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王弼哲学思想中的性情、人格本体问题。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论述了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问题,第三部分论述了其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问题,第四部分则简要梳理了王弼人性本体论的演变及影响问题。各章具体构架如下:在第一章中,首先论述了经学的衰落与道学的复兴,打破了儒学独尊局面,带来了思想、文化的大解放,但新的精神体系尚未建立,名教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却日益凸显,成了摆在王弼面前的时代课题。于是,王弼援道入儒,提出了“名教本于自然”的思想,从形上、本体的高度调和、化解了自然与名教之争。其次,中国传统人性论由“天命”到“性命”再到“性情”地逻辑发展过程,成了王弼重新思考人生、人性问题的理论渊源。汉代天人感应神学的破产导致了人神疏离,也就被王弼“天地之性人为贵”观念续接了起来。在第二章中,按照哲学基础、人性判断、性情关系、理想人格四个方面对王弼性情思想进行了分析与概括。第一,论述了“贵无”哲学体系是王弼探讨性情本体和理想人格的哲学基础;第二,指出王弼人性判断为性无善恶、情分正邪两类,并分析了其基本内容;第三,论述了“性其情”的性情关系乃是依据无有、本末、静动本体思维的新创见;第四,梳理了“圣人有情”(孔子)观念的逻辑延伸与发展,“圣人”是理想人格的典范与化身。在第三章中,主要有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简单考察了嵇康、裴頠和郭象关于自然与名教关系认识的新变化;二是从情礼关系和文艺观念的转变看王弼性情、人格本体论的历史影响。总结论述了王弼性情思想的理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