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李海深河北省邯郸县十二中

摘要:在语文教学,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培养是以课堂为主舞台,通过教师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培养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道德情操;或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明辨善恶的能力等积极情感。

关键词:初中语文激发学生情感

在语文教学,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培养是以课堂为主舞台,通过教师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培养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道德情操;或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明辨善恶的能力等积极情感。

一、多种方法导入,激发学生情感

“激情”就是激发情感。教师一上课就用声情并茂的开场白,把学生很快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和氛围中去。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因此,讲述时教师的情绪要尽快“到位”。语句要说得有感染力。如《长江三峡》一课,可以这样导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这是大诗人李白赞颂长江雄伟气势的诗句,我们当代的作曲家谱写的《长江之歌》更从惊涛澎湃的巨浪中看到了我们民族开拓奋进的精神力量。这首歌深情地唱道:“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那么在刘白羽的笔下,长江中景色最为瑰丽奇特的一段——长江三峡,展现出的是怎样的风貌神采呢?让我们来学习《长江三峡》这篇课文吧。”这样就使学生精神为之一振,趣味盎然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

二、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巧设悬念,犹如古典章回小说中,在情节出现高潮之际,突然中途打结,让它暂时悬挂起来,给读者的心理造成一种期待的情境,用悬念演变来吸引读者。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激起悬念的提问法,就是指教师提问时,能使学生对问题或事情产生“欲知后事如何”的好奇心,对知识的学习有一种“追下去”的悬念心理,使他们带着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情境去学习。例如,在学习《数星星的孩子》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上课伊始,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最后一自然段后,连续发问:①这个数星星的孩子是谁?②张衡是怎样一个人?③张衡又是怎样成为著名天文学家的?(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学习全文)通过如此三个连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感情

课堂提问作为教学的常规“武器”,是教学实践中教师使用最多的教学手段。提问的过程也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平台,是激发学生感情的有效载体,是师生互动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的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能否激起学生的情感。好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感悟之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例如:在上《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时,笔者问:菲利普夫妇为何不认于勒?学生回答说于勒穷。笔者追问:为什么穷就不认?"因为穷,就会拖累菲利普夫妇";还有学生说,怕女婿知道,会影响女儿的婚姻。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的思维逐渐深刻,文章的主题也就慢慢清晰了。

四、在角色扮演中感受情感。

学生的情感是粗线条的,他们不容易进入课文中的情感世界,进入了往往又会因教师的一时不介意而离情远去。只有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他们对课文情感的感悟才是真切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动真情,教师就要充分体验学生的情感,努力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情感相融合,为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教师本身动情外,可让学生充当文中角色,尽量使他们忘记课堂。忘记学习,从而淡化他们的学生意识、课堂意识、学习意识,强化他们的生活意识、主体意识。让他们知道自己正在和文中的人一起经历文中的事。这样,他们全身心地参与课文生活,全身心地投入课文情境,他们就会在情感上与作者与文中人物想法相近,感受相似。为此,在阅读教学中,可围绕教学目标,以一定的教学手段改变学生固定的角色行为模式,让其在课堂学习中随机充当各种角色。这样,就能以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兴趣盎然、感知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的学习氛围,以强化阅读教学效果。

五、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

传统的教学一般是将书本看作“死”的东西,并不注重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交流,学生接受教师教条式讲解,对中心思想做单一把握,对段落、层意的理解上众人一辞,缺乏新意,导致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就是没能够让读者自己与作者本身建立起很好的交流渠道。新课要求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对文学作品研读要求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总之,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培养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之本。语文教师应坚持情感教学观,综合利用各种情感资源,在充满积极情感的环境中,教师带着情感去教,学生带着情感去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熏陶感染,才能全面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标签:;  ;  ;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