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级自养脱氮系统的影响因素及其EPS组成特性

单级自养脱氮系统的影响因素及其EPS组成特性

论文摘要

与传统硝化反硝化工艺相比,单级自养脱氮工艺具有曝气量和污泥产量低、无需有机碳源等优点,因此,单级自养脱氮被认为是一种经济、环境友好型脱氮工艺。但是由于厌氧氨氧化菌(AnAOB)世代周期长(11d),对生存环境要求苛刻,因此,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具有启动时间较长,较难长期稳定运行的缺点。本论文探讨了载体表面特性、溶解氧(DO)、自由氨(FA)和无机碳源(IC)对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启动及稳定运行的影响,并对单级自养脱氮系统中微生物EPS的组成特性进行了研究。为考察载体表面亲水性对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中单级自养脱氮系统生物膜形成及单级自养脱氮效果的影响,采用未改性的活性碳纤维(ACFs)和经热处理亲水性改性的ACFs作为载体进行研究。在SBBR中,以普通活性污泥为泥源启动单级自养脱氮系统。系统的运行温度为32±2°C,DO控制在-1.5mg L-1,同时FA的浓度维持在3.98–15.93mg L-1之间。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Boehm中和滴定法的结果表明改性后的ACFs表面含氧基团的含量高于未改性的ACFs。扫描电镜和生物膜干重的测定表明较多的生物膜生长在改性载体表面,并且改性载体表面的生物活性高于未改性填料表面生物的活性。这个研究证实了亲水性改性的ACFs与未改性的ACFs相比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在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启动的第80天,系统的最大脱氮速率为0.088kg Nm3day-1,并且出水中硝酸盐的产量与氨的消耗量的摩尔比接近0.11,此数据表明单级自养脱氮系统成功启动。除载体的影响,曝气方式、DO和FA浓度的控制也是在较短时间内成功启动单级自养脱氮系统的关键。AOB和AnAOB是化能自养菌,以IC为主要碳源。以SBBR中的单级自养脱氮系统为研究对象,考察IC限制对AOB和AnAOB活性的影响,并确定进水中最适IC浓度。当进水氮负荷为200mg-N·L-1·d-1,进水IC浓度为50mg-C·L-1时AOB和AnAOB的活性受到影响,进水IC浓度恢复试验表明IC限制对AOB和AnAOB活性的抑制是可逆的。从经济角度考虑,在单级自养脱氮系统中,当进水氮负荷为200mg-N·L-1·d-1时,最适进水IC浓度为250mg-C·L-1。FA在单级自养脱氮系统的启动和长期稳定运行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对FA对单级自养脱氮系统的影响进行研究。当FA控制在5.010.0mg·L-1的范围内,硝化细菌(NOB)的活性受到抑制并实现部分亚硝化,即以普通活性污泥为泥源成功快速启动单级自养脱氮系统的重要一步。然而,系统成功启动后,NOB逐渐适应了这个不利的环境。当FA浓度从-10.0mg·L-1增加到-17mg·L-1时,亚硝化细菌(AOB)和AnAOB的活性未受到影响,NOB的活性仅受到暂时性的抑制。在pH为8.5,FA浓度在30.032.5mg·L-1范围时,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受到破坏,然而,NOB的活性未受到影响。经相关性分析证实FA浓度高于20mg/L是导致系统崩溃的原因。单级自养脱氮系统中生物膜和活性污泥絮体EPS的成分及结构特性的试验结果表明:EPS不同层面含量不同,并且不同层面蛋白质、腐殖酸、多糖和DNA四种有机质的含量不同。单级自养脱氮系统中生物絮体EPS难提取部分(TB-EPS)所占比例较高,易于提取部分(SEPS和LB-EPS)含量较低,而普通活性污泥的易于提取部分所占比重较高,因此,脱氮系统中生物絮体的稳定性要强于普通活性污泥。在同一反应器中,两种填料上生物膜的EPS中各有机质总量不同,并且EPS总量也存在较大差异。组合填料上生物膜EPS的总量为181.7mg/gVSS,是活性炭纤维上EPS总量的1.51倍,在组份含量上差距最大的是蛋白质,组合填料上蛋白质的总量为96.5mg/gVSS,是活性碳纤维填料的1.6倍。论文研究结果为SBBR单级自养脱氮系统的快速启动及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单级自养脱氮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08482)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科研基金(20100191120035)的资助。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传统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工艺
  • 1.2 新型生物脱氮工艺
  • 1.2.1 SHARON 工艺
  • 1.2.2 ANAMMOX 工艺
  • 1.2.3 CANON 工艺
  • 1.2.4 其它工艺
  • 1.3 实现单级自养脱氮工艺的途径
  • 1.4 脱氮微生物胞外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 1.5 课题目的、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2 改性填料对 SBBR 单级自养脱氮系统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接种泥源
  • 2.1.2 进水水质
  • 2.1.3 填料的选取及改性
  • 2.1.4 反应器的启动与运行
  • 2.1.5 分析测试项目与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活性碳纤维改性前后表面特性的对比
  • 2.2.2 SEM 观察、生物膜干重和活性分析
  • 2.2.3 启动过程物质转化特征
  • 2.2.4 氮负荷提升阶段
  • 2.3 本章小结
  • 3 无机碳源对单级自养脱氮系统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装置
  • 3.1.2 运行控制策略
  • 3.1.3 分析项目与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IC 限制过程对系统脱氮性能的影响
  • 3.2.2 FA 和 pH
  • 3.2.3 进水 IC 恢复
  • 4 自由氨对单级自养脱氮系统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接种污泥
  • 4.1.2 进水水质
  • 4.1.3 反应器的启动与运行
  • 4.1.4 FA 以及 pH 关联的 FA 对单级自养脱氮系统的影响
  • 4.1.5 分析测试项目与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FA 对系统启动过程的影响
  • 4.2.2 FA 增加的条件下对系统的影响
  • 4.2.3 pH 及 FA 变动的条件下对系统的影响
  • 4.2.4 氮负荷提升阶段
  • 4.3 本章小结
  • 5 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微生物 EPS 的组成特性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生物絮体的来源
  • 5.1.2 EPS 的提取方法
  • 5.1.3 化学分析方法
  • 5.1.4 紫外可见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 5.2 紧密附着型 EPS 提取方法
  • 5.3 EPS 的紫外可见光谱
  • 5.4 生物絮体不同层面 EPS 的化学结构特征
  • 5.4.1 SEPS 化学结构分析
  • 5.4.2 LB-EPS 的化学结构分析
  • 5.4.3 TB-EPS 的化学结构分析
  • 5.4.4 EPS 的组成与结构
  • 5.4.5 FT-IR 对 EPS 的结构分析
  • 5.5 不同填料生物膜 EPS
  • 5.5.1 两种填料上生物膜 EPS 不同层面组分分布
  • 5.5.2 两种填料上生物膜 EPS 各组分总量比较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生物电化学脱氮系统构建和影响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J]. 化工进展 2020(09)
    • [2].长、短期低温下单级自养脱氮系统的性能恢复与强化[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9(01)
    • [3].全程自养脱氮系统中氨氧化菌关键种群的变迁[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9(11)
    • [4].种源对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同步构建影响研究[J]. 给水排水 2018(S2)
    • [5].曝停比对低温单级自养脱氮系统效能影响研究[J]. 中国给水排水 2018(21)
    • [6].絮状-颗粒污泥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启动及菌群结构分析[J]. 中国给水排水 2017(17)
    • [7].溶解氧对单级颗粒污泥自养脱氮系统影响的模拟[J]. 中国环境科学 2019(12)
    • [8].低氨氮废水单级自养脱氮系统的快速构建[J]. 中国给水排水 2017(13)
    • [9].单级自养脱氮系统运行周期内的DO变化研究[J]. 中国给水排水 2012(03)
    • [10].溶解氧对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功能菌数量的影响[J]. 微生物学报 2009(06)
    • [11].单级自养脱氮系统亚硝化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定性[J]. 微生物学报 2008(08)
    • [12].联氨对HABR全程自养脱氮系统的影响[J]. 中国给水排水 2020(05)
    • [13].厌氧脱氮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J]. 生物技术 2014(06)
    • [14].温度对高氨氮废水单级自养脱氮系统效能的影响[J]. 中国给水排水 2019(15)
    • [15].单级自养脱氮系统中厌氧氨氧化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0(06)
    • [16].溶解氧及曝停比对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 环境科学 2009(02)
    • [17].单级自养脱氮系统中生物膜EPS提取方法[J]. 中国科技论文 2013(03)
    • [18].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对MBR自养脱氮系统膜污染的影响研究[J]. 膜科学与技术 2020(03)
    • [19].亚硝酸盐对乳酸发酵缺氧-好氧SBR脱氮系统除磷的影响[J]. 环境科学学报 2019(12)
    • [20].基于甲烷氧化菌的城镇污水厂尾水极限脱氮系统构建及机制[J]. 环境科学 2020(04)
    • [21].C/N对单级脱氮系统N_2O排放量及其途径的影响[J]. 环境工程学报 2016(07)
    • [22].三维电极生物膜-硫自养耦合脱氮系统中反硝化细菌多样性研究[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4(11)
    • [23].单级自养脱氮工艺氨氮去除途径研究[J]. 环境科学 2009(01)
    • [24].水污染控制过程中的反硝化问题分析与处理[J]. 科技经济导刊 2018(07)
    • [25].人工湿地强化脱氮系统运行条件优化研究[J].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 2013(05)
    • [26].污水厂脱氮系统改造效益分析[J]. 城镇供水 2011(04)
    • [27].低温条件下海水暂养装置脱氮系统的构建及其应用效果[J]. 南方农业学报 2019(08)
    • [28].好氧甲烷氧化耦合反硝化极限脱氮系统的效能及应用[J]. 微生物学报 2020(06)
    • [29].DO浓度对间歇曝气单级自养脱氮系统N_2O排放的影响[J]. 环境工程学报 2014(11)
    • [30].城市污水自养脱氮系统中有机物与磷的回收[J]. 化工学报 2013(08)

    标签:;  ;  ;  ;  ;  

    单级自养脱氮系统的影响因素及其EPS组成特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