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过渡时期新闻报道的失败

论过渡时期新闻报道的失败

一、谈转型期新闻报道的失实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王馨霖[1](2021)在《算法推荐新闻的伦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涂雨扬[2](2020)在《新闻题材电视剧中的新闻伦理问题探讨 ——以《我们与恶的距离》和《匹诺曹》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影像的呈现,受众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个社会。诸多新出现的电视剧中,描述记者和媒体真实生存状态的题材越来越多,新闻题材电视剧应运而生。新闻题材电视剧借助影像中塑造出来的新闻媒体和记者的形象,引发受众对现实中的新闻媒体和记者的关注。通过新闻题材电视剧影视化的呈现,受众能够从电视剧中了解到目前媒体和记者真实的生存状态。可以说,新闻题材电视剧是一种真正能用镜头语言来隐喻现实中的媒体的电视剧题材。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手机作为媒介进行传播和接受信息活动的“拇指文化”开始流行。人们依赖于通过手机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新闻,殊不知手机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通过手机的信息传输和传播,人们可以接收海量的信息以及传播信息,却不能时刻客观、公正地对待手机传递过来的信息。其原因在于,利用手机来传播信息的绝大部分受众的媒介素养并不是很高。因此,新闻媒体和记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能否更真实、客观、公正、有效的将信息传播给这类受众,就显得格外重要。作为有话语权的记者和媒体,更应该注重用规范和约束来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此时,记者和媒体遵守新闻伦理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本文试图从新闻伦理的角度,结合两部新闻题材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和《匹诺曹》中的剧情、人物,探讨新闻题材电视剧中的新闻伦理问题。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陈述研究的背景、意义、内容、方法以及对相关研究的综述;第二部分是新闻题材电视剧和新闻伦理相关概念和理论的介绍,旨在能够在研究之前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什么是新闻题材电视剧,什么是新闻伦理,新闻伦理与新闻题材电视剧有什么联系等,疏通行文思路,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的指导和参考;第三部分是对新闻题材电视剧中出现的新闻伦理问题的探讨,首先详细说明选取《我们与恶的距离》和《匹诺曹》作为案例的原则和代表性,并从媒体的行为失范问题和记者的职业道德问题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两部电视剧中的剧情、人物,分析新闻题材电视剧中普遍存在的新闻伦理问题;第四部分是对研究新闻题材电视剧中的新闻伦理问题所带来的启示分析,具体结合两部电视剧中出现的有违新闻伦理的行为,探讨新闻题材电视剧中陈述出的新闻伦理问题会给现实中的记者和媒体带来的预警和启示作用,进而引出研究新闻题材电视剧中的新闻伦理问题对我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具有的启示和实践意义。本文希望通过对新闻题材电视剧中呈现出的新闻伦理问题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探讨,提醒新闻媒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应该意识到遵守新闻伦理的重要性和记者应该秉持的新闻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希望对新闻传播业的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熊风[3](2020)在《利益驱动下的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媒介技术的变革颠覆了传统新闻传播格局,网络新闻传播方兴未艾。然而,以往的新闻媒体报道失范问题在网络传播环境中并没有得到解决,甚至愈演愈烈,成为当下网络新闻传播环境中的痼疾。在此情境下,归纳现有的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现象,对其进行科学归因,以期从源头上治理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问题,以优化网络新闻传播环境,成为了本文研究和关注的重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文首先梳理了已有研究文献,在其基础上阐明了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的相关概念,将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的表现归纳为“报道内容重复、报道用词失衡、报道角度异化、报道文不对题、意识形态渗透”等五个内容失范和“网络新闻边界失守、网络新闻信息过载、网络新闻失实、网络新闻敲诈、网络新闻侵权和媒介审判”等六个行为失范,并指出“平台对利益的崇拜、法律人力监管不力、媒介环境重构失衡和新闻从业者、用户媒介素养缺失”是引起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的原因。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的主要驱动力在于利益”这一研究假设,并将其拆分为“广告效益”和“注意力经济”两个维度的四个具体假设,搭建假设对照标准,利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证研究过程中,本文通过大数据爬虫采集了凤凰新闻、腾讯新闻、新浪新闻三个PGC网络新闻平台和今日头条、界面新闻、微信公众平台三个UGC网络新闻平台在2019年9月27日——2019年12月27日3个月内的新闻样本数据,分别利用Python和Gephi复杂语义网络分析软件对样本开展高频品牌词词频统计、高频词词频统计和高频词语义网络共现处理等分析工作,进而对照假设标准发现:第一,PGC网络新闻平台和UGC网络新闻平台中均存在有大量不符合规范的广告用以实现平台盈利,且两类平台的广告分布和表现均存在差异。第二,PGC网络新闻平台和UGC网络新闻平台报道主题内容丰富,失范现象普遍。两类平台中存在有报道失范行为的高频报道主题皆可以引起用户的注意力,并将之转化为流量帮助平台获益。两类平台吸引用户注意力的高频报道主题的内容倾向、对注意力的满足和失范表现存在差异。最后,本文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归纳研究结论,并紧扣“利益”这一核心,对政府、平台、用户、企业各方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张兰[4](2019)在《媒体转型期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认同是个体在社会中形塑的、以自我为轴心展开的对自我身份的确认。职业认同是认同在职业领域的反映。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社会,个体的职业认同危机问题日渐凸显。具体到我国的传媒行业,由于体制转轨和媒体转型以及技术赋权下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专业记者已经无法保持他们对这一职业的管辖权,新闻进入了“去专业化”的过程。在此背景下,不少新闻从业者高调离职或转型,而在职的很多新闻从业者则自诩为“新闻民工”,职业认同危机严重。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认同不仅可能影响他们的新闻实践及报道风格,也可能影响媒体的社会功能及组织目标的实现。基于此,本研究提出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议题并进行系统研究。论文以建构主义理论和法国着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指导,分两大部分对这一议题进行研究。第一大部分由第2、3、4、5四章构成,主要从理论层面分析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理论基础、职业认同危机及其症候、因缘与影响。第二大部分由第6、7、8三章构成。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了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结构维度,开发了《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量表》,借助大样本数据分别对转型期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认同的现状、影响效应模型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提升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提出建议。第9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步的研究展望。新闻职业化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这是讨论职业认同的前提基础,论文从商业报刊的发展、专职记者的出现、职业团体的组建、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形成和新闻专业教育的萌生等五大方面考察我国新闻职业化的萌芽。与孤立地关注职业团体、伦理规范等职业组织形态问题不同的是,职业社会学强调每一个职业在这一领域中对某些工作的“管辖权”,职业化是在不同职业对管辖权边界的冲突中得以实现的。从职业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新闻职业的特性,包括:专业化程度不高、辐射面很广、对技术和信源的依赖性强等。新闻业的不景气导致新闻从业者待遇下滑、个人发展空间受限,新闻业的危机引起从业者的职业认同危机。这种危机主要体现在从“无冕之王”到“防火防盗防记者”的社会认同危机,多重角色冲突的个人认同危机以及从知识分子到“新闻民工”的自我认同危机。结合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论文主要从管理政策、经济、技术三个维度五个方面分析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的因缘,具体体现为:行业管理不断规范、专业技术更新迭代、传播主体日趋多元、经济压力难以纾解。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陷入重重危机,已有的新闻职业理念和新闻职业精神日益弱化,粗浅浮躁充斥着新闻生产过程,新闻品质下降:虚假新闻泛滥,新闻低俗化、娱乐化趋势明显;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行为失范现象严重,自诩为“新闻民工”的新闻记者受到商业化逻辑的侵蚀,职业道德和操守严重受到侵蚀,“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等新闻寻租现象屡禁不止;从业者对新闻职业的满意度急剧下降,“离职潮”时现。在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获取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文本资料,运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先后经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等编码方法,获取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相关条目,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编制《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初始问卷》。经由预调研与正式调研,运用问卷调查获取一手研究数据,在SPSS与Amos软件平台上进行数据处理。最终开发了信效度均良好的《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量表》,量表由23个题项组成,是一个二阶五因子构成结构维度,五个维度分别为:职业情感、角色价值观、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和职业信念。以此量表检验媒体转型期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状况,发现其职业认同总体水平较低(3.10)。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受到性别、年龄、从业年限、收入水平、职务、编制性质、媒体属性、媒体类型等个体背景变量的影响,工作压力对其职业认同具有显着负影响,自我效能感对职业认同具有显着正影响,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与其离职意愿具有显着正影响。新闻从业者职业压力对其离职意愿具有显着负影响,并通过职业认同间接影响离职意愿,职业认同是工作压力影响离职意愿的中介变量。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提升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提出了如下建议:再造新闻采编流程,减轻工作压力;提高人职匹配度,提升职业自我效能感;实施差异化管理,注重新闻从业者职业发展。本研究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发展:第一,深化了新闻传播主体的研究领域,拓展了职业认同研究的职业领域;第二,首次开发了适合我国新闻从业者的符合测量学要求的《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量表》;第三,实证研究了媒体转型期我国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现状,揭示了我国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在个体背景变量上的特点;第四,揭示了新闻从业者工作压力和自我效能感、职业认同、离职意愿之间的关系及影响机制,初步构建了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影响效应整合模型。

覃建行[5](2019)在《新媒体环境下非虚构写作对新闻报道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5年以来,在互联网内容创业的浪潮下,非虚构写作由文学期刊、文学出版和传统媒体实践转向新媒体领域,催生出了许多从事非虚构写作的新媒体平台。在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基础上,本文发现这些平台大多是由新闻媒体或离职媒体人创办,并被视为一种摆脱职业身份认同危机的转型方式。非虚构写作在新媒体传播中野蛮生长,对新闻报道产生了诸多影响。本文认为,新媒体环境下非虚构写作对新闻报道的影响体现在内容生产和新闻文本两方面。首先,“非虚构”凭借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影响和改变着新闻生产的固有观念;在大众化和商品化趋势的裹挟下,非虚构写作由于文学和新闻叙事边界的模糊出现了特稿、自述体报道、非虚构故事和整合体叙事等边缘性体裁。其次,本文认为应将非虚构新闻叙事被统摄为对某一类新闻文本的描述性话语,其核心特质是追求内容的事实真实,表达的文学性和形式结构的叙事性;这类文本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新闻报道对真实性的坚守,但作为回应——事实核查通过在文本中对外标识的形式使得事实核查员成为与记者、编辑同等重要的第三人,试图以此重塑新闻报道的专业理念和底线意识。最后,本文以“寒门状元之死”和“甘柴劣火”等热点事件为例,探讨了新媒体中“非虚构”叙事伦理模糊导致的“新闻造假”和“洗稿风波”;“非虚构”的介入还扩展了新闻报道的韧性与空间,部分以监督批评报道等“硬新闻”为主的媒体转而发力非虚构写作,追求非虚构“软故事”记录时代变动和人性起伏的公共价值。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在实践非虚构写作理念时仍面临诸多挑战,必须处理好“非虚构”与记者职业要求的关系,遵循严格的写作伦理和职业底线,拓宽对“非虚构”的认知以更多元的叙事进行新媒体呈现,使非虚构新闻叙事由浅薄走向厚重。

郭佳瑶[6](2019)在《后真相时代下反转新闻现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后真相”与“反转新闻”作为近些年来出现的新闻传播现象,日益受到大众的关注。同时“后真相”与“反转新闻”的出现也给清朗的网络环境带来了诸多挑战,后真相时期反转新闻现象的常态化,影响了媒体环境、社会及个人,损害了媒体的信誉,更伤害了相关的新闻当事人。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正确应对反转新闻现象,媒体和受众都面临着极大的考验。基于这一背景和原因,本文从后真相视角出发,分别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内容研究法对“反转新闻”现象进行研究分析。首先从传者、信息、媒介、受者、效果五个角度分析了整个媒介生态环境,然后有目的性地挑选一些引起社会轰动的反转新闻事件作为研究主体,并立足于这些样本进行内容分析,从话题属性、报道性质、反转次数和反转主体等四个角度对其进行系统分类,继而总结出“反转新闻”的特点;之后,以媒介和受众作为主体研究反转新闻产生的原因,辩证地评析其正负效应,针对其负效应从媒介、受众等方面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反转新闻的发生与当前媒介生态坏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当媒介生态坏境发生变化时,反转新闻现象也会增多或者减少。在反转新闻的传播过程中,媒体和受众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他们的传播行为直接影响反转新闻现象是朝着积极方向发展,或是消极发展。当出现反转新闻时,需要我们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论去看待他们,新闻报道可以吸取“反转”新闻的优点之处,但其负效应是需要媒体和受众共同改变。比如媒体要坚持新闻专业化原则,重塑媒体公信力;受众要加强信息生产和消费的责任与理性意识,理性看待标签人物等。

宗哲[7](2019)在《基于关怀伦理学的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研究 ——以央视《新闻调查》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和关怀方法的不恰当是新闻媒体较为突出的问题。主流媒体因其行业主导地位、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与极强的专业性等特征而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从《新闻调查》的新闻报道入手来分析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问题将对新闻实践创新产生重要的作用。人文关怀与关怀伦理学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关怀伦理是“女性主义伦理学”的重要理论,这一理论深入到意识形态领域,对伦理学进行了重新建构,因此关怀伦理学理论是分析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首要理论支撑。以研究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为主,结合“关怀伦理学”理论,分别从关怀伦理学相关理论概述、关怀伦理学与新闻报道之间的关系出发,深入分析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关怀伦理的应用,并对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现状提出修正建议,最后总结关怀伦理学对传媒发展的启示。研究发现,第一,主流媒体在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融入方面做出了重要探索,主要体现在公共危机事件中伦理关怀的加强和关怀对象的边缘化与底层化等方面。第二,在加强人文关怀的同时,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又存在着过度煽情和关怀引导不到位等问题。第三,由于新闻媒体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需求,关怀伦理在新闻报道中的融入乱象必须加以修正,报道中人文关怀的修正可以从提高从业者的关怀素质和国民的“受众”素质等方面来进行。第四,通过对相关新闻报道的分析,关怀伦理学对媒体的新闻理念和新闻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在新闻理念方面,媒体要以正义为底线,以关怀为方向,并科学理性的看待人文关怀;其次,在新闻实践方面,媒体要树立关怀的实践原则,强化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引导,并健全规范的关怀机制;最后,虽然关怀视角对新闻业具有创新价值,也促进了主流媒体社会价值的发挥,但新闻业亟需推出相关制度规范来保障关怀的合理融入。

颜旋羽[8](2019)在《《Vista看天下》封面报道研究(2016—2018)》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语境下,传统纸媒逐渐式微,新媒体呈现出井喷的态势,中国的新旧媒体正在一齐经历一场深刻的传播革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Vista看天下》杂志能得以蓬勃发展,其独到之处值得业界、学界深思。就《Vista看天下》的“拳头产品”封面报道而言,以2016年至2018年为限,从题材统计、呈现方式和影响因素三方面入手,探寻其历史、分析其影响、总结其特色,以期为我国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启示。其次,《Vista看天下》封面报道的风格特色及传播选择同样不能忽视,就其文字风格和报道倾向来说,体现出雅俗共赏的特色;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强调平衡报道原则与极具特色的修辞技巧同样是亮点所在。第三,《Vista看天下》封面报道的多媒体互动策略传播效果显着,选题先进行网络预热,参考受众的喜好,再以杂志为核心,多平台组合报道。总而言之,通过对《Vista看天下》近三年封面报道的分析与研究,阐释其题材内容,总结其报道规律,以期能够给当下平面媒体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启示。

刘庆[9](2018)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伦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移动互联时代全面到来。以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为载体发展起来的新媒体信息网络也日臻完善。全方位的新媒体技术支持在新闻报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新媒体环境下的多渠道信息传播和多元化新闻来源为新闻报道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同时,新媒体环境下更加开放的传播环境,也为新闻摄影伦理失范频发提供了生长土壤,越来越多违背新闻伦理的图片报道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应对该问题的行业规范和法律监管却处于缺位状态。本文以新媒体传播环境为背景,以新闻事件中新闻摄影报道为切入点,梳理我国新闻摄影历史起源和发展现状。通过分析传统媒介环境下的新闻图片报道和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报道,总结我国近百年的新闻摄影历史中新闻摄影伦理研究的发展变化。本文以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报道中出现的典型伦理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式,对当下新闻摄影中存在的典型伦理失范问题进行总结,并分析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伦理失范的成因。而后,从新闻伦理教育、拍摄主体、图片把关人和行业法律法规几个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以期为新闻摄影报道伦理发展提供可行改进建议,同时,推进业界对于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伦理的研究,为新闻摄影伦理规范的不断完善和整个传媒产业的正向发展以及媒介环境的良性运行提供理论支撑。

王静依[10](2018)在《新闻反转剧的特点、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新闻反转剧由新闻反转现象演变而来,是新闻报道失实的一种表现。其形成原因,与转型期的社会环境、泛媒体化的媒介环境和公民维权意识的提高无不关联。新闻反转剧对媒体、政府、公众和社会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媒体应严于律己、责任至上;政府应信息公开、加强对媒体的监管;公众应提升媒介素养和道德素养。媒体、政府、公众三管齐下,才能更好地抵制新闻反转剧的发生。

二、谈转型期新闻报道的失实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转型期新闻报道的失实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2)新闻题材电视剧中的新闻伦理问题探讨 ——以《我们与恶的距离》和《匹诺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四、本文创新点
第一章 新闻题材电视剧概述
    第一节 新闻题材影视剧的概念
        一、新闻题材电影的内涵
        二、新闻题材电视剧的概念
    第二节 新闻题材电视剧的特点
        一、现实观照
        二、包含新闻传播学视角
    第三节 新闻题材电视剧案例选取原则
        一、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二、注重时效性和时代性
        三、案例选取的合理性
第二章 新闻伦理概述
    第一节 新闻伦理的内涵及重要性
        一、新闻伦理的内涵
        二、新闻伦理的重要性
    第二节 新闻伦理的基本原则
        一、真实客观原则
        二、人文关怀原则
        三、适当适度原则
第三章 《我们与恶的距离》和《匹诺曹》中的新闻伦理问题
    第一节 对剧中媒体行为失范的探讨
        一、剧中媒体唯收视率是图的问题
        二、剧中媒体处理新闻原则缺失的问题
        三、剧中媒体报道导致传媒审判的问题
    第二节 对剧中记者违背职业道德问题的探讨
        一、记者报道导致新闻真实性缺失的问题
        二、记者采访行为缺失人文关怀的问题
        三、记者滥用话语权以谋取私利的问题
第四章 研究新闻题材电视剧中新闻伦理问题的启示
    第一节 剧中的新闻伦理问题对新闻媒体的启示
        一、新闻媒体应重视公信力的塑造
        二、新闻媒体应构建良性舆论环境
    第二节 剧中的新闻伦理问题对新闻记者的启示
        一、记者应重视新闻真实客观性原则
        二、记者应持质疑和谨慎的新闻精神
        三、记者采访行为上应注重人文关怀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利益驱动下的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可行性分析
        1.3.3 研究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视角创新
        1.4.2 研究方法创新
第2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1 新闻媒体失范概念研究
        2.1.1 新闻媒体失范概念研究
        2.1.2 网络新闻媒体失范概念研究
    2.2 新闻媒体失范现象研究
        2.2.1 新闻媒体失范现象研究
        2.2.2 网络新闻媒体失范现象研究
    2.3 新闻媒体失范危害研究
        2.3.1 新闻媒体失范危害研究
        2.3.2 网络新闻媒体失范危害研究
    2.4 新闻媒体失范成因及对策研究
        2.4.1 新闻媒体失范成因及对策研究
        2.4.2 网络新闻媒体失范成因及对策研究
    2.5 研究述评
第3章 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及其表现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网络新闻
        3.1.2 媒介伦理
        3.1.3 媒介失范
        3.1.4 网络新闻媒介失范
    3.2 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表现形式
        3.2.1 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内容失范
        3.2.2 网络新闻媒体报道行为失范
    3.3 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动因分析
        3.3.1 媒体的利益崇拜导致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
        3.3.2 媒介监管制度缺失导致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
        3.3.3 媒介环境重构过程中的不平衡导致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
        3.3.4 媒介素养缺失导致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验证性研究设计
    4.1 研究方法及思路
    4.2 研究假设
        4.2.1 研究假设说明
        4.2.2 论文研究假设
    4.3 研究结果判断标准界定
        4.3.1 “广告效益”判定参照标准
        4.3.2 “注意力经济”判定参照标准
        4.3.3 “利益”判定参照标准
    4.4 研究数据采集与处理
        4.4.1 数据来源
        4.4.2 数据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实证分析
    5.1 “广告效益”品牌词词频分析
        5.1.1 PGC网络新闻平台品牌词词频分析
        5.1.2 UGC网络新闻平台品牌词词频分析
    5.2 “注意力经济”语义网络共现分析
        5.2.1 PGC网络新闻平台语义网络共现分析
        5.2.2 UGC网络新闻平台语义网络共现分析
    5.3 研究设计假设验证
        5.3.1 “广告效益”假设验证
        5.3.2 “注意力经济”假设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与建议
        6.2.1 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立法,收紧监管力度
        6.2.2 网络新闻平台应加强自律,科学引导用户
        6.2.3 网络新闻用户应努力提升媒介素养,发挥用户监督职能
        6.2.4 网络媒介投放企业应自觉约束自身的广告投放行为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媒体转型期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本文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措施
        1.4.1 可能遇到的困难
        1.4.2 解决措施
    1.5 论文结构和创新点
        1.5.1 论文结构
        1.5.2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
        2.1.1 研究对象
        2.1.2 本研究的核心概念
    2.2 研究相关理论阐释
        2.2.1 场域理论
        2.2.2 建构主义理论
第3章 新闻职业化的建构
    3.1 我国新闻职业化的萌芽
        3.1.1 商业报刊的发展
        3.1.2 专职记者的出现
        3.1.3 职业团体的组建
        3.1.4 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建立
        3.1.5 新闻专业教育的萌生
    3.2 职业社会学视角下的新闻职业化
        3.2.1 职业的概念与职业化
        3.2.2 新闻职业的特性
第4章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及其症候
    4.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概念
        4.1.1 “认同”的概念
        4.1.2 “职业认同”的内涵
        4.1.3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概念
    4.2 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认同危机
        4.2.1 职业认同危机的界定
        4.2.2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的症候
第5章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的因缘与影响
    5.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的因缘
        5.1.1 行业管理不断规范
        5.1.2 专业技术更新迭代
        5.1.3 传播主体日趋多元
        5.1.4 经济压力难以纾解
    5.2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的影响
        5.2.1 新闻品质下降
        5.2.2 职业失范频发
        5.2.3 “离职潮”时现
第6章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结构维度研究与量表开发
    6.1 职业认同的结构维度及其测量
    6.2 预备性研究
        6.2.1 深度访谈法
        6.2.2 扎根理论
    6.3 实证检验
        6.3.1 被试及样本特征
        6.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6.3.3 验证性因子分析
        6.3.4 信度与效度检验
第7章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研究假设
    7.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研究假设
        7.1.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7.1.2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作用效应
        7.1.3 职业认同的中介作用
    7.2 变量的测量
        7.2.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测量
        7.2.2 职业认同前因变量的测量
        7.2.3 离职意愿的测量
        7.2.4 控制变量的设置
第8章 数据分析与实证检验
    8.1 数据分析
        8.1.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现状
        8.1.2 人口学变量和媒体变量的影响
    8.2 研究假设检验
        8.2.1 相关分析
        8.2.2 影响效应的结构方程模式分析
    8.3 管理建议
        8.3.1 再造新闻采编流程
        8.3.2 提升职业自我效能感
        8.3.3 实施差异化管理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一、中文期刊论文
    二、中文着作(含译作)
    三、学位论文
    四、外文文献
    五、其他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一、对新闻从业者的访谈
        二、对专家的访谈
    附录2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初始问卷
    附录3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正式问卷
    附录4 工作压力量表
    附录5 自我效能感量表
    附录6 离职意愿量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新媒体环境下非虚构写作对新闻报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创新及思路
    1.4 研究方法
2.实践概述:新媒体环境下的非虚构写作
    2.1 非虚构写作的起源和概念界定
    2.2 非虚构写作的新媒体实践者
    2.3 非虚构写作的大众化和商品化趋势
3.内容生产:新媒体环境下超越新闻的非虚构写作
    3.1 非虚构写作的新媒体转型逻辑
    3.2 非虚构写作的新闻和文学差异
    3.3 非虚构写作边缘性体裁的出现
4.新闻文本:非虚构写作对专业理念的消解与建构
    4.1 新媒体环境下作为新闻文本的非虚构写作
    4.2 非虚构文学化叙事下被建构的新闻真实
    4.3 事实核查的外显对新闻底线意识的强调
5.结论与讨论
    5.1 非虚构写作叙事边界模糊导致的造假与洗稿争议
    5.2 新闻报道从“硬新闻”到“软故事”的公共性转向
    5.3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实践非虚构写作的启示
6.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 :非虚构写作访谈表
附录2 :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致谢

(6)后真相时代下反转新闻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实践意义
        1.2.2 学术价值
    1.3 研究现状
        1.3.1 有关“后真相”的研究
        1.3.2 关于“反转新闻”的研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后真相的定义
        1.4.2 反转新闻的内涵
        1.4.3 “反转新闻”相关概念的厘清
    1.5 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及难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之处
        1.5.3 难点
第2章 后真相时代下的媒介生态环境变化
    2.1 传者(Who)——“把关人”职能开始弱化
    2.2 信息(Says what)——新闻事实陈述偏向主观
    2.3 媒介(In which channel)——社群化传播左右个体思维
    2.4 受众(To whom)——受众的感性化表达
    2.5 效果(With what effect)——回声室导致信息茧房
第3章 后真相时代“反转新闻”的类型
    3.1 话题属性分类
        3.1.1 二元对立冲突型
        3.1.2 社会道德素质型
        3.1.3 社会热点事件型
    3.2 报道性质分类
        3.2.1 策划谎言型
        3.2.2 信息模糊型
    3.3 反转次数分类
        3.3.1 一次反转型
        3.3.2 多次反转型
    3.4 反转主体分类
        3.4.1 媒体主导型
        3.4.2 政府介入型
        3.4.3 受众参与型
第4章 后真相时代“反转新闻”的特征及成因
    4.1 反转新闻的特征
        4.1.1 刻板印象下的“标签化”
        4.1.2 娱乐狂欢下的“热点性”
        4.1.3 传播过程中的“多次循环性”
        4.1.4 传播方式的“片面化”
        4.1.5 事实真相的“戏剧性”
    4.2 后真相时代反转新闻成因
        4.2.1 媒体职业素养的缺失
        4.2.2 受众是情感和理智的矛盾体
第5章 后真相时代“反转新闻”的正负效应
    5.1 正面效应
        5.1.1 倒逼事实真相
        5.1.2 提高受众认识
        5.1.3 揭露社会深层问题
        5.1.4 为当前的新闻报道提供好的借鉴
    5.2 负面效应
        5.2.1 消耗媒体公信力,浪费媒体公共资源
        5.2.2 滋生网络暴力,过度消费事件
        5.2.3 扭曲社会风气,耗费社会公共资源
第6章 后真相时代“反转新闻”现象负效应的规避策略
    6.1 媒介层面:坚守新闻专业主义,重塑媒体公信力
        6.1.1 主流媒体及早发声,引导舆论
        6.1.2 全媒体联动,加速事实呈现
        6.1.3 坚持“真实性”的报道原则
    6.2 受众层面:提高受众媒介素养,培养理性受众
        6.2.1 提高受众媒介素养,理性看待标签人物
        6.2.2 加强信息生产和消费的责任与理性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基于关怀伦理学的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研究 ——以央视《新闻调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方法与基本理论
        1. 研究方法
        2. 基本理论
    (三) 文献综述
        1. 关于关怀伦理学理论的研究综述
        2. 关于我国新闻报道现状的研究综述
        3. 文献述评
    (四) 创新点
一、关怀伦理理论
    (一) 关怀伦理的思想内涵
        1. 关怀伦理的产生与发展
        2. 理论精华:关怀伦理的基本特征
    (二) 关怀伦理与新闻报道的关系
        1. 缘起:新闻报道的人文性质
        2. 过渡:关怀伦理与人文关怀的交叉性
        3. 交织:关怀伦理对新闻报道的理论指导
二、主流媒体新闻报道中的关怀现状
    (一) “主流媒体”的界定
    (二) 常见的关怀报道题材分析
        1. 弱势群体的新闻报道
        2. 公共危机事件的新闻报道
三、主流媒体新闻报道关怀案例研究——以《新闻调查》为例
    (一) 样本选取
        1. 央视的知名度和专业度
        2. 《新闻调查》中历任记者的口碑
        3. “见微知着”:《新闻调查》的创新性
        4. 《新闻调查》的衍变历程
        5. 案例选取标准
    (二) 案例解读
        1. 《红豆杉》:理性主义关怀的时代呼唤
        2. 《北京非典阻击战》:公共危机事件中的伦理关怀
        3. 《以生命的名义》:关怀对象的“边缘化”趋势
        4. 《天价住院费》:关怀对象的底层化趋势
四、关怀伦理学视域下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修正
    (一) 关怀伦理在新闻报道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报道过度煽情:关怀伦理对正义伦理的矫枉过正
        2. 关怀表达不恰当:关怀伦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曲折探索
    (二) 关怀伦理学视域下主流媒体新闻报道修正的必要性
        1. 关怀的时代呼唤
        2. 主流媒体的社会地位与历史使命
    (三) 关怀伦理学视域下主流媒体新闻报道修正的路径
        1. 提高从业者的关怀素质
        2. 加强新闻实践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3. 提高国民的媒介素养
五、关怀伦理学对主流媒体新闻活动的启示
    (一) 关怀伦理学对新闻理念的启示
        1. 业内要树立“以正义为底线,以关怀为方向”的新闻理念
        2. 传媒业要端正心态:科学理性看待人文关怀
    (二) 关怀伦理学对新闻实践的启示
        1. 传媒业要树立关怀的实践原则
        2. 传媒业要强化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引导
        3. 传媒业要健全规范的关怀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情况

(8)《Vista看天下》封面报道研究(2016—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起
    0.2 研究现状
        0.2.1 报刊个案研究
        0.2.2 期刊封面报道研究
        0.2.3 《Vista看天下》研究
    0.3 研究价值、方法与创新之处
        0.3.1 研究价值
        0.3.2 创新之处
        0.3.3 研究方法
        0.3.4 概念界定
第1章 《Vista看天下》历史沿革和封面报道的特征
    1.1 《Vista看天下》的历史沿革
        1.1.1 初创期:《Vista看天下》的创办(2005-2008)
        1.1.2 发展期:《Vista看天下》的改版(2009-2015)
        1.1.3 腾飞期:《Vista看天下》的融媒(2016-2018)
    1.2 《Vista看天下》封面报道的阶段特征
        1.2.1 初创期:摘抄为主,角度单一
        1.2.2 发展期:原创为主,重视时政
        1.2.3 腾飞期:融媒发展,组合报道
第2章 《Vista看天下》封面报道的内容分析
    2.1 《Vista看天下》封面报道的题材统计
        2.1.1 《Vista看天下》封面报道的政治选题
        2.1.2 《Vista看天下》封面报道的文化选题
    2.2 《Vista看天下》封面报道的呈现方式
        2.2.1 《Vista看天下》封面报道的图片呈现
        2.2.2 《Vista看天下》封面报道的文字表达
        2.2.3 《Vista看天下》封面报道的专题策划
    2.3 影响《Vista看天下》封面报道的因素
        2.3.1 政治因素的影响
        2.3.2 经济因素的影响
        2.3.3 文化因素的影响
第3章 《Vista看天下》封面报道的风格特色
    3.1 选题:雅与俗之间的微妙平衡
        3.1.1 独特化的常规选题
        3.1.2 通俗化的高端选题
    3.2 内容:核心竞争力
        3.2.1 巧用标点符号促进观点表达
        3.2.2 挖掘多元角度促进报道平衡
    3.3 报网互动:提前预热与组合报道
        3.3.1 提前预热
        3.3.2 组合报道
第4章 《Vista看天下》封面报道的优势及启示
    4.1 《Vista看天下》封面报道的优势
        4.1.1 选题:题材多元化
        4.1.2 标题:结构多样化
        4.1.3 内容:报道正面化
    4.2 《Vista看天下》封面报道的启示
        4.2.1 面向中产,定位精准
        4.2.2 紧跟热点,贴近受众
        4.2.3 专业团队,融媒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附录

(9)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新闻伦理的国外研究现状
        二 新闻伦理的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第三节 本文研究方法
        一 文本分析法
        二 案例分析法
第一章 新媒体环境与新闻摄影伦理概述
    第一节 新媒体概述
        一 新媒体的定义
        二 新媒体的特点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的变化
        一 新闻图片生产者的角色变化
        二 新闻图片传播过程的变化
        三 受众在新闻图片传播中的变化
    第三节 新闻摄影伦理概述
        一 伦理与道德
        二 新闻摄影伦理的界定
第二章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伦理问题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 新闻图片来源的伦理失范
        一 新闻摄影中隐蔽摄影的伦理问题
        二 偷拍案例分析
    第二节 新闻图片传播过程伦理失范
        一 拍摄者人文关怀的缺失
        二 灾难性新闻摄影中对拍摄对象的“二次伤害”
        三 视觉暴力对受众的情感伤害
    第三节 新闻图片失实造成伦理失范
        一 新闻图片中事实造假引发伦理问题
        二 新闻图片后期技术处理造成的新闻失实
第三章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伦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新媒体环境下拍摄主体的问题
        一 人人都是摄影记者
        二 沉浸名利诱惑,追逐完美主义
        三 迎合市场,漠视新闻伦理准则
    第二节 新闻图片传播过程失控
        一 新闻图片传播过程中把关人缺位
        二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传播低成本化
        三 技术造假泛滥
    第三节 社会宏观监督机制和行业法律的缺失
        一 社会监督角色的缺失
        二 新闻行业法律的缺位
第四章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伦理问题应对策略
    第一节 对新闻拍摄主体进行专业伦理教育
        一 强化新闻从业者的职业伦理信念
        二 通过高校教育加强新闻摄影伦理教育
    第二节 建立严格的新闻图片“把关人”机制
        一 新闻摄影拍摄主体的自我把关
        二 明确新媒体传播渠道中图片编辑的把关地位
        三 民间自营媒体把关人的角色确立
    第三节 加强行业法律监管,提高违规成本
        一 建立健全系统的新闻图片监管机制
        二 建立与新闻摄影相适应的法律规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新闻反转剧的特点、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闻反转剧概念界定
    (一) “新闻反转剧”概念的演变
    (二) 新闻反转剧VS舆论反转剧
    (三) 新闻反转剧的定义
二、新闻反转剧的特点
    (一) 热点话题成为剧情的导火索
    (二) 无彩排式的多渠道传播
    (三) 剧情出乎意料的多次反转
三、新闻反转剧的成因
    (一) 社会镜像:社会转型期是新闻反转的时代沃土
    (二) 媒介镜像:泛媒体化是新闻反转的孵化器
    (三) 心理镜像:公民维权意识的提高是新闻反转的催化剂
四、新闻反转剧的治理路径
    (一) 媒体层面:严于律己, 责任至上
        1. 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
        2. 完善新闻报道机制。
        3. 提升媒体公信力, 重塑媒体形象。
    (二) 政府层面:信息公开, 强化监管
        1. 健全信息公开制度。
        2. 履行媒体监管职责。
    (三) 公众层面:自觉自制, 提升素养
        1. 提升媒介素养。
        2. 加强道德素养。
五、结语

四、谈转型期新闻报道的失实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 [1]算法推荐新闻的伦理问题研究[D]. 王馨霖. 吉林大学, 2021
  • [2]新闻题材电视剧中的新闻伦理问题探讨 ——以《我们与恶的距离》和《匹诺曹》为例[D]. 涂雨扬.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3]利益驱动下的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研究[D]. 熊风.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4]媒体转型期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研究[D]. 张兰. 南昌大学, 2019(01)
  • [5]新媒体环境下非虚构写作对新闻报道的影响研究[D]. 覃建行. 暨南大学, 2019(02)
  • [6]后真相时代下反转新闻现象研究[D]. 郭佳瑶.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7]基于关怀伦理学的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研究 ——以央视《新闻调查》为例[D]. 宗哲. 渤海大学, 2019(01)
  • [8]《Vista看天下》封面报道研究(2016—2018)[D]. 颜旋羽. 湘潭大学, 2019(02)
  • [9]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伦理研究[D]. 刘庆. 郑州大学, 2018(01)
  • [10]新闻反转剧的特点、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J]. 王静依. 东南传播, 2018(03)

标签:;  ;  ;  ;  ;  

论过渡时期新闻报道的失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