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探析与研究

中国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探析与研究

论文摘要

摘要: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不仅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能够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是落实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循环经济的特征是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物的低排放,核心是3R化,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化((Reuse)和资源化(Recycle)。其目的是:使资源以最低的投入,达到最高效率的使用和最大限度的循环利用,从而实现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和人类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使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规律相吻合,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中国的欠发达地区大都集中分布在西部。西部地区是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是我国中、东部地区重要的生态环境屏障,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时代居住的主要地区,同时也是我国生态脆弱区域。地域辽阔的欠发达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交通闭塞等原因使得社会经济发展极度落后,因为贫困且又地处我国生态脆弱区域,欠发达地区肩负着加快经济发展和构建生态屏障的双重任务,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欠发达地区进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阶段,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注目的辉煌成绩。但是应该看到我国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呈现如下特征:一是发展很不平衡,总体来说仍然大大落后于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二是欠发达地区贫困面仍很大;三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将更加严峻。长期以来,欠发达地区的开发战略,实行的是经济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其特点是重视资源开发、忽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如果继续沿袭以往的开发模式,欠发达地区不仅难以从中受益,而且还会加剧其边缘化程度,不仅不能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而且还会拉大欠发达地区内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人群之间的贫富差距。同时,在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欠发达地区,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不考虑各地经济社会的差异,只会给自然环境带来更加严重破坏,并导致农林牧业生产的全面衰退和经济社会的停滞,如果不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只注重经济效益,靠过渡砍伐森林和破坏草原来发展经济,只能造成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灾害频率增大、污染增加,从而导致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也会阻碍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持续协调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创新思路,寻求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结合点,建立既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又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满足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的发展模式,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三大目标纳入统一的框架,取得三维整合和“共赢”,是需要深入研究、探析的重大理论及实践问题。在我国积极探索和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发展的基调下,把欠发达地区如何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个研究的核心,对于欠发达地区摆脱贫困落后的现状,促进其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当前,国内学者对于欠发达地区如何发展提出了诸多真知灼见:有的认为欠发达地区资源丰富应以资源开发为导向;有的主张以超常规的高技术开发为导向;有的认为,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已恶化,不能再走资源开发的老路,应以生态环境建设加之发展生态经济为导向;还有的认为,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应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上述的各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方向作了分析,在实际的战略制定和实施中,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目前严峻的资源与生态环境形势看,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开发与发展必须避免走以生态退化、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笔者认为,必须要着眼于欠发达地区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发展现状各异的特点,兼顾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认真落实五个“统筹”的发展要义,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追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相统一,最终实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进步和人民安居乐业。在长时期内,欠发达地区推行可持续发展要根据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方针,根据各自特殊的要素禀赋结构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对产业进行合理布局和优化升级。尤其是应大力引入并推广循环经济的先进理念,深化发展适应欠发达地区要素禀赋结构的循环经济实践模式,真正实现全面地、协调地、可持续地整合发展。论文共分为九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指明论文的研究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论文的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进行说明。第1章,对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进行述评,为研究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一个文献综述。主要的思想渊源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西方经济学的产业生态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国内外学者关于循环经济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这些研究文献将构成对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进行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章,勾勒出循环经济的发展演进阶段,分别深入分析了中小规模的循环经济和大规模的循环经济。第3章,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地区差异进行分析,得出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地区特征是“东中西呈阶梯状发展态势,虽然在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实践中,有典型成功模式可循,但广大欠发达地区普遍还未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第4章,对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条件进行了分析。第5章,深入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诸多困难。第6章,根据前面的分析,归纳出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与构架。第7章,对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从产权制度层面、产业政策制度层面、法律制度层面及激励制度层面的具体创新方略。第8章,对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进行了深入分析。第9章,以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的实践为实证分析对象展开深入分析,得出了我国欠发达地区提升循环经济实践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模式,为欠发达地区进一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论文运用产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分析框架,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精髓,从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的角度,坚持总量分析与个量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欠发达地区应如何发展循环经济进行了系统研究。论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第一,对循环经济理论的思想渊源进行了系统的评述。通过对国内外循环经济理论的梳理,创新地提出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基础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二是产业生态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产业生态理论是循环经济研究的基本理论基石,这两大理论在生态学的指导下为优化人类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关系提供了整体性、系统性的思路,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模式转向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提供战略性的理论范式;第二,通过认真分析现阶段循环经济的实践模式,提出无论是相关个人、组织(家庭、企业、产业……)、区域乃至全球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都必须以其所处的资源禀赋结构和所拥有的比较优势为依据,探索其适应比较优势的循环经济实践模式,切忌盲目地为了发展循环经济而赶超式地发展循环经济,要将赶超式发展循环经济给整个社会福利和资源配置效率带来的“机会成本”纳入发展循环经济的“收益—成本”核算体系,进行综合权衡,以找到发展循环经济的最适规模和最优速度;第三,分别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对循环经济3R原则中的首要原则——减量化(reducing)的最适量和最适速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第四,提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与构架,就循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模式的可操作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第五,首次在循环经济研究中提出了和谐度的概念,指出欠发达地区推动循环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互动式发展是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和谐度不断提升的有效途径,是欠发达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实根基。第六,提出了欠发达地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具体方略。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0 导论
  • 0.1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 0.2 相关研究动态
  • 0.2.1 国内外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
  • 0.2.2 国内外循环经济的实践模式的研究
  • 0.3 论文的基本内容与结构安排
  • 0.4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0.4.1 研究方法
  • 0.4.2 创新点
  • 1 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现状及评析
  • 1.1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 1.1.1 关于循环经济理论基础的研究现状综述及评价
  • 1.1.2 马克思经典理论中的循环经济思想
  • 1.1.3 西方经济学经典论著中关于循环经济的理论渊源
  • 1.1.4 对理论基础研究现状的评析
  • 1.1.5 需要深入研究的两个方面——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
  • 1.2 循环经济的理论框架
  • 1.2.1 经济模式的演变
  • 1.2.2 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
  • 1.2.3 循环经济的分析层次
  • 1.2.4 循环经济的基本分析方法
  • 1.3 对循环经济基本原则的分析
  • 1.3.1 循环经济的3R原则
  • 1.3.2 对减量化原则的思考
  • 1.3.3 总结
  • 1.4 深化发展循环经济理论的重大意义
  • 1.4.1 循环经济与科学发展观
  • 1.4.2 发展循环经济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 1.4.3 发展循环经济与对外开放
  • 2 循环经济的发展演进阶段
  • 2.1 循环经济的基本发展层次
  • 2.1.1 小循环:单个企业的循环经济模式
  • 2.1.2 中循环:共生企业群的循环经济模式
  • 2.1.3 大循环:区域及社会整体的循环经济模式
  • 2.2 中小规模循环经济的发展演进
  • 2.2.1 企业层面
  • 2.2.2 生态产业园层面
  • 2.3 大规模循环经济的发展演进
  • 2.3.1 区域社会层面
  • 2.3.2 法律制度建设层面
  • 3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地区差异
  • 3.1 单个企业层次
  • 3.1.1 鲁北化工厂
  • 3.1.2 四川省川威集团
  • 3.1.3 燕山石油化工公司
  • 3.1.4 金宝公司
  • 3.1.5 金骄集团
  • 3.2 生态工业园区层次
  • 3.2.1 衢州沈家生态工业园区(完善改造型)
  • 3.2.2 贵港制糖生态工业模式(完善改造型)
  • 3.2.3 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全新设计型、虚拟扩展型)
  • 3.2.4 大连生态工业园区群(全新设计型)
  • 3.2.5 甘井子工业区生态工业园(完善改造型)
  • 3.2.6 山西常平生态工业园区(完善改造型、虚拟扩展型)
  • 3.2.7 内蒙古包头生态工业园区(完善改造型、虚拟扩展型)
  • 3.2.8 新疆石河子生态工业园区(全新设计型、虚拟扩展型)
  • 3.3 区域社会层次
  • 3.3.1 贵阳市
  • 3.3.2 上海市
  • 3.3.3 辽宁省
  • 3.3.4 江苏省
  • 3.4 总结
  • 4 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条件分析
  • 4.1 欠发达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
  • 4.1.1 高原山地地形
  • 4.1.2 气候高寒干旱
  • 4.2 欠发达地区的生态危机
  • 4.2.1 严重的水土流失
  • 4.2.2 土地荒漠化、石漠化
  • 4.2.3 水资源短缺
  • 4.2.4 植被破坏、森林草原退化
  • 4.3 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
  • 4.3.1 环境污染的实质
  • 4.3.2 我国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现状
  • 4.4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概述
  • 4.4.1 历史沿革
  • 4.4.2 欠发达地区相关的经济发展理论
  • 4.4.3 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相关理论的评述
  • 4.5 中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特征分析
  • 4.5.1 自然生态环境恶化,造成巨额经济损失
  • 4.5.2 资源的持续供给能力下降,国民经济后续发展能力不足
  • 4.5.3 社会发育程度低,贫困问题严重
  • 4.5.4 资源利用过度,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力
  • 4.6 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条件分析
  • 4.6.1 初探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发展阶段
  • 4.6.2 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重大意义
  • 4.6.3 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支撑体系的构建
  • 5 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困难分析
  • 5.1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
  • 5.2 生态因素
  • 5.2.1 欠发达地区内部的因素
  • 5.2.2 源于外部的因素
  • 5.2.3 综合支配性因素
  • 5.3 人口因素
  • 5.3.1 人口增长加剧了对资源和生态的压力
  • 5.3.2 人口增长加剧了生态脆弱的程度
  • 5.3.3 人口增长加剧了欠发达地区的贫困
  • 5.4 经济因素
  • 5.4.1 影响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因素
  • 5.4.2 欠发达地区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 5.4.3 “嵌入式”的经济发展模式
  • 5.4.4 欠发达地区公共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 5.5 社会因素
  • 5.5.1 我国欠发达地区社会发展的路径依赖
  • 5.5.2 欠发达地区的社会发展成本没有内在化
  • 5.6 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障碍
  • 5.6.1 规模约束
  • 5.6.2 认识约束
  • 5.6.3 机制约束
  • 5.6.4 技术约束
  • 5.6.5 制度约束
  • 5.6.6 政策约束
  • 5.6.7 人才约束
  • 5.6.8 结构约束
  • 5.7 欠发达地区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 6 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与构架
  • 6.1 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
  • 6.1.1 欠发达地区创新发展观的必要性
  • 6.1.2 欠发达地区发展观的创新
  • 6.1.3 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
  • 6.1.4 欠发达地区的和谐度
  • 6.1.5 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的互动模式
  • 6.2 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构架
  • 6.2.1 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和总体规划
  • 6.2.2 构建循环经济制度体系
  • 6.2.3 构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 6.2.4 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 6.2.5 构建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 6.2.6 构建绿色消费体系
  • 6.2.7 构建循环经济管理体系
  • 6.2.8 总结
  • 6.3 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研究
  • 6.3.1 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 6.3.2 构造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6.3.3 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 6.3.4 四川省阿坝州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6.3.5 补充
  • 6.4 初探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绩效评价模型
  • 6.4.1 生态效率的绩效评价模型
  • 6.4.2 欠发达地区废弃物处理“循环度”绩效评价模型
  • 6.4.3 总结
  • 7 制度创新——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石之一
  • 7.1 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进行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 7.2 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环境
  • 7.2.1 制度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 7.2.2 制度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功能
  • 7.3 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框架
  • 7.3.1 正式制度
  • 7.3.2 非正式制度
  • 7.3.3 制度创新方式的探讨
  • 7.4 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制度创新的具体内容
  • 7.4.1 建立循环市场制度
  • 7.4.2 完善排污收费制度
  • 7.4.3 构建生态化发展制度
  • 7.4.4 建立经济激励与约束制度
  • 7.4.5 构建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制度
  • 7.4.6 建立公众参与制度
  • 7.4.7 构建环境产权制度
  • 7.4.8 建立排污交易市场制度
  • 7.4.9 建立产业政策制度
  • 7.4.10 构建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 7.5 构建全社会参与发展循环经济长效机制
  • 7.5.1 欠发达地区政府的责任和义务
  • 7.5.2 生产者的责任和义务
  • 7.5.3 科学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 7.5.4 消费者的责任和义务
  • 8 技术创新——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石之二
  • 8.1 循环经济型技术的理论基础
  • 8.1.1 技术选择的一般原理
  • 8.1.2 循环经济型技术选择的原则
  • 8.1.3 从质量管理标准到环境管理标准
  • 8.2 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模式
  • 8.2.1 由线性创新模式向环型创新模式的转换
  • 8.2.2 由效益型创新战略向生态型创新战略的转换
  • 8.3 欠发达地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策略
  • 8.3.1 欠发达地区促进循环经济的科技发展思路
  • 8.3.2 欠发达地区重点行业的循环经济科技发展战略
  • 8.4 构建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 8.4.1 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
  • 8.4.2 能源的优化利用和可再生能源技术
  • 8.4.3 循环系统支撑技术
  • 8.5 发挥科技在加快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8.5.1 重新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 8.5.2 依靠科技调整资源发展战略
  • 8.5.3 加强循环经济方面的科技合作
  • 9 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证分析
  • 9.1 目前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的实践模式概述
  • 9.1.1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
  • 9.1.2 内蒙古蒙古族自治区:包头国家生态工业(铝业)示范园区
  • 9.1.3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石河子国家生态工业(造纸)示范园区
  • 9.2 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的实践模式
  • 9.2.1 欠发达地区提升循环经济实践的总体思路
  • 9.2.2 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建设的具体模式
  • 9.2.3 总结
  • 9.3 对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实证分析
  • 9.3.1 阿坝州简况
  • 9.3.2 阿坝州循环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的必要性
  • 9.3.3 阿坝州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与绩效分析
  • 9.3.4 阿坝州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分析
  • 9.3.5 阿坝州循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的对策
  • 9.3.6 总结
  • 9.4 典型欠发达地区——四川省雷波县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证分析
  • 9.4.1 发展基础
  • 9.4.2 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 9.4.3 雷波县资源环境现状
  • 9.4.4 雷波县生态建设现状
  • 9.4.5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 9.4.6 雷波县生态环境建设建设与循环经济建设互动式发展探索
  • 主要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欠发达地区政府招商引资中的行为错位与归位[J].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3)
    • [2].应对欠发达地区“资金外流”的政策路径——以政策性银行“政策性”功能回归为中心[J]. 税务与经济 2020(01)
    • [3].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规划策略探索——以竹溪为例[J]. 建筑与文化 2020(03)
    • [4].经济欠发达地区前沿专业校企合作典型案例与经验总结[J]. 智库时代 2020(12)
    • [5].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跨境电商的实现路径[J]. 现代农业 2020(04)
    • [6].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的前沿专业设置分析[J]. 品牌研究 2020(04)
    • [7].创新型网络教育与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J]. 教育学报 2020(02)
    • [8].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通高校人才流失的应对策略[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11)
    • [9].人力资本理论对欠发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提升[J]. 人才资源开发 2020(11)
    • [10].提升西部欠发达地区创业孵化载体造血能力的思索[J]. 产业科技创新 2020(01)
    • [11].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与思考——以兰州大学“双一流”建设为例[J]. 高校后勤研究 2020(07)
    • [12].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的策略研究[J]. 甘肃农业 2020(07)
    • [13].欠发达地区依托特色产品脱贫路径研究——以安徽省石台县为例[J]. 商场现代化 2020(17)
    • [14].欠发达地区发展智慧农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以贵州省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 2018(36)
    • [15].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农家参谋 2019(03)
    • [16].破解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困境的思路研究——以云南陆良县为例[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9(02)
    • [17].境外欠发达地区港口项目发展的分析[J].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9(07)
    • [18].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型琴行客户拓展研究[J]. 北极光 2019(08)
    • [19].“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 北京教育(高教) 2019(09)
    • [20].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以河北省邢台市为例[J]. 中国发展观察 2019(17)
    • [21].欠发达地区校园足球发展现状研究[J]. 武术研究 2019(10)
    • [22].野百合也有春天——欠发达地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阜阳实践[J]. 安徽科技 2019(11)
    • [23].地方高校助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创客教育发展的研究[J]. 中外企业家 2019(36)
    • [24].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分析[J]. 职业 2017(34)
    • [25].新形势下,对欠发达地区铁路健康管理工作的思考[J]. 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 2017(06)
    • [26].我国欠发达地区图书馆事业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 才智 2018(10)
    • [27].欠发达地区电网发展技术与展望[J]. 科学技术创新 2018(16)
    • [28].政府采购如何扶持欠发达地区?[J]. 中国招标 2018(36)
    • [29].经济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布局问题研究——以湖南永州市为例[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12)
    • [30].经济欠发达地区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7(04)

    标签:;  ;  ;  ;  

    中国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探析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