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构造期论文-王浩男

新构造期论文-王浩男

导读:本文包含了新构造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无锡-宿迁断裂,物探与钻探,活动性,地震危险性评价

新构造期论文文献综述

王浩男[1](2018)在《无锡—宿迁断裂扬州段新构造期活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锡-宿迁断裂位于中国大陆东部长江叁角洲平原区,为隐伏断裂。这就在获取断层准确的空间位置、上断点埋深及最新活动时代等有诸多困难。本论文以“无锡-宿迁断裂扬州段”为研究对象,在系统分析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并结合研究区实际地质构造,在扬州市邵伯湖南北两端布置了两条大地电磁测线及四条浅层地震勘探线,在大地电磁及浅层地震勘探对无锡-宿迁断裂进行大致有效定位的基础上,布设了1条跨断层的钻孔联合地质剖面,进一步获取隐伏断层近地表断错、上断点埋深以及最新活动时代。最终在大地电磁、浅层人工地震勘探、联合钻孔剖面探测等方法结合周边已知钻孔对比年代结果,给出了无锡-宿迁断裂带扬州段的准确空间位置及新近纪以来的活动性并结合区域地震地质特征对该区未来地震危险作出评价,主要成果如下。(1)无锡-宿迁断裂在扬州的准确空间位置起于高邮湖,穿过邵伯湖,经过邵伯镇西、泰安镇西至凤凰河。(2)邵伯湖东西两侧中更新世及之前地层界面存在显着落差,根据第四系和上新统底界落差计算得出断裂垂直活动速率为0.010-0.015mm/a,属于弱活动断裂。(3)虽然无锡-宿迁断裂活动性较弱,但其于北东向断裂交汇处仍是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需进一步关注。(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明庆忠[2](2007)在《青藏高原与叁江并流区新构造期划分及环境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隆升成为高亚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生代环境演化的重要事件。青藏高原在新构造期上升阶段可划分为非高原-准平原时期和高原发育时期(包括低高原阶段、高高原阶段、世界屋脊阶段)。作为青藏高原东南部和东南缘的叁江并流区,新构造时期上升阶段可划分为:地表夷平-准平原时期、高原雏形-岭/盆/谷形成时期、强烈抬升-高原形成期、高原裂解-纵向岭谷发育期等。各新构造期的构造运动的环境效应有所不同。经漫长的地质历史演进,形成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本文来源于《云南地质》期刊2007年04期)

杨淑贤,高士钧,蔡永建,黄江[3](2005)在《叁峡及邻区新构造期以来应力场分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地形变测量、震源机制和钻孔应力测量等资料,综合研究了叁峡及邻区的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研究区在大区域近东西向构造应力场作用下,新构造期-现代构造应力场的作用方向具有明显的分区性,即北区呈近北西西向挤压;西区呈北西向挤压;东区呈北东向挤压。(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05年04期)

徐杰,马宗晋,陈国光,周本刚,李祥根[4](2003)在《中国大陆东部新构造期北西向断裂带的初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前人对中国大陆东部新构造期 (N—Q)活动的北东向断裂 (带 )已有很多研究。笔者根据地震构造、新构造和火山活动等资料并结合Pn波速结构研究结果 ,分析了该区新构造期的北西向活动断裂 ,初步得出 :北西向断裂具有成带性 ,可分 7条北西向断裂带 ;它们有鲜明的新生性 ;均为地壳构造带 ;与北东向断裂带呈共轭关系 ,是在先存构造基础上于新构造应力场作用下正在发育的一套地壳共轭剪切破裂系统。(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03年S1期)

徐杰,马宗晋,陈国光,周本刚[5](2002)在《中国大陆东部新构造期北西向活动断裂系的初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1 前言中国大陆东部的断裂系统以北东、北北东向断裂最为突出,但随着地质构造工作的深入开展,北西至北北西走向的断裂也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且作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任纪舜等,1978;沈修志等, 1978;邵云惠,1981;肖楠森等,1981、1986;李祖武,1983、1987;徐杰等,1986、1994、1997、(本文来源于《第四届世界华人地质科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2-05-01)

马宗晋,徐杰[6](2001)在《中国东部大陆新构造期的北西向断裂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东部大陆滨太平洋构造域的断裂系统以北北东、北东向断裂最为突出,但随着地质工作的深入开展,北北西至北西向断裂系亦逐渐受到一些研究者的关注,且作了不同程度的研究,然而各自论及的构造系包含了中、新生代不同时期形成的不同性质构造的组合.本文根据丰富的晚第叁纪以来的活动断裂、地震、火山和玄武岩及幔源气藏等资料,对中国东部新构造期的北西向活动断裂系作了深入研究,揭示出7条主要的北西向地壳剪切破裂带.这对重建中国东部完整的新构造格局,探讨其形成机制,研究地震等地质灾害分布的规律及灾害预测等均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中蒙中生代伸展构造现场研讨会论文摘要及野外地质考察路线指南》期刊2001-07-01)

Ф.С.Онухов,Ф.Γ.Корчагнн,周裕藩[7](1993)在《阿穆尔河下游一带的新构造期地洼构造》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对阿穆尔河下游进行了新构造区划工作,在地质上本区位于布列英刚性地块两侧的蒙古一鄂霍次克褶皱系和锡霍特阿林褶皱系的交接点上.本区一级新构造体有两大地壳块体——布列英块体和阿穆尔河下游块体.这两大块体在地壳厚度和新构造变动式样方面都有区别.其中布列英块体的地壳厚度达42公里.它主要以穹隆和半穹隆类型的新构造变动为特征.级别较低的断块构造只见于它的边缘(如图库林(本文来源于《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期刊1993年01期)

李家灵,赵青玉,晁洪太,崔昭文[8](1992)在《新构造期鲁南地区地壳垂向运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介绍了新构造期以来鲁南地区的地层、层状地貌及断陷盆地的演化,并以此分析讨论了本区地壳垂向运动及其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1992年03期)

陈家杰[9](1986)在《广东漠阳江叁角洲及其邻区新构造期断块运动基本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范围包括漠阳江叁角洲及其邻近海岸带,从东经111°35′到112°13′:北纬21°34′到22°,面积约2747平方公里。 在广泛收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笔者于1983年12月和1984年3~4月先后两次在研究区进行了实地调查,取得了一系列第一手资料,并采集地质标本进行了年龄测定,沉积物粒度分析,镜下鉴定及地球化学分析等工作。本文即是根据这些资料写成的。由于作者水平所限,文中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本文来源于《华南地震》期刊1986年02期)

新构造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青藏高原隆升成为高亚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生代环境演化的重要事件。青藏高原在新构造期上升阶段可划分为非高原-准平原时期和高原发育时期(包括低高原阶段、高高原阶段、世界屋脊阶段)。作为青藏高原东南部和东南缘的叁江并流区,新构造时期上升阶段可划分为:地表夷平-准平原时期、高原雏形-岭/盆/谷形成时期、强烈抬升-高原形成期、高原裂解-纵向岭谷发育期等。各新构造期的构造运动的环境效应有所不同。经漫长的地质历史演进,形成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构造期论文参考文献

[1].王浩男.无锡—宿迁断裂扬州段新构造期活动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2].明庆忠.青藏高原与叁江并流区新构造期划分及环境演化[J].云南地质.2007

[3].杨淑贤,高士钧,蔡永建,黄江.叁峡及邻区新构造期以来应力场分区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5

[4].徐杰,马宗晋,陈国光,周本刚,李祥根.中国大陆东部新构造期北西向断裂带的初步探讨[J].地学前缘.2003

[5].徐杰,马宗晋,陈国光,周本刚.中国大陆东部新构造期北西向活动断裂系的初步探讨[C].第四届世界华人地质科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2

[6].马宗晋,徐杰.中国东部大陆新构造期的北西向断裂系[C].中蒙中生代伸展构造现场研讨会论文摘要及野外地质考察路线指南.2001

[7].Ф.С.Онухов,Ф.Γ.Корчагнн,周裕藩.阿穆尔河下游一带的新构造期地洼构造[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3

[8].李家灵,赵青玉,晁洪太,崔昭文.新构造期鲁南地区地壳垂向运动特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2

[9].陈家杰.广东漠阳江叁角洲及其邻区新构造期断块运动基本特征[J].华南地震.1986

标签:;  ;  ;  ;  

新构造期论文-王浩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