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该论文针对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下油藏的岩性、物性、微观特征、渗流参数和动态信息特点,细分了流动单元,运用油藏精细描述技术研究了微构造和储层沉积微相,建立了油藏构造、砂体及储层物性三维模型。通过各种动态监测资料综合分析和大规模精细数值模拟研究,搞清了剩余油分布状况研究,认为南区沙二下油藏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断层附近、储层物性变差和注采井网不完善地区,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实施了油藏开发调整措施,使油井含水下降,产量增加,提高了水驱采收率,剩余油的挖潜取得明显效果。通过两年的攻关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多油层储层流动单元划分、对比、预测、评价和应用的一套技术。在流动单元分类方法、物性解释技术、多方法的流动单元空间预测手段、基于流动单元平面分布的评价方法、剩余油分布等方面取得了创新和突破,为高含水油田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对同类油藏的挖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第1章 前言1.1 研究目的及意义1.2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章 油藏地质和开发概况2.1 油藏地质2.1.1 地质概况2.1.2 油藏构造特点和油水关系2.2 油藏开发概况第3章 油藏精细描述3.1 流动单元的划分与对比3.1.1 流动单元对比工作流程3.1.2 流动单元划分对比结果3.2 构造特征3.2.1 断层特征3.2.2 断块特征及油水分布规律3.3 储层沉积微相及储层分布特征3.3.1 储层沉积特征3.3.2 沉积微相分析3.4 储层物性解释模型3.4.1 测井曲线校正(标准化)3.4.2 建立物性解释模型3.5 储层非均质概念模型3.5.1 微观非均质概念模型3.5.2 储层层内非均质性3.5.3 层间非均质概念模型3.6 三维精细地质模型3.6.1 概述3.6.2 建立油藏描述数据库3.6.3 建立模型3.7 流动单元储量计算与分类评价3.7.1 流动单元储量计算3.7.2 流动单元分类第4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4.1 剩余油分布的定性描述4.1.1 新钻调整井水淹层分析4.1.2 采油井产出剖面分析4.1.3 注水井吸水剖面分析4.1.4 密闭取芯井资料分析4.1.5 碳氧比测井资料分析4.2 剩余油的定量描述4.2.1 油藏工程分析方法4.2.2 油藏数值模拟方法4.3 剩余油潜力分析4.3.1 流动单元潜力分析4.3.2 分砂组剩余油潜力分析4.3.3 剩余油分区潜力分析第5章 油藏工程论证5.1 吸水与产出状况研究5.1.1 吸水差异性研究5.1.2 产能分析5.2 井网适应性研究5.2.1 储层连通状况研究5.2.2 油藏水驱采收率与井网关系5.2.3 合理井网密度确定5.3 合理注采压力系统研究5.3.1 合理注采比的确定5.3.2 合理注采强度的确定5.4 方案部署5.4.1 方案部署思路5.4.2 方案部署原则5.4.3 方案部署第6章 结论参考文献致谢个人简历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流动单元论文; 沉积微相论文; 三维地质模型论文; 剩余油挖潜论文; 水驱采收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