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唐五代社会救助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古典文献学
作者: 盛会莲
导师: 方建新,张涌泉
关键词: 唐五代,社会救助,弱势群体,特殊群体,社邑,宗族,姻亲
文献来源: 浙江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对唐五代时期的社会救助进行了探讨,全文除前言外共分五章: 第一章对弱势人群的社会救助。分养老、慈幼、恤妇女、助残疾等方面,从政府和民间两个层面探讨了唐五代时期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和优恤,着重剖析了民间力量在救助弱势群体中所起的作用。 第二章对特殊人群的社会救助。按照官僚、学生、将士等救助对象,从俸禄、致仕、赋税、医疗、丧葬等方面探讨了政府对特殊人群的救助,及民间在特殊人群救助中所起的作用。 第三章医疗婚丧救助。在分类考察了唐五代时期对不同人群的救助后,着重探讨了唐五代时期政府和民间在疾病、婚嫁、丧葬这三个方面对百姓的救助状况。 第四章民间社邑组织与社会救助。利用敦煌文书中的大量社邑文书,并结合其他史料,探讨了唐五代时期社邑在丧葬、造舍、婚嫁、出行、患病及防范安全等问题上对社人的救助,并分析了社邑组织对民间救助的意义及历史局限性。 第五章宗族姻亲与社会救助。分别选取社会救助中的抚孤、助学、济贫、助婚丧、抗灾避难等社会问题,探讨了唐五代时期宗族、姻亲进行社会救助的具体状况,分析了宗族、姻亲在社会救助中所起的作用。 唐五代政府主要以律令形式,将社会救助措施予以法制化,有的也逐渐形成制度。在救助机构方面,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设置了专门救助贫病人员的机构——病坊,这对宋以后类似社会救助机构的设置,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政府社会救助很有限的情况下,宗族在民间救助中发挥了较大作用。唐代宗族救助尚处在自发阶段,缺乏物质和制度保障。因此,庶民阶层往往与乡里异姓结成相互“济苦救贫”的组织——社邑,以补充国家和宗族救助的不足。
论文目录:
前言
一 选题缘起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 救助种类与救助对象
四 理论定位、研究方法及材料来源
五 唐五代社会救助研究的现状
第一章 对弱势人群的社会救助
第一节 养老
一 政府之养老
二 民间之养老
第二节 慈幼与恤孤
一 慈幼
二 恤孤
第三节 优恤妇女
一 优恤妇女的政策措施
二 优恤寡妇
第四节 救助残疾
一 政府对残疾的优恤
二 对废疾笃疾的赏赐
三 刑法对三疾的宽免
第二章 对特殊人群的救助
第一节 对官员的救恤
一 官员的恤养
二 官吏养老
三 对官吏的恤葬
第二节 对学子的优恤
一 国家对学子的优恤
二 地方官助学
三 民间对学子的救助
第三节 对将士的救恤
一 对将士的优恤政策
二 对伤病将士的救恤
三 对阵亡将士的安葬
四 对将士家属的救恤
第三章 医疗婚丧救助
第一节 医疗救助
一 医疗机构与医疗救助
二 病坊与医疗救助的关系
第二节 丧葬救助
一 政府助葬的相关规定
二 官府埋葬暴骨
三 民间丧葬互助
第三节 婚嫁救助
一 政府对百姓婚嫁的救助
二 民间的婚嫁救助行为
第四章 民间社邑组织与社会救助
第一节 国家对社邑的政策
一 社邑基本情况
二 社邑与祈农
第二节 社邑与社会救助
一 结社与救助
二 结社救助的分析
第五章 宗族姻亲与民间救助
第一节 宗族救助
一 宗族内孀妇孤幼的助养
二 宗族内孤贫子弟的教育
三 宗族内的济贫
四 宗族内的婚丧互助
五 宗族在抗灾、避难中的救助作用
第二节 姻亲互救
一 恤养孀妇幼孤
二 姻亲在教育与仕进方面的救助作用
三 姻亲奉养与助葬
四 姻亲家族间的经济互助
结语
唐五代社会救助的主要特征
唐五代社会救助的历史地位
附表
征引文献
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2005-09-14
参考文献
- [1].唐五代星占与帝王政治[D]. 赵贞.首都师范大学2004
- [2].唐五代畜牧经济研究[D]. 乜小红.厦门大学2004
相关论文
- [1].唐五代星占与帝王政治[D]. 赵贞.首都师范大学2004
- [2].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研究[D]. 曹明睿.西南政法大学2004
- [3].唐五代畜牧经济研究[D]. 乜小红.厦门大学2004
- [4].唐宋礼制研究[D]. 王美华.东北师范大学2004
- [5].隋唐时期僧尼角色研究[D]. 鲁统彦.首都师范大学2005
- [6].唐代宗教管理研究[D]. 周奇.复旦大学2005
- [7].唐代农民家庭经济研究[D]. 张安福.首都师范大学2006
- [8].1949-1952年中国社会救助研究[D]. 高冬梅.中共中央党校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