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日益提高,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加重了人们的心理负担,使人类心身处于高应激状态。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与心理、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情志相关性病证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而情志学科作为中医学的一个新分支,对情志相关性病证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还处于相对薄弱的状况。中医医案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载体,是历代医家灵活运用中医传统的理、法、方、药治病救人的真实记录,通过对医案的梳理和统计分析,以便总结前贤的诊疗经验,从而把握疾病的中医辨治规律,丰富和发展传统中医理论。本研究系统整理了清代38本医案著作中的462例情志相关性病证的医案,从本病的发病情况、病因病机、辩证论治、临床用药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期总结清代情志相关性病证的证治规律,为指导临床实践提供客观依据。一、研究目的对清代情志相关性病证医案信息整理分析,以挖掘其证治规律,为临床实践提供借鉴,并丰富中医情志理论。二、研究方法本研究就清代情志相关性病证医案建立了文本及结构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的统计与数据挖掘方法对情志相关性病证医案分布情况,病种分布情况,性别、年龄分布情况,发病情况,舌脉情况,症状情况,病位情况,辨证情况,治疗方法情况及临床用药情况等进行了整理、统计与分析。三、研究结果(一)情志相关性病证医案在清代早期、中期及晚期的医案分布均匀,说明情志致病思想在清代医家已广受重视。(二)在病种统计中,本病证所涉及的种类高达65种,提示情志致病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三)在对所记载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的分布结果中表明:不同性别及年龄对情志致病的易感性有所差异。(四)在发病缓急方面,急性起病、慢性起病与不同病证的特点密切相关;在情志因素的影响中,混合情志因素是发病的主要致病因素,说明情志相关性病证具有多种情志混合交织、共同致病的特点。(五)清代医案对舌脉记载很少,统计记录舌象的病案以热证为主,说明舌象在情志相关性病证的热证辨治中具有较强的诊断意义;脉象统计结果显示弦脉出现频次最高,说明气机不利,肝失疏泄是情志相关性病证的主要病机。(六)在对所有症状分析结果中,躯体症状多于神志症状,提示情志相关性病证临床表现的多样性。病位分析结果显示肝脏在脏腑病位分布所占频率最高,表明情志致病与肝关系密切。(七)对辨证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不适宜用寒热辨证,说明简单的寒热辨证难以应对复杂的情志相关性病证的具体情况;虚实辨证中虚证、实证分布均匀;气血津液辨证中以气血郁滞类证候分布最多,其中又以气郁证最为多见,说明情志致病以气机失常为先导,同时,因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反证了肝在情志致病中的重要性;在脏腑辨证体系及证型分布的统计结果中,肝所占频次最高,同样提示了情志相关性病证中肝的重要性。(八)在治疗方法分析结果中,以清热法和补益法应用最多,说明情志相关性病证中以热性病、脏腑火热证及脏腑虚衰证为多,提示了情志致病的情志过度,扰乱气机,气郁不通,郁结化火,迁延日久,耗伤气血,病及脏腑的发病过程。(九)临床用药统计结果提示补虚类药与清热类药物所占比例最大,说明气血虚衰、阴虚及气郁化火等为情志相关性病证的主要病机。四、结论(一)清代医家对“情志致病”的思想根深蒂固,并对情志相关性病证有系统的病因病机学认识和辨治思路。(二)情志相关性病证具有发病的广泛性和临床表现的多样性特点,以病种多、躯体症状为多见。(三)情志相关性病证的病因具有多种情志混合交织、共同致病的特点。(四)个体对情志致病的易感性与发病的特异性有所差异。(五)情志相关性病证的论治较多采用脏腑辨证论治体系和气血津液辨证论治体系。从气血津液辨证论治角度看,基本病机特点是气郁、痰热、气郁化火;从脏腑辨证论治角度看,其辨证分型多与肝脏有关。(六)清代医家对情志相关性病证的常用治法为清热法和补益法。(七)应用数理分析方法,支持了一些药物的使用价值,证实了部分已知药对,发现了一些未知药对的存在,为临床及实验研究提供了进一步探索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