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研究:1980-2006

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研究:1980-2006

论文摘要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工业化是经济现代化的核心和基础。工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运行效率的高低决定着其他产业部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运行效率的高低。提高工业经济运行效率,既是工业经济转变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也是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的关键所在。中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工业化是一个效率至上的市场竞争过程,效率分析成为探求中国工业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研判中国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的主要方法。提高运行效率是当前中国工业经济管理的前沿课题之一。迄今为止,不少学者对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实证研究,但尚未取得比较一致的结论,对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内在规律认识还不够深入,对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因素揭示还不够清楚。因此,本论文旨在从上述几个方面弥补现有文献研究的不足,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法以及Malmquist曼奎斯特效率指数法,对1980-2006年中国工业经济的运行效率进行全方位测度和研究,以发掘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变化规律、波动趋势,识别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形成改善和提升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政策建议,从而为中国制定正确的工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概括起来,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1章交待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研究现状、内容结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等,为全文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总纲性的框架设计结构。第2章主要对效率概念进行了界定,对效率的内涵进行了深入挖掘,对效率的判断标准进行了全面探讨,特别是对效率形成的源泉进行了归纳总结,对当前常用的效率测度方法进行了介绍与比较,为全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3章系统梳理了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研究的现状和动向,对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研究的不同层面、不同视角进行归纳比较,特别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争论与分歧,存在的不足与尚待改进的地方,由此提出本文研究的着力点与切入点。第4章详细回顾了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历史,剖析了中国工业经济改革的过程,总结了中国工业经济取得的成就,分析了中国工业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当前中国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以详细的数据、事实和理论分析来论证中国工业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必要性、紧迫性。第5章利用非参数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从静态角度测算了1980-2006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总水平,并利用Malmquist指数按照地区特征、行业特征、产权特征、结构规模特征等分类标准对工业经济运行效率逐一进行了动态分解,以全方位、多角度剖析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变化规律。从整体来看,27年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平均值为0.889,表明自1980年以来中国工业经济总体运行状况是“非DEA有效”的,中国工业经济运行的效率水平还不高。从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阶段性波动特征来看,1980-1991年表现为震荡下降, 1992-2000年表现为剧烈波动, 2001-2006年表现为持续上升。虽然改革至今中国工业经济的运行效率有升有降,但总体呈不断提高趋势,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幅达4.9%,且呈现出规模收益递增特征。工业经济效率的差异是导致地区工业化水平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中国工业经济的效率中心主要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在长期的工业经济发展中,逐渐形成一个效率扩散与技术溢出的模式,发达地区是技术进步的创新者与生产前沿面的推动者,欠发达地区是技术进步的模仿者与生产前沿面的追赶者。从工业行业来看,以石油、电力、钢铁(黑色金属)为代表的基础产业、以电气机械制造业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以医药、通信设备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高利润的烟草制造业,效率提高较快;从产权属性来看,股份有限公司效率较高,私营企业次之,三资企业再次之,然后为集体企业,较低的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非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安排具有比国有企业更高的经济运行效率。此外,重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技术进步明显优于轻工业,规模经济与技术进步成为重工业效率改善的主要源泉;大型工业企业的效率高过中小型工业企业,“小企业高效率、大企业低效率”的命题并不成立。第6章重点分析了开放化、市场化、民营化、规模化、R&D投入、信息化、以及人力资本因素对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建立包含双产出的扩展型C-D函数,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分析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影响因素的计量经济模型。协整检验发现,中国工业经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化与上述影响因素的变动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发现误差修正项对工业经济TFP增长率的波动偏离长期均衡具有很强的反向调整作用。在短期波动中,开放化、市场化、民营化、信息化、R&D投入对中国工业经济效率具有积极的正面促进作用,而规模与人力资本因素却呈现出负面的阻滞作用。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隐藏在规模背后的“国有”因素对效率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人力资本计量指标的局限性导致了模型估计出现偏误,对人力资本与中国工业效率关系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实证。相对而言,以“开放化、市场化、民营化”为主轴的制度变革因素对中国工业经济效率的影响作用最显著。第7章主要运用现代经济学基本原理和产业经济演变的历史规律与经验,结合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实际国情,归纳提炼出十一个方面的政策要点,作为改善和提高当前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对策措施,即:推动技术进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结构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行循环经济战略,改善投入产出效率;攀登“二次微笑曲线”制高点,提高产业附加值率;实施产业“蓝海战略”,催生范围效率;实施信息化战略,营造外部性效率;实施交通振兴战略,提高物流效率;发展产业集群,提高组织效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激发制度效率;深化价格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丰富了对效率源泉的理论认识对经济运行效率产生的源泉做了深入探索,梳理、归纳、总结出12种不同形态的效率源泉——规模效率、范围效率、学习效率、技术效率、配置效率、竞争效率、组织效率、制度效率、X效率、物流效率、交易效率和外部性效率。明确指出外部性可以产生经济效率,即存在于现代网络经济当中的连带外部性特征使生产活动表现出边际成本递减和报酬递增的趋势,因而存在外部性经济效率,这一观点开拓了人们认识效率源泉的新空间。2、进一步完善了对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测算与分解对于目前已有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大多数文献而言,要么是选择的“时间窗口”长短不一,要么是考察工业经济的范围口径有别,难免存在以偏概全的“硬伤”与“断章取义”的“暇疵”。本文以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构成的集合作为中国工业经济的代表,以1980-2006连续27年的完整时间窗口作为时空定位,利用非参数DEA方法从静态角度测算了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总水平,并利用Malmquist指数按照地区特征、行业特征、产权特征、结构特征、规模特征等分类标准对工业经济运行效率逐一进行了动态分解,以全方位、多角度剖析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变化规律。无论是研究的时间范围,还是涉及的研究视角,本论文都在相当程度上做了进一步完善。3、扩展了传统C-D生产函数的结构表达传统C-D生产函数用劳动和资本两个变量来解释复杂的经济产出,把除此之外的非要素投入简化成一个既定不变的技术常数,这既与经济发展的现实不符,也不便于对效率的深入研究。对此,本论文重新选取变量构造了新的C-D生产函数:一是扩展产出,增加利润产出变量,避免传统单一产出建模的片面性;二是分解技术性常数,进一步细化该常数的组成成份,扩展制度、技术、信息、政策、人力资本等诸多非实体性要素的投入。由此进一步推理得到分析效率影响因子的计量经济模型。4、进一步深化了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制度分析将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工业经济制度变革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开放化、市场化、民营化”为主轴的三次改革;将促使中国工业经济不断自求变革的内在诱因总结为“80年代混合双轨制下的经营僵化、90年代买方市场下的经营亏损、2000年以后市场失灵下的经营粗放”带来的三次制度困境;对困境的冲破,先后经历了管理变革、制度变革、产权变革、观念变革的四次大洗礼。管理变革的目的是解决企业与政府的委托经营问题,以获得X效率、组织效率;制度变革的目的是解决企业与市场的进入问题,以获得竞争效率、配置效率;产权变革的目的是解决企业与资本的归属问题,以获得产权效率;观念变革的目的是解决企业与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增长方式,全面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归根结底,制度变革对中国工业经济效率的影响最为显著也最为深刻。5、拓展了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对策研究除了对传统观点进行系统性总结、归纳和进一步提炼之外,还在两个方面做了最新的拓展。一是攀登“二次微笑曲线”制高点,提高产业附加值率。由于现代产业的发展已经从以硬投入为主转向以软投入为主,并加速从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转型,全球价值链正在重新分化裂变。为此,本文提出了“二次微笑曲线”的全新概念。指出中国工业要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必须打破仅仅停留在工业领域内思考工业经济运行的旧观念,要跳出工业视野,从产业进化、产业融合的战略高度为工业经济寻找新的效率源泉。二是实施产业“蓝海战略”,催生范围效率。随着市场环境和消费需求的转变,中国传统工业产业将逐渐步入寿命周期的尾声,运行效率低下、收益递减。对这些产业,应及时实施“蓝海战略”,利用TRIZ理论预测产业未来发展趋势,超越现有需求的“范围边界”,开辟出新的利润“蓝海”和效率“蓝海”。产业“蓝海战略”为传统产业获取经济运行效率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工业经济面临“增长极限”
  • 1.1.2 中国工业面临资源环境的双重约束
  • 1.1.3 中国工业面临发展道路的重新选择
  • 1.1.4 中国工业面临“又好又快”标准的历史检验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 主要创新
  • 1.6.1 丰富了对效率源泉的理论认识
  • 1.6.2 进一步完善了对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测算与分解
  • 1.6.3 扩展了传统C-D 生产函数的结构表达
  • 1.6.4 进一步深化了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制度分析
  • 1.6.5 拓展了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对策研究
  • 2. 效率的界定、源泉与测度
  • 2.1 效率的界定
  • 2.1.1 早期的效率观点
  • 2.1.2 古典经济学派的效率观点
  • 2.1.3 新古典经济学派的效率观点
  • 2.1.4 经济增长学派的效率观点
  • 2.1.5 近代西方经济学的效率观点
  • 2.1.6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效率观点
  • 2.1.7 我国经济学者的效率观点
  • 2.2 效率与效益的区别
  • 2.2.1 内容不同
  • 2.2.2 方式不同
  • 2.2.3 形态不同
  • 2.2.4 层面不同
  • 2.3 效率的评判标准
  • 2.3.1 马克思的“生产力”标准
  • 2.3.2 “社会价值判断”标准
  • 2.3.3 科斯的“交易费用”标准
  • 2.3.4 布坎南的“一致性”标准
  • 2.3.5 帕累托的“最优状态”标准
  • 2.3.6 萨缪尔森的“检验”标准
  • 2.3.7 “卡尔多—希克斯”的福利标准
  • 2.4 效率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 2.5 效率的源泉
  • 2.5.1 规模效率
  • 2.5.2 范围效率
  • 2.5.3 学习效率
  • 2.5.4 组织效率
  • 2.5.5 竞争效率
  • 2.5.6 配置效率
  • 2.5.7 技术效率
  • 2.5.8 制度效率
  • 2.5.9 X 效率
  • 2.5.10 物流效率
  • 2.5.11 交易效率
  • 2.5.12 外部性效率
  • 2.6 效率的测度方法
  • 2.6.1 基于总量生产函数的效率测度方法
  • 2.6.2 基于前沿生产函数的效率测度方法
  • 3. 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研究的文献综述
  • 3.1 国外研究现状
  • 3.2 国内研究现状
  • 3.2.1 从不同层面开展研究
  • 3.2.2 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
  • 3.2.3 从波动趋势进行研究
  • 3.2.4 从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 3.2.5 存在的分歧与争论
  • 4. 中国工业经济运行的基本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
  • 4.2 1980-2006 年中国工业经济改革的简要历程
  • 4.2.1 1980-1992 年的管理变革
  • 4.2.2 1992-2000 年的制度变革
  • 4.2.3 2001-2006 年的产权变革
  • 4.2.4 2006 年至今的发展模式变革
  • 4.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经济取得的主要成就
  • 4.3.1 工业总量规模增长迅速
  • 4.3.2 工业品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 4.3.3 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 4.3.4 工业现代化程度得到极大提升
  • 4.3.5 制造业突飞猛进,“世界工厂”誉满全球
  • 4.3.6 工业经济增速快于西方发达国家
  • 4.3.7 工业经济结构出现显著变化
  • 4.3.8 中国工业经济整体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
  • 4.4 中国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
  • 4.4.1 工业经济增长领先于GDP 的增长
  • 4.4.2 工业经济运行的波动逐渐趋于平稳
  • 4.4.3 中国工业经济的重工业化趋势明显
  • 4.4.4 多种工业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 4.4.5 工业经济的国有化比重下降,民营化趋势逐步显现
  • 4.4.6 中小型企业发展迅猛
  • 4.5 中国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5.1 整体工业经济效益不高
  • 4.5.2 地区间工业经济发展不均衡
  • 4.5.3 工业集群化发展水平偏低
  • 4.5.4 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欠缺
  • 4.5.5 工业附加值低,整体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
  • 4.5.6 工业国际竞争力亟待提高
  • 4.5.7 工业经济运行的成本压力渐增
  • 4.5.8 工业经济运行的资源约束日益紧张
  • 4.5.9 工业生产的资源利用率较低
  • 4.5.10 工业环境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堪忧
  • 4.5.11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不高
  • 5. 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测算与分解:1980-2006
  • 5.1 基于DEA 方法的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测算
  • 5.1.1 DEA 方法的基本原理
  • 5.1.2 DEA 规划模型的改进
  • 5.1.3 DEA 有效的经济含义
  • 5.1.4 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 5.1.5 测算结果
  • 5.2 基于Malmquist 指数的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分解
  • 5.2.1 Malmquist 效率指数的提出
  • 5.2.2 Malmquist 效率指数的基本原理
  • 5.2.3 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变动与分解
  • 5.3 本章小结
  • 6. 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 6.1 影响因素分析
  • 6.1.1 技术创新因素
  • 6.1.2 制度变革因素
  • 6.1.3 信息因素
  • 6.1.4 规模因素
  • 6.1.5 人力资本因素
  • 6.2 模型设定
  • 6.3 变量指标及数据处理
  • 6.3.1 开放化水平KF
  • 6.3.2 市场化水平SC
  • 6.3.3 民营化水平MY
  • 6.3.4 大中型工业企业R&D 投入强度RD
  • 6.3.5 规模化水平GM
  • 6.3.6 信息化水平XX
  • 6.3.7 工业人力资本存量RL
  • 6.4 回归分析
  • 6.4.1 数据预处理
  • 6.4.2 单位根检验
  • 6.4.3 协整检验
  • 6.4.4 误差修正模型
  • 6.5 结果分析
  • 6.5.1 开放化水平积极影响中国工业经济效率
  • 6.5.2 市场化水平显著影响中国工业经济效率
  • 6.5.3 民营化水平对中国工业经济效率具有正面影响
  • 6.5.4 R& D 投入明显对中国工业经济效率具有正向推动作用
  • 6.5.5 信息化明显带动中国工业经济效率同向增长
  • 6.5.6 规模因素对中国工业经济效率呈现负面阻滞作用
  • 6.5.7 人力资本投入水平对中国工业经济效率具有负面影响
  • 6.6 本章小结
  • 7. 提高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战略措施
  • 7.1 实施科技创新,推动技术进步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 7.1.1 完善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
  • 7.1.2 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 7.1.3 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7.1.4 采取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技术进步模式
  • 7.1.5 切实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 7.1.6 形成科技创新的多元化投资体制
  • 7.2 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结构效率
  • 7.2.1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带动工业效率升级
  • 7.2.2 优化工业行业结构
  • 7.2.3 调整工业内部结构
  • 7.2.4 调整企业组织结构
  • 7.3 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7.3.1 大力开发节能技术
  • 7.3.2 制定必要的能耗标准和准入标准
  • 7.3.3 强化“节能型”消费政策的引导
  • 7.3.4 发挥价格、税收杠杆作用,提供用能成本
  • 7.4 推行循环经济战略,改善投入产出效率
  • 7.4.1 转变工业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
  • 7.4.2 调整升级产业结构,优先发展循环型产业
  • 7.4.3 按照系统工程的要求实施立体式循环经济战略
  • 7.4.4 促进再生资源产业化
  • 7.5 攀登“二次微笑曲线”制高点,提高产业附加值率
  • 7.6 实施产业“蓝海战略”,催生范围效率
  • 7.7 实施信息化战略,营造外部性效率
  • 7.8 实施交通振兴战略,提高物流效率
  • 7.8.1 加强大型交通枢纽和综合性物流中心建设
  • 7.8.2 以铁路为中心组建全国统一的综合交通运输网
  • 7.8.3 全面降低物流成本
  • 7.8.4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 7.9 发展产业集群,提高组织效率
  • 7.9.1 壮大产业集群规模,深化分工与协作
  • 7.9.2 依托园区建设,促进企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 7.9.3 壮大龙头企业,增强产业集群的凝聚力
  • 7.10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激发制度效率
  • 7.10.1 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 7.10.2 大力推进垄断性国企改革
  • 7.10.3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 7.10.4 继续加快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政策性关闭破产及解决其他遗留问题
  • 7.11 深化价格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 7.11.1 实现价格决策主体的转换
  • 7.11.2 实现价格形成途径的转换
  • 7.11.3 实现价格调控方式的转换
  • 7.11.4 改革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 7.12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研究:1980-2006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