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进程中的中国人口流动问题研究

市场经济进程中的中国人口流动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局面已经有了根本性改变,人口流动程度有了大幅度提高。然而,如此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并没有起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的效果。中国特色的农民工问题形成的“二元”结构劳动力市场,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等对人口流动的制约依然存在。从市场化国家成熟经验来看,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大幅度缩小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手段。这种转移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就地转移,二是向发达地区城市的转移。从当前现状和未来趋势来看,城市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地区。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提交的《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按人口城镇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测算,到2020年我国还将从农村转移出3亿左右的人口。如此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显然是空前绝后的,其中可能蕴含的问题也是全新的,因此,不论是政府官员还是理论工作者都足以引起高度重视。近年来,由于积极推进城镇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人口城镇化率以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并且,各地政府合理规划,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但是,应该看到,当前人口流动的障碍依然存在,集中反映在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严重滞后,亟待完善。具体表现在:流动人口就业、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从而严重制约着人口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困难。在中国市场化经济进程中,人口流动问题影响着劳动力资源的地域配置,影响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而影响着整个中国的经济增长。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考察制约劳动力流动的因素,使中国的人口流动与可持续发展形成有机的结合,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为指导,综合采用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制度经济学等有关理论方法,从宏观出发,微观入手,注重调查研究,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对中国特色人口流动及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所应用的具体理论和方法论如下:第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在理解社会制度的演变与人口流动的变化过程时,首先需要运用到的方法就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在历史的变化过程中寻找到逻辑自洽的理论描述,在理论分析的整个过程中不能够有任何违背历史的环节。社会制度,例如户籍制度的形成、强化、松动和改革是重要的制度变迁,在变迁过程中有着明显的路径依赖,认识这一过程,理解各相关制度互相影响,共同变化的原因,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是必须遵循、不可逾越的方法。第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较多地采用制度经济学常用的分析技术。这些分析手段以定性为主,它们是认识事物内在联系,进行逻辑推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仅仅做定性分析是不够的,往往不能形成具体鲜明的结论。在论文的各章节里,都比较注重定量方法的运用。利用定量方法为论证过程提供具体、详尽的数据支持。可靠的数据是一座坚实的桥梁,把实际和理论紧密的结合起来。第三,模型分析方法。在经济分析中,模型分析是简化、抽象现实世界之后,有力构筑理论框架,支撑分析论点的重要方法。在本论文中,受国家统计系统统计数据的限制,我们只能以构筑理论模型为主,通过逻辑分析和问卷等各种社会调研检验模型。第四,规范和实证相结合。在本论文中,我们自始至终贯穿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于理论模型的分析和把握侧重于以规范分析为主,同时又通过大量的社会问卷调查及典型案例的分析等实证手段对此进行验证和补充。本研究包括导言在内共六章,沿着“背景分析→理论框架→实证研究→结论评述”的逻辑思路展开。第一章导言主要是提出问题,指出研究目的、意义、方法、框架及创新等论文的基本要素。第二章承前启后,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人口流动论。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的人口流动构成了整篇论文的基本理论框架。第三章综合考察古今中外农村城市化经验、教训及启示。第四章是对中国特色的农民工问题的研究。农民工问题是中国人口流动最大的特点和中国当代最重要的国情之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将论文引向深入。第五章是对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研究,户籍问题是造成中国人口现状最重要的制度根源,是农民工问题产生的制度基础,更是解读中国特色人口流动问题不可缺少的必然环节,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为全文最终落脚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提供了过渡和基础。论文最后是结论部分。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传统发展经济学所研究的经济类型主要是市场经济国家类型,经济理论的基本结论也是基于市场经济的逻辑之上的。对于我国这样有着明显自身特色的转轨国家,在不太容易借鉴其他国家人口流动与劳动力转移历程中的经验时,研究我国人口流动及劳动力转移的特殊规律,也是对发展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本论文以发展经济学为理论根基,以劳动力经济学为基本的方法论基础,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探讨具有中国特色人口的流动机制,既体现了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又是对中国特色人口及劳动力理论的补充和完善。第二,由于受数据资料的限制,以往学术研究主要是通过规范分析的方法,定性的方法得出分析结论,本论文则以大量的数据、社会问卷调查以及典型地区的典型调查等方式为基础,侧重于定量和实证分析,从而所得出的结论更具说服力,可检验性强。尤其是对于农民工问题及户籍制度的研究更是如此。第三,户籍问题是造成中国特色人口流动的根源和制度基础,但是户籍制度同时又在中国历史上扮演过最重要的发展要素的角色,因此,如何全面的认识和把握这一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人口流动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本论文以户籍制度的历史回顾展开研究,力求全面系统的分析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机制。本研究的不足主要体现于对于农民工问题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未能深入展开。农民工是与中国改革开放相伴而生的,其本身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本论文较多的是从宏观层面关注农民工问题,尽管注意到了宏观与微观层面的结合,但较少从农民工个人行为的微观视角来展开研究,对农民工个人及类型观察不够。当然,这也是农民工问题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重要领域。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导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中国特色的人口流动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人口流动的定义
  • 1.2.2 人口流动的相关理论
  • 1.2.3 人口流动的基本特征
  • 1.2.4 人口流动的社会影响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体系
  • 1.3.1 研究方法论基础
  • 1.3.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1.3.3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二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口流动
  • 2.1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流动的必要性
  • 2.1.1 人口流动是生产要素有效配置的需要
  • 2.1.2 人口流动是满足消费市场容量的需要
  • 2.1.3 人口流动是改善就业结构偏差的需要
  • 2.1.4 人口流动是填补职位空缺与降低人力成本的有效途径
  • 2.1.5 人口流动是经济增长的动力
  • 2.2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流动的评价指标
  • 2.3 人口流动的社会经济影响与可持续发展
  • 2.3.1 人口流动影响的一般分析
  • 2.3.2 人口流动与迁出地的可持续发展
  • 2.3.3 人口流动与迁入地的可持续发展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中外人口流动与启示
  • 3.1 国际人口流动及评价
  • 3.1.1 英国
  • 3.1.2 美国
  • 3.1.3 日本
  • 3.1.4 发达国家人口流动经验的启示
  • 3.2 我国古代人口流动及评价
  • 3.2.1 我国古代人口流动概览
  • 3.2.2 我国古代人口流动形成原因其社会影响
  • 3.3 当代我国人口流动及评价
  • 3.3.1 当代我国人口流动进程回顾
  • 3.3.2 人口流动进程中的中外比较分析
  • 3.3.3 我国人口流动进程中存在的核心问题
  • 3.4 小结及启示
  • 第四章 市场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民工问题
  • 4.1 农民工:中国特色的人口流动
  • 4.1.1 农民工产生的相关理论
  • 4.1.2 制度变迁与农民工产生
  • 4.1.3 产业结构擅变与农民工产生
  • 4.1.4 我国农民工产生的理论小结
  • 4.2 基于问卷调查的中国农民工结构分析
  • 4.2.1 农民工的人口特征
  • 4.2.2 农民工家庭特征
  • 4.2.3 农民工就业特征
  • 4.2.4 农民工的收入和消费特征
  • 4.2.5 农民工的工作特征
  • 4.2.6 农民工工资问题
  • 4.2.7 农民工的自我保护问题
  • 4.2.8 农民工与雇主和市民的关系
  • 4.2.9 农民工的求职特征
  • 4.2.10 城镇问卷样本农民工意愿情况
  • 4.2.11 农民工回乡频数和培训投资情况
  • 4.2.12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 4.2.13 农民工子女教育中的障碍
  • 4.2.14 农民工子女学习情况
  • 4.2.15 农村问卷中农民工下一次打工的打算和设想
  • 4.3 小结
  • 第五章 中国特色户籍管理制度与人口流动
  • 5.1 中国户籍问题研究的简要综述
  • 5.1.1 对中国户籍问题的人口学研究
  • 5.1.2 对中国户籍问题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 5.2 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历史轨迹
  • 5.2.1 古代中国户籍管理制度
  • 5.2.2 近代中国户籍管理制度
  • 5.2.3 当代中国户籍管理制度
  • 5.3 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历史贡献与现实障碍
  • 5.3.1 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历史贡献
  • 5.3.2 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现实障碍
  • 5.4 中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战略与政策选择
  • 5.4.1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现实选择
  • 5.4.2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 5.4.3 中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一揽子”政策选择
  • 5.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流动回顾与展望[J]. 人口与健康 2019(03)
    • [2].当前中国人口流动特征下区域协调发展面临问题及对策[J]. 长沙大学学报 2020(01)
    • [3].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网络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当代经济管理 2020(03)
    • [4].基于电力数据的居民人口流动情况评估[J]. 四川电力技术 2020(03)
    • [5].中国人口流动政策的演进、特点与建议[J]. 宏观经济研究 2019(03)
    • [6].适应人口流动新趋势 把握区域发展新机遇 推动人口与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J]. 浙江经济 2019(15)
    • [7].人口流动背景下的校园欺凌问题分析[J]. 教育导刊 2019(08)
    • [8].人口流动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空间网络测度及其腹地划分[J]. 经济地理 2019(11)
    • [9].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网络的演化及其解释[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8(11)
    • [10].珠江三角洲城际间人口流动倾向空间特征——基于网络关注度数据的时空演化[J]. 热带地理 2017(01)
    • [11].城市化进程中辽宁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影响研究[J]. 满族研究 2017(01)
    • [12].解析与审视: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对民族地区的影响[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
    • [13].关于牧区劳动人口流动的研究——以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为例[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7(03)
    • [14].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人口流动对生育率影响的统计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7(26)
    • [15].对明代人口流动的若干认识[J]. 中国史研究 2014(04)
    • [16].中国区域人口流动能力测度及其应用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5)
    • [17].笔谈:跨国人口流动与世界政治变迁[J]. 世界政治研究 2020(02)
    • [18].周天勇:中国传统经济面临严峻考验[J]. 全球商业经典 2016(08)
    • [19].春运回家路——一个摄影师的12年春运影像[J]. 山东画报 2016(02)
    • [20].人口流动、户籍分割与区域经济结构[J]. 金融管理研究 2017(01)
    • [21].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民族地区村落民间信仰变迁——以湖南省湘西州凤凰县T村为例[J].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2016(02)
    • [22].项飚 行色匆匆的人口流动学家[J]. 温州人 2017(05)
    • [23].那年春运[J]. 东方文化周刊 2017(Z1)
    • [24].人口流动对农村人口结构和社会发展影响分析[J]. 长江丛刊 2017(06)
    • [25].古代“春运”什么样[J]. 人民周刊 2017(01)
    • [26].疫情是城市治理的一次“大考”[J]. 城乡规划 2020(03)
    • [27].人口流动对重大突发传染疾病传播的影响及应急防控策略[J]. 人口与社会 2020(05)
    • [28].人口流动、居民收入与城市房价——基于中国35个大中城市数据的检验[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9(01)
    • [29].市场化进程加速了人口流动吗?——人口流动的市场化陷阱[J]. 人口与发展 2019(01)
    • [30].进城与下乡:如何促进人口流动[J]. 同舟共进 2019(03)

    标签:;  ;  ;  

    市场经济进程中的中国人口流动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