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病人的护理

麻醉病人的护理

尹彦军(大兴安岭地区十八站林业医院165201)

麻醉前病人的准备

为了保证麻醉中的安全,预防麻醉后的并发症,必须认真做好麻醉前准备工作。

【健康评估】

(一)病史

疾病史,麻醉史,手术史,用药史,特别是近期是否使用强心剂、抗高血压药、降血糖药、催眠药、镇痛药、激素类药等及其剂量,有无药物过敏史,是否有吸烟和饮酒的习惯。

(二)生理反应

1.现有疾病的临床表现、医疗诊断、治疗计划及麻醉和手术的方式及特点。

2.麻醉前体检

(1)心、肺、肾、肝和脑重要脏器功能状况,注意有关实验室检查报告。

(2)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意识状态。

(3)牙齿有无缺损、修补、松动。

(4)局麻穿刺部位有无感染。

(5)脊柱有无畸形,活动是否受限。

(6)特殊病例选择针对性的项目检查。

(三)心理反应

病人接受麻醉和手术的心理承受能力。

(四)病人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力

根据国际通用的美国麻醉师协会(AsA)五类病情分类法进行评估,作为麻醉师为病人选择麻醉方式和作好麻醉甄别的依据,同时为护士协助麻醉病人安全度过麻醉期提供依据。其具体分类如下。

第一类:病人的心、肺、肝、肾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正常,发育、营养良好,能耐受麻醉和手术。

第二类:病人的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虽然有轻度病变,但代偿健全,对一般麻醉和手术的耐受仍无大碍。

第三类:病人的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病变严重,功能减损,虽在代偿范围内,但对施行麻醉和手术仍有顾虑。

第四类:病人的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病变严重,功能代偿不全,威胁着生命安全,施行麻醉和手术均有危险。

第五类:病人的病情危重,随时有死亡的威胁,麻醉和手术异常危险。

如系急诊手术,则在评定级别后加E(emergencv),以资区别。

【麻醉前护理诊断及护理计划】

【一)焦虑、恐惧

与缺乏麻醉和手术知识、心理承受能力下降等因素有关。

预期目标病人情绪稳定,晚上安静入睡。

护理措施

1.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给予心理支持。面对即将到来的麻醉和手术,病人的各种心理问题更为突出,尤其是病人经常提到的“麻醉是否安全,麻醉会不会影响智力”等问题,往往使病人辗转反侧,为此,应该根据病人的年龄、文化层次等具体情况,耐心讲解有关的麻醉知识,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情感,纠正病人对麻醉的错误认识,并对麻醉时病人的配合提出要求,良好的心理准备,不但能缓解病人的紧张、恐惧,而且对平稳进入麻醉也极有帮助。为了保证病人手术当目有良好的身心状态,术前晚9pm给病人口服安定或苯巴比妥,以保证充足的睡眠。

2.取得病人家属同意和支持,与病人家属进行交谈,说明麻醉中及麻醉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征得家属同意后,双方签字认同,既可使家属了解麻醉与手术安全的密切关系,又可提高麻醉师的责任感。

重点评价睡眠是否充足,生命体征是否稳定。

(二)有窒息的危险

窒息与麻醉病人极度紧张、呕吐、呼吸道分泌物增多、麻醉药副作用等因素有关。

预期目标麻醉中无呕吐和窒息,麻醉后呼吸正常。

护理措施

1.麻醉前病人的准备要特别注意呼吸道不受呕吐和误吸的威胁。因此,成人择期性手术,麻醉前12h内禁食,4h内禁饮,否则麻醉中有发生呕吐和误吸的危险。对于急症病人,如果手术时间不过分紧逼,麻醉前应做好恰当的准备。胃饱满又必须在全麻下施行手术者,可以考虑选择清醒气管插管,主动地先控制呼吸道。此类病人即使施行局部麻醉,也有发生呼吸道堵塞而窒息的危险。

2.麻醉前用药

(1)麻醉前用药目的①镇静,减轻病人焦虑、恐惧,稳定情绪,降低基础代谢,减少麻醉药用量和副作用,增强麻醉效果;②降低迷走神经反射活动,抑制恶心、呕吐,减少呼吸道分泌物;③镇痛,缓解或消除术前疼痛,有利麻醉诱导。

(2)常用的术前药物①镇静药,如安定、氟哌啶、异丙嗪等;②催眠药,常为巴比妥类药物,如苯巴比妥、戊巴比妥和司可巴比妥等;③镇痛药,与麻醉药起协同作用可减少用药量,如吗啡、哌替啶、芬太尼等;④抗胆碱药,松弛平滑肌,抑制腺体分泌,如阿托品和东莨菪碱。

(3)认真执行麻醉前用药肌内注射药在麻醉前30min进行;口服药在麻醉前1h进行;推迟手术的病人应酌情加用,使药效在诱导麻醉时达高峰。

3.根据病情需要,术前ld或术晨插管洗胃或持续留置胃管,以防止麻醉呕吐误吸。

重点评价麻醉前禁食、水及用药是否准确,麻醉过程是否安全。

麻醉病人苏醒期的护理

麻醉结束后,麻醉和手术对病人的影响并未完全消除,一些保护性反射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易出现误吸、窒息、低血压、休克、意外损伤等潜在危险,故苏醒期护理十分重要。

【健康评估】

(一)病史

麻醉和手术过程病情记录。

(二)生理反应

接收病人时测定呼吸、脉搏、血压,观察瞳孔、意识、尿量、皮肤的色泽温度,以及切口敷料、引流管、引流瓶有无活动性出血。重视麻醉师及医生的手术记录和医嘱。

(三)心理反应

病人对康复的期望值。

【麻醉苏醒期护理诊断及护理计划】

(一)有窒息的危险

窒息与麻醉苏醒期咽喉部保护性反射尚未恢复及呕吐等因素关系。

护理措施

1.术后监护准备要求床头应有氧气、负压吸引管道、心电监护仪等。床旁桌上需备消毒吸引盘、氧气面罩及氧气管。室内配备有通气道、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包及呼吸机等辅助呼吸器材;除颤器、起搏器等维持循环设备,药品齐全的急救车及外科换药车。

2.保持呼吸道通畅病人体位采取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置入口咽或鼻咽导气管至清醒,如有呕吐应及时吸出口腔呕吐物和气管分泌物。

3.严密观察病人呼吸节律、频率、有无缺氧症状。若病人出现烦躁不安、呼吸困难、紫绀,应立即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1)舌后坠者,应将下颌部向前上托起,或用拉舌钳将舌头拉出。

(2)喉头水肿者,配合医师行麻黄碱喉部喷雾,静脉输入脱水剂,严重者准备气管切开。

(3)喉痉挛者,配合医师进行面罩加压给氧,严重者应用肌肉松弛药,插管给氧,辅助呼吸等。至病人呼吸正常。

(4)气管内阻塞者,立即用吸痰管清除痰液并与医师联系,严重者配合医师行支气管镜吸痰或气管切开。

(5)麻醉作用消失后,切口疼痛可直接影响呼吸运动、咳痰和排痰,致肺通气量下降,可采取局部封闭,硬膜外吗啡镇痛,或用吗啡、哌替啶和芬太尼镇痛,以改善呼吸功能。

重点评价呼吸道是否通畅,有无呼吸困难、缺氧等征象。

(二)有心输出量不足的危险

心输出量不足与麻醉后血管阻力下降、体位不当、术中失血失液补充不足等原因有关。

预期目标无低血压发生,脉搏、血压稳定。

护理措施

1.搬送病人要十分小心,尽量减少震动,术后一般6h清醒后,血压稳定可改变体位,以免因体位改变引起低血压。

2.保持静脉输入通畅,按医嘱补足失血失液。

3.观察切口敷料和引流瓶有无活动性出血。

4.密切观察脉搏、血压、尿量及末梢循环的变化,术后2h内每15~30min测定1次脉搏、血压,并做详细记录,待稳定后改为2~4h1次,24h后,酌情处理。

重点评价脉搏、血压、尿量是否正常,有无活动性出血。

(三)有意外损伤的危险

意外损伤与病人兴奋躁动、知觉尚未恢复等因素有关。

预期目标病人安全渡过麻醉苏醒期。

护理措施

1.注意保暖和避免意外损伤。麻醉清醒前病人常有躁动不安,应适当加以约束或加床栏保护,严防引流管脱出或敷料被拉扯等情况发生。可通过观察病人的瞳孔反射、神经反射、脉搏、呼吸等来估计麻醉深度。如瞳孔小,浅反射消失,脉搏慢,呼吸深而均匀,表示麻醉程度尚深,短时间内不会苏醒。反之,瞳孔较大或正常,睫反射存在,眼球转动灵活,脉搏略速,呼吸浅、速且不规则,表示病人即将苏醒。此时护士应警惕病人躁动,特别注意病人安全,防止坠床。

2.病人躁动时可能将被子踢开,要随时盖好,注意保暖,冬季给热水袋时,应防止烫伤。给全麻病人热水袋温度一般不可超过50℃,并且要用热水袋套或毛巾包好,热水袋不要直接接触病人皮肤。出汗时要及时擦干,并更换内衣、床单,避免病人因湿冷而受凉、感冒。

3.病人达到以下标准,可以解除专人守候或送回病房:①神志清醒,有定向力,回答问题正确;②呼吸平稳,能作深呼吸及咳嗽,肺泡氧分压(PAO2)>90mmHg;③血压和脉搏稳定30min以上,心电图无严重的心律失常和ST段改变。

4.椎管内麻醉要保护下肢,搬运病人时要注意托起臀部和下肢,防止髋关节脱位和下肢骨折。回病床平卧注意下肢位置要舒适,防止受压和烫伤。注意观察和评价下肢感觉和运动恢复情况,若有下肢感觉运动障碍,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重点评价病人苏醒期有无损伤,意识和肢体感觉,运动恢复状况。

参考文献

[1]马涛洪,赵建力,田首元,刘保江,王志萍,曾因明.开展麻醉护理的思考[J].护理研究;2005年29期.

[2]齐进全身麻醉的护理配合.《实用护理学杂志》2010年第20卷第6期.

标签:;  ;  ;  

麻醉病人的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