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试结论作为民事诉讼证据可行性初探

心理测试结论作为民事诉讼证据可行性初探

论文摘要

心理测试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测谎。心理测试技术是以心理学、生理学、电子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的,心理测试原理的核心在于“心理刺激与生理反应的对应伴生关系”,即只要受过某种心理刺激,就会有相应的生理反应出现。这些生理反应体现在人的心率、脉搏、呼吸频率、血压、皮肤电阻、瞳孔等的变化,而且这些生理反应的变化是行为人无法控制的。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量的对应关系,刺激越强烈,反应也就越强烈或越明显。进行心理测试时,测试人员通过事先设计、编排的问题向被测试人员发问,给被测人以刺激,诱导被测人产生心理反应,伴随心理反应出现的生理反应成为心理生理反应,借助心理测试仪记录下被测试人在回答问题时的生理反应的数据,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数据的变化,从而推断被测试人陈述的真实性。 现代意义的心理测试技术发源于西方,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人类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测试仪器的准确度不断提高,测试方法也不断完善,心理测试技术的可靠性日益得以保障。世界上现有60多个国家在多个领域、不同程度地使用着心理测试技术。国、内外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心理测试的准确率在98%左右。罗马尼亚的心理测试已被司法机关批准为提供证据的合法手段,美国有35个州允许把心理测试结论作为法庭的辅助证据。 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心理测试作为证据的效力未作规定,学术界对于心理测试的证据地位也存在较大的争议,在司法实践中已有不少法官尝试使用心理测试结论审理疑难的民事案件,笔者在办理民事案件时曾二次使用心理测试结论作为裁判的依据,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心理测试技术是科学的,测试结论的准确率是可靠的,使用心理测试技术有助于法官查明案件事实,使一些关键事实难以查清的案件得以真相大白,从而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民事诉讼证据体系应当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心理测试结论能证明案件的事实,符合民事诉讼证据的要求,应该可以作为证据使用。根据心理测试的特点,将其归属于鉴定结论的范畴比较适宜。我国的心理测试起步较晚,技术尚不成熟,测试人员的素质和职业规范也有待改善,但这些不利因素可以通过加强行业管理、制定标准规范的途径加以改进。在民事诉讼中,心理测试的启动程序应坚持当事人自愿与法官决定相结合的原则。心理测试结论成为民事诉讼证据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应当尽快通过立法的方式明确心理测试结论在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地位。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关于心理测试能否作为证据的二个观点
  • (一) 反对者的理由
  • 1、把心理测试结论作为证据使用没有法律依据
  • 2、使用心理测试判案有失败案例,测谎亦曾在我国造成冤案
  • 3、把心理测试结论作为证据使用,会引发侵害人身权的风险
  • 4、心理测试结论作为证据使用,会加大当事人的诉讼成本
  • (二) 肯定者的理由
  • 1、心理测试是科学的,测试结论是可靠的
  • 2、民事诉讼的特征决定了应该采用测试结论作为证据
  • 3、证据体系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证据体系也应该不断完善
  • 二、言识别与测试技术的产生
  • (一) 谎言的识别
  • (二) 心理测试技术的产生
  • 三、理测试的科学原理及准确性分析
  • (一) 心理测试的科学原理
  • (二) 说谎特征的特定性和稳定性
  • (三) 心理测试的一般程序
  • 1、接受委托、熟悉案情
  • 2、设计、编排问题
  • 3、进行测试、记录生理数据
  • 4、分析生理数据,出具测试报告
  • (四) 心理测试结论的可靠性
  • 四、心理测试结论作为民事诉讼证据的理由
  • (一) 心理测试是科学的
  • (二) 法院不得拒绝审判
  • (三) 民事诉讼证据体系应当不断完善
  • (四) 心理测试的成本也不应成为障碍
  • 五、心理测试在民事诉讼证据中的定位
  • (一) 心理测试结论应属于鉴定结论的范畴
  • (二) 心理测试的证据地位应当通过立法的形式确立
  • 六、心理测试的启动程序
  • (一) 适于运用心理测试的案件类型
  • (二) 启动的方式:法官决定与当事人自愿相结合
  • 七、对心理测试的规范
  • (一) 对心理测试进行行业规范
  • 1、制定规范的标准,对测试人资格做出规定
  • 2、加强对测试机构的管理
  • (二) 规范心理测试的委托和测试程序
  • 余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心理测试结论证据资格问题研究[J]. 铁道警察学院学报 2020(02)
    • [2].心理测试结论的证据地位分析[J]. 法制与社会 2016(20)
    • [3].心理测试结论的证据资格研究[J]. 江西警察学院学报 2017(01)
    • [4].心理测试结论的证据地位[J].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1(02)
    • [5].心理测试结论在民事诉讼实践中运用的利弊分析[J]. 社科纵横 2010(01)
    • [6].犯罪心理测试结论的证据资格及其法律定位[J].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3)
    • [7].心理测试结论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应用及立法规范[J]. 法制博览 2015(03)
    • [8].我国心理测试结论的证据属性与定位[J].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8(03)
    • [9].我国心理测试结论的证据属性与定位[J]. 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3)
    • [10].心理测试技术的法律问题[J]. 法治论丛(上海政法学院学报) 2008(04)
    • [11].关于犯罪心理测试结论在诉讼实践中运用的理性思考[J]. 甘肃高师学报 2011(01)
    • [12].心理测试结论中有效与无证据资格的冲突[J]. 环球法律评论 2009(05)
    • [13].犯罪心理测试结论的证据适用问题研究[J]. 河南社会科学 2008(06)
    • [14].心理测试结论的证据资格研究——从心理测试技术原理为视角[J].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19(04)
    • [15].大学跑步测试“跑残”考生[J]. 第二课堂(高中版) 2013(07)
    • [16].犯罪心理测试结论的证据属性分析[J]. 法制博览 2019(13)
    • [17].专业数据测评[J]. 摩托车 2013(21)
    • [18].1起冤案的心理测试分析[J]. 刑事技术 2008(06)
    • [19].专业数据测评[J]. 摩托车 2013(19)
    • [20].贿赂案件侦查中测谎技术的应用[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4(02)
    • [21].TD-MBMS关键技术及UTN组网试验分析[J].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10(07)
    • [22].如何排除烟气二氧化硫监测中其他气体的干扰[J]. 价值工程 2013(16)
    • [23].振动分析诊断在同步带传动中的应用[J].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10(10)
    • [24].螺旋管换热器热工水力计算分析[J]. 装备制造技术 2015(05)
    • [25].TD-HSUPA性能与组网策略分析[J]. 移动通信 2012(08)
    • [26].高分一号卫星投入实际应用[J]. 中国航天 2013(11)
    • [27].小涡轮并非“又快又省”[J]. 产品可靠性报告 2013(04)
    • [28].To×21合作行动进入新阶段[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1(03)
    • [29].论CQT测试中准绳问题的开发[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4(04)
    • [30].Mobileye:商用车驾驶员的第3只眼[J]. 专用车与零部件 2016(04)

    标签:;  ;  ;  

    心理测试结论作为民事诉讼证据可行性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