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部分地区自然发酵豆酱中真菌的多样性和真菌毒素的检测

我国部分地区自然发酵豆酱中真菌的多样性和真菌毒素的检测

论文摘要

豆酱(Soybean paste)起源于我国,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迄今为止,自然发酵的家庭自制豆酱仍然是我国众多地区广为食用的习惯性食品。由于开放式的制作环境,自然发酵豆酱中必然贮藏着丰富的真菌资源;同时大量真菌的滋生导致有害真菌毒素的产生,对食用者的健康还具有潜在的危害。有关豆酱中细菌和酵母菌方面的研究较多,然而,由于真菌分类专业性较强,真菌毒素的检测设备昂贵、操作复杂,一直以来研究甚少。本文首次对豆酱中的真菌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学研究,获得25属90种真菌;并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制作方式和不同发酵时期的豆酱中的真菌区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得出了规律性的结论;首次采用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应用的先进的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可疑样品进行了主要真菌毒素的检测,发现豆酱中存在4种有害真菌毒素,表明家庭自制豆酱具有潜在的安全隐患;同时,对研究获得的曲霉Aspergillus和毛霉Mucor进行了产蛋白酶活性测定,发现62%的Aspergillus和33%的Mucor具有产蛋白酶活性;据此对1株Aspergillus和3株Mucor进行了产酶特性研究,筛选获得的高产蛋白酶菌株有望用于豆酱的工厂化生产或其它经济领域。具体结果如下:1.豆酱中的真菌种类采集了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以及河南、河北、四川、安徽、贵州、福建、江西计11个省(自治区)72个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家庭自制豆酱样品251份,长春市双阳区昌隆酿造厂根霉纯种发酵生产、大连市黑土地酿造厂米曲霉纯种发酵生产和锦州豆娃酱业有限公司自然发酵生产的豆酱样品26份,以及市场销售的不同品牌的豆酱样品11份。从上述288份豆酱样品中分离和鉴定出真菌25属90种,其中接合菌4属13种,子囊菌3属6种,有丝分裂孢子真菌18属71种。中国新记录种2个,即短链镰孢菌Fusarium brevicatenulatum和嗜粪青霉Penicillium coprophilum;曲霉新变种2个,即黑曲霉金州变种Aspergillus nigervar.jinzhouanum和棒曲霉金色变种A.clavatusvar.aureus。论文对每种真菌作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及样品来源记录,同时附有显微形态图片,附有曲霉Aspergillus、曲霉有性型属和青霉Penicillium的菌落图版,8种主要的Aspergillus附有分生孢子的扫描电镜照片。2.豆酱中疑难菌株的鉴定Aspergillus和Penicillium中的许多种类形态相近,传统形态学的方法难以准确鉴定。黄曲霉A.flavus和米曲霉A.oryzae形态极为相似,但A.flavus可产生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而A.oryzae通常用于发酵食品生产,故准确的鉴定非常重要。文中对A.flavus和A.oryzae进行了多次反复观察,并与A.oryzae标准菌株进行比较,同时对其ITSrDNA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确认了二者的分类地位。测定了黑曲霉金州变种A.niger var.jinzhouanum和棒曲霉金色变种A.clavatus var.aureus以及嗜粪青霉P.coprophilum的β-tubulin基因序列,并进行序列比对,确定了分类地位。A.niger var.jinzhouanum的分生孢子梗上具有明显的小附枝,此为对Aspergillus的新特征的首次描述,文中对该菌的形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附有扫描电镜照片。3.自然发酵豆酱中真菌的多样性分析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对不同地区、不同制作方法、不同发酵时期的家庭自制豆酱的真菌区系和多样性进行了分析,认为豆酱中真菌的多样性特点受环境条件和制作方式影响较大。分析结果表明,青霉Penicillium、曲霉Aspergillus、毛霉Mucor、镰孢菌Fusarium、枝顶孢Acremonium、根霉Rhizopus、帚霉Scopulariopsis、木霉Trichoderma和芽枝孢Cladosporium为豆酱中的优势真菌类群。红曲菌Monacsus在传统发酵食品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试验只分离到少量的Monacsus,表明该菌在自然发酵豆酱中不能形成优势。自制豆酱中未分离到A.oryzae而分离到大量的形态上与之相近的A.flavus,表明自制豆酱中不利于有益A.oryzae的生长,这从分类学的角度表明自制豆酱存在安全隐患。在豆酱制作过程中,真菌的种类和数量变化较大。发酵初期Mucor生长占据优势,后期随着酱醅含水量降低,Mucor逐渐被Penicillium、Aspergillus、Fusarium等种类代替,但Mucor伴随着整个豆酱制作过程。Aspergillus在豆酱的盐水发酵和酱醪成熟期均具有优势,说明Aspergillus在豆酱发酵中具有重要作用。制作方式和家庭制作小环境对豆酱的品质影响较大,庄河地区的“部分制曲法”自制豆酱减少了有害杂菌的滋生,值得推广借鉴;制作环境卫生条件差的家庭自制豆酱中可分离到更多有害杂菌,影响豆酱的品质和风味,甚至会威胁食用者的健康。4.豆酱中主要真菌毒素的检测对21个家庭自制豆酱样品和2个工厂生产的样品进行了主要真菌毒素的检测,采用免疫亲和柱净化-荧光光度法检测到13个样品中含有黄曲霉毒素(AF),占所检测样品的56.5%;采用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到6个样品中含有黄曲霉毒素B1(AFB1),占所检测样品的26%,同时分别各有1个样品相应检测到玉米赤霉烯酮(ZEA)、T-2毒素和呕吐毒素(DON),检出率较低。检测结果表明,家庭自制豆酱具有潜在的危害,应改善家庭自制豆酱的制作方法,注意制作环境的安全卫生,减少制作过程中有害杂菌的污染,由此控制和减少豆酱中有害真菌毒素的产生。5.豆酱中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对自然发酵豆酱中获得的34株Aspergillus和24株Mucor进行产蛋白酶活性菌株筛选,发现共21株Aspergillus和8株Mucor具有产蛋白酶活性,分别占所测试菌株的62%和33%,表明自然发酵豆酱中的真菌资源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6.蛋白酶特性研究对菌株Asp-195v进行了产蛋白酶特性研究,获得了Asp-195v的最佳培养基配比,即麸皮:豆粕为7:3,含水量为40%,pH值为7.0。改变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并考察反应温度、pH值、盐度对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发现最适培养温度为28℃,最适培养时间为48h,最适反应温度为50℃,最适反应条件为中性,盐度影响蛋白酶活性,但本菌株对盐有一定的耐受力,适宜于豆酱的发酵环境。对筛选获得的3株Mucor进行蛋白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M-339、M-513和M-808菌株相应在26℃、麸皮:水为1:1.1,28℃、麸皮:水为1:1.2,30℃、麸皮:水为1:1.2时产蛋白酶活性最高。研究所测菌株的产酶活性特点与相应的豆酱发酵环境一致。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自然发酵豆酱中真菌的多样性与真菌毒素的研究进展
  • 1.豆酱中真菌的分类学研究概况
  • 2.真菌分类学研究进展
  • 3.食品中常见的真菌类群
  • 4.豆酱及相关发酵食品中的真菌毒素
  • 5.展望
  • 第二章 我国部分地区自然发酵豆酱中真菌的分类学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 接合菌门
  • 2.1.1 犁头霉属
  • 2.1.2 毛霉属
  • 2.1.3 根霉属
  • 2.1.4 须霉属
  • 2.2 子囊菌门
  • 2.2.1 散囊菌属
  • 2.2.2 裸孢壳属
  • 2.2.3 红曲属
  • 2.3 无性型真菌
  • 2.3.1 枝顶孢属
  • 2.3.2 链格孢属
  • 2.3.3 不定型孢属
  • 2.3.4 曲霉属
  • 2.3.5 葡萄孢属
  • 2.3.6 枝孢属
  • 2.3.7 镰孢菌属
  • 2.3.8 地霉属
  • 2.3.9 粘帚霉属
  • 2.3.10 拟青霉属
  • 2.3.11 青霉属
  • 2.3.12 拟盘多毛孢属
  • 2.3.13 茎点菌属
  • 2.3.14 帚霉属
  • 2.3.15 木霉属
  • 2.3.16 聚端孢属
  • 2.3.17 细基格孢属
  • 2.3.18 轮枝菌属
  • 3.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疑难真菌种类的基因序列分析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3.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我国东北地区家庭自制豆酱中真菌的多样性分析
  • 1.分析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3.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豆酱中主要真菌毒素的痕量检测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3.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豆酱中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和蛋白酶特性研究
  • 1.豆酱中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
  • 1.1 材料和仪器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3 结果与分析
  • 1.4 结论与讨论
  • 2.曲霉Asp-195v蛋白酶特性研究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结论与讨论
  • 3.毛霉产蛋白酶菌株的活性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结论与讨论
  • 4.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实验室的故事之真菌[J]. 中国海关 2019(06)
    • [2].探秘“超级真菌”[J]. 中国科技奖励 2019(05)
    • [3].晋北 晋中 晋南地区冬季舍饲羊场真菌气溶胶差异分析[J]. 中国兽医杂志 2019(08)
    • [4].中山市某高校空气真菌气溶胶污染特征与评价[J]. 广东化工 2020(05)
    • [5].未培养真菌分离培养方法初探[J]. 菌物学报 2020(04)
    • [6].古籍书库空气真菌种属调查[J]. 甘肃科技 2020(07)
    • [7].食用槟榔加工过程中真菌群落组成及变化研究[J]. 核农学报 2020(11)
    • [8].真菌——植物生命的柱石[J]. 林业与生态 2017(11)
    • [9].纸质档案真菌群落分析——以80年和50年样本为例[J]. 档案学通讯 2018(05)
    • [10].《林中真菌》组图[J]. 广西林业 2016(02)
    • [11].特立独行的真菌[J]. 风流一代 2020(02)
    • [12].菌丝体网络[J]. 儿童故事画报 2020(16)
    • [13].科学与艺术结合之美:用真菌绘画[J]. 初中生 2020(13)
    • [14].最初登陆者:真菌[J]. 大自然探索 2018(12)
    • [15].“超级真菌”不可怕[J]. 当代学生 2019(11)
    • [16].真菌“起义”记[J]. 知识就是力量 2017(12)
    • [17].真菌的魅力世界[J]. 课堂内外(科学Fans) 2016(10)
    • [18].真菌是什么样的生物[J]. 百科知识 2014(06)
    • [19].我们的盟友 真菌[J]. 大自然探索 2014(05)
    • [20].夺命真菌[J]. 现代养生 2013(07)
    • [21].夺命真菌[J]. 健康生活 2013(05)
    • [22].夺命真菌[J]. 自然与科技 2013(02)
    • [23].幽灵真菌[J]. 大科技(百科新说) 2010(11)
    • [24].“僵尸真菌”用处多[J]. 大科技(百科新说) 2011(11)
    • [25].真菌资源与多样性专刊序言[J]. 菌物学报 2020(04)
    • [26].来源于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可培养真菌及其发酵物的生物活性[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0(03)
    • [27].木材真菌染色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林业工程学报 2019(03)
    • [28].AM真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 草业科学 2018(07)
    • [29].化学指纹图谱技术在食(药)用真菌研究中的应用[J]. 食品科学 2016(01)
    • [30].真菌天然产物异源生产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报 2016(03)

    标签:;  ;  ;  ;  ;  ;  

    我国部分地区自然发酵豆酱中真菌的多样性和真菌毒素的检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