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双列角接触球轴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双内圈,Romax,故障分析
双列角接触球轴承论文文献综述
张磊,毕明龙,周丽丽[1](2018)在《基于Romax的双内圈双列角接触球轴承故障分析及设计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某型发动机双内圈双列角接触球轴承进行故障分析,提出了改进措施。基于Romax对改进前后的轴承进行仿真分析,改进后轴承接触应力、计算寿命均优于改进前,满足主机使用要求。(本文来源于《轴承》期刊2018年04期)
张林,张亭亭,王玉飞[2](2017)在《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套圈沟心距的检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套圈沟心距检测方法较少、无专用检测仪器等问题,介绍了3种检测方法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使用轮廓仪检测的方法更加合理,检测过程中不受检测人员技术水平的影响,检测精度高且检测数据准确。(本文来源于《轴承》期刊2017年04期)
徐海利,宋晓东,刘胜超,何崇光[3](2017)在《双内圈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内圈修磨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双内圈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结构特点,介绍了凸出量测量原理及内圈修磨量计算。分别采用经验公式和数值解法计算不同载荷作用下的轴向位移量,并与实测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数值计算值与实测值较为接近,可用于计算双内圈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内圈宽度修磨量。(本文来源于《轴承》期刊2017年02期)
孙怀全,刘红莉,赵立新,张长之[4](2017)在《双内圈双列角接触球轴承轴向游隙的精确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保证双内圈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轴向游隙符合设计要求,通过测量凸出量的方法确定两内圈小端端面距外圈相应端面的距离,并据此得到轴向游隙计算值,从而确定两内圈接触端面的修磨量,实现双内圈双列角接触球轴承轴向游隙的精确控制。(本文来源于《轴承》期刊2017年01期)
许伟慧[5](2015)在《电梯专用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单元功能组合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高速发展,人们节能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如何构建环保节能型无机房电梯,为电梯乘客提供更加安静、更加平稳、更加整洁的搭乘感受早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与研究的重点。本文结合个人多年从事电梯设计工作的实践经验,在分析了传统电梯设计理念所存在的不足的前提下,提出了电梯专用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单元功能组合设计方法,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满足无机房电机有限限位空间下对承受能力、可靠性的要求,并为广大同行在电梯的设计工作上做出有益的参考。(本文来源于《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期刊2015年42期)
程超,汪久根[6](2015)在《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免疫算法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结构优化的数学模型,用免疫优化算法,分别以额定动载荷、额定静载荷和两者的加权和为目标函数进行轴承结构的优化设计.设计变量包括每列的钢球数、钢球直径、内滚道沟曲率半径系数、外滚道沟曲率半径系数和轴承节圆直径.并对比分析了遗传算法与免疫算法的优化结果.免疫算法可以有效实现优化设计,与轴承手册标准值相比,优化后的3210和3218轴承的额定动载荷和额定静载荷都提高了60%以上.(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曲红利,刘辉军,闫继山,刘友国[7](2015)在《重载荷复杂结构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凸出量的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重载荷复杂结构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凸出量的测量,根据M804液压凸出量测量仪的测量原理及被测轴承的结构特征,确定该轴承凸出量的测量方法,通过设计专用测量附件,最终获得了高精度、稳定可靠的测量结果,并将测量数据的计算结果作为依据调节零件,从而使重载荷复杂结构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凸出量达到产品要求。(本文来源于《轴承》期刊2015年11期)
邓四二,董晓,崔永存,胡广存[8](2015)在《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动刚度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动刚度特性,在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动力学分析基础上,建立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动刚度仿真分析模型。采用精细积分法和预估-校正Adams-Bashforth-Moulton多步法相结合的算法对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动刚度模型进行求解,分析轴承结构参数和工况参数对轴承动刚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沟曲率半径系数对轴承动刚度影响较小,随着内、外沟曲率半径系数的增加,径向刚度略有增大,轴向刚度和角刚度相对减小;增加钢球数有利于提高轴承动刚度;轴向预紧量较大时轴承动刚度较高,但过大的轴向预紧会使轴承寿命降低,应合理确定轴向预紧量;随转速的增大,轴承动刚度先减小后增大,且转速较低时可近似以接触刚度代替轴承动刚度,转速较高时应综合接触刚度和油膜刚度求得轴承动刚度;外载荷对轴承动刚度有较大影响,加大径向载荷和轴向载荷有利于提高轴承动刚度,随着力矩载荷的增大,轴承动刚度变化较为复杂,但整体上,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本文来源于《兵工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孙怀全,刘红莉[9](2015)在《双半内圈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组配间隙的测量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半内圈双列角接触球轴承设计时,需要在一定的轴向负荷下控制双半内圈端面的间隙量。在分析了零件间几何关系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间隙量的计算和测量方法,简便快捷,方便实用,保证了设计和生产要求。(本文来源于《哈尔滨轴承》期刊2015年01期)
程超,汪久根[10](2015)在《基于遗传算法的双列角接触球轴承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遗传算法,分别以额定动载荷和额定静载荷为目标函数,对双列角接触球轴承进行优化设计。轴承的设计变量包括每列的钢球数、钢球直径、内滚道沟曲率半径系数、外滚道沟曲率半径系数和轴承节圆直径。与标准值设计方案相比,优化后的轴承有更高的额定动载荷和额定静载荷;并且不同的目标函数下获得的轴承优化设计方案的变量值不相同。(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期刊2015年02期)
双列角接触球轴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套圈沟心距检测方法较少、无专用检测仪器等问题,介绍了3种检测方法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使用轮廓仪检测的方法更加合理,检测过程中不受检测人员技术水平的影响,检测精度高且检测数据准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列角接触球轴承论文参考文献
[1].张磊,毕明龙,周丽丽.基于Romax的双内圈双列角接触球轴承故障分析及设计改进[J].轴承.2018
[2].张林,张亭亭,王玉飞.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套圈沟心距的检测方法[J].轴承.2017
[3].徐海利,宋晓东,刘胜超,何崇光.双内圈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内圈修磨量分析[J].轴承.2017
[4].孙怀全,刘红莉,赵立新,张长之.双内圈双列角接触球轴承轴向游隙的精确控制[J].轴承.2017
[5].许伟慧.电梯专用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单元功能组合设计[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
[6].程超,汪久根.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免疫算法优化设计[J].航空动力学报.2015
[7].曲红利,刘辉军,闫继山,刘友国.重载荷复杂结构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凸出量的测量[J].轴承.2015
[8].邓四二,董晓,崔永存,胡广存.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动刚度特性分析[J].兵工学报.2015
[9].孙怀全,刘红莉.双半内圈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组配间隙的测量方法[J].哈尔滨轴承.2015
[10].程超,汪久根.基于遗传算法的双列角接触球轴承优化设计[J].机械设计.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