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发展的主体。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和金融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维系着国民经济命脉和经济安全。目前,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已经进行了股份制改革,中国农业银行也正在积极推进股改。国有商业银行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核心问题,它是国有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与国际先进公司治理标准相比,我国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在实践中还暴露了许多缺陷。2006年底,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我国的金融市场已全面向外资银行开放,中国的银行业进入一个全面开放竞争的新环境。作为金融体系的主体,国有商业银行能否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不仅关系到银行体系的经营状况和市场竞争力,还关系到我国金融体系的健康和国家经济竞争力的提升。本文主要基于现代企业理论和国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实践经验,针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途径提出了相关建议。论文具体研究框架如下:首先,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公司治理问题进行理论综述,通过比较国际组织和国内外学者所下的定义,得出自己的定义,并探讨公司治理的主要理论,得出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公司治理最适用的理论;在此基础上,针对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对其公司治理的内涵和原则做出具体阐述。在第二部分中,论文对国外商业银行的两种典型治理模式即市场导向型模式和关系导向型模式进行分析比较,以期能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改革有所启示和借鉴。论文第三部分通过回顾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历程,分析其各个时期治理结构的特点,重点研究当前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在以上研究基础上,论文最后一部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提出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途径和措施。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将不断完善内部治理作为完善银行治理的重点,同时加强政府治理机制,逐步培养外部市场治理机制,发展一种基于共同治理原则的多方治理主体并存、以内部治理为主的治理模式。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引言1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理论概述1.1 公司治理的涵义界定1.1.1 国外学者的定义1.1.2 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定义1.1.3 国内学者的定义1.2 公司治理的理论概述1.2.1 产权理论1.2.2 委托——代理理论1.2.3 利益相关者理论1.3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1.3.1 商业银行有特殊的经营目标1.3.2 委托代理关系复杂1.3.3 存款保险制度的负激励1.3.4 市场及竞争程度的特殊性1.3.5 管制的影响1.3.6 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特殊性1.3.7 银行业的并购成本大大超过一般公司1.4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内涵和原则1.4.1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内涵1.4.2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原则2 国外典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2.1 市场导向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2.1.1 股票市场的约束作用2.1.2 董事会发挥重要作用2.1.3 高级管理人员从经理人市场上选择2.1.4 从激励机制来看,强调建立“以业绩论工资”的制度2.1.5 信息披露透明度高2.1.6 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保障2.2 关系导向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2.2.1 控制权由大股东和债权人控制2.2.2 银行的治理结构属于股东直接管理型2.2.3 经理人主要从内部选拔2.2.4 激励机制单一,与业绩不密切挂钩2.2.5 信息披露较差2.3 两种模式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2.3.1 两种模式的简单比较2.3.2 两种模式对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的启示3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3.1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发展历程3.1.1 1979-1993:国家专业银行分设3.1.2 1994-2002: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3.1.3 2003至今: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3.2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内部治理不健全3.2.1 所有者产权约束弱化3.2.2 内部治理结构非公司化3.2.3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3.2.4 内部人控制问题3.3 国有商业银行外部治理不完善3.3.1 外部市场不完善3.3.2 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3.3.3 外部监管不足4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路径选择4.1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4.1.1 进一步明确国有产权责任主体,强化国有产权约束4.1.2 健全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4.1.3 强化激励约束机制4.1.4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4.2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外部治理4.2.1 加强政府治理4.2.2 完善外部市场治理4.2.3 完善信息披露机制5 结语主要参考文献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国有商业银行论文; 公司治理论文; 利益相关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