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肝热血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羚角钩藤汤,肝热血瘀,偏头痛
肝热血瘀论文文献综述
丁慧琴,俞圆,陈超,叶丽[1](2019)在《羚角钩藤汤加减治疗肝热血瘀型偏头痛45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偏头痛是生活中常见疾病,以偏侧或双侧头痛发作为特征的神经血管功能障碍性疾病。近年来,笔者采用羚角钩藤汤加减治疗肝热血瘀型偏头痛患者45例,其治疗效果显着,总结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标准:(1)符合《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1];(2)年龄20~50岁,并且无药物过敏;(3)中医诊断为肝热血瘀证[2],患者的中医证候由两(本文来源于《浙江中医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李艳梅,宋立中,万红棉,张继东[2](2018)在《针药并用治疗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临床疗效。方法:将高血压肝热血瘀证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根据清肝热活血化瘀治则进行配穴针刺同时配合芩丹汤治疗,对照组单用针刺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病情严重程度较治疗前改善,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 05);2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 05);2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 05)。结论:针刺结合芩丹汤治疗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可能通过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达到减轻患者症状及降压的目的。(本文来源于《西部中医药》期刊2018年09期)
周海哲[3](2018)在《张学文教授肝热血瘀学术思想及清肝化瘀法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系统整理深入分析张学文教授诊治内科疾病(尤其是脑病)中常用的肝热血瘀学术思想研究;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版),对张学文教授诊治高血压病的医案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探寻张学文教授辨证高血压病的证候特色、治疗方法、用药规律及用药特点等,总结张学文教授临证高血压病的总体思想和用药特色,以利于更好的传承张学文教授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经验,为高血压病临床辨治提供可资借鉴的诊治思路。方法:本研究以跟师学习过程中对老师的临证体会、跟师笔记、授课记录、跟师门诊病历等为基础,参考张学文教授团队已经公开出版的着作、论文、报道等资料,结合中医各相关流派及各医家、文献中的部分观点,主要研究张学文教授学术思想中肝热血瘀部分内容,包括高血压病的中医临床研究概况和肝热血瘀疾病的研究概况、张学文教授肝热血瘀证的学术思想、张学文教授肝热血瘀高血压病的学术思想、张学文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的用药规律研究、运用张学文教授肝热血瘀学术思想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等主要研究内容。第一部分,在高血压病的中医临床研究概况和以肝热血瘀论治疾病的研究概况中,主要采用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从高血压病的中医命名、高血压病证候规律研究、中医从肝、热、瘀辨证高血压病等方面梳理高血压病目前的中医理论临床概况;也对肝热血瘀病机在临床疾病上的运用情况进行了文献探索。第二部分,在肝热血瘀学术渊源和学术思想特色研究中,通过探究老师的从医经历和医学事业发展过程,分析了老师的肝热血瘀学术渊源。随之深入分析老师肝热血瘀思想机理,由发病原因、脏腑变化、病理机制和病症特点、用药思路和经验等方面,系统而深入的进行探讨分析。并对老师肝热血瘀学术思想在常见脑病如眩晕、中风、头痛、颤证、痫病等疾病的诊疗体现,予以阐述,总结老师的常用诊治方药。第叁部分,主要探析张学文教授关于高血压病肝热血瘀的理论。深入分析肝热、瘀血产生的来源,对血脉的影响,产生高血压的机制及肝热血瘀的证候表现,并对张学文教授治疗肝热血瘀证高血压病的思路和用药经验进行整理总结。第四部分,通过收集整理张学文教授诊治高血压病的医案资料,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版),建立张学文教授诊治高血压病医案数据库,录入病历资料和处方数据资料,运用基于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进行证候分析、药物频次、组方规律及新处方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图标或网络可视化展示。第五部分,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选择临床1级、2级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患者123例,治疗组62例,对照组61例,纳入病例观察。对两组病例从年龄、性别、病程、体重指数、血脂、血糖等方面进行基线资料的分析,确定具有可比性。两组均采用西药降压药钙离子拮抗剂作为基础降压治疗手段,治疗组加用清肝活血降压汤加减治疗,对照组根据患者血糖、血脂等情况加用相应药物。两组用药均8周。对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2周、4周、8周时的血压及动态血压情况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对两组治疗前后降压疗效、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改善情况等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血液流变学、同型半胱氨酸、肝肾功进行测定,计算体重指数的变化。结果:第一部分通过从肝、热、瘀角度论治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发现高血压在中医多归属“眩晕”、“头痛”范畴,与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湿壅盛4个中医证型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了肝热血瘀证、肝火亢盛证、气虚血瘀等证;还发现高血压病从肝、热、瘀论治,不仅可以从古典医籍中找到理论依据,更有现代名医实践经验、证候生物学基础及中药药理学研究作为支撑,现已成为主流共识。肝热血瘀除论治高血压病外,还能治疗肝癌、骨髓增生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其他多种疾病。第二部分通过对张学文教授的肝热血瘀学术渊源及学术思想的研究,明确张学文教授肝热血瘀的提出,与其幼承庭训即获感性认识,后入科班精学经典理论,师承孟澍江方感清温之妙而重攻温病,临证日久深悟内科病证多有热瘀之候,故而提出肝热血瘀证,并总结了清肝化瘀的整体治疗思路。其次,概括归纳了张学文教授肝热血瘀学术思想。包括:诸因纷扰重情志的病因推究,肝为刚脏易亢热和气血失调多瘀滞的生理基础及病理变化,肝热血瘀诸病现的证候表现,总结热瘀同治的治疗思路和方法。张学文教授认为根据具体辨证情况来清肝化瘀,分别采取疏平补潜共清肝和化凉补通以活血的方法进行,并观察是否兼加他邪及虚实情况灵活用药。再次,梳理总结了张学文教授肝热血瘀学术思想的临床经验总结。第叁部分着重介绍张学文教授肝热血瘀证高血压病的学术观点。张学文教授重视脏腑功能的变化,认为五脏功能紊乱是高血压病发生的基础,而肝体易虚,肝失疏泄,郁滞化热或阳热亢盛或阴虚阳亢是关键的病机,并可影响气血和津液的运行,造成血脉瘀滞,脉内气机攻撑,脉管失其柔顺通利,出现血压增高,故气血失调是高血压病的主要病理改变。八纲辨证,明阴阳、分气血、辨寒热、究虚实,认为高血压病病位主要在脉,主脏在肝,涉及心脾肾。瘀和热是高血压病的主要病理因素,肝热和瘀血常贯穿于高血压病全程。肝热可分为肝经郁热、肝阳上亢或阴虚阳亢,故高血压病的主要证型为肝热血瘀证。治疗以清肝化瘀为基础,血脉淤滞,非活血不能化瘀行血,肝热亢盛,可降火滋阴以清肝,脉络郁阻僵硬,需解痉柔脉通络复其畅,故拟定变通天麻钩藤汤和脑清通汤辨证加减治疗。根据病情的兼加情况,配合化湿涤痰、健脾益气、温补脾肾、温阳利水、阴阳双补等法,使脏腑和调,气血调畅,脉络通顺而血压恢复常态。第四部分基于数据挖掘的高血压病用药规律的研究表明,老师诊治的高血压病医案中,证候以肝热血瘀证为首,印证了老师认为的高血压病患者阳热亢盛和血脉瘀滞的观点。研究提炼出老师治疗高血压病常用的药物有天麻、川牛膝、丹参、菊花、生杜仲、钩藤、石决明、磁石、黄芩、生龙骨、栀子等,功效以清肝热,化瘀血,平肝阳,息肝风为主,体现了老师以热瘀从肝论治高血压病的学术观点。五味分析发现老师治疗高血压病用药以甘味药最多,为1063次,占47.65%,着重反应了老师“甘缓治肝”的思想。苦味药紧随其次,苦能降泻,且“苦走血,血结不行者以苦攻之”。四性分析发现寒凉药物总计占总频次的62.67%,体现了老师用凉药治疗热病的思想。通过关联分析,出现频次>65次的中药组合有98组,如钩藤-天麻,石决明-天麻,生龙骨-天麻,生牡蛎-天麻,丹参-钩藤-天麻,丹参-川牛膝-天麻,丹参-石决明-天麻,钩藤-川牛膝-天麻,菊花-钩藤-天麻,石决明-钩藤-天麻,钩藤-生杜仲-天麻,磁石-川牛膝-天麻等。经过复杂系统熵聚类算法分析,发现老师治疗高血压病的常用药对有桑寄生-白术,桑寄生-茯苓,钩藤-叁七粉,熟地-钩藤,黄芩-丹皮,山萸肉-枸杞,山萸肉-天麻,黄芩-石斛,夜交藤-白芷,熟地-枸杞等。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法提取组合治疗高血压病新处方共15条,如白茅根、通草、龙胆草、车前子、山药,蝉蜕、瓜蒌、龙胆草、砂仁、薤白,甘草、旱莲草、玄参、石斛、王不留行,白芍、黄芩、郁金、蝉蜕,茯神、夜交藤、桑寄生、菊花、柏子仁,熟地、山萸肉、地骨皮、黄柏、知母等。分析新处方发现,白茅根、车前子、王不留行、鬼箭羽等老师曾提到化瘀利水的药物,在针对瘀血病机的使用中不可小觑,这也体现了老师的另一重要学术观点“颅脑水瘀论治”。第五部分观察了清肝活血降压汤(变通天麻钩藤汤和脑清通汤的合方)治疗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的临床疗效。结果发现两组患者用药后血压即开始下降,两组治疗1周时即与治疗前比较,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周时两组收缩压和舒张压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降压均已达到临床降压标准。治疗4周、8周时两组降压均趋于稳定,与治疗前相比较,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极显着差异。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降压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8.39%,对照组总有效率98.3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时,各项证候改善情况中治疗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01),其中在急躁易怒、目赤、口干、胸闷、失眠、心悸、大便异常、溲赤及舌脉象等单项方面,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含量、血液流变学、同型半胱氨酸含量、体重指数比较,TC、TG、HDL-C、LDL-C、血清Hcy水平、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等,均具有改善作用,且治疗组改善更明显,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的体重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患者安全性指标均无异常,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张学文教授肝热血瘀学术思想形成是在长期临证实践的基础上,继承中医经典理论,撷取温病之长,不断思索与创新,并经过数十年临床验证而形成的。老师肝热血瘀证的学术传承脉络清晰,学术渊源深厚,学术思想鲜明独特;肝热血瘀思想具体表现为肝经郁热血瘀、肝阳上亢血瘀、肝肾阴虚血瘀和肝风血瘀四个方面,可见于眩晕、头痛、中风、颤证、痫病等多种脑病中。其病机常可与“热”、“瘀”相关,治疗要热瘀同治。老师认为治疗高血压病肝热血瘀病机尤为多见。故从调理脏腑功能、改善气血运行及解痉通络舒脉多点入手,强调整体观念;辨治时不可忽略痰、虚等病机,随机加减治疗,准确辨证,精准用药,多于后期伴并发症,涉及多脏腑损伤者,更是要补虚泄实,兼顾用药。经过临床研究证明,清肝活血降压汤可以明显降低血压,且在改善患者证候表现、降低血压变异性和维持血压稳定方面更具有优势,清肝化瘀法在调整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中同型半胱氨酸等方面,亦明显优越于对照组。(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期刊2018-05-31)
严亚锋,刘绪银,张学文,董斌,白海侠[4](2017)在《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用药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挖掘分析张学文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张学文教授近5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的病例,采用关联规则、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张学文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的用药经验和用药规律。结果对筛选出的116首典型处方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药物核心组合和新处方。结论张学文教授诊治原发性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以天麻钩藤饮和(或)脑清通汤为基础方加减,多用平肝熄风、活血化瘀药以治标,再加补肾、安神等药以扶正,标本兼治。(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李艳梅,宋立中,万红棉,李晓晶,张继东[5](2016)在《清肝热活血配穴针刺配合芩丹汤治疗肝热血瘀型高血压病:随机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清肝热活血配穴针刺配合中药组方芩丹汤治疗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疗效。方法:将62例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2例(剔除2例),对照组30例。试验组运用清肝热活血配穴针刺结合中药组方芩丹汤治疗,对照组单用芩丹汤治疗。针刺每日1次,每周5次,4周为一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中药服用日一剂,4周为一疗程,共治疗1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压、证候积分、血浆TXB2、6-Keto-PGF1α的变化情况,观察清肝热活血配方针刺结合中药处方芩丹汤治疗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疗效,并初步探索其降压机理。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压、证候积分、血浆TXB2、6-Keto-PGF1α均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较均P<0.001或P<0.05),但是两组改善程度有差别,试验组降压总有效率、证候积分改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血压、证候积分、血浆TXB2、6-Keto-PGF1α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肝热活血针刺配穴结合中药芩丹汤内服为治疗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有效方法,此方法优于单纯服用中药芩丹汤。该研究为针药并用治疗高血压病提供了初步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山东针灸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暨首届鲁台针灸高峰论坛论文集》期刊2016-09-16)
李艳梅[6](2015)在《张继东教授治疗眩晕学术思想及芩丹汤治疗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经验是中医学的宝贵财富,积极整理和研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实践经验是发掘与传承中医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跟师临证,搜集张教授临床诊疗资料,并进行提炼,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升华为理论,用以指导后学者临床实践,对发展中医学,并使之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张继东教授是我省知名老中医药专家,一生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40余载,临证经验丰富,在多年的临床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治学经验和方法。本研究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倡导的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为契机,在跟师期间通过对张教授发表的论文、课题、着作、临证讲解等进行学习,和临床跟师笔记、月记、病案的整理归纳,对张教授治疗眩晕学术思想渊源和治疗高血压病眩晕学术思想、临床经验进行提炼和总结,同时对老师学术思想特色进行总结。通过总结老师学术思想、学术经验,继承人受到启发,提出了自己的体会和见解。该研究对张教授拟定治疗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处方芩丹汤的临床疗效进行了验证和初步的机理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处于不断进展状态的心血管综合征,可导致心脏和血管功能的结构改变。临床表现以头晕、头痛、心悸、失眠等症状为主。本病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本病发病多由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久病过劳、先天禀赋等导致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张教授认为对高血压的辨治应结合中医体质学说,年龄段不同,体质不一样,病因病机特点也不一样。中青年人高血压病多为肝郁、肝火所致。病至老年,肝肾之阴受损,肝肾阴虚则肝阳上亢。老年人高血压日久,也可损及肾中阴阳,表现为肾之阴阳两虚,这也是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一个病机特点。此外,老年高血压患者多脾胃虚弱,脾主运化,健运失司,则水湿不化,易于形成痰湿。另外,张教授在高血压病发病过程中比较重视瘀血阻络这一病机特点,认为瘀血阻络是老年高血压病重要的病理机制之一,其存在于老年高血压病的整个病理过程中,是本病显着的病机特点。由于目前社会环境改变、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不合理、精神压力较大等因素,导致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较为常见,针对此证型高血压,张教授运用清热平肝、化瘀通络治疗方法,并组方芩丹汤治疗,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目的:1.通过综述历代医家对眩晕辨治,探讨张教授治疗眩晕学术渊源,对张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眩晕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并对张教授学术思想特色进行总结。2.通过对张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眩晕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及学术思想特色总结,继承人提出自己的体会和见解。3.观察芩丹汤治疗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患者的血压、临床症状和体征、血液流变学、血浆TXB2、6-酮-PGF1α的影响,并对芩丹汤治疗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1.借助医学电子信息平台下载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古代医家及现代医家对眩晕认识,从而对张教授治疗眩晕学术渊源进行初步探讨;将代表张教授学术观点的课题、论文、着作阅读分析,并对跟师笔记、临症医案进行学习归纳,将张教授临证过程中对病例的分析讲解进行总结,从而对张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眩晕学术思想和张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眩晕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对张教授学术思想特点进行了提炼。2.通过学习和总结张教授治疗高血压病学术思想,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继承人提出自己的体会和见解。3.将62例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采用芩丹汤、依那普利结合治疗,对照组单用依那普利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对患者血压、临床症状和体征、血液流变学、血浆TXB2、6-酮-PGFla的影响。结果:1、总结了张教授治疗眩晕学术渊源和治疗高血压病眩晕的学术思想、学术思想特点及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经验。张教授治疗眩晕学术渊源受历代医家影响。对高血压病眩晕辨治主张结合中医体质学说;同时对老年高血压病辨治比较重视瘀血阻络这一病机特点,认为瘀血阻络是老年高血压病重要的病理机制之一,其存在于老年高血压病的整个病理过程中,是本病显着的病机特点。2、总结出张教授学术思想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仁术救人、精勤敬业;顾护脾胃,重视脾胃升降;熟谙经方、知常达变;融汇诸家、兼收并蓄;辨证辨病、相互结合;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善于运用哲学方法研究中医。3、对张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眩晕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张教授分析了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不足与优势,继承人对此进行了总结;对张教授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思路进行总结;张教授针对高血压患者提出预防保健方面建议,继承人对此进行了总结。4、通过学习张教授学术思想,继承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自己的体会和见解。有叁个方面,第一:处于更年期的患者常有血压偏高现象,且不稳定,此年龄段的患者,往往肾精亏虚,天癸将竭,相火较旺,容易肝郁,学生针对此部分患者,考虑以补肾精、清相火、疏肝解郁之法治疗,方选二仙汤加减,疗效较好。第二: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物可与时间医学相结合,提高疗效。第叁:针药并用对高血压患者即时血压升高具有较好疗效。5、对62例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证候疗效试验组显效50%,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显效26.67%,总有效率66.67%;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别(P<0.05)。(2)降压疗效试验组显效53.13%,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显效26.66%,总有效率73.33%。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别(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均有改善,但试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TXB2、6-酮-PGF1α均有改善,但试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张教授治疗眩晕学术渊源受历代医家观点影响。同时对高血压病眩晕辨治具有自己特点。第一,对高血压病眩晕辨治主张结合中医体质学说。第二,对老年高血压病眩晕辨治认为瘀血阻络是老年高血压病重要的病理机制之一,其存在于老年高血压病的整个病理过程中,是本病显着的病机特点。2、总结出张教授学术思想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仁术救人、精勤敬业;顾护脾胃,重视脾胃升降;熟谙经方、知常达变;融汇诸家、兼收并蓄;辨证辨病、相互结合;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善于运用哲学方法研究中医等。3、张教授将高血压病眩晕分为肝热血瘀、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肾精不足等五个类型进行论治。对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不足与优势分析认为,西药降压较快但是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不如中药,有的西药副作用大,给患者带来不适;中药降压慢,但是副作用小,改善症状较好。对于顽固性高血压尤其是脉压差较大的老年动脉硬化患者,张教授主张运用中药调理。张教授对高血压患者预防保健方面建议:保持情绪稳定;保证睡眠充足,劳逸结合;坚持运动;合理饮食;积极治疗并发病;长期服药。4、通过学习张教授学术思想,继承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自己的体会和见解。有叁个方面,第一:处于更年期的患者常有血压偏高现象,且不稳定,此年龄段的患者,往往肾精亏虚,天癸将竭,相火较旺,容易肝郁,学生针对此部分患者,考虑以补肾精、清相火、疏肝解郁之法治疗,方选二仙汤加减,疗效较好。第二: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物可与时间医学相结合,一日一次者,早晨7时左右服药,一日两次者早晨7时和下午4~5时服药效果较好。第叁:针药并用对高血压患者即时血压升高具有较好疗效。5、对芩丹汤治疗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临床观察发现:芩丹汤能明显改善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和血压,并能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降低患者血浆TXB2含量,升高6-酮-PGFla含量,降低T/P比值。其降压机制与芩丹汤能改善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患者血液粘稠度,调整出血、凝血失衡状态有关。(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刊2015-11-15)
曾健,第五永长[7](2015)在《脑清通汤加减治疗眩晕肝热血瘀证38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脑清通汤加减治疗眩晕肝热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眩晕肝热血瘀证患者38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脑清通汤加减治疗,日1剂,早晚温服,7d为1个疗程。结果:临床控制10例,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4.74%。结论:脑清通汤加减治疗眩晕肝热血瘀证疗效满意。(本文来源于《河南中医》期刊2015年02期)
文雅[8](2013)在《张学文教授治疗中风先兆肝热血瘀证的经验整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中风病的中医药防治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笔者运用张学文教授经验方清脑通络汤用于临床治疗中风先兆肝热血瘀证,疗效满意。(本文来源于《中医临床研究》期刊2013年15期)
张凤菊,吕玉芝,周刚[9](2012)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热血瘀证高血压病3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又是一个严重影响健康的疾病,可以引起心、脑、肾、大动脉、视网膜等器官的损害。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热血瘀证高血压病31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期刊2012年19期)
梁粟[10](2007)在《芩丹胶囊治疗肝热血瘀证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芩丹胶囊治疗肝热血瘀证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肝热血瘀证高血压患者的纤溶凝血系统、转化生长因子β_1、血管活性物质、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并对该药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方法:将61例肝热血瘀证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芩丹胶囊、依那普利结合治疗,对照组单用依那普利治疗,疗程均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血压、血浆D-二聚体(D-dimer)、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GMP-140)水平、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水平的变化,并观察了40例患者(治疗组、对照组各20例)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及患者动态血压变化标准差和夜间血压下降率的变化。结果:(1)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显效率为41.94%,总有效率为93.55%,优于对照组(P<0.01);(2)治疗组血压降低,显效率为58.06%,总有效率为93.55%,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组血浆D-dimer水平降低、ATⅢ活性提高(P<0.01),血浆GMP-140水平降低(P<0.05),均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组血浆TGF-β_1水平下降(P<0.01),优于对照组(P<0.05);(5)治疗组血浆ET、AngⅡ水平降低,血浆CGRP水平升高(P<0.01),血浆ET、CGRP水平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血浆AngⅡ水平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6)动态血压测定结果示:治疗组白天收缩压、舒张压变化标准差及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变化标准差均减小(P<0.01),白天收缩压、舒张压变化标准差降低优于对照组(P<0.05,P<0.01),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变化标准差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夜间收缩压、舒张压下降率均增大(P<0.01),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夜间舒张压下降率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芩丹胶囊能够降低肝热血瘀证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改善临床症状,并能改善患者的血栓前状态,降低血浆TGF-β_1水平,减小血压变异性,增大夜间血压下降率。其降压机制可能与芩丹胶囊能影响肝热血瘀证高血压病患者的血管活性物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关。(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7-05-10)
肝热血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临床疗效。方法:将高血压肝热血瘀证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根据清肝热活血化瘀治则进行配穴针刺同时配合芩丹汤治疗,对照组单用针刺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病情严重程度较治疗前改善,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 05);2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 05);2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 05)。结论:针刺结合芩丹汤治疗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可能通过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达到减轻患者症状及降压的目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肝热血瘀论文参考文献
[1].丁慧琴,俞圆,陈超,叶丽.羚角钩藤汤加减治疗肝热血瘀型偏头痛45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9
[2].李艳梅,宋立中,万红棉,张继东.针药并用治疗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疗效观察[J].西部中医药.2018
[3].周海哲.张学文教授肝热血瘀学术思想及清肝化瘀法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8
[4].严亚锋,刘绪银,张学文,董斌,白海侠.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用药规律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
[5].李艳梅,宋立中,万红棉,李晓晶,张继东.清肝热活血配穴针刺配合芩丹汤治疗肝热血瘀型高血压病:随机对照研究[C].山东针灸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暨首届鲁台针灸高峰论坛论文集.2016
[6].李艳梅.张继东教授治疗眩晕学术思想及芩丹汤治疗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
[7].曾健,第五永长.脑清通汤加减治疗眩晕肝热血瘀证38例[J].河南中医.2015
[8].文雅.张学文教授治疗中风先兆肝热血瘀证的经验整理[J].中医临床研究.2013
[9].张凤菊,吕玉芝,周刚.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热血瘀证高血压病31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
[10].梁粟.芩丹胶囊治疗肝热血瘀证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