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诗歌与抗战后期的重庆文学

臧克家诗歌与抗战后期的重庆文学

论文摘要

论文试图以区域文学为切入点,讨论重庆与臧克家诗歌写作的相互关系。为讨论的方便,论者以臧克家诗歌的分期作突破口,而臧克家前后诗歌风格的不同为分期提供了依据。论文拟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探讨重庆为臧克家诗歌创作带来的影响,进而发现,在重庆,臧克家的诗歌写作与抗战前相比,出现了两个方向的分化。其一就是诗歌写作趋向史诗化,并且由抗战前期写作战争史诗转向对个人爱情史诗的写作,创作出以《感情的野马》为代表的长篇个人爱情史诗。其二就是接续早期抒情短诗的写作。他融入重庆人的生活中,歌乐山上的生活加强了他对农村生活的深入了解,加深了对农村与中国农民的感情,写出《泥土的歌》这一代表作。论文接着对他在重庆写就的诗歌代表作《感情的野马》和《泥土的歌》进行文本分析,探讨重庆带给臧克家的具体影响。这一长诗有独特的写作方式与结构,即回忆与想象的写作方式,把抗战作为诗歌的背景,抛开了前期正面描写有关抗战的人和事;该诗有独特的抒写内容,在战时条件下,在顺应长诗写作潮流的过程中,臧克家通过这匹“感情的野马”,探讨了战争与个人情感之间的关系;该诗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以抱吟为主的几个动人的形象,整个诗篇精雕细琢,摆脱了当时长诗写作的粗鄙化倾向。由对《感情的野马》的分析,论者认为臧克家的这一个人爱情史诗避开了前期直白浅露的口号式写作,在当时的长诗中属于成功之作。论文接着讨论了臧克家在重庆写就的另一代表作《泥土的歌》。歌乐山的生活使得臧克家把整个心灵投入农村,吟唱出一曲“泥土的歌”。论者认为《泥土的歌》并非如很多研究者所认为的仅仅是一曲避开社会与时代而写作的牧歌。最后探讨《泥土的歌》运用的两大写作“图式”——“三代图式”与对比模式。论文的最后部分讨论臧克家的这两大代表作的意义。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陪都重庆与臧克家的诗歌
  • 1.1 臧克家诗歌的研究现状及问题的提出
  • 1.2 重庆对臧克家诗歌创作的影响
  • 2“感情的野马”
  • 2.1“我放出一匹感情的野马”
  • 2.2 史诗抒写的转型
  • 3“泥土的歌”
  • 3.1“我给了它一个活栩的生命”
  • 3.2《泥土的歌》的写作图式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就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臧克家诗歌与抗战后期的重庆文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