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性情思想研究

王弼性情思想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王弼哲学思想中的性情、人格本体问题。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论述了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问题,第三部分论述了其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问题,第四部分则简要梳理了王弼人性本体论的演变及影响问题。各章具体构架如下:在第一章中,首先论述了经学的衰落与道学的复兴,打破了儒学独尊局面,带来了思想、文化的大解放,但新的精神体系尚未建立,名教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却日益凸显,成了摆在王弼面前的时代课题。于是,王弼援道入儒,提出了“名教本于自然”的思想,从形上、本体的高度调和、化解了自然与名教之争。其次,中国传统人性论由“天命”到“性命”再到“性情”地逻辑发展过程,成了王弼重新思考人生、人性问题的理论渊源。汉代天人感应神学的破产导致了人神疏离,也就被王弼“天地之性人为贵”观念续接了起来。在第二章中,按照哲学基础、人性判断、性情关系、理想人格四个方面对王弼性情思想进行了分析与概括。第一,论述了“贵无”哲学体系是王弼探讨性情本体和理想人格的哲学基础;第二,指出王弼人性判断为性无善恶、情分正邪两类,并分析了其基本内容;第三,论述了“性其情”的性情关系乃是依据无有、本末、静动本体思维的新创见;第四,梳理了“圣人有情”(孔子)观念的逻辑延伸与发展,“圣人”是理想人格的典范与化身。在第三章中,主要有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简单考察了嵇康、裴頠和郭象关于自然与名教关系认识的新变化;二是从情礼关系和文艺观念的转变看王弼性情、人格本体论的历史影响。总结论述了王弼性情思想的理论贡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文献综述
  • 1.3 概念界定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王弼性情思想的时代背景及其理论渊源
  • 2.1 从儒家名教之治到道家人性自然
  • 2.1.1 经学危机
  • 2.1.2 道学复兴
  • 2.1.3 名教本于自然
  • 2.2 从“天命”到“天地之性人为贵”
  • 2.2.1 三代天命转移说
  • 2.2.2 先秦以降的性情论
  • 2.2.3 “天地之性人为贵”
  • 第3章 王弼性情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基本特征
  • 3.1 哲学基础:“以无为本”
  • 3.1.1 有无之辩
  • 3.1.2 举本统末
  • 3.1.3 以静制动
  • 3.1.4 本体自然
  • 3.2 人性判断:性无善恶与情分正邪
  • 3.2.1 性无善恶
  • 3.2.2 情分正邪
  • 3.3 性情关系:“性其情”
  • 3.3.1 性其情的内涵
  • 3.3.2 性其情的影响
  • 3.4 理想人格:“圣人有情”
  • 3.4.1 “圣人”释义
  • 3.4.2 “圣人体无”
  • 3.4.3 “圣人有情”
  • 第4章 王弼性情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影响
  • 4.1 自然与名教观念的变迁
  • 4.1.1 “越名教而任自然”
  • 4.1.2 “崇有”贵名教
  • 4.1.3 “名教即自然”
  • 4.2 性情、人格本体论的历史影响
  • 4.2.1 个性解放:从情礼冲突到礼玄双修
  • 4.2.2 审美自觉:从“贵无”到“重情”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王弼性情思想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