东岳论丛 2013(02)
- [4].浅谈能指与所指的关系[J]. 现代交际 2019(05)
- [5].“原型”能指与所指的历史演进[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 [6].从能指与所指的关系论隐喻及其汉译[J]. 宿州学院学报 2008(02)
- [7].汉语背景下符号的能指与所指[J].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02)
- [8].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关系任意性解析[J]. 丝绸之路 2010(20)
- [9].从能指与所指关系的演变解析符号的社会化[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9(06)
- [10].能指与所指关系的错位——网络词语的符号学诠释[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05)
- [11].关于舞台空间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关系的思考[J]. 戏剧之家 2016(13)
- [12].从能指与所指看专名研究[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 [13].视觉设计的能指与所指[J]. 艺术品鉴 2016(11)
- [14].为“指鹿为马”一辩——从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分析误译的价值[J]. 文教资料 2013(08)
- [15].“言意之辩”到“能指”与“所指”[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2)
- [16].解读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关系的任意性原则[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1(06)
- [17].符号的能指与所指——那些我们未满的青春时光[J]. 大众文艺 2014(19)
- [18].浅析符号的能指与所指[J]. 新西部(下旬.理论版) 2012(Z1)
- [19].广告中的能指与所指[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1(06)
- [20].当石头不再是石头——从造景角度分析石头的能指与所指[J]. 现代装饰(理论) 2015(10)
- [21].公关表达:漂浮的能指与滑动的所指[J]. 公关世界 2018(11)
- [22].社会转型时期语言腐败的性质与范围[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0(12)
- [23].阿Q革命在《阿Q正传》中的能指与所指[J]. 鲁迅研究月刊 2010(03)
- [24].探赜能指与所指的“机密”——现代诗语的离散张力[J]. 文学与文化 2013(02)
- [25].能指与所指:符号在广告创意与设计中的运用[J].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3(03)
- [26].设计中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关系分析[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8(06)
- [27].再论语图符号的实指与虚指[J]. 文艺理论研究 2013(05)
- [28].符号学方法在动画角色研究中的应用[J]. 新闻界 2010(02)
- [29].语言符号的不变性与可变性[J]. 青年文学家 2020(15)
- [30].羌族服饰图案的能指与所指[J]. 四川戏剧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