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鸡毒霉形体感染是当前影响禽类生产的常见疾病之一。近年来由于长期使用或滥用抗菌类药物,使得霉形体耐药菌株不断增加,给临床治疗和用药带来困难,同时由于用药增加及药物在禽产品中的残留,也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隐患。了解鸡毒霉形体国内分离株的耐药情况,探讨耐药性形成机制,对鸡毒霉形体感染的综合性防治及其保障禽类产品的公共卫生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了20余株鸡毒霉形体对六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从中筛选出耐药性菌株;用四环素诱导耐药性产生;以PCR法扩增tetM和gyrA基因,并对gyrA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和比对,探讨了gyrA基因的变异与耐药性生成的关系。结果表明,鸡毒霉形体国内分离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有一定的地区性特点,来自同一地区的分离株对药物的敏感程度较接近,这可能与抗生素使用的频度有关。gyrA基因测序结果表明,部分菌株的gyrA基因在QRDR区发生碱基突变,部分为沉默突变,没有导致氨基酸发生改变。但是有些碱基突变,导致了与耐药性有关的氨基酸突变,在碱基第249位发生了G→T突变,引起第83位氨基酸由丝氨酸变为异亮氨酸;在碱基第270位发生了T→G突变,引起第90位氨基酸由缬氨酸变为甘氨酸,其他部分菌株也有不同形式的氨基酸突变,结果表明,由于在染色体DNA旋转酶gyrA基因中存在着点突变,造成了大多数霉形体菌株对喹诺酮类药物不同程度的耐药。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文献综述1.1 霉形体概述1.2 鸡毒霉形体的流行现状1.3 鸡毒霉形体的治疗和控制1.4 细菌的耐药性1.4.1 细菌耐药的分子机制1.4.2 四环素类耐药1.4.3 霉形体抗四环素类药物机制1.4.4 霉形体抗大环内酯类药物机制1.5 霉形体抗氟喹诺酮类药物机制及研究进展1.5.1 氟喹诺酮类耐药1.5.2 霉形体抗氟喹诺酮类药物机制的研究进展1.6 耐药性的检测方法1.7 耐药性的危害及防治1.7.1 耐药性的危害1.7.2 耐药性的防治2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3 材料与方法3.1 材料3.1.1 抗生素3.1.2 菌株3.1.3 FM-4基础液3.1.4 修改FM-4液体培养基3.1.5 修改FM-4固体培养基3.1.6 酵母浸出液的制备3.1.7 各种酶、试剂盒3.1.8 其他试剂配制3.1.9 本实验所采用的PCR引物3.2 方法3.2.1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3.2.2 药物诱导实验3.2.3 MG基因组提取3.2.4 tetM基因的扩增3.2.5 gyrA基因的扩增3.2.6 PCR产物回收与测序4 结果与分析4.1 MIC测定结果与分析4.1.1 MIC测定结果4.1.2 结果分析4.2 药物诱导实验结果与分析4.2.1 药物诱导实验结果4.2.2 结果分析4.3 PCR扩增tetM基因4.4 PCR扩增gyrA基因4.5 gyrA基因的序列分析5 讨论5.1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5.2 药物诱导实验5.3 gyrA基因的扩增及序列分析6 结论参考文献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鸡毒霉形体论文; 药敏实验论文; 基因论文; 突变论文; 耐药机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