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从《我弥留之际》中解读福克纳的寻根意识

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从《我弥留之际》中解读福克纳的寻根意识

论文摘要

作为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我弥留之际》在他的著作中占据了一个十分独特的位置。福克纳本人在评论这部小说时,曾说这是他最简单、最容易读的作品,并曾向人们建议读他的小说应从这部作品开始。在该小说中,福克纳首次把故事发生的乡村和小镇设定在约克纳帕塔法和杰弗生,为他之后作品中庞大的“约克纳帕塔法体系”奠定了基础。然而,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依然有评论家认为这是福克纳“最复杂、最令人迷惑不解的小说之一”[1],事实上,这部小说看似简单,其中却蕴含着复杂的思想和写作技巧。因此,无论是从作家研究角度,还是从文本研究角度,这部小说都是研究福克纳的一把钥匙,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由于福克纳的小说具有内容上的开放性和形式上的多样性,国内外学术界对其作品的研究一直兴盛不衰,学者们对此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早期对他的作品多侧重于从作品的结构、形式、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文本细读分析,探究其作为一个典型南方作家,作品中体现的特定时期美国南方文化遗产的特质。而近些年来,对福克纳作品的研究则侧重于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各种视角来解读,过于强调他小说的现代性和反传统内涵,而且在对其小说文本分析上,也大多选取《喧哗与骚动》和《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而忽略了其另一部代表作《我弥留之际》在他作品中的重要性。本研究颠覆了将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通过对《我弥留之际》的解读,证明现代主义形式只是这部小说的表现手法,而起根本作用的还是蕴于其中的传统内涵,这种将传统和现代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要素的完美融合形成了福克纳小说的独特的风格。本文在总结前人学者研究成果基础上,以《我弥留之际》作为案例,来评析作为一个传统模式下养育出来的文学家,福克纳的世界观从本质上来说是传统的,但正是这种对传统的眷念使得他在小说创作中进行了许多大胆而成功的实验并采用了一系列现代派的技巧,而这并非是否定传统,恰恰是赋予“传统”以新生。正是这种将现代主义形式和传统意识完美融合的探索,表明了福克纳具有对传统文化的“寻根意识”,也使他的作品具有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意蕴。论文的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的综述和此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以及该研究意义。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福克纳文学探索的背景,既有其根深蒂固的传统情结,也是当时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潮流的大环境使然;第二章主要是从《我弥留之际》的文本中来解读福克纳对传统的一种眷恋,探讨了《我弥留之际》中的体现的传统南方民族特征及其对传统文学模式的承继;第三章则是解读福克纳小说《我弥留之际》中体现的对传统的颠覆,具体表现在小说中对传统文学意识的颠覆以及小说中体现的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第四章主要探讨福克纳如何在《我弥留之际》中将传统的内容与现代手法完美融合,探究福克纳的寻根意识的原因,探讨小说体现的独特艺术风格;第五章则在之前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福克纳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启示意义,以及对美国本土和中国文学的影响;论文的结语部分再次探讨了本研究的实际意义、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一章 福克纳文学探索的背景
  • 第一节 根深蒂固的地方传统情结
  • 一 转型期特有文化底蕴
  • 二 困境中突起文艺复兴
  • 第二节 世界范围的现代思潮嬗变
  • 一 经济繁荣下的精神空虚
  • 二 精神分析理论深远影响
  • 第二章 《我弥留之际》中体现的对传统的承继
  • 第一节 《我弥留之际》中的体现的南方传统民族特征
  • 一 小说中描绘的典型南方"乡下人"形象
  • 二 传统的原始人性与淳朴人情的展现
  • 三 小说体现的南方清教主义传统
  • 四 小说中的语言通俗化
  • 第二节 《我弥留之际》中对传统文学模式的承继
  • 一 小说中体现的《圣经》意象
  • 二 小说中体现的人类受难模式
  • 三 外遇情节——类似《红字》的救赎
  • 四 死亡主题——生与死的对立转换
  • 五"疯子=先知"的人物典型
  • 第三章 《我弥留之际》中的对传统的颠覆
  • 第一节 小说中对传统文学意识的颠覆
  • 一 传统家庭模式的解体
  • 二 女性意识的觉醒
  • 三 小说中"恶"的狂欢
  • 四 小说的诗化倾向
  • 第二节 小说中的现代主义的表现形式
  • 一 意识流的写作尝试
  • 二 独特的时空意识
  • 三 多角度的叙事
  • 四 个性化语言
  • 第四章 《我弥留之际》中对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 第一节 福克纳颠覆了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
  • 一 颠覆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必要性
  • 二 福克纳的小说将传统与现代元素完美融合
  • 第二节 寻根于传统在文学中的不可或缺性
  • 一 寻根于传统的必要性
  • 二《我弥留之际》中的寻根解读
  • 第三节 福克纳对南方文化的追寻探因
  • 一 家庭背景的潜移默化
  • 二 自身性格的复杂情结
  • 三 社会环境的深度思考
  • 第五章 福克纳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启示
  • 第一节 福克纳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影响
  • 一 福克纳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 二 福克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与启示
  • 第二节 福克纳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启示
  • 一 对于福克纳研究的启示
  • 二 现实意义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论《我弥留之际》中圣经原型的异化研究[J]. 名作欣赏 2020(03)
    • [2].探究《我弥留之际》中的奥德赛之旅[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01)
    • [3].论《我弥留之际》中的陌生化技巧[J]. 文学教育(上) 2020(06)
    • [4].李锐《无风之树》——黄土高原土风的“我弥留之际”[J]. 名作欣赏 2020(30)
    • [5].《我弥留之际》的死亡主题[J]. 林区教学 2014(12)
    • [6].论《我弥留之际》中的原型意象[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7(06)
    • [7].《我弥留之际》中女性形象的双重建构[J]. 语文建设 2017(20)
    • [8].论《我弥留之际》对《奥德赛》的戏仿[J].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17(04)
    • [9].《我弥留之际》文学语言特色解读[J]. 语文建设 2016(08)
    • [10].从陌生化视角解读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创作艺术[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14)
    • [11].论《我弥留之际》中的父亲形象[J]. 文学教育(上) 2015(12)
    • [12].因为真实,所以痛苦——浅谈《我弥留之际》生命观[J]. 文教资料 2014(20)
    • [13].福克纳小说《我弥留之际》叙事的审美价值[J]. 文教资料 2011(07)
    • [14].活在不同的世界——《我弥留之际》与《活着》的“存在”主题比较[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2010(10)
    • [15].二元对立视角下的《我弥留之际》[J]. 青春岁月 2016(11)
    • [16].《我弥留之际》的多重叙事[J]. 芒种 2015(12)
    • [17].困厄的局:《我弥留之际》的困境探究[J]. 剑南文学(上半月) 2015(07)
    • [18].剖析《我弥留之际》中艾迪的内心煎熬[J]. 芒种 2014(18)
    • [19].《我弥留之际》叙事的审美价值探析[J]. 青年作家 2014(18)
    • [20].解读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文学语言[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4(32)
    • [21].论异化作品中的《我弥留之际》[J]. 芒种 2013(06)
    • [22].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对《我弥留之际》中艾迪的人物评析[J]. 考试周刊 2009(13)
    • [23].为离开而离开——《我弥留之际》的主体逃离[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09)
    • [24].从当代女性主义伦理学视角重释《我弥留之际》[J]. 文学教育(上) 2017(06)
    • [25].《慈悲》和《我弥留之际》的叙事策略和文本建构对比[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3(05)
    • [26].原型理论视阈下《我弥留之际》中人物形象解析[J]. 鸡西大学学报 2015(08)
    • [27].论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的冲突与矛盾[J]. 作家 2013(22)
    • [28].论《我弥留之际》中福克纳的现代主义创作倾向[J]. 作家 2014(16)
    • [29].《我弥留之际》的陌生化技巧探析[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05)
    • [30].《我弥留之际》的艺术真实感[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4(08)

    标签:;  ;  ;  ;  ;  

    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从《我弥留之际》中解读福克纳的寻根意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