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和红细胞对T淋巴细胞的调控作用及其调控关系

血小板和红细胞对T淋巴细胞的调控作用及其调控关系

论文摘要

免疫系统承担着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三方面的基本功能。T淋巴细胞是主要的免疫细胞,其亚群的平衡对病原体的清除和疾病的转归有重要的影响,他们的功能异常可导致许多疾病如肿瘤、自身免疫病、炎性疾病等疾病的产生。由于机体免疫应答过程复杂,正常情况下,各免疫细胞与T淋巴细胞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动态的免疫网络,维持着机体正常免疫功能。如今血液系统如何维持一种免疫平衡状态仍未被充分认识。由于临床疾病的免疫失衡状态不同,临床表现变化多样,临床治疗也只能局限于治标不治本的方法。阐明免疫系统的平衡调节过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人类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可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血小板和红细胞不仅在机体天然免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适应性免疫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目前红细胞、血小板对T淋巴细胞的作用还存在较大争议。自1981年Siegel提出“红细胞免疫系统”新概念以来,国内外对红细胞的免疫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已证明红细胞不仅对NK细胞、吞噬细胞等具有免疫功能调节,而且对淋巴细胞也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如红细胞可促进T淋巴细胞产生γ—干扰素。有学者提出红细胞是T细胞的活性调节器。有国内学者曾模拟血液内环境,以研究血细胞的免疫作用提出了“红细胞主干道传递途径”的理论,即:抗原在激活血液免疫系统过程中,绝大部分抗原都要被红细胞免疫粘附,经过一定处理后,再递交给白细胞(包括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等)甚至血小板从而引发白细胞一系列免疫反应。红细胞首先激活和改变了淋巴细胞的活性。同时大量研究表明,血小板不仅参与止血、炎症反应等过程,还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如血小板可促进DC细胞成熟;影响T、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效应发挥等。有学者提出血小板可传递并扩大抗原刺激信号,连接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进而凋控免疫反应的程度;并被称为机体免疫系统的哨兵。既然血小板和红细胞在免疫反应过程中均充当了重要角色,那么在血液免疫反应过程,机体免疫失衡的原因是血小板免疫失衡还是红细胞免疫失衡,即是“红细胞主干道传递途径”还是血小板启动免疫反应联接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免疫网络关系?为此我们采用灭活肿瘤细胞S180(5×109/L)激活血液免疫系统,来研究血小板和红细胞的免疫变化关系。然而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血液免疫反应系统中的血小板虽可被激活,但并未发生聚集变化。由于血小板被激活后可表现为黏附、聚集、释放等不同程度的活性的变化,并在肿瘤炎性疾病发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免疫应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血小板不同程度的活性变化可能诱导不同的免疫反应。显然血小板的全部活性以及由此诱发的免疫系统功能的变化,在仅用S180(5×109/L)激活的血液免疫系统中可能并不能完全反映。血小板聚集标志着其免疫功能失衡:同时认识血液免疫应答过程中血小板聚集前后诱发的红细胞免疫功能状态的变化,能够使我们进一步阐明机体免疫失衡的原因是血小板免疫失衡还是红细胞免疫失衡。为了阐明血小板和红细胞在血液免疫系统中的作用,认识血小板和红细胞免疫失衡诱发的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变化,有必要建立血小板全部活性的得以体现的血液免疫系统。为此在进行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建立了血小板免疫失衡血液系统,并应用此血液免疫系统,深入探讨了血小板和红细胞对T淋巴细胞的调控作用及其调控关系:证明了血小板是启动T细胞亚群平衡发生动态变化的关键,而红细胞则维持其免疫平衡;血小板免疫失衡是机体免疫失衡的原因;红细胞免疫失衡是机体免疫失衡的结果。第一部分血小板和红细胞对T淋巴细胞亚群调控作用的实验研究(一)目的在体外实验中,初步探讨血小板(platelet,PL)和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对T细胞亚群的调控作用及它们之间调控关系。(二)方法1、按不同的实验条件将血液反应系统分为4组,全血细胞组、去RBC组、去PL组、去RBC去PL组;以灭活S180(5×109/L)激活组为实验组,同时设置生理盐水(normal sodium,NS)对照组。2、FCM测定细胞表面免疫分子表达的变化。(三)结果1、各组T细胞CD4和CD8和变化结果与去PL组比较,全血细胞实验组和对照组淋巴细胞CD4、CD3+CD4+/CD3+和CD3+CD8+/CD3+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去RBC组比较,全血细胞织淋巴细胞CD4和CD3+CD4+/CD3+升高,CD3+CD8+/CD3+降低:实验组和对照组均(P<0.01)。与去RBC去PL组比较,去RBC组淋巴细胞CD4和CD3+CD4+/CD3+升高,CD3+CD8+/CD3+降低:实验组(P<0.05)、对照组(P>0.05)。与去RBC去PL组比较,去PL组淋巴细胞CD4和CD3+CD4+/CD3+升高,CD3+CD8+/CD3+降低:实验组和对照组均(P<0.001)。全血细胞组、去PL组和去RBC去PL组中CD4和CD8均呈负相关(P<0.05);而去RBC组CD4和CD8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PLCD59、PLCD62P和RBCCD35的变化结果与去RBC组比较,全血细胞对照组PLCD59表达下降(P<0.05),实验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血细胞实验组和对照组PLCD62P表达均升高(P<0.05)。与去PL组比较,全血细胞实验组和对照组RBCCD35表达下降: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全血细胞实验组中血小板PLCD62P表达升高(P<0.05),红细胞RBCCD35下降(P<0.05)。(四)结论血小板是启动T细胞免疫平衡动态变化的原因;而红细胞则维持其动态平衡。第二部分血小板免疫失衡血液系统的构建及血小板和红细胞对淋巴细胞CD4+CD25+表达的影响(一)目的1、选择合适的抗原;构建血小板免疫火衡的血液免疫反应系统。2、应用实验新体系,初步研究血小板(PL)和红细胞(RBC)对淋巴细胞CD4+CD25+表达的影响。(二)方法1、选取合适的抗原:(1)瑞氏染色,光镜下观察酵母菌和S180浓度变化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2)瑞氏染色,光镜下观察不同补体活化途径被阻断,对酵母菌和S180诱导血小板聚集的影响。(3)应用酵母菌、S180、活化补体包被的酵母菌和活化补体包被的S180作为诱导剂,血小板聚集仪测定血小板聚集曲线的变化。2、血小板免疫失衡血液系统的构建:应用选取的抗原,激活血液免疫系统。3、FCM测定淋巴细胞CD4+CD25+表达水平的变化。(三)结果1、酵母菌和S180均可通过激活补体而诱导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等活性变化,并与其剂量相关:酵母菌(2×109/L、4×109/L)和S180(5×109/L、1×1010/L)均不能引起血小板聚集:酵母菌(8×109/L、16×109/L)和S180(2×1010/L、4×1010/L)均可引起血小板聚集。2、血小板聚集仪测定5min,酵母菌(4×109/L)和S180(4×1010/L)均不能诱导血小板聚集;补体包被酵母菌(4×109/L)和补体包被S180(4×1010/L)均可立即诱导血小板聚集。3、血小板免疫失衡血液系统的构建分别用低浓度S180(5×109/L)和高浓度S180(3×1010/L)作为抗原,激活血液免疫反应系统,同时设置NS用刺激的血液免疫反应系统作对照;即:同时设置NS刺激对照血液免疫反应系统、低浓度抗原LS180(5×109/LS180)抗原激活血液免疫反应实验系统和高浓度抗原HS180(3×1010/LS180)激活血液免疫反应实验系统。4、各组淋巴细胞CD4+CD25+表达水平比较与去PL组比较,全血细胞对照组和LS180实验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S180实验组升高(P<0.05)。与去RBC组比较,全血细胞对照组和LS180实验组均降低(P<0.05),但HS180实验组升高(P<0.05).与去RBC去PL组比较,去RBC组对照组和LS180实验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S180实验组降低(P<0.05)。与去RBC去PL组比较,去PL组对照组、LS180实验组和HS180实验组均降低(P<0.05)。(四)结论1、建立了血小板免疫失衡血液系统。2、红细胞可双向调节淋巴细胞CD4+CD25+的表达水平,血小板聚集变化是红细胞发挥正向调节作用的关键原因。第三部分血小板和红细胞对Th细胞向Th1型或Th2型分化方向偏移的影响(一)目的研究血小板和红细胞对Th细胞向Th1型或Th2型分化方向偏移的影响。(二)方法采用ELASE法测定分泌IFN-r和IL-10的变化情况。(三)结果1、各组IFN-r/IL-10的变化结果与去PL组比较,全血细胞对照组和LS180实验组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HS180实验组降低(P<0.05)。全血细胞组与去RBC组比较:对照组、LS180实验组和HS180实验组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去RBC组与去RBC去PL组比较:对照组和LS180实验组升高(P<0.05),但HS180实验组降低(P<0.05)。与去RBC去PL组比较,去PL组对照组和LS180实验组升高(P<0.05)、HS180实验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IFN-r的变化结果与去PL组比较,全血细胞对照组和LS180实验组升高(P<0.05)、HS180实验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去RBC组比较,全血细胞组对照组和HS180实验组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LS180实验组升高(P<0.05)。与去RBC去PL组比较,去RBC组对照组升高(P<0.05),LS180实验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HS180实验组下降(P<0.05)。与去RBC去PL组比较,去PL组对照组升高(P<0.05),LS180实验组和HS180实验组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9>0.05)。3、各组IL-10的变化结果与去PL组比较,全血细胞全血细胞组对照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LS180实验组和HS180实验组升高(P<0.05)。与去RBC组比较,全血细胞对照组和LS180实验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S180实验组升高(P<0.05)。与去RBC去PL组比较,去RBC组对照组和HS180实验组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LS180实验组降低(P<0.05)。去PL组与去RBC去PL组比较:对照组IL-10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LS180实验组下降(P<0.05),HS180实验组升高(P<0.05)。(四)结论血小板是启动Th细胞向Th1型或Th2型分化方向偏移的关键;而红细胞则是机体免疫应答选择细胞免疫还是体液免疫的根本原因。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血小板和红细胞对T淋巴细胞亚群调控作用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CD25+表达的影响'>第二部分 血小板免疫失衡血液系统的构建及血小板和红细胞对淋巴细胞CD4+CD25+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血小板和红细胞对Th细胞向Th1型或Th2型分化方向偏移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血小板和红细胞对T淋巴细胞的调控作用及其调控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