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

3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

孟凡秀(江苏省邳州市人民医院江苏邳州221300)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7-0282-02

【摘要】总结3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重点介绍了保持呼吸道通畅、病情观察及发作诱因、心理护理、预防并发症、用药指导等。及时控制症状发作和有效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种脑卒中,又称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SAH的并发症为再出血、脑血管痉挛、颅内血肿、急性或亚急性脑积水、肺部感染、褥疮、电解质紊乱、消化道出血、心律失常等。患者常因大量出血、再出血和并发脑血管痉挛而死亡,对其细致认真的观察及积极得当的护理,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及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将起到积极有效的帮助。2007年01月~2010年01月我科共收治SAH患者38例,通过我们精心的治疗与护理,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SAH患者38例,其中男14例,女24例,年龄21~88岁,平均年龄55岁,均经CT确诊。临床症状有急骤起病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和/或伴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癫痫等体征。住院期间给予甘露醇、速尿等脱水降颅压治疗,并给予具有抗纤溶作用的止血药物6-氨基己酸降低再出血率、静脉滴注尼莫地平防治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经治疗后治愈34例,病情危重抢救无效死亡4例。

2护理

2.1一般护理

2.1.1安静休息在急性期强调患者绝对卧床休息4~6周,复发者需延长至8周,洗漱、饮食、大小便均需在床上进行[2],一切可能使患者血压和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均应尽量避免,各项治疗护理操作应集中进行,并保持室内安静,禁止探视。对头痛和躁动不安者应用足量有效的止痛、镇静药,以保持患者能安静休息。并讲解卧床休息的重要性,以取得合作,同时做好基础护理。

2.1.2卧位宜取平卧位或侧卧位,减少头部搬动,抬高床头15°~30°,以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颈部不可向前倾斜,以防局部血管受压而加重脑水肿。

2.1.3饮食护理少量多餐,给予提供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清淡易消化食物,告知患者多食含粗纤维的蔬菜、水果,并保证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增加腹压等因素。神志不清者应暂禁食,发病第2~3天应遵医嘱给予留置鼻饲管,开始给予清淡流质饮食,每日鼻饲进食6次,每次100ml,2天后可进食鸡汤、鱼汤等,每次200ml,但不能太油腻,防止腹泻。

2.1.4皮肤护理注意皮肤的护理,定时翻身,按摩受压处,必要时予气垫床,防止褥疮的发生。保持床单位清洁、平整,污染时及时更换。

2.1.5呼吸道护理将患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及呼吸道内异物,帮助及指导其家属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促使分泌物排出,以预防坠积性肺炎。给予吸氧,氧流量2~4L/min,以保证充足的脑供氧。

2.1.6排泄护理小便时应尽量在床上用便器,床上排尿困难时,可先用听水声或用物理热敷等方法诱导排尿,实在排不出给予留置导尿,并持续夹闭,每2h开放1次以锻炼膀胱充盈功能。多食含粗纤维的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切忌用力排便,如有便秘,早期应予缓泻剂,常用番泻叶4.5g冲水代茶饮,这样能保持患者每日排便1~2次,保持大便通畅,也可用开塞露、油质、栓剂等软化粪便,从而顺利排便。应尽量避免灌肠,因灌肠后过度刺激肠壁也易造成反射性用力排便,易导致再出血。

2.2心理护理做好心理护理能够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耐心向患者解释病情,使患者了解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减轻控制症状的方法,消除心理紧张及顾虑,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得到充分休息。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同时要告诉家属不要在患者面前谈论病情或表现哀痛、悲伤的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

2.3病情观察

2.3.1意识和瞳孔的观察严密观察、记录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光反应情况。意识、瞳孔是判断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尤其对并发脑水肿患者,应每小时观察1次,注意其定向力是否正确,瞳孔是否等大,以便及时发现脑疝。当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加重、不易唤醒、两侧瞳孔不等大时,应考虑到脑疝发生,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抢救。

2.3.2生命体征的观察发热多在出血后2~3d内发生,体温波动在38℃~39℃,但亦有高达40℃以上者,常见原因有出血后吸收热、继发感染及中枢性发热,注意区别各类发热原因,做好解释及相应的处理。对于高热的患者应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药物降温,以减轻脑部耗氧量,除上述处理外还应根据医嘱给予抗感染治疗。若呼吸急促或出现潮式呼吸,表示呼吸中枢受损;搏缓慢、血压升高,为脑疝早期表现。

2.3.3症状的观察头痛是患者最痛苦的临床表现,致使患者烦躁不安、辗转反侧、呻吟不止,可引起血压及颅内压增高,增加再出血危险。因此应严密观察头痛的性质、强度、持续时间,采用放松技术及分散注意力等方法,保持病室安静,减少探视。遵医嘱给予镇痛药,并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如发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并呈喷射状、脑膜刺激征明显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处理。及时发现并控制抽搐发生,遵医嘱给予抗癫痫药物。躁动或谵妄时,立即寻找原因,并给予适当处理,如加用床挡,给予约束带约束,或遵医嘱给药。

2.3.4及时发现再出血的先兆SAH患者出血再发率较高,以5~10d为高峰,81%发生在首次出血后1个月内,2周内再出血率占再发病例的54%~80%。再出血之前常有一次或多次先兆发作,如头痛、烦躁不安等,如患者的病情在好转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加重、瞳孔不等大,应通知医生进行抢救。

2.3.5药物观察遵医嘱使用甘露醇治疗时应快速静滴,120滴/分,能有效地缓解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必要时记录24h尿量。在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视病房,因甘露醇为高渗性脱水剂,药液漏出血管外可引起组织坏死。使用尼莫地平缓解脑血管痉挛时,应向患者解释清楚:此药为酒精溶剂,部分患者可有头晕、心悸等反应,应使用输液泵慢滴,一般500ml生理盐水加入4mg(20ml)尼莫地平控制在6h内输入。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皮肤发红、多汗、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等反应,应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并及时报告医生进行相应的处理。使用留置针的患者,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范围一定大于贴膜面积,并加强巡视、班班交接,如有红肿、渗出现象,应立即更换注射部位。

3体会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神经内科较常见的危重疾病,且有发生再次出血或血管痉挛的危险性。通过对3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到:护理人员应密切注意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熟练掌握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病因及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措施,不断加强专科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并热情地与患者沟通,赢得患者的信任与配合,使其解除心理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家属的配合工作。同时医护人员通力配合,护理到位,治疗抢救及时,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发生,是该病护理治愈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23.

[2]胡彩花.健康教育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绝对卧床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2009,2(2):164.

标签:;  ;  ;  

3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