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VSAT卫星数据网最大瞬时工作站数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静子[1](2014)在《配电网故障自愈控制系统及其通信方案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稳定的电力供应成了社会稳定运转、工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供电安全性、可靠性及稳定性在电力系统运行维护中也成为首要任务。据统计,近年各大停电事故中85%是由配电网故障引起并扩大的,如何为故障快速清除提供可靠信息、自动切出故障源以及快速供电正常恢复,即缩小停电范围、减少停电时间、确保供电可靠变得越来越迫切,因此配电网故障自愈控制技术研究越来越重要。本文针对如何设计和实现性能优越的配电网自愈控制系统,介绍了配电网自愈控制系统的发展历程、基本功能和基本结构体系。根据我国配电网的特点和运行要求确定了配电网自愈控制系统的总体架构,并针对配电网自愈系统实现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研究与方案设计。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我国配电网的结构特点和运行要求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并根据配电网的运行要求和自愈控制系统的根本任务,提出了配电网自愈控制系统应具备的基本功能。根据配电网的自愈控制的基本功能和自愈控制系统架构理论,确定了配电网自愈控制系统三层结构的基本架构,并以株洲配电网的自动化系统改造为例,详细介绍了株洲配电网自愈控制系统的建设方案。其次,根据配电网自愈系统基本要求,建立了自愈目标函数,并提出了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配电网故障自愈控制方法,对所提自愈控制方法进行了仿真与分析。最后,针对配电网自愈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支撑层,分析了自愈系统的通信要求。以株洲电网为实例,结合确定区域配电网的网络与通信结构现状,对设计区域配电网自愈系统的数据通信系统进行了方案设计。根据EPON各网络层设备选择及配置、链路光功率计算、EPON网络典型线路分析,确定了 EPON通信网实施方案;考虑无线公网信号覆盖较弱的情况,将中压宽带载波专网通信方式作为EPON通信网实施方案的补充方案。论文提出的配电网自愈控制方法及其通讯模式将对智能电网建设国家战略中的配电网自愈控制系统实施提供参考,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曹静雯[2](2013)在《南昌电网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设计》文中提出配电自动化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供电可靠性,扩大供电能力,提升运行管理水平,实现配电网高效经济运行起到积极作用。南昌作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城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供电可靠性及故障抢修恢复时间的要求日益提高。迅速提高供电可靠性和运行管理水平,是全社会对我们的期待和要求。本世纪初期,南昌供电公司曾经启动过第一轮配电自动化建设,涉及两座变电站的9回10kV线路。但因城网改造、运维没有及时跟进,以及受当时技术水平所限等诸多原因,配电自动化系统未能投入实用化运行。公司吸取经验教训,在国网公司和江西省电力公司的统一部署下,按照“总体规划、分期实施、全面推广”的建设原则,逐步建成配电自动化系统。“十二五”期间,南昌配电自动化建设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核心区实施阶段,第二阶段为推广应用阶段,第三阶段为改进提高阶段。本次配电自动化工程充分体现配电自动化信息整合、高效运行等特征,实现规划、设计、建设、验收和运行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为配电自动化技术在南昌电网,继而向江西电网推广,积累实践经验。
苏寒[3](2008)在《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在肥西供电公司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电力用户对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在供电企业日益得到重视,并逐步向县级供电企业推广应用。论文分析了配网自动化系统的特点,并通过对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整体结构的设计研究,给出了肥西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具体设计与应用。以下是论文中的几个要点:1、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以及配网测控终端设备单元、配电测控终端的基本功能、配电子站、配电主站、通讯方式的研究;2、给出了系统的总体规划、线路规划、通信规划、主站系统规划、配变监测规划;3、给出了配调SCADA、馈线自动化(FA)、配网高级应用(DPAS)功能设计;4、结合肥西供电公司的实际情况对通信网络以及配电网自动化和调度自动化、MIS等系统的应用接口进行了设计。按照设计的方案,肥西供电公司配网自动化系统已建成并投入了生产运行,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该系统为也为配网自动化在县级供电企业的应用起到了示范作用。
钟长青[4](2007)在《基于地理信息的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鞍山配电网为背景,分析了实施配电自动化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实施的目的,同时介绍了配电自动化在国内外的应用发展情况。本文对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内容、功能和整体结构进行了说明,并对配电自动化的主要组成部分——配电地理信息系统、配电主站、配电子站和配电终端分别进行了介绍。在配电地理信息系统部分介绍了配电地理信息的数据组织、地图管理和设备管理。馈线自动化主要实现配电网故障段自动隔离、非故障段自动恢复供电功能,减少了故障停电时间,提高了配电网可靠性。最后简单分析了配电自动化系统中的通信方式。
刘剑,黄国策[5](2002)在《DS-CDMA卫星通信系统的多用户干扰及通信能力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信能力是通信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多用户干扰是码分多址系统通信能力的瓶颈。本文基于实际DS-CDMA卫星通信系统,在考虑地址码互相关情况下计算多用户干扰及系统通信能力,与不考虑地址码互相关比较,能更准确地估计多用户干扰对通信能力的影响。
孙飞燕[6](2002)在《宽带接入网的多址接入》文中指出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基于Internet的应用已经由单一业务类型向数据、语音、图像“三合一”的多媒体信息形式以及综合业务方向发展。目前,主干网已大步迈向宽带化和数字化,相比起来,原来模拟的,窄带用户环路就成了整个通信网络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宽带接入技术的研究和宽带接入网的实现成了当前通信领域的一大热点。 多址接入协议是接入网主要考虑的问题之一。随着宽带业务的提出,多址接入协议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数据通信网的多址接入协议上,而必须考虑综合业务的接入。本文围绕着通信网中的多址接入协议问题,从理论上深入地研究话音和数据综合业务的多址接入方法及其性能。同时,对HFC/CATV这一宽带多用户接入网络上的话音和数据综合业务的多址接入问题做了详细的介绍和仿真。 CDMA由于其灵活机动,容量高,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能好等优点,并且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种多址通信体制,因此目前引起国内外通信部门的重视,尤其是国防战术通信及移动通信方面的关注。CDMA通信系统的接收机性能对整个系统的性能影响很大,所以本文对CDMA接收机做了一些介绍。 第一章介绍了几种目前流行的宽带接入网技术以及宽带业务,服务质量,多址接入协议和码分多址技术。 第二章简要介绍了通信网中的多址接入协议的概况。并且对其中的一些典型多址接入方法及其性能做了深入的研究。首先介绍和分析了针对数据业务的预约随机接入(RRA),然后介绍了支持话音和数据综合业务的多址接入方法PRMA。为了结合ALOHA和CDMA的优点,在ALOHA和PRMA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展ALOHA(SAMA)和预约码多址接入RCMA.,并对其性能进行了分析。 第三章对CATV网络的上行接入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对原有的只提供best effort服务的接入系统进行了QoS扩展。详细介绍了上行业务流资源预约策略,排队等问题。并用网络仿真软件OPNET进行了仿真。 第四章描述了CDMA接收机的具体实现。介绍了各个硬件功能模块和它们的工作原理。
高娜娜,黄国策[7](2001)在《码分多址卫星通信网中干扰与噪声的分析计算》文中研究说明码分多址卫星通信系统中分析计算噪声及各种干扰对系统传输性能的影响 ,是系统设计的重要环节。文中分析了码分多址系统中噪声和干扰的来源 ,并主要讨论噪声和干扰的计算方法。对各种码分多址系统设计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刘剑,黄国策[8](2001)在《码分多址卫星通信系统通信能力分析》文中认为通信能力是通信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多用户干扰是码分多址系统通信能力的瓶颈.本文基于实际DS-CDMA卫星通信系统,在考虑地址码互相关情况下计算多用户干扰及系统通信能力,与不考虑地址码互相关比较,能更准确地估计多用户干扰对通信能力的影响.
高娜娜,王明阳,黄国策[9](2000)在《VSAT卫星数据网最大瞬时工作站数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采用码分多址技术的VSAT卫星数据网 ,提出了估算系统中最大瞬时工作站数的计算方法。对码分多址卫星系统设计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二、VSAT卫星数据网最大瞬时工作站数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SAT卫星数据网最大瞬时工作站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配电网故障自愈控制系统及其通信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背景和意义 |
1.2 配电网故障自愈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1 配电网自动化技术 |
1.2.2 自愈控制技术 |
1.3 配电网故障自愈系统的关键技术问题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配电网故障自愈控制系统构架 |
2.1 配电网的特点及运行要求 |
2.2 配电网故障自愈控制的基本功能 |
2.3 配电网故障自愈控制的体系架构 |
2.3.1 基础层—电网及其设备 |
2.3.2 支撑层—数据和通信 |
2.3.3 应用层 |
2.4 配电网故障自愈控制方案的应用 |
2.4.1 故障自愈系统总体方案 |
2.4.2 故障自愈系统硬件系统 |
2.5 小结 |
第三章 配电网故障自愈控制方法 |
3.1 配电网故障自愈目标函数的建立 |
3.2 基于浓度的改进粒子群算法 |
3.3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配电网故障自愈控制方法 |
3.3.1 故障自愈控制方法的工作原理 |
3.3.2 故障自愈控制方法的实现流程 |
3.3.3 故障自愈控制仿真模型 |
3.3.4 故障自愈控制仿真结果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配电网故障自愈系统的数据通信 |
4.1 自愈系统对数据通信的要求 |
4.2 配电网自愈系统数据通信方案设计 |
4.2.1 配电网建设现状分析 |
4.2.2 配电通信系统建设目标 |
4.2.3 自愈系统数据通信方案设计 |
4.3 配电网自愈系统数据通信方案实施 |
4.3.1 EPON通信网实施方案 |
4.3.2 中压电力宽带载波通信建设 |
4.4 小结 |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图B |
附图C |
(2)南昌电网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概述 |
1.2 配电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外配电自动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配电自动化发展现状 |
1.2.3 南昌配网生产管理系统 |
1.3 实施区域现状分析 |
1.3.1 实施区域概况 |
1.4 配电自动化相关系统应用现状 |
1.4.1 地区调度自动化系统 |
1.4.2 变电集控系统 |
1.4.3 配网生产管理系统 |
1.4.4 配变一体化监测与综合分析系统 |
1.4.5 调度及运维管理模式 |
第2章 主站系统建设 |
2.1 系统建设总体要求 |
2.1.1 系统技术要求 |
2.1.2 系统接入规模要求 |
2.1.3 系统扩展性要求 |
2.2 系统体系架构设计 |
2.2.1 配电自动化主站层 |
2.2.2 配电自动化终端层 |
2.2.3 配电信息交互总线 |
2.3 主站系统总体要求 |
2.3.1 主站系统应用目标 |
2.3.2 主站系统建设原则 |
2.3.3 主站系统技术要求 |
2.3.4 配网模型维护 |
2.3.5 技术路线 |
第3章 主站系统功能设计 |
3.1 支撑平台功能 |
3.1.1 系统运行管理软件 |
3.1.2 支撑软件 |
3.1.3 数据库管理 |
3.1.4 数据备份与恢复 |
3.1.5 权限管理 |
3.1.6 告警服务 |
3.1.7 报表管理 |
3.1.8 系统运行管理 |
3.1.9 人机界面管理 |
3.1.10 图模库一体化管理 |
3.1.11 多态多应用 |
3.1.12 多态模型管理 |
3.2 配电主站系统SCADA功能 |
3.2.1 数据采集 |
3.2.2 数据处理 |
3.2.3 网络拓扑着色 |
3.2.4 数据和事件记录 |
3.2.5 遥控操作与控制功能 |
3.2.6 统计分析功能 |
3.2.7 信息分流及责任区管理 |
3.2.8 系统时钟和对时 |
3.2.9 打印功能 |
3.2.10 基于联络图(或者地理图)的配网应用功能 |
3.3 馈线自动化(FA) |
3.3.1 故障定位 |
3.3.2 故障区域隔离 |
3.3.3 非故障区域恢复供电 |
3.4 WEB发布功能 |
3.5 配网系统高级应用 |
3.5.1 网络建模 |
3.5.2 拓扑分析 |
3.5.3 负荷预测 |
3.5.4 状态估计 |
3.5.5 潮流计算 |
3.5.6 合解环潮流分析 |
3.5.7 负荷转供 |
3.5.8 网络重构 |
3.5.9 配网经济运行 |
3.6 配网调度运行应用功能 |
3.6.1 调度操作票功能 |
3.6.2 保电管理、拉限电管理 |
3.6.3 电源(多电源)客户及大用户管理 |
3.6.4 运行方式管理 |
第4章 信息交互总线技术规范 |
4.1 系统结构及信息交互方式 |
4.1.1 系统结构 |
4.1.2 信息交互方式 |
4.2 信息交互总线系统技术和功能要求 |
4.2.1 统一信息模型 |
4.2.2 统一设备编码 |
4.2.3 保证数据唯一 |
4.2.4 信息交互日志与数据库 |
4.2.5 支持大容量消息 |
4.2.6 支持数据并行传输 |
4.2.7 网络安全防护 |
4.2.8 高效的技术实现方式 |
4.2.9 接口规范符合IEC 61968的规范的结构要求 |
4.2.10 提供数据总线服务 |
4.2.11 接入系统管理 |
4.2.12 支持数据集成模式 |
4.2.13 事件通知服务 |
4.2.14 数据同步管理 |
4.2.15 总线安全机制 |
4.2.16 数据采集功能 |
4.2.17 历史数据提取功能 |
4.3 与GIS的信息集成整合方案 |
4.4 与EMS的信息集成整合方案 |
4.5 与PMS的信息集成整合方案 |
4.6 与配变一体化系统的信息集成整合方案 |
4.7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安全防护方案 |
4.7.1 主站安全防护方案 |
4.7.2 终端安全接入方案 |
4.7.3 其它安防措施 |
第5章 系统软硬件配置 |
5.1 配电自动化主站硬件结构 |
5.2 配电自动化主站硬件配置原则 |
5.3 配电自动化主站硬件配置说明 |
5.3.1 局域网子系统 |
5.3.2 数据采集与通讯子系统 |
5.3.3 DSCADA及配网高级应用子系统 |
5.3.4 历史数据库服务器 |
5.3.5 WEB服务器 |
5.3.6 磁盘阵列 |
5.3.7 通信接口服务器 |
5.3.8 工作站 |
5.3.9 辅助设备 |
5.4 主站系统软件配置方案 |
5.4.1 系统软件 |
5.4.2 支持软件 |
5.4.3 应用软件 |
5.5 配套建设项目内容 |
5.5.1 不间断电源(UPS) |
5.5.2 地调配网自动化系统设备机房建设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系统软硬件配置清单 |
主站系统部分清单 |
信息交互总线配置清单 |
附录B 设计依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在肥西供电公司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概论 |
1.1 配网自动化系统及其特点 |
1.2 国内外配网自动化系统现状与发展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配网自动化系统总体结构分析 |
2.1 系统的总体结构 |
2.2 配网测控终端单元 |
2.2.1 配网测控终端设备 |
2.2.2 测控终端的基本功能 |
2.3 配电子站 |
2.4 配电主站 |
2.5 通讯方式 |
2.5.1 通信系统的要求 |
2.5.2 通信系统的方式 |
2.6 配网自动化系统与其它系统的数据交换 |
第三章 肥西县配电自动化系统总体设计 |
3.1 建设对象及现状分析 |
3.2 总体建设方案 |
3.3 实施规划 |
3.4 技术依据 |
3.5 系统设计计划达到的主要技术指标 |
3.5.1 系统容量指标 |
3.5.2 系统可靠性指标 |
3.5.3 系统实时性指标 |
3.5.4 FTU性能指标 |
3.5.5 TTU性能指标 |
第四章 肥西县配电自动化系统工程应用与实施 |
4.1 设计原则 |
4.2 规划方案 |
4.2.1 总体规划 |
4.2.2 线路规划 |
4.2.3 通信规划 |
4.2.4 主站系统规划 |
4.2.5 配变监测 |
4.3 系统功能规划 |
4.3.1 配调SCADA |
4.3.2 馈线自动化(FA) |
4.3.3 配网高级应用(DPAS) |
4.4 建设规模及远期规划 |
4.4.1 本期建设规模 |
4.4.2 远期规划 |
4.5 工程实施 |
4.5.1 馈线自动化实施方案 |
4.5.2 实施步骤 |
4.6 设备选型 |
4.6.1 配电监控终端PFTU2000 |
4.6.2 配电子站DTU |
4.6.3 配变监控终端PTTU-2000 |
4.6.4 GPRS无线通信模块 |
4.6.5 户外断路器 |
4.6.6 配电调度及馈线自动化系统 |
4.6.7 系统配置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系统应用成效 |
5.2 实际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
5.3 进一步的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4)基于地理信息的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配电自动化的重要意义及内容 |
1.1.1 配电自动化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
1.1.2 配电自动化的内容 |
1.2 国内外配电自动化发展综述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配电自动化系统概述 |
2.1 配电自动化系统组成 |
2.1.1 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整体结构 |
2.1.2 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总体特点 |
2.1.3 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整体功能 |
2.1.4 配电自动化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
2.2 配电网监控和管理中心层—配电主站 |
2.2.1 配电主站平台 |
2.2.2 配电地理信息系统 |
2.2.2.1 配电地理信息系统的性能 |
2.2.2.2 配电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特点 |
2.2.3 配电主站SCADA系统 |
2.2.3.1 配电主站SCADA系统的特点 |
2.2.3.2 配电主站SCADA系统的功能 |
2.3 区域工作站—配电子站 |
2.3.1 配电子站主要功能及特点 |
2.3.2 配电子站组成 |
2.4 配电终端设备 |
2.4.1 馈线自动化终端 |
2.4.2 配电变压器采集终端 |
第三章 配电地理信息系统 |
3.1 配电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
3.1.1 数据组织 |
3.1.2 地图管理 |
3.2 配电地理信息系统设备管理 |
3.2.1 设备录入 |
3.2.2 设备编辑 |
3.2.3 设备统计 |
3.2.4 设备变动管理 |
3.3 地理信息系统在配电管理自动化中的应用 |
3.3.1 配电日常工作管理 |
3.3.2 配电网络分析与决策 |
3.3.2.1 网络拓扑分析与动态着色 |
3.3.2.2 配电网潮流计算 |
3.3.2.3 短路故障计算 |
3.3.2.4 负荷管理 |
3.3.2.5 配电线损计算 |
3.3.2.6 网络综合优化 |
3.3.3 配电生产管理 |
3.4 地理信息系统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
3.5 地理信息系统与其它应用系统的接口 |
第四章 馈线自动化系统 |
4.1 馈线自动化的功能 |
4.2 馈线自动化系统的结构 |
4.3 馈线自动化技术原则 |
4.4 鞍山配电网馈线自动化实施方案 |
4.4.1 馈线自动化系统设备选型 |
4.4.2 开关与FTU配合控制原理 |
4.4.3 馈线自动化故障处理方式 |
第五章 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 |
5.1 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的特点 |
5.2 电力系统通信方式简介 |
5.3 通信方式的选择 |
5.4 通信规约的选择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6)宽带接入网的多址接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宽带接入网 |
1.2 宽带业务 |
1.3 服务质量 |
1.4 多址接入协议 |
1.5 码分多址技术的发展概况 |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随机多址接入协议 |
2.1 ALOHA随机多址接入 |
2.2 CDMA随机多址接入 |
2.3 扩展ALOHA多址(SAMA) |
2.4 针对话音/数据综合业务的多址接入 |
2.5 几种典型多址接入协议的分析 |
2.5.1 RRA(ReservatiOn Random Access) |
2.5.2 SAMA(Spread Aloha Multiple Access) |
2.5.3 PRMA(Packet Reservation Multiple Access) |
2.5.4 RCMA(Reservation Code Multiple Access)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ATV网络中的上行接入 |
3.1 MCNS协议 |
3.2 DOCSIS 1.1的扩展 |
3.2.1 增强了QoS保证 |
3.2.2 MAC帧分割 |
3.2.3 增强了IP组播 |
3.3 上行业务流资源预约策略(Resource Reservation Stfategies) |
3.3.1 UGS(Unsolicited Grant Service) |
3.3.2 rtPS(Real-Time Polling Service) |
3.3.3 UGS-AD(The Unsolicited Grant Service with Activity Detection) |
3.3.4 ntPS(Non-Real-Time Polling Service) |
3.3.5 BE(Best Effort) |
3.4 排队 |
3.5 帧结构 |
3.5.1 MAP帧 |
3.5.2 测距请求帧(RNG_REQ) |
3.5.3 分割帧 |
3.6 仿真的实现 |
3.6.1 数据结构 |
3.6.2 CMTS端 |
3.6.3 CM端 |
3.6.4 仿真参数 |
3.6.5 仿真结果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DMA接收机 |
4.1 异步CDMA接收机总体结构 |
4.2 锁频环路 |
4.3 码捕获与码跟踪(位同步环路) |
4.3.1 码捕获 |
4.3.2 码跟踪 |
4.3.3 实现电路 |
4.4 载波频率与相位偏差估计与纠正 |
4.5 计算机仿真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VSAT卫星数据网最大瞬时工作站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前 言 |
二、 VSAT卫星系统简介 |
三、 最大瞬时工作站数的估算 |
1. (C/IS0) min的计算 |
2. nmax的计算 |
四、结论 |
四、VSAT卫星数据网最大瞬时工作站数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配电网故障自愈控制系统及其通信方案设计[D]. 吴静子. 长沙理工大学, 2014(07)
- [2]南昌电网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设计[D]. 曹静雯. 南昌大学, 2013(06)
- [3]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在肥西供电公司的应用[D]. 苏寒. 合肥工业大学, 2008(11)
- [4]基于地理信息的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研究[D]. 钟长青.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7(02)
- [5]DS-CDMA卫星通信系统的多用户干扰及通信能力分析[J]. 刘剑,黄国策. 无线电通信技术, 2002(01)
- [6]宽带接入网的多址接入[D]. 孙飞燕. 浙江大学, 2002(02)
- [7]码分多址卫星通信网中干扰与噪声的分析计算[J]. 高娜娜,黄国策.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5)
- [8]码分多址卫星通信系统通信能力分析[A]. 刘剑,黄国策. 开创新世纪的通信技术——第七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1
- [9]VSAT卫星数据网最大瞬时工作站数的研究[J]. 高娜娜,王明阳,黄国策. 无线通信技术, 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