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前言李可的《杜拉拉升职记》的发行量突破150万册,在2007年末至2008年在图书发行市场上掀起了一场旋风,其影响至今未衰。根据李可的《杜拉拉升职记》改编的电影《杜拉拉升职记》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研究小说《杜拉拉升职记》到电影《杜拉拉升职记》这二者的转变的论文,在目前可说是极其少见的,本文研究的重点为电影《杜拉拉升职记》删除和增加了哪些小说中情节以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杜拉拉升职记》:恰合时宜的“职场指南”1.70后外企白领的典范代表《杜拉拉升职记》的情节不多,故事发生的场所、时间、人物都比较单一,作者明显没有经过什么专业训练,叙事手法虽然不失简洁流畅,但总体来说相当单一。杜拉拉作为一个没有特殊背景的、受过良好教育并且拥有较高智商情商的普通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经历了民企和台企后,在一家世界500强企业DB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起点。作者详细描述了杜拉拉几年里的升职经历,也少不了叙述她与销售总监王伟以及岱西之间的三角恋。主要精力用于详细描述和解释各种职场工作法则,也正因此,才被职场人士奉为圣经。作者设定的杜拉拉应该出生于七十年代中叶。作为一位草根出身的外企白领,她有着70后人“职业的一代”的标本式特点。正是杜拉拉独特而又平凡的个人设定,才是小说获得高度体认的原因。2.中国式白领的职场想象杜拉拉完全符合一个中国式中产阶级的标准形象,性格坚韧、聪明伶俐、左右逢源、且擅长保护自己。但杜拉拉的成功来得太轻易,她只需要处理一下并不复杂的办公室政治,她没有竞争对手,一路坦途。因此与其说杜拉拉的故事是一个亲切感人的可以复制的工作指南或模板从而激起了追捧,不如说她的故事完全符合了中国式白领的职场想象而引发了共鸣。《杜拉拉升职记》的作者是职场精英,小说中描绘的也基本是这些人真实的生活经验。职场小说某种程度上提供了让现代职场白领及精英们驰骋想象的空间,也许,他们未必完全认同杜拉拉的观点,也未必会选择杜拉拉处理事务的方式,但他们面临着同病相怜的困境。杜拉拉的坚韧、顽强、努力和一帆风顺使得她成为了最好的职场代言人,或者说中国式白领的代言人。二、电影《杜拉拉升职记》——被异化的“白骨精”与蹩脚的灰姑娘1.山寨的职场指南或类型片爱情故事如果说李可的小说还有一定的辅导作用和教材作用的话,那么徐静蕾改编的电影版《杜拉拉升职记》则从整体上颠覆了故事原本的用意,将一个带有说教色彩的职场故事变成了一个俗烂至极的爱情故事。电影具备一切商业电影的基本素质,节奏明快、场景炫目、俊男靓女,当然也少不了饱为人诟病的植入广告。这一改写使得原著中的励志、拼搏、能力,在电影中被很大程度地弱化。由于电影在描述职场斗争上的苍白,因此只能依赖原著中杜拉拉和王伟的爱情作为主题来加以渲染,更把情节剧中常见的“三角恋”模式作为推动剧情的重要方式。由于在情节的处理上重“爱情”轻“工作”,电影有一种明显的杜拉拉依靠感情上位的误导,这是对于原著的背离,以及对于女性角色和精神的一种否定。徐静蕾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进入外企后平步青云的黄梁美景,只可惜,看似独立的女强人还是逃不脱“二女争一男”的姨太太情结;而杜拉拉,也只不过是一个被异化了的“白骨精”而已。2.“灰姑娘”的当代中国式演绎:对比《穿普拉达的女王》无论将《杜拉拉升职记》视为职场片还是类型片,《穿普拉达的女王》都是绕不过的一个经典,《穿普拉达的女王》与《杜拉拉升职记》的共同原型都来自灰姑娘。灰姑娘的故事实际上是“磨难型故事”和“命运转折故事”的复合,里面所含的是受难与拯救的主题。《穿普拉达的女王》中女性超越男权统治,《杜拉拉升职记》中女性渴望男权统治。《穿普拉达的女王》巧妙运用了“灰姑娘”的原型,并对其原型意义进行一系列的扩充和变形,打破传统的“灰姑娘的情结”,体现了当代女性重建自我,树立女性的坚强自信,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真正的成为女性自己,相形之下,杜拉拉只能算是个蹩脚的灰姑娘。三、从小说到电影:中国中产阶级的成长道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迅速财富累积,中国不仅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也迅速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200多年的发展道路。一个由各种“白领”和“小资”们构成的庞大的中国“中产阶级”似乎正在迅速崛起,从某种角度看,从小说到电影,《杜拉拉升职记》正是这一中国梦想的产物。但事实上,这群小资或者中产阶级所处的身份相当尴尬,他们至今尚未形成属于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他们缺乏历史参照、也缺乏现实经验,甚至连自我也难以把握。也正因此,杜拉拉这个带着一脸倔强,却又不失聪明狡黠;外形靓丽,却又绝不艳光四射;受过良好教育,却又没什么特殊背景的女子成了中国中产阶级在当下时段的最好代言人。杜拉拉在职场的成长历程,她在职场中表现出的东西圆融的生存哲学和工作智慧,某种程度上既是当下中国的一种隐喻,也象征了中国中产阶级逐渐寻找自我、形成文化背景的一个历程。然而,当小说被改编为更为传媒和人群所熟悉和感知的电影时,这一历程有了一个不小的挫折。这个挫折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电影置换了小说中原有的核心冲突,将故事中人们更加关心的“等级矛盾”置换为无足轻重的“情感冲突”,从而将升职主题变成了恋爱主题,“职场指南”也因此变成了“时尚偶像剧”。对于原著,人们原期待看到一个中国小资如何依靠自身努力、出人头地成为“中产阶级”的奋斗过程,借此确证自我、汲取勇气;但最终在电影中我们却只看到了一个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的炫富与卖弄风情。这同样提示我们,中国中产阶级文化的建构,或者说有别于“美国梦”的“中国梦”的建构,仍然有待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