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论文-欧阳金琼

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论文-欧阳金琼

导读:本文包含了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劳动力,配置效率,DEA-Malmquist模型,新疆

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金琼[1](2018)在《新疆劳动力资源区域配置效率的测算与动态演变——基于DEA-Malmquist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新疆劳动力市场区域分割现象以及政府劳动力政策出现偏差等问题,利用DEA-Malmquist模型研究了新疆劳动力资源的区域配置效率及其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由于暴力袭击事件等非市场因素制约了劳动力区域间的自由流动,新疆近年来劳动力的区域配置效率出现了明显下降。从而提出创造安全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打破兵团与地方之间的制度壁垒、疏通少数民族劳动力与汉族劳动力之间的互通渠道、创新城镇化发展模式、调整新疆援建策略等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地域研究与开发》期刊2018年01期)

曹阳阳[2](2017)在《辽宁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与效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劳动力要素是生产要素的一部分,且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与此同时,劳动力也具有资源的属性,凡是资源便有需求这一内涵。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之所以必要,是由于对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与特定资源本身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矛盾。劳动力资源在城乡间、产业间的配置情况,直接影响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过往从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与效率视角对辽宁省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分析较为匮乏。而劳动力与资本一道,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两个基本因素。通过对辽宁省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结构、结构效率及既定配置结构下的生产效率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影响辽宁省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更加有效地解决当前辽宁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劳动参与率、求人倍率以及失业率等指标的计算,得出辽宁省劳动力参与劳动的情况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不容乐观的结论。一方面,辽宁省劳动力在城镇与乡村间配置不均衡。另一方面,辽宁省劳动力在叁次产业间的配置不合理。基于结构偏离度指标进行计算,结果显示辽宁省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效率较低。从产业结构、城乡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匹配程度的视角入手,可知轻重工业比例失调、民营企业数目较少、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第叁产业内部行业结构不合理以及职业教育发展不足等是影响辽宁省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与配置效率的主要原因。针对问题及对问题的原因分析,提出优化辽宁省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总体路径。作为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主体的政府,可以运用产业政策、城乡政策作为工具直接服务于振兴实体经济、强化产业基础以及城乡一体化等中介目标,进而间接作用于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这一最终目标。与此同时,政府还可运用配套政策这一政策工具直接服务于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这一最终目标。(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7-06-12)

陈艺琼[3](2017)在《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选择及效率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按较短劳动年龄段确定农户家庭劳动力数量、将农业和工商服务业两部门作为农户家庭劳动力就业选择的出路、以农户收入最大化作为家庭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已不符合包括农村在内的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也与农户的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行为存在不小差距。在这种状况下研究农户家庭劳动力配置效率,便失去了可靠的基础。为此,本文拓宽劳动力资源的年龄限制,并引入家庭部门,在农业、工商服务业和家庭叁部门的基础上研究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能更好地解释农户劳动力配置的行为,还可以为国家(或地区)制定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提供参考,也可以为农户科学配置劳动力、增加家庭收入、改善家庭福利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以农户经济行为理论、劳动力就业理论、劳动力资源配置理论为指导,采用理论探索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所研究的科学问题是:在具有多种选择的条件下,农户家庭以什么为依据选择合理有效的配置方式,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选择对就业效率、收入效率、福利效率有什么样的影响。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为农村劳动力利用的相关理论提供补充,也为农户改进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提高配置效率提供参考。1.研究的主要内容(1)农户家庭及其劳动力资源分析。主要分析农户家庭类型及其人口构成,劳动力资源的数量测定及素质的评估等。(2)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抉择的分析。主要研究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就业主观条件和外在环境变化的选择,及其配置部门的拓展,分析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状况、家庭人口及年龄结构、家庭资源及社会环境状况、家庭消费及发展需求对配置抉择的影响,并利用农户调查数据,应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抉择的影响方向和强度。(3)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就业效率分析。主要研究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就业效率的指标设置及其测度,分析农户家庭可支配资源及资产存量、家庭社会资本对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选择的影响,不同配置方式对农户家庭劳动力就业的关联。并利用农户调查数据,应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对就业效率影响方向和强度。(4)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收入效率分析。主要研究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收入效率的指标设置及其测度,以及家庭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方式、家庭劳动人口构成、家庭劳动人口的体能素质及技能素质对其收入的影响。并利用农户调查数据,应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对家庭收入的影响方向和强度。(5)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福利效率分析。主要研究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福利效率的指标设置及其测度,以及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家庭人口构成、家庭劳动人口素质对其福利效率的影响。并利用农户调查数据,应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对家庭福利的影响方向和强度。2.研究的主要结论(1)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及配置部门需要重新界定。改革开放使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其体能和文化技术素质显着提高,劳动能力增强、劳动年限延长,传统的劳动年龄男16-60岁、女16-55岁的界定已不符合新的经济社会现实,应当按具有劳动能力又实际参加劳动的含义,对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进行重新界定。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产业部门及其内部细分,农村人口对福利需求的增长又使家庭成为重要的就业部门,这不仅为农户家庭劳动力就业提供了更多就业选择,也为不同类型劳动力到适宜的部门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传统的农业和非农产业(主要是工商服务业)就业分析已不能反映现实,将家庭部门纳入就业分析框架更符合实际。根据840个样本农户的调查,61-70岁有劳动能力的共222人,70岁以上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共138人,农业劳动及部分家务劳动主要是由这些人完成。根据这一调查,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只在工商服务业部门配置的有45户,占5.4%,在农业和家庭两部门配置的有259户,占30.8%,在工商服务业和家庭两部门配置的有184户,占21.9%,在农业、工商服务业、家庭叁部门配置的有352户,占41.9%。这些调查数据表明,60岁以上的劳动人群是重要的劳动力资源而不应忽略,农户家庭是重要的就业部门而应予重视。(2)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受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农户将劳动力资源配置在农业部门、或非农产业部门、或家庭部门、或这叁个部门的某种组合,除受家庭劳动人口数量与年龄结构、劳动人口的体能及技能素质的决定外,还要受家庭所拥有或可支配的自然资源(主要是土地和水资源)、生产设施及设备、可用于投资的资金、家庭人口构成的影响,也要受家庭社会资本及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这些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最终决定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方式。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家庭劳动人口和年龄结构及素质是配置方式选择的基础,从根本上决定了配置方式选择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家庭资源及资产和人口构成是配置方式选择的内部条件,内部条件越好配置方式选择的余地越大,优化选择的可能性也越高。家庭社会资本及宏观经济形势是配置方式选择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越好配置方式选择的灵活性越强,优化选择的机会也越多。对于不同的农户这些影响因素往往优劣兼具,影响方向和强度也存在差别,在配置家庭劳动力资源时一般会综合考虑、全面权衡,以求得家庭劳动收入的增加和福利的增进。(3)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就业效率受多重影响但主导因素不明显。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就业效率主要受非农产业部门、农业部门、家庭部门劳动力配比及配置方式、家庭人口、家庭人均资金、家庭社会资源的正向影响,受劳动力家庭配比、家庭儿童及老人占人口比例的负向影响,这些因素都在起作用,但每个因素的作用都较为有限。在正向影响的六个因素中,劳动力非农产业部门配比的作用较大,其次是家庭社会资源、劳动配置方式、家庭人口,劳动力农业部门配比及家庭人均资金的作用很小。在负向影响的叁个因素中,劳动力家庭部门配比的作用较大,高龄老人在家庭人口中的占比次之,儿童占家庭人口中的占比很小。这是因为非农产业部门劳动力配比高可有效吸纳农户家庭剩余劳动力,家庭社会资源越丰富非农就业门路越多,家庭劳动力资源多部门配置有利于不同类型劳动力就业,从而使家庭劳动人口就业率提升。而家庭部门劳动力配比越高使总劳动工时降低,高龄老人需要有劳动能力的人照料,未成年儿童也需要有劳动能力的抚育,这部分劳动力的工时都不高,从而使家庭劳动力配置的就业效率下降。(4)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收入效率影响因素较少但重点凸显。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收入效率主要受非农产业、农业、家庭部门劳动力配比,以及配置方式、劳动人口就业率及劳动人口体能、技能素质影响,除家庭部门劳动力配比为负影响外,其余因素均为正影响。在发挥正影响的六个因素中,劳动人口体能的作用很小。这是因为劳动人口技能越高越容易在劳动报酬高的部门及工种中就业并带来高收入,家庭劳动人口就业率越高使每个劳动人口的收入相应增加并带来平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家庭劳动力资源的多部门配置方式有利于提高就业率使劳动收入产生群体效应并带来平均收入的增加。而家庭部门配置的劳动人口虽也创造价值,但因其劳动生产率一般不高,使所产生的价值量较少,与配置到其他部门的劳动人口相比处于劣势,不利于家庭劳动人口平均收入的提高。(5)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福利效率影响因素复杂且重点突出。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福利效率主要受非农产业、农业、家庭部门劳动力配比,以及家庭劳动力配置方式、劳动人口占家庭人口比重、家庭劳动人口的体能及技能素质的正影响,受儿童及老人占家庭人口比重的负影响。在具有正影响的七个因素中,家庭劳动人口技术素质的作用最大、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次之、家庭劳动人口体能素质又次之、劳动人口占家庭人口比重再次之,其他叁个因素的作用较小。这是因为掌握职业技能的劳动人口在农业部门可从事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在非农产业部门可从事高收入的工作,其劳动收入远高于普通劳动者,可为家庭福利水平提高提供可靠经济支撑。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决定劳动人口的就业与收入,配置方式越合理总体就业和收入就越高,对提高家庭福利便越有利。农村劳动力转移至非农产业部门主要从事体力劳动,体能素质越好越易于适应,也有机会获取重体力劳动的高收入工作,从而增加劳动收入以改善家庭福利。劳动人口占家庭人口比重越高,从事劳动进而获取收入的家庭成员比例也越高且需供养人口较少,自然有利于提高家庭福利水平。而家庭未成年儿童及高龄老人占家庭人口比重越大,不仅需要配置劳动人口对其照料,还需要花费钱物进行供养,加之从事家庭服务的劳动人口创造的价值不高,导致家庭收入减少、支出增加,自然对提高家庭福利水平不利。3、创新与发现(1)对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和配置部门的内涵有新的拓展。研究发现,随技术进步、机械设备使用、农民健康状况的改善及社会发展,农村劳动人口的劳动能力增强、劳动年限延长,且凡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在实际参加不同类型的劳动。同时,农户劳动力资源不只是配置在农业及非农产业部门,也有一部分配置在家庭。由此提出按是否有一定劳动能力并实际参加劳动为依据重新界定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将家庭部门纳入劳动力资源配置分析框架的主张,对劳动经济学按16-60(女55岁)年龄段确定劳动力资源、以农业及非农产业两部门就业分析劳动力配置的传统观点进行了修正和补充。(2)论证了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不同类型效率的影响因素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按常理,影响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就业效率的因素对收入效率和福利效率也有影响,影响配置收入效率的因素对福利效率的影响应当类同。但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劳动力资源在非农产业部门、农业部门、家庭部门的配置占比及配置方式四个因素对叁类效率都有影响,而这叁类效率的其他影响因素是互有区别的,且个别因素对不同效率的影响方向也不相同。如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就业效率还受农户总人口、少儿及老人占比、人均存款及现金、社会资本的影响,收入效率还受家庭劳动人口就业率、劳动人口体能及技能的影响,福利效率还受少儿及老人占比、劳动人口占比、劳动人口体能及技能的影响。劳动力在家庭部门的配比对就业效率和收入效率产生负面影响,但对福利效率却有正向增进作用。依据这些结果,农户可以弥补因素短板,增强因素的正向功能,使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提升。(3)揭示了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不同类型效率的关键决定因素。研究发现,影响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就业效率的因素较多、但没有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相对而言,非农产业部门劳动力配比所起正向作用稍大,而家庭部门劳动力配比所起负面作用稍大。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收入效率的影响因素较少,其中劳动人口技能、劳动人口就业率、配置方式叁大因素具有决定性作用,其他因素的作用很小。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福利效率的影响因素虽也较多,但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只有劳动人口技能及体能、配置方式、劳动人口占比,其他因素的作用十分有限。根据这一研究结果,农户便可有针对性地改进关键因素,以提高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5-22)

张悦[4](2017)在《我国地区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我国地区劳动力资源就业出现了新的变化:传统劳动力输出大省中出现了劳动力返乡就业潮,外出务工劳动力数量有所降低,甚至一些地区出现了招工难现象,而劳动力流入大省中,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形势也不容乐观。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红利逐步消失,区域、行业就业分化趋势逐步显现,充分发挥我国地区劳动力结构红利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本文着眼于地区间劳动力资源配置及其配置效率,首先对我国各地区劳动力分布的基本面进行了描述性分析,总结得出我国各地区劳动力在产业、城乡、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多个维度的分布规律和发展趋势,随后运用指数分解法和弹性分析法对我国各地区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测算,表明不同地区产业、城乡、性别、受教育程度的配置存在差异。基于测算结果,本文认为引导地区间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依旧是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办法。最后,文章通过对劳动力资源在产业、城乡间流动中存在的障碍进行分析,同时考察了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微观属性在地区配置中的误区,相应提出了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几点建议。本文综合运用空间统计分析和指数分析、弹性分析以及比较分析等多项研究方法,对我国各地区劳动力资源配置状况从宏观到微观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取得了初步成果,也为之后继续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但不可否认,论文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对配置效率的最优解缺乏定量的考证等,这也是日后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本文来源于《山西财经大学》期刊2017-03-01)

杨胜利,段世江[5](2016)在《转型期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评价与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已步入人口红利削减期,而传统的以数量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仍在发挥重要作用。在经济转型、人口转变的背景下,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更需要我们关注。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模型,通过构建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投入、产出衡量指标体系对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模拟和评价,利用聚类分析和回归检验等方法,对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区域差异性和影响因素做了研究。研究发现,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从2004年以后开始波动下降,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达到了最低点,之后开始回升;我国劳力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性;企业利润率、人力资本、工资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年龄结构、市场化程度对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具有显着影响。最后,针对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性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期刊2016年19期)

张永丽,王博[6](2015)在《风险视觉下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研究——以西部地区农户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西部地区普遍存在的农户兼业化为背景,基于生产前沿面的SFA方法,利用对西部地区3次社会调查资料,测算农户劳动力在不同领域的配置效率,并对不同类型农户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行比较。可以得出风险与不确定性是导致农户兼业化的主要原因,兼业化的风险规避行为影响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本文来源于《农林经济管理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欧阳金琼[7](2015)在《新疆劳动力资源宏观配置效率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就是以劳动力丰富而着称世界,如何解决农业劳动力过剩问题一直是困扰学者与政府的棘手问题,人口负担论也一直是理论界的主流思想,因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在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导致了人口老龄化,抚养比上升,总和生育率下降与“未富先老”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2003年前后更是出现了全国普遍性的“民工荒”现象,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中国的刘易斯拐点提前到来,农业劳动力供给也因此迎来由无限到有限的转折点。尽管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劳动力供给是否已从无限转向有限远未形成共识,新疆由于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大农业”的产业结构、“半封闭”的劳动力市场等区域特征,劳动力供给已难以满足新时期产业结构升级、新型城镇化与跨越式发展的需求,农业劳动力的有限供给特征也因此表现得相当明显。劳动力供给的这一变化,将促使政府与企业更加重视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将对新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城乡一体化及市场化改革等各方面带来深远影响。因而正确认识新疆劳动力有限供给这一特性,深入分析劳动力配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挖掘影响劳动力配置效率的深层原因,积极探寻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路径与方法,一方面对政府制定相应的经济发展政策、企业做出相应的产业升级决策、劳动者适时调整就业观念等具有重要提示作用,另一方面可为应对劳动力资源短缺,提升劳动力配置效率,促进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制订相应政策提供理论参考。本文首先从新疆劳动力资源的供求现状出发,结合劳动力有限供给理论,对新疆农业劳动力有限供给的表现形式进行梳理,发现新疆农业劳动力剩余并不明显,劳动力供给从无限转向有限的趋势已相当明显。然后对农业劳动力转向有限供给的深层原因进行了多维度解析,发现劳动力配置结构问题是导致新疆现阶段劳动力出现短缺的主要原因,因而进一步指出研究新疆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运用改进后的经济增长率分解法与指数分解法、拓展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及DEA-Malmquist等方法对新疆劳动力的宏观配置效率进行了测算,并探寻了新疆劳动力资源宏观配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劳动力宏观配置效率的各种因素,运用ECM模型、β收敛模型与Oaxaca-Blinder模型等计量方法,研究了劳动力配置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均衡发展的影响,同时专题研究了将劳动力转移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提高劳动参与率、调整劳动力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创新劳动力配置模式及实行城乡统一、民族统一的计划生育政策、消除兵地劳动力市场分割等政策建议。第1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并简单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为论文的选题、构思及研究方向的确定奠定了理论基础。第2章介绍了支撑本研究的相关基础理论,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与述评,对论文中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劳动力宏观配置效率的各种测算方法,并对各种分析方法在本文中的运用给予了相应说明。在总结理论界关于宏观配置效率多种概念的基础上,借鉴法瑞尔(Farrell,1957)、法尔(Fare,1985)、徐现祥(2001,2002)郝大明(2007)等人的观点,将本文中劳动力宏观配置效率概念界定为劳动力配置结构变动后引起的经济增长效应,或称劳动力配置结构效应。并将劳动力宏观配置效率问题从经济效率向社会效率进行了适度拓展,将劳动力配置对城乡收入差距、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均衡发展的影响也纳入本文的研究范围。第3章根据新疆劳动力供求现状与演变规律以及人口抚养比、老龄人口比重、农民工工资、农业劳动生产力与实际工资差额等指标的变化趋势,分析了新疆农业劳动力有限供给的表现形式,指出农业劳动力有限供给有可能在同一国度的某一特殊区域提前到来。在此基础上对现阶段农业劳动力转向有限供给的深层原因展开了多维度解析,发现劳动力配置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劳动力出现有限供给的主要原因,从而指出优化劳动力配置结构,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的必要性。第4章首先分析了新疆劳动力利用率与劳动力使用效率的现状,阐述了劳动力总量规模、劳动力总量利用效率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在此基础上从贡献率与边际效应两个角度,对劳动力投入总量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与评价。接下来的第5章-第7章分别从新疆劳动力的城乡配置、产业间配置、区域间配置3个方面对劳动力宏观配置效率进行了测算,并对影响劳动力宏观配置效率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实证研究了劳动力配置对城乡收入差距、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均衡发展的影响。第8章是一个专题研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是兵团的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但近年来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对兵团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挑战,因而本章专题研究了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对新疆兵团农业生产的影响。第9章为全文总结与政策建议。全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1)新疆农业劳动力有限供给特征表现已相当明显,这一转变对新疆社会经济造成了全面影响。(2)现阶段的有限供给并不是劳动力总量的不足,而是由于劳动力配置结构不合理与就业-产业结构不协调导致的相对有限。(3)新疆劳动力本身就是一种稀缺的生产要素资源,因而劳动力投入总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至关重要,但劳动参与率低与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劳动力资源总量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4)由于城乡有别、民族有别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劳动力的城乡配置结构长期以来没有太大变化,因而劳动力的城乡配置效率很低。同时,以城镇就业人员比重表示的城镇化对缩小城乡差距的作用并不明显。(5)劳动力产业间配置结构的调整理论上可以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但新疆相对落后的产业结构制约了劳动力产业间配置效率的提高。(6)劳动力地区间的转移与流动可以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但受诸多非市场因素对劳动力地区间流动的影响,劳动力区域间配置效率在不同时期出现了较大波动。(7)劳动力的省际净迁入在促进新疆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并对缩小新疆与发达省份的经济差距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近年来劳动力净迁入的急剧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种积极作用。(8)劳动力数量外流对兵团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但由于兵团农业生产具有非技能偏态技术进步特征,劳动力质量流失暂时未对农业生产带来重大影响。论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叁个方面,一是在已有农业劳动力有限供给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农业劳动力有限供给有可能在同一国度内的某些特殊区域提前到来,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劳动力有限供给理论。二是在劳动力配置效率的研究方法上,对已有经济增长率分解法提出了质疑,进行了改进,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多因素指数分解的一般公式,避免了传统指数分解法中由于同度量因素导致的因素分解不完全问题;叁是在研究内容上对劳动力配置效率从经济效率向社会效率进行了拓展,同时突破了劳动力配置效率问题研究集中于产业间与城乡间的局限,对劳动力在地区间与省际间的配置效率展开了全面研究。(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5-11-01)

张永丽,姜侣[8](2015)在《西部地区农户兼业化及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研究——基于风险与不确定性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优化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配置事关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利用对西部地区叁次社会调查资料,采用随机前沿的分析方法(SFA),测算兼业化背景下农户劳动力在不同领域的配置效率,并对不同类型农户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行比较,发现风险与不确定性是导致农户兼业化的主要原因,兼业化的风险规避行为影响了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提高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应从降低风险与不确定性着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革二元制度,建立统一劳动力市场,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与劳动培训。(本文来源于《经济与管理》期刊2015年05期)

王蓓[9](2012)在《江苏省制造业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劳动力的生产效率比传统计划体制环境发生历史性过渡或转换之前要高得多。尽管如此,劳动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仍呈直线下降趋势。在很多可能具有说服力的原因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变滞后于经济发展和市场结构的变化,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产业结构必然会引起技术的进步,进而影响到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文章首先在分析国家整个宏观形势的基础上,继续分析江苏省的经济政策,进而引申到江苏省制造业30个分行业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上来。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是劳动力资源配置带来的产出增量与总产出增量的比率。文章以指数法来计算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是本文的重心所在。指数法最大的特点在于,建立了劳动力资源投入、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劳动生产率变化与经济增长的直接联系,从而能够在经济增长的框架中对劳动力资源投入效应和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效应进行分析。指数方法具有推导简捷、内容全面、意义明确、作用机制浅显易懂、数据易得、计算准确、适用广泛、无假设前提、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等多方面的优点。文章通过对江苏省制造业30个行业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细分计算,结果发现,不同年份的制造业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差异很大,而且每个细分行业在每个年份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差异也很大,不同行业间的劳动力资源配置相差也很大。劳动力资源配置效应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且是受经济增长影响的一个变量,对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十分重要。最后,文章在分析了江苏省制造业30个分行业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江苏省制造业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期刊2012-06-01)

赵冬旭[10](2011)在《我国第叁产业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我国第叁产业较第一二产业而言属于相对新兴的产业,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整体的发展,第叁产业吸纳的劳动力人数逐渐增加,就业比重逐渐上升,已成为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产业。目前,我国的第叁产业存在着劳动力资源配置相对无效的现象,同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要求第叁产业的劳动力资源能够实现经济上和社会上的有效率。为了分析第叁产业当前的劳动力资源配置状况,本文对我国第叁产业14个行业的劳动力资源配置现状进行评价研究。从经济性和社会性两个角度出发,通过DEA方法和Inverted DEA方法的结合,全面客观的对我国第叁产业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相对效率性和相对非效率性进行了评价,对14个行业进行了定级排序,指出了相对无效的行业在理论上可以改进的方向和改进值,并针对我国第叁产业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研究表明,我国第叁产业14个行业的劳动力资源配置在相对效率性的差距略低于相对非效率性的差距,即各行业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在经济性方面的差距略小于其在社会公共性方面的差距;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这6个行业的经济效率是相对最高的,同时,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社会效率是相对最高的。(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1-06-01)

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劳动力要素是生产要素的一部分,且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与此同时,劳动力也具有资源的属性,凡是资源便有需求这一内涵。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之所以必要,是由于对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与特定资源本身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矛盾。劳动力资源在城乡间、产业间的配置情况,直接影响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过往从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与效率视角对辽宁省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分析较为匮乏。而劳动力与资本一道,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两个基本因素。通过对辽宁省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结构、结构效率及既定配置结构下的生产效率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影响辽宁省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更加有效地解决当前辽宁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劳动参与率、求人倍率以及失业率等指标的计算,得出辽宁省劳动力参与劳动的情况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不容乐观的结论。一方面,辽宁省劳动力在城镇与乡村间配置不均衡。另一方面,辽宁省劳动力在叁次产业间的配置不合理。基于结构偏离度指标进行计算,结果显示辽宁省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效率较低。从产业结构、城乡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匹配程度的视角入手,可知轻重工业比例失调、民营企业数目较少、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第叁产业内部行业结构不合理以及职业教育发展不足等是影响辽宁省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与配置效率的主要原因。针对问题及对问题的原因分析,提出优化辽宁省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总体路径。作为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主体的政府,可以运用产业政策、城乡政策作为工具直接服务于振兴实体经济、强化产业基础以及城乡一体化等中介目标,进而间接作用于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这一最终目标。与此同时,政府还可运用配套政策这一政策工具直接服务于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这一最终目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论文参考文献

[1].欧阳金琼.新疆劳动力资源区域配置效率的测算与动态演变——基于DEA-Malmquist模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8

[2].曹阳阳.辽宁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与效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

[3].陈艺琼.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选择及效率评价[D].西南大学.2017

[4].张悦.我国地区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7

[5].杨胜利,段世江.转型期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评价与分析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6

[6].张永丽,王博.风险视觉下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研究——以西部地区农户为例[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5

[7].欧阳金琼.新疆劳动力资源宏观配置效率的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

[8].张永丽,姜侣.西部地区农户兼业化及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研究——基于风险与不确定性的视角[J].经济与管理.2015

[9].王蓓.江苏省制造业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2

[10].赵冬旭.我国第叁产业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标签:;  ;  ;  ;  

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论文-欧阳金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