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次剖宫产后绝育时机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程冬梅,刘晓巍[1](2020)在《产科手术相关膀胱损伤的高危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产科手术相关膀胱损伤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产科住院发生膀胱损伤的2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其病例特点、膀胱损伤发生时机、部位、诊断、并发症治疗及预后等。结果在136 969例分娩产妇中,56 776例为剖宫产术,其中膀胱损伤23例,在总分娩中的发生率为0.016%,在总剖宫产手术中的发生率为0.04%;其中18例(78.0%)患者术前有盆腔手术史,10例(43.5%)为急诊手术,9例(39.1%)合并胎盘植入或前置胎盘,6例(26.1%)行子宫切除术。所有病例均在术中发现并及时缝合膀胱,预后均良好,无再次手术及术后尿瘘发生。结论产科手术膀胱损伤的高危因素包括合并前壁胎盘植入侵及膀胱,盆腔局部粘连及手术者技巧。术中靠肉眼即可诊断膀胱损伤,发现后及时行膀胱修补术多预后良好。
陈俊杰[2](2020)在《开腹与腹腔镜下输卵管吻合术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及术后妊娠率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输卵管结扎术,又称输卵管绝育术,是一种常见的避孕方式,通过切断并结扎、套环、钳夹、电凝及药物粘堵等手术方式破坏输卵管连续性,阻止精子与卵子相遇而达到避孕目的。输卵管结扎者占妇女避孕使用总人数的30%,相当于全世界2亿妇女。有效的避孕可减少因多产、流产造成的身体损伤,减轻妇女的生育负担,但随着再婚、失独、家庭变故等原因,输卵管结扎患者再生育的需求也相应增加。输卵管吻合术又称输卵管复通术,指结扎术后因各种原因要求恢复生育功能而行的输卵管手术,手术将结扎部位输卵管切除,再将两断端修整后重新接通,手术常经腹或经腹腔镜操作。目前,开腹与腹腔镜下输卵管吻合术均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国内外对于两种手术方式安全性及效果的对比文献报道相对较少。另外,妊娠率是输卵管吻合术后效果的评价指标,国内外文献对于术后妊娠率的影响因素结论不一,始终缺乏大样本量的对比研究。目的1.对比开腹与腹腔镜下行输卵管吻合术的结扎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术后妊娠率等指标,为临床工作中吻合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2.分析术后妊娠率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工作中吻合术后妊娠率的评估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对2010年3月~2017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输卵管吻合术的356例结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开腹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85例)和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手术,271例)。统计分析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发热情况、术后排气时间、疼痛评分、伤口愈合情况、住院时间、花费之间的差异;比较两组术中吻合成功率、宫内孕发生率、宫外孕发生率、剩余输卵管长度、术后妊娠时间;并分析吻合方式及年龄、BMI(body mass index,体重指数)、结扎年限、结扎方式、结扎部位、多次盆腔手术史、剩余输卵管长度对妊娠率的影响。临床数据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时,以(χ±c)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定性资料以例数和百分率(%)表示,用χ2检验进行比较。对术后妊娠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法,计算各因素的相对危险度(odds ratio,OR)值和95%CI。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发热情况及术后排气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但腹腔镜组出血更少[(18.1±12.1)ml vs(33.4±22.1)ml,P=0.000]、疼痛评分更低(3.6±0.9 vs 4.5±0.9,P=0.000),住院时间更短[(5.9±0.6)d vs(7.1±0.7)d,P=0.000]。开腹组花费低于腹腔镜组(9524±881 vs 12903±1162,P=0.000)。开腹组2例腹壁切口感染,对症治疗后痊愈,腹腔镜组切口均愈合良好,两组患者均无切口疝、肠梗阻、腹腔内出血等并发症。2.两组术中吻合成功率、剩余输卵管长度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开腹组术后2年内宫内妊娠率61.2%,腹腔镜组76.4%,P=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术后妊娠率高于开腹组。开腹组术后平均(8.3±5.3)月妊娠,腹腔镜组术后平均(7.6±4.9)月妊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5),开腹组80.8%的妊娠发生在吻合术后1年内,腹腔镜组81.6%的妊娠发生在术后1年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5)。开腹组宫外孕发生率3.5%,腹腔镜组宫外孕发生率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6)。3.吻合方式(OR=1.847,95%CI 1.028~3.320,P=0.040)、年龄(OR=3.673,95%CI 1.690~7.984,P=0.001)、剩余输卵管长度(OR=4.716,95%CI 2.552~8.714,P=0.000)、有无多次盆腔手术史(OR=3.092,95%CI 1.650~5.796,P=0.000),是输卵管结扎患者吻合术后妊娠率的独立影响因素,此外,峡部结扎者吻合术后妊娠率高于近间质部结扎者(76.9%vs 55.6%,P=0.007)。腹腔镜下吻合、年龄≤40岁、双侧剩余输卵管长度≥5cm、无多次盆腔手术史是吻合术后成功妊娠的有利因素,而BMI、不孕年限、结扎方式、结扎部位与妊娠率无显着相关性。结论1.腹腔镜下输卵管吻合术具有微创、术后妊娠率高、住院时间短的优势,是输卵管结扎患者一个较好的治疗选择。2.腹腔镜下吻合、年龄≤40岁、双侧剩余输卵管长度≥5cm、无多次盆腔手术史是吻合术后成功妊娠的有利因素。
蒋佳男[3](2020)在《剖宫产后阴道分娩产妇分娩镇痛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实地调查我院待产的剖宫产后再次妊娠产妇分娩镇痛实施情况,分析分娩镇痛对此类产妇的影响,为产妇选择分娩镇痛方式提供依据,给临床提供参考。方法1资料收集:临床收集2019年3月至2019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收治的73例剖宫产后再次妊娠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待产时是否接受分娩镇痛分为分娩镇痛组与对照组未接受分娩镇痛。接受分娩镇痛组60例,未接受分娩镇痛组13例。入选标准:本次妊娠时间距前次剖宫产时间大于两年,采用子宫下段横切口,无产褥感染,无内外科并发症。以面对面问卷调查方式收集产妇疼痛评分、满意度及焦虑评分;自行编制调查表收集产妇一般资料。2内容:对比分析两组产妇疼痛评分、产后出血量、总产程时间、阴道分娩成功率、新生儿评分、满意度、焦虑评分。3统计学方法:数据统计分析使用SPSS 22.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分娩镇痛组疼痛评分、总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阴道分娩成功率、产妇满意度、产妇焦虑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娩出后1分钟、5分钟Apgar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娩镇痛在剖宫产后再次妊娠产妇中具有应用价值,分娩镇痛可减轻产妇分娩疼痛,减少焦虑,减少产妇出血;提高阴道分娩成功率从而减少剖宫产带来的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给患者提供舒适化医疗。同时分娩镇痛不会影响新生儿评分。分娩镇痛技术可应用于剖宫产后再次妊娠产妇。目的将接受分娩镇痛的剖宫产后再次妊娠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此类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开展剖宫产后阴道分娩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1资料收集: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收治的240例接受分娩镇痛的剖宫产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85例剖宫产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成功为VBAC组,55例产妇阴道试产失败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分娩结局的影响因素。2内容:回顾性分析240例产妇资料,收集可能影响阴道分娩结局的产妇及新生儿资料,对资料进行核查、记录,对比分析。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将有统计学差异(P<0.05)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示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果经单因素分析,两组在孕周、BMI、距上次手术时间、阴道分娩史、本次新生儿体重、临产入院、产间发热和流产史方面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有阴道分娩史、孕周≤40、本次新生儿体重较低与BMI<30kg/m2对VBAC成功率影响较大。VBAC组产妇住院时间(3.62±1.22)d、出血量(89.23±11.23)ml、产褥期感染率(2.78%)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分娩镇痛评分、Apgar评分、新生儿肺炎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有阴道分娩史、孕周≤40、本次新生儿体重较低与BMI<30 kg/m2为剖宫产后阴道分娩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剖宫产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的成功对围产期产妇影响较大,对新生儿影响不显着。
刘晓萌[4](2020)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的风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自上世纪70年代末腹腔镜技术进入我国,随着腹腔镜技术的逐步发展,目前腹腔镜手术已成为我国治疗妇科良性疾病的首选手术方式。如异位妊娠、卵巢囊肿或良性肿瘤扭转、子宫肌瘤切除等均可首先考虑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已在处理各种妇科疾病中变得日臻成熟。多项研究发现,接受腹腔镜手术的病人具有应激反应小、术后并发症较少、疼痛较轻、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等优点。甚至对于部分恶性肿瘤,有学者认为也可以首选腹腔镜手术。但是腹腔镜手术因为受到技术及器械的限制,手术医生可能无法对盆腹腔病灶进行触诊、分离、压迫止血等,同时腹腔镜手术有时无法完全达到开腹手术的全部范围,其手术适应证和禁忌症基于临床研究的大数据仍在不断的调整和修改,故腹腔镜手术目前仍需要以开腹手术做为备选手术方案,适时中转开腹,可以避免手术并发症及严重不良后果的发生。中转开腹并非手术失败,只有适时把握中转开腹时机,才能将未预计的风险减少到最低,并最大限度保证病人的术中安全及远期预后。故加强术前评估、明确中转开腹的风险因素,并由此降低中转开腹率,避免严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避免手术时间的延长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每一位妇科医师应树立正确的微创手术观念,对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应有正确的认识。研究目的:分析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中转开腹的常见原因,探讨与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有关的风险因素,以加强术前风险分层及充分评估,避免术中严重并发症发生以及因中转开腹引起的医疗纠纷;探讨避免中转开腹的措施,为选择适当术式、制定全面的手术策略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7月1日间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科行腹腔镜妇科手术的1770例患者的病历,回顾性分析完成腹腔镜手术组与中转开腹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包括年龄、体重、身高、术前诊断、内科合并症、既往手术史、手术指征、术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中转开腹原因等,探讨影响中转开腹的风险因素。研究结果:1770例腹腔镜手术患者中有23例转为开腹手术,完成腹腔镜手术组共计1747例,中转开腹率为1.3%。中转开腹组共23例,术前诊断依次为:盆腔包块6例、附件区良性肿瘤及囊肿6例、子宫肌瘤6例、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异位症4例、子宫内膜癌1例。中转开腹组有9例为Ⅳ级腹腔镜手术(39.1%)。完成腹腔镜手术组的中位手术时间为85分钟,明显小于中转开腹组(p<0.001)。完成腹腔镜手术组患者的中位住院时间为8天,与中转开腹组患者相比明显减少(p<0.001)。中转开腹组中主要术式为子宫切除术占78.3%(18/23)。对于术前诊断为良性疾病的患者来说,中转开腹的原因及风险因素最常见的是各种疾病引起的盆腔严重粘连(60.9%),其次是术中快速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需扩大手术范围(34.8%)、解剖原因导致术野暴露困难(17.4%)、需同时行肠道手术(13.0%)、术中止血困难(4.3%)和患者生育要求(4.3%)。所有中转开腹的患者均无Ⅳ级以上并发症发生。结论:严重的盆腹腔粘连、盆腔恶性肿瘤是本组病例中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的主要风险因素。术前评估应结合病史、仔细全面的盆腔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手术者经验,由此做出适当的术式选择。
张雪松[5](2020)在《“全面二孩”政策下天津地区孕产妇再生育现状调查》文中认为目的“全面二孩”政策下孕产妇再生育比例增长及年龄构成比改变,使全方位、多维度的再生育管理势在必行。本研究通过了解当前天津地区的再生育现状,进一步提高女性围生期健康水平,保障母婴安全健康。方法综合多项因素充分评估天津各医院情况,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妇产医院、天津市永久医院这6家医院,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各医院自2019.7.1至2019.9.30住院分娩的再生育产妇(本次生育为二胎及以上)进行问卷调查。所有数据经Epidata 3.1软件录入后导入SPSS 22.0软件分析。结果1.描述性分析:(1)一般人口学特征:1691例孕产妇平均年龄32.7±4.2岁(2048岁),集中在3034岁(43.5%),高龄产妇(≥35岁)563例(33.3%);职业以公司职员(36.0%)为主;学历以大学及以上(40.8%)为主;户籍以本地城市(57.3%)为主;常住地以城镇(46.7%)为主;民族主要为汉族(96.7%);家庭人均月收入集中于50001万(57.3%);93.1%的孕产妇有医疗保险/公费医疗。(2)孕产史:(1)59.0%的孕产妇孕次≥3次;94.3%本次为生育二胎;14.8%有自然流产史,40.4%有手术流产史,10.6%有药物流产史;34.9%有非计划妊娠史;92.9%现有2个子女,56.7%子女性别为一男一女。(2)47.6%生育间隔为26年;上一胎纯母乳喂养时间66.2%为≤6个月;上一胎产后月经恢复时间29.7%为36个月,性生活恢复时间43.5%为13个月。(3)本次妊娠原因40.6%为非计划妊娠,其中避孕失败占17.1%,避孕失败的方法前三位是安全期、体外排精、避孕套;未避孕占23.4%,理由大多为“觉得偶尔一次不会怀孕”,占59.8%。(3)避孕史及本次产后计划避孕现状(1)避孕史:1255例(74.2%)在上一胎产后与本次怀孕之间采取了避孕措施,开始避孕时间56.3%为36个月,首次避孕使用最多的避孕方式为避孕套(75.5%);两次怀孕之间使用的避孕方式前三位是避孕套、安全期、体外排精。(2)本次产后计划避孕:本次产后避孕时间36.9%还没想好,67.1%选择避孕套。(4)避孕节育相关知识水平及获取途径(1)知晓的避孕方式中前三位是避孕套、宫内节育器、口服避孕药;避孕节育知识的回答正确率普遍偏低。(2)获取知识途径:主要是医院提供的宣传材料及网络媒体。2.影响因素分析(P<0.05认为有影响)(1)再生育意愿:178例(10.5%)有再生育意愿。年龄、户籍为城市或农村、本地或外地、现有子女性别组合、医保种类、现有子女数6个因素对其有影响。(2)本次产后避孕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有无医保、非计划妊娠次数、上一胎产后首次避孕方式;上一胎产后首次避孕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上一胎分娩方式、产后开始避孕及性生活恢复时间、产后开始避孕与月经恢复的关系。(3)本次有无妊娠期并发/合并症的影响因素:年龄、常住地、产次、手术流产次数、生育间隔。(1)本次有无妊娠期糖尿病的影响因素:年龄、常住地、生育间隔、有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有无肥胖症、有无剖宫产史。(2)本次有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影响因素:年龄、生育间隔、有无妊娠期糖尿病、有无肥胖症。结论1.“全面二孩”政策下再生育人群结构变化,高龄孕产妇增加,须引起妇幼健康体系的高度关注。2.“全面二孩”政策下生育间隔灵活自控,然而生育间隔过短或过长均会造成不良的围生期结局,因此把握合适的生育间隔尤为重要。3.本调查显示孕产妇的避孕知识及安全避孕能力并不理想,因此应加大产后避孕宣教及避孕方式的指导工作,尤其是初产妇的产后避孕。4.再生育孕产妇的再生育意愿并不高,现有子女性别单一为其最大影响因素。5.年龄增长、常住地为农村、产次≥3次、手术流产次数≥2次、生育间隔>8年这5个因素为发生再生育时妊娠期合并/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尉杨[6](2020)在《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分析了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Ca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患者的年龄、孕产史、剖宫产情况、子宫切口缝合方式等临床资料,研究了CSP发病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其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治疗的130例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患者作为CSP组(研究组),选取同期收治的130例瘢痕子宫宫内正常妊娠(非瘢痕部位妊娠)且顺利分娩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此次妊娠年龄、既往剖宫产年龄)、剖宫产情况(次数、孕周、指征、阴道试产过程、子宫切口缝合方式、术前胎膜早破)、人工流产次数、前次妊娠合并症(贫血/低蛋白血症/糖尿病)及距末次剖宫产间隔时间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其与CSP发病相关性。结果:1、剖宫产次数、人工流产次数比较CSP组多次剖宫产(37.69%VS 10%)、多次人工流产患者(33.85%VS 19.23%)比例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显着(P<0.05)。2、剖宫产主要原因比较CSP组中巨大儿(13.85%VS 6.15%)、臀先露(16.92%VS 7.69%)、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8.46%VS 9.23%)比例较对照组高,两组间差异显着(P<0.05);对照组产程异常(26.15%VS 13.85%)比例较CSP组高,两组间差异显着(P<0.05);两组之间胎儿窘迫、羊水过少和其他因素剖宫产指征无统计学差异(P>0.05)。3、剖宫产时机的比较两组在不同手术时机比例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口扩张<6cm剖宫产与择期剖宫产、宫口扩张≥6c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择期剖宫产与宫口扩张≥6cm剖宫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4、剖宫产妊娠周数的比较CSP组早产剖宫产比例(23.08%VS 9.23%)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显着(P<0.05)。5、子宫切口缝合方式的比较CSP组子宫切口单层缝合(60.77%VS 25.38%)比例显着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显着(P<0.05)。6、距末次剖宫产间隔时间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间隔比例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5年再孕与术后2年内再孕和术后5年以上再孕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而术后2年内妊娠和5年以上妊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胎膜早破、贫血/糖尿病/低蛋白血症等情况的比较两组患者在胎膜早破、合并基础疾病(贫血/低蛋白血症/糖尿病)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剖宫产年龄、此次妊娠年龄的比较两组剖宫产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次妊娠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剖宫产次数、人工流产次数、剖宫产时机、剖宫产间隔时间、剖宫产孕周、子宫切口缝合方式与CSP的发生有关。结论:1、多次剖宫产、多次人工流产是CSP发生危险因素。2、距离前次剖宫产间隔时间<2年或>5年是CSP发生危险因素。3、早产剖宫产、择期剖宫产、宫口扩张≥6cm剖宫产是CSP发病危险因素。4、子宫切口采用单层缝合是CSP发病危险因素。
马翠,马润玫,晋家萍,朱廷芬[7](2019)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434例分娩方式》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后如何决定分娩方式。方法 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434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对其如何决定分娩方式及母儿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把同期随机132例非瘢痕性子宫经阴道分娩(VBNC)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VBAC) 132例及重复剖宫产(RCS) 302例进行对照分析;同期随机首次剖宫产(PCS) 302例与重复剖宫产(RCS) 302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32例阴道试产,100例试产成功,成功率75.76%;RCS334例,手术产率76.96%。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分娩(VBAC)组产后出血率、子宫先兆破裂发生率、新生儿出生Apgar评分与非瘢痕性子宫经阴道分娩(VBNC)组相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VBAC组产时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产后出血率均低于RCS组[(170.5±20.) vs (205.7±5.0) m L]、[(3.5±0.5) vs (6.5±0.5) d、[(2 321.0±125.0) vs (4 943.0±196.3)元、10.0%vs. 18.7%)(P均<0.05);RCS组产后出血率(18.7%)较PCS组(3.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后可选择性进行阴道分娩,条件是分娩前充分评估,临产后严密监护,做好急诊剖宫产准备。
胡花,邓彦明,孙环美[8](2018)在《宫内节育器异位右卵巢合并卵巢畸胎瘤1例附7例文献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异位是放置IUD的并发症之一,其中子宫外异位较严重,甚至可危及生命,罕见卵巢异位。本例IUD异位至卵巢,患者剖宫产术后半年哺乳期未转经放置IUD,以后多次意外妊娠,误以为IUD脱落,再次剖宫产术中发现IUD异位至右卵巢,究其发生原因,可能和哺乳期放置、放置技术及术后未随访有关。
胡晓吟,刘畅,朱佳佳,黄巧,何丽,杨晓燕,郝丽娟[9](2018)在《避孕方法知情选择表对剖宫产术后近期避孕行为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建立避孕方法知情选择表以指导剖宫产后近期避孕,提高剖宫产后避孕措施的正确使用率,降低非意愿妊娠的发生。方法选取2015年3-5月于该院行剖宫产分娩的产妇共计30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避孕方法知情选择表及提供常规避孕咨询服务,对照组仅提供常规避孕咨询服务,随访产后2年两组的避孕行为及意外妊娠情况。结果研究组经常避孕的频率高于对照组(93. 1%vs. 74. 7%,P<0. 05)。研究组首次性生活避孕率高于对照组(82. 5%vs.53. 4%,P<0. 05);前者服复方口服避孕药的比例高于对照组(17. 5%vs. 7. 5%,P<0. 05)。而对照组多次服紧急避孕药的比例(24. 0%vs. 11. 3%)以及采用体外排精避孕的比例(14. 4%vs. 3. 1%)更高(P<0. 05)。两组采用宫内节育器、避孕套、安全期和曼月乐避孕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研究组意外妊娠发生率为3. 1%,对照组为12. 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避孕方法知情选择表有助于剖宫产后避孕措施的落实从而减少非意愿妊娠发生。
程利南,狄文,丁岩,范光升,顾向应,郝敏,贺晶,胡丽娜,华克勤,黄薇,金力,孔北华,郎景和,冷金花,李坚,刘彩霞,刘冠媛,宋磊,王晓晔,吴尚纯,薛敏,杨慧霞,杨清,姚书忠,张震宇,周应芳,朱兰[10](2018)在《女性避孕方法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意外妊娠是全球性的问题,每年约有8 500万例意外妊娠,即40%的妊娠都是非意愿妊娠,而其中50%的非意愿妊娠以人工流产为结局[1],即每年有4 000万~6 000万例人工流产。我国妇女高效避孕率低,高效避孕方法知晓度不高,人工流产率居高不下[2]。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的数据表
二、多次剖宫产后绝育时机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次剖宫产后绝育时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产科手术相关膀胱损伤的高危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既往病史 |
2.3 手术情况 |
2.4 膀胱损伤情况 |
2.5 新生儿情况 |
3 讨论 |
(2)开腹与腹腔镜下输卵管吻合术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及术后妊娠率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部分 结扎后输卵管复通术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3)剖宫产后阴道分娩产妇分娩镇痛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分娩镇痛在剖宫产后再次妊娠产妇中应用的现况调查 |
1. 材料 |
2. 研究内容 |
3. 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第二部分 剖宫产后阴道分娩产妇分娩镇痛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
1. 材料 |
2. 研究内容 |
3. 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疼痛评分表 |
附录二 满意度调查表 |
附录三 焦虑自评量表 |
附录四 新生儿Apgar评分表 |
附录五 资料收集表 |
附录六 专利 |
附录七 综述 分娩镇痛对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的调查分析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的风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2.2.1 腹腔镜手术设备与器械 |
2.2.2 患者术前准备 |
2.2.3 麻醉方法 |
2.2.4 手术方法 |
2.2.5 腹腔镜手术分级 |
2.2.6 术后并发症分级 |
2.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结果 |
3.1 腹腔镜手术指征及中转开腹 |
3.2 术前诊断及中转开腹术式 |
3.3 中转开腹的原因及风险因素 |
3.4 腹腔镜分级手术与中转开腹 |
3.5 中转开腹患者的术后转归及结局 |
讨论 |
4.1 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发展及临床应用 |
4.2 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适应症及术前评估 |
4.2.1 妇科急腹症 |
4.2.2 妇科良性肿瘤 |
4.2.3 子宫内膜异位症及不孕症 |
4.2.4 妇科恶性肿瘤 |
4.3 妇科腹腔镜手术的禁忌症 |
4.4 中转开腹的原因及风险因素 |
4.4.1 妇科手术中转开腹率及其影响因素 |
4.4.2 中转开腹的风险因素与预防 |
4.5 中转开腹的时机 |
4.6 妇科腹腔镜手术医师培训的重要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全面二孩”政策下天津地区孕产妇再生育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工具 |
1.4 伦理 |
1.5 质量控制 |
1.6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天津地区孕产妇再生育现状的描述性分析 |
2.1.1 一般人口学特征 |
2.1.2 孕产史 |
2.1.3 避孕史及本次产后计划避孕现状 |
2.1.4 避孕节育相关知识水平 |
2.2 孕产妇再生育现状的多因素分析 |
2.2.1 再生育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
2.2.2 避孕方式选择的多因素分析 |
2.2.3 本次有无妊娠期并发/合并症的多因素分析 |
3.讨论 |
3.1 孕产妇的再生育现状 |
3.1.1 一般人口学特征现状 |
3.1.2 孕产史、避孕相关现状 |
3.2 孕产妇的再生育现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1 再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2 避孕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3 本次妊娠期并发/合并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 当前形势下的策略与建议 |
3.3.1 政府积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加大干预措施 |
3.3.2 医务人员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提升专业服务质量 |
3.4 创新与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天津地区孕产妇再生育现状调查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国内外再生育现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与分组 |
1.2 临床资料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CSP组与对照组孕产史的比较 |
2.2 剖宫产主要原因的比较 |
2.3 剖宫产时机的比较 |
2.4 剖宫产妊娠周数的比较 |
2.5 子宫切口缝合方式的比较 |
2.6 距末次剖宫产间隔时间的比较 |
2.7 胎膜早破、贫血/低蛋白血症/糖尿病的比较 |
2.8.剖宫产年龄、此次妊娠年龄的比较 |
2.9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预防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瘢痕子宫再次妊娠434例分娩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分娩方式的选择 |
1.3 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VBAC成功率 |
2.2 重复剖宫产术中情况 |
2.3 产后出血情况 |
2.4 新生儿情况 |
2.5 病房周转及费用情况 |
2.6 近期并发症 |
3 讨论 |
3.1 VBAC开展的必要性 |
3.2 VBAC的病例选择 |
3.2.1 适应症 |
3.2.2 禁忌症 |
3.3 VBAC成功因素 |
3.4 VBAC引产与催产 |
3.5 VBAC监护与管理 |
3.6 VBAC分娩镇痛 |
3.7 VBAC并发症 |
3.8 VBAC的优势 |
(8)宫内节育器异位右卵巢合并卵巢畸胎瘤1例附7例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病例报道 |
2讨论 |
(9)避孕方法知情选择表对剖宫产术后近期避孕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
2.2 两组避孕行为情况比较 |
2.3两组意外妊娠情况比较 |
3 讨论 |
3.1 剖宫产后避孕的必要性 |
3.2 产后避孕知识缺乏 |
3.3 推广剖宫产后避孕 |
(10)女性避孕方法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妇科常见疾病状态下避孕方法的临床应用 |
1.1子宫肌瘤 |
1.1.1 COC |
1.1.2 IUD或LNG-IUS |
1.2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 |
1.2.1 COC |
1.2.2 LNG-IUS |
1.2.3其他孕激素避孕药 |
1.3 子宫内膜增生 |
1.3.1 COC |
1.3.2 LNG-IUS |
1.4 子宫内膜息肉 |
1.4.1 COC |
1.4.2 LNG-IUS |
1.5 AUB-O |
1.5.1 COC |
1.5.2 LNG-IUS |
1.6 原发性痛经 |
1.6.1 COC |
1.6.2 LNG-IUS |
1.7 PID |
1.7.1 COC |
1.7.2 LNG-IUS |
2 人工流产后避孕 (PAC) 方法的临床应用 |
2.1 人工流产后可选择的避孕方法 |
2.1.1 宫内节育避孕器具 (IUC) |
2.1.1. 1 IUC的种类和避孕效果 |
2.1.1. 2 人工流产后即时放置IUC的优势和注意事项 |
2.1.1. 3 负压吸宫术后即时放置IUC仍存在的顾虑 |
2.1.2 单纯孕激素避孕方法 |
2.1.2.1皮下埋植剂 |
2.1.2. 2 孕激素宫内缓释系统LNG-IUS |
2.1.2. 3 单纯孕激素避孕针 |
2.1.3 CHC |
2.1.3.1短效COC |
2.1.3. 2 CIC |
2.1.3. 3 复方阴道环 |
2.1.4 绝育术 |
2.1.5 避孕套 |
2.1.6其他避孕方法 |
2.2 不同人群人工流产后避孕方法的选择 |
2.2.1 有两次及以上人工流产史的人工流产后妇女 |
2.2.2 有多次剖宫产史的人工流产后妇女 |
2.2.3 人工流产手术中发生并发症的流产后妇女 |
2.2.4 使用LARC失败所致非意愿妊娠的人工流产后妇女 |
2.2.5 年龄≤19岁的人工流产后青少年女性 |
2.2.6 智力障碍的人工流产后妇女 |
2.2.7 有异位妊娠史的人工流产后妇女或异位妊娠手术后的妇女 |
2.2.8畸形子宫的人工流产后妇女 |
2.2.9瘢痕子宫的人工流产后妇女 |
2.2.1 0 药物流产后 |
2.2.1 1 中期引产术后 |
3 产后避孕方法的临床应用 |
3.1 产后避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3.1.1 排卵恢复 |
3.1.2 生育间隔 |
3.1.3 未及时高效避孕可能带来的风险 |
3.2 产后避孕的方法 |
3.2.1 LARC |
3.2.1.1 IUC |
3.2.1. 2 皮下埋植剂 |
3.2.1. 3 单纯孕激素避孕针 |
3.2.2 其他避孕方法 |
3.2.2. 1 短效避孕法 |
3.2.2. 2 永久避孕法 |
3.2.2. 3 其他 |
3.3产后避孕咨询和实施的流程指导 |
3.3.1 告知产后避孕的重要性 |
3.3.2 澄清避孕知识方面的误区 |
3.3.3 个体化推荐避孕方法 |
3.3.4 不良反应的处理 |
3.4 产后避孕的咨询流程 |
四、多次剖宫产后绝育时机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产科手术相关膀胱损伤的高危因素分析[J]. 程冬梅,刘晓巍. 医学综述, 2020(18)
- [2]开腹与腹腔镜下输卵管吻合术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及术后妊娠率影响因素分析[D]. 陈俊杰. 郑州大学, 2020
- [3]剖宫产后阴道分娩产妇分娩镇痛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D]. 蒋佳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的风险因素分析[D]. 刘晓萌. 山东大学, 2020(09)
- [5]“全面二孩”政策下天津地区孕产妇再生育现状调查[D]. 张雪松.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6]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危险因素分析[D]. 尉杨.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 [7]瘢痕子宫再次妊娠434例分娩方式[J]. 马翠,马润玫,晋家萍,朱廷芬.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9(06)
- [8]宫内节育器异位右卵巢合并卵巢畸胎瘤1例附7例文献分析[J]. 胡花,邓彦明,孙环美.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18(12)
- [9]避孕方法知情选择表对剖宫产术后近期避孕行为的影响[J]. 胡晓吟,刘畅,朱佳佳,黄巧,何丽,杨晓燕,郝丽娟. 中国妇幼保健, 2018(24)
- [10]女性避孕方法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J]. 程利南,狄文,丁岩,范光升,顾向应,郝敏,贺晶,胡丽娜,华克勤,黄薇,金力,孔北华,郎景和,冷金花,李坚,刘彩霞,刘冠媛,宋磊,王晓晔,吴尚纯,薛敏,杨慧霞,杨清,姚书忠,张震宇,周应芳,朱兰. 上海医学, 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