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D3对称性的M5L6型超分子簇的设计、合成与磁性质研究

具有D3对称性的M5L6型超分子簇的设计、合成与磁性质研究

论文摘要

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只获得具有单一性质和功能的材料,而是更加青睐于能够获得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和功能的材料,如兼具导电性与磁性、磁-光学性、多孔性与磁性、手性与磁性等,特别是自从1997年Rikken和Raupach两位科学家在一种手性顺磁材料中观察到有弱的磁-手二色性(MChD)后,设计具有手性特征的磁性材料,由于具有理论上研究不对称磁各向异性和磁手二色性以及实际中可作为多种材料的潜在应用价值而特别引起人们的兴趣,所以设计兼具奇异手性和磁性的分子材料迅速成为超分子化学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但是由于金属和配体之间配位关系的多样化,以及磁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人们对于准确预测配合物结构和磁性质之间的关系还存在很大的困难,到目前为止,仅有少量这样的材料被报导,所以如何对配体和金属离子进行合理的选择与设计,使其按照我们期望的方式进行配位,成为构建此类型材料的关键所在。本文正是以构建此类兼具手性与磁性的分子材料为研究目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以1,2-二(2-苯并咪唑)乙烯醇为配体的具有D3对称性的M5L6型簇合物,分别对其形态、磁性质以及水热反应条件下形成此类金属簇合物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对构-磁关系进行了总结,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对现有的具有C3h对称性的五核配合物模型进行改进,首次构建了全新的具有D3对称性的M5L6三螺旋结构模型,并据此模型选择了之前从未被报导过的双苯并咪唑类化合物1,2-二(2-苯并咪唑)乙烯醇为配体,进行配合物的合成。将此平面三齿配体放入设计的模型中,既便于控制配体与金属离子之间的配位方式,得到预期结构的金属配合物,又可有效缩短相邻金属离子之间的距离,使金属离子之间的磁相互作用得到更有效的传递。2、根据设计的模型,分别用微波和水热方法合成得到了配体及十种M5L6型簇合物,所有簇合物均为首次报导。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重-差热图谱、元素分析、ICP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方法确定了这10种配合物为同形结构,可由通式M5L6·XnY4-n·mH2O(X,Y分别代表不同的阴离子)表示,它们都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结构参数上也只有很小的变化,如晶胞参数a,b,c及β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3.019(2)~13.330(3)(?),26.132(5)~26.880(2)(?),28.969(2)~29.237(5)(?)和104.976~106.535(9)°,其中单一金属的体系有六种,分别是全镍体系和全钴体系;双金属体系的有四种,分别为镍-铜体系,镍-锌体系,钴-锌体系和铁-锌体系。十种配合物均由一个四价阳离子,四个一价阴离子及溶剂分子构成,其中作为主体结构的四价阳离子[M5L6]4+除配合物7外,基本类似,只是其中的金属离子有所替换,而外界阴离子与溶剂分子随金属离子的变换有所不同。在主结构中,六个平面配体上的O原子,按照模型设计,充当桥基连接了五个排布成三角双锥的金属离子,六个配体平均分为三组,组与组之间的夹角近乎垂直,每组中的两个配体近乎平行,平面间的距离为3.3-3.5(?),表明有较强的π-π相互作用。五个金属离子的配位构型也有所不同,分别是位于C3轴上的两个金属离子采用六配位八面体构型,位于赤道平面的三个金属离子采用四配位四面体构型,整个四价阳离子[M5L6]4+具有D3对称性。10种配合物中,主体结构唯一有所不同的配合物7表现在四价阳离子上还存在一个由苯并咪唑上未参与与五核配位的N原子与CuⅠ(H2O)配位。如果不考虑这个一价铜离子,整个配合物的主结构同上述配合物基本类似。此外,配合物的圆二色谱表明配合物在溶液状态下保持了其手性特征,即我们分别从配合物的分子结构和圆二色谱证实了其手性特征确实存在,圆满地完成本课题设计手性金属配合物的第一个目标。3.发现了罕见的具有金属-有机配位结构的管状簇合物,并对其形态进行了研究。在合成的M5L6型金属配合物中,含有金属镍(Ⅱ)的配合物除了阴离子为硝酸根离子时,配合物的形态为颗粒状外,其余配合物均为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四面体或六面体管状形态,管的长度在250~750μm,管口直径30~70μm,管壁厚度不均,平均壁厚为15μm。体系中镍含量的不同以及是否有其他金属的加入都对配合物管状形态的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其中镍-铜混合的配合物的管状物质量最好,在室温下可以稳定存在,且管表面光滑,无裂纹或孔洞,其余配合物所形成的管表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裂纹或孔洞。研究发现,反应体系的温度、时间,反应物的pH值等均对产物的形态有影响,结果表明,只有在温度范围为423到448K,反应时间大于92小时且反应物pH值在4到7的范围内,此类含有金属镍的配合物才能形成比较完整的管状形态。改变任一条件,均对配合物的形态有影响。4、对配合物的变温磁化率曲线进行分析比较后,发现此类M5L6型配合物总体表现出反铁磁相互作用,这应该与主结构中较大的M-O-M键角有关,但是对于不同的金属体系,配合物的磁性质存在有较大的差异。对于含有金属镍的体系,当金属为全镍时,四种配合物变温磁化率曲线中xT值随T降低单调减小,且xT值大小类似,表明外界阴离子和溶剂分子的不同对整个体系的反铁磁相互作用没有太大的影响;镍-铜体系,变温磁化率曲线类似于全镍体系,这是由于铜本身也是一种磁性元素且铜离子在体系中所占的百分含量很少,所以对体系整个的磁交换作用改变不大;但是对于镍-锌体系,变温磁化率曲线在低温区表现出弱的铁磁相互作用,进一步的实验证明出现此种作用的温度点在T=8K。我们将这种低温时弱的铁磁相互作用解释为电子自旋的canting效应,这种现象提示我们,在此种含有金属镍的体系中掺杂非磁性金属可以导致配合物磁性质的改变;对于金属为全钴的体系,虽然总体上都表现出反铁磁相互作用,但是xT值随T变化的曲线存在有较大的差别,这是由于外界阴离子和溶剂分子的不同会使主结构中存在一定的差异,再加上Co(Ⅱ)离子的磁各向异性较大所引起的;对于铁-锌体系,虽然整体表现为反铁磁性,但在高温区表现出了弱的铁磁相互作用。这种由于锌掺杂而改变体系磁性质的现象将为人们构筑金属离子簇合物类分子性铁磁体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我们用自旋全矩阵方法对含有Ni5O6核的体系进行了理论拟合,根据结构特点定义了三种J值,拟合后所有J值为负,证明体系金属离子之间存在反铁磁相互作用;对配合物4的分子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也证明在多重度为3的态中,体系能量最低,此时5个Ni原子中有三个Ni是自旋平行的,而另外两个Ni与它们自旋反平行,表明该磁性分子是反铁磁的。两种理论计算结果均与磁性质实验测量结果相一致。5、由于在合成过程中所使用配方的不同,除了获得预期具有D3对称性的金属配合物外,还得到了具有配体1,2-二(2-苯并咪唑)乙烯醇部分结构的化合物,依据这些化合物的结构,我们提出了在此类M5L6型金属配合物的水热合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反应机理。

论文目录

  •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手性配位聚合物
  • 1.1.1 手性的三个层次
  • 1.1.2 合成手性配位聚合物
  • 1.1.2.1 由不含手性中心的配体合成手性配位聚合物
  • 1.1.2.2 由旋光的手性配体合成手性配位聚合物
  • 1.1.2.3 由含手性中心但又是外消旋体的配体合成手性配位聚合物
  • 1.2 分子性铁磁体
  • 1.2.1 导言
  • 1.2.2 分子性铁磁体
  • 1.2.2.1 无机类分子性铁磁体
  • 1.2.2.2 单分子磁体
  • 1.2.3 磁性与高自旋分子磁性物质
  • 1.2.4 分子磁体的设计
  • 1.3 金属配合物的设计与组装
  • 1.3.1 基于正(四)方形配位要求的超分子设计
  • 2(RCOO)4双核结构单元的超分子设计'>1.3.2 基于Cu2(RCOO)4双核结构单元的超分子设计
  • 2L3螺旋,M4L6和M4L4四面体等超分子结构的设计'>1.3.3 M2L3螺旋,M4L6和M4L4四面体等超分子结构的设计
  • 1.4 配合物晶体的合成方法
  • 1.4.1 溶液法
  • 1.4.2 界面扩散法
  • 1.4.3 凝胶扩散法
  • 1.4.4 水热法和溶剂热法
  • 1.4.4.1 水热合成的实验原理
  • 1.4.4.2 水热合成的分类
  • 1.4.4.3 水热合成的反应装备
  • 1.4.4.4 水热合成的介质
  • 1.4.4.5 水热合成的流程
  • 1.4.4.6 水热合成方法的研究现状
  • 1.5 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3对称性的M5L6型模型化合物的设计及配体的选择'>第二章 D3对称性的M5L6型模型化合物的设计及配体的选择
  • 3对称性的金属配合物的研究现状'>2.1 具有D3对称性的金属配合物的研究现状
  • 3对称性的M5L6型模型化合物的设计'>2.2 D3对称性的M5L6型模型化合物的设计
  • 2.3 配体的选择
  • 2.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3对称性的M5L6型簇合物的合成及表征'>第三章 具有D3对称性的M5L6型簇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 3.2.2 晶体结构分析
  • 3.2.3 配体1的合成与表征
  • 3.2.4 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5(H2L')6·NO3·(OH)3·3H2O](3)'>3.2.4.1 [Ni5(H2L')6·NO3·(OH)3·3H2O](3)
  • 5(H2L')6·Cl4·4H2O](4)'>3.2.4.2 [Ni5(H2L')6·Cl4·4H2O](4)
  • 5(H2L')6·Br4·7H2O](5)'>3.2.4.3 [Ni5(H2L')6·Br4·7H2O](5)
  • 5(H2L')6·I4·7H2O](6)'>3.2.4.4 [Ni5(H2L')6·I4·7H2O](6)
  • 5-xCux(H2L')5(HL')Cu(H2O)·Cl4·3.5H2O](x=0.43)(7)'>3.2.4.5 [Ni5-xCux(H2L')5(HL')Cu(H2O)·Cl4·3.5H2O](x=0.43)(7)
  • 2Zn3(H2L')6·Cl4·5H2O](8)'>3.2.4.6 [Ni2Zn3(H2L')6·Cl4·5H2O](8)
  • 5(H2L')6·Cl4·5H2O](9)'>3.2.4.7 [Co5(H2L')6·Cl4·5H2O](9)
  • 5(H2L')6·(OH)4·4H2O](10)'>3.2.4.8 [Co5(H2L')6·(OH)4·4H2O](10)
  • 2Zn3(H2L')6·Cl4·5H2O](11)'>3.2.4.9 [Co2Zn3(H2L')6·Cl4·5H2O](11)
  • 2Zn3(H2L')6·Cl4·5H2O](12)'>3.2.4.10 [Fe2Zn3(H2L')6·Cl4·5H2O](12)
  • 3.3 结果和讨论
  • 3.3.1 红外光谱分析
  • 3.3.2 紫外及圆二色光谱
  • 3.3.2.1 配合物4的紫外及圆二色光谱
  • 3.3.2.2 配合物8的紫外及圆二色光谱
  • 3.3.2.3 配合物9和12的紫外光谱
  • 3.3.3 热重—差热图谱分析
  • 3.3.3.1 配合物3的热重-差热分析
  • 3.3.3.2 配合物4的热重-差热分析
  • 3.3.3.3 配合物7的热重-差热分析
  • 3.3.3.4 配合物8的热重-差热分析
  • 3.3.3.5 配合物9的热重-差热分析
  • 3.3.3.6 配合物10的热重-差热分析
  • 3.3.4 分子结构
  • 3.3.4.1 含有金属镍的系列配合物
  • 5O6核)的分子结构(配合物3~6)'>3.3.4.1.1 单金属(Ni5O6核)的分子结构(配合物3~6)
  • xM'5-xO6)的分子结构(配合物7和8)'>3.3.4.1.2 含镍双金属(NixM'5-xO6)的分子结构(配合物7和8)
  • 4.57Cu0.43O6核)'>1) 配合物7(Ni4.57Cu0.43O6核)
  • 2Zn3O6)核'>2) 配合物8(Ni2Zn3O6)核
  • 3.3.4.2 含有金属钴的系列配合物
  • 5O6)的体系(配合物9和10)'>3.3.4.2.1 单金属(Co5O6)的体系(配合物9和10)
  • 2Zn3O6)的分子结构(配合物11)'>3.3.4.2.2 含钴双金属(Co2Zn3O6)的分子结构(配合物11)
  • 2Zn3O6)配合物12的分子结构'>3.3.4.3 双金属铁-锌(Fe2Zn3O6)配合物12的分子结构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5L6型簇合物的形态及磁性质研究'>第四章 M5L6型簇合物的形态及磁性质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2 簇合物形态的研究
  • 4.2.1 前言
  • 5L6簇合物的形态'>4.2.2 M5L6簇合物的形态
  • 4.2.3 簇合物成管形态的研究
  • 4.3 簇合物的磁性质研究
  • 5O6核磁性质的理论分析方法'>4.3.1 Ni5O6核磁性质的理论分析方法
  • 4.3.2 含有金属镍(Ⅱ)的配合物的磁性质研究
  • 5O6体系'>4.3.2.1 Ni5O6体系
  • 4.3.2.1.1 配合物3的磁性质研究
  • 4.3.2.1.2 配合物4的磁性质研究
  • 4.3.2.1.3 配合物5的磁性质研究
  • 4.3.2.1.4 配合物6的磁性质研究
  • xM5-xO6体系'>4.3.2.2 NixM5-xO6体系
  • 4.57Cu0.43O6)'>4.3.2.2.1 配合物7的磁性质研究(Ni4.57Cu0.43O6)
  • 2Zn3O6)'>4.3.2.2.2 配合物8的磁性质研究(Ni2Zn3O6
  • 4.3.3 含有金属钴(Ⅱ)的配合物的磁性质研究
  • 5O6体系'>4.3.3.1 Co5O6体系
  • 4.3.3.1.1 配合物9的磁性质研究
  • 4.3.3.1.2 配合物10的磁性质研究
  • 2Zn3O6)的磁性质研究'>4.3.4 双金属铁-锌配合物12(Fe2Zn3O6)的磁性质研究
  • 4.3.5 分子的密度泛函理论初步研究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5L6型簇合物的反应机理探讨'>第五章 水热反应形成M5L6型簇合物的反应机理探讨
  • 5.1 反应机理的提出
  • 5.2 机理提出的依据
  • 2(C7H6N24]·4C7H6N2(13)的合成及结构'>5.2.1 配合物[CdCl2(C7H6N24]·4C7H6N2(13)的合成及结构
  • 5.2.1.1 配合物13的合成
  • 5.2.1.2 配合物13的分子结构
  • 2(C7H6N28(OH)8(14)的合成及结构'>5.2.2 配合物TiCu2(C7H6N28(OH)8(14)的合成及结构
  • 5.2.2.1 配合物14的合成
  • 5.2.2.2 配合物14的分子结构
  • 2Cu2(C7H5N22Br4(15)的合成及结构'>5.2.3 配合物Cu2Cu2(C7H5N22Br4(15)的合成及结构
  • 5.2.3.1 配合物15的合成
  • 5.2.3.2 配合物15的分子结构
  • 8H8N2O(Ⅶ)的合成及结构'>5.2.4 化合物C8H8N2O(Ⅶ)的合成及结构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_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06)
    • [2].孕晚期血清25羟基维生素D_3水平及环境因素对早期婴儿湿疹的预测作用[J]. 中国医药导报 2020(05)
    • [3].浅析25-羟基维生素D_3水平与青少年儿童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关系[J]. 智慧健康 2020(06)
    • [4].用碳酸钙D_3联合门冬胰岛素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研究[J]. 当代医药论丛 2020(07)
    • [5].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预混合饲料中的25-羟基维生素D_3[J].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20(02)
    • [6].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_3缺乏及高龄与低蛋白血症的相关性研究[J].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20(05)
    • [7].血清25羟维生素D_3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关系[J]. 中外医学研究 2020(21)
    • [8].维生素D_3干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预后分析[J]. 华夏医学 2020(03)
    • [9].α-D_3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骨质疏松的预防作用[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6(30)
    • [10].血清25-羟基维生素D_3与糖耐量减低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J]. 华西医学 2017(02)
    • [11].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体内维生素D_3水平与其免疫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 2017(11)
    • [12].活性维生素D_3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7(06)
    • [13].维生素D_3水平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J].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7(06)
    • [14].血清25-羟维生素D_3及总水平与婴幼儿反复喘息的关系[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54)
    • [15].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_3水平的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 2017(24)
    • [16].呼伦贝尔地区老年人骨代谢病与25-羟基维生素D_3的相关性研究[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3(05)
    • [17].1,25-二羟维生素D_3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研究进展[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22)
    • [18].维生素D_3、钙联合抗过敏药治疗婴儿湿疹的疗效观察[J]. 世界复合医学 2019(11)
    • [19].护理人员血清25-羟维生素D_3影响因素分析[J]. 护理研究 2020(06)
    • [20].婴幼儿血清25-羟维生素D_3影响因素分析及药物联合行为干预的效果[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14)
    • [21].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_3水平的研究[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9(20)
    • [22].消化道手术后患者肠外营养治疗前后血清25-羟维生素D_3水平的变化[J]. 医疗装备 2016(22)
    • [23].哮喘儿童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_3表达水平变化及其意义[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24)
    • [24].血清25-羟维生素D_3浓度与婴幼儿喘息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 2017(04)
    • [25].过敏性紫癜患儿25-羟基维生素D_3水平变化及意义[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7(03)
    • [26].1,25二羟基维生素D_3水平与脑血管病发病的相关性及意义探讨[J].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7(02)
    • [27].早产儿血清25羟基维生素D_3水平与超声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当代医药 2017(13)
    • [28].帕金森病患者血尿酸和25-羟维生素D_3水平的观察研究[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08)
    • [29].血清25-羟维生素D_3水平与慢性失眠症的关系[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6(09)
    • [30].肉鸡日粮中1α-羟基维生素D_3与维生素D_3的生物学效价评估[J]. 中国家禽 2015(08)

    标签:;  ;  ;  ;  

    具有D3对称性的M5L6型超分子簇的设计、合成与磁性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