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麦提明·麦吐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洛浦县人民医院新疆848200
2结果[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价值和优越性。方法通过分组对比的方法观察开腹阑尾切除术(对照组50例)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观察组50例)分析比较两组手术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抗生素使用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效果优于开腹手术治疗,也存在费用较高的缺点,值得临床推广。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腹腔镜;阑尾炎;手术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1月期间患有急性阑尾炎的病人80例,根据病人的意愿随机分为腹腔镜(观察组)阑尾切除术组(LA)和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手术组(OA)。其中LA组合计70例,男40例,女30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33.8±2.7)岁,术前检查中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的合计13例,冠心病合计1例,心电图异常合8例,及糖尿病4例;OA组合计80例,男47例,女33例,年龄20~71岁,平均年龄(31.2±3.3)岁,术前检查中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的合计12例,冠心病合计2例,心电图异常合6例,及糖尿病4例。其他患者均未发生其他合并疾病。LA组和OA组患者在男女性别,年龄等比较中无统计学意义,因此2组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所有患者采用相同的术前准备。观察组采用气管插管连硬麻,取平卧位,脐部做1cm切口,建立气腹,插入腹腔镜,再在麦氏点附近处适当位置打孔。一孔置入阑尾抓钳起阑尾体部,另一孔协调分离周围黏连组织,便于暴露阑尾系膜及其根部,用套扎线圈结牢固后结扎线上0.5cm处烧灼切断,残留物用取物袋由脐孔取出,适当放置引流管。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方法,在右下腹麦氏点做手术切口,打开腹腔,抽吸腹腔内积液,分离黏连组织,切除阑尾,常规护理阑尾残端及肠系膜,清洗腹腔后缝合手术切口,根据需要放置引流管。两组患者术后按常规给予抗菌素抗感染治疗。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抗菌素使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黏连性肠梗阻、腹腔脓肿)情况。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时,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
2讨论
2.1手术一般情况比较所有患者手术进行顺利,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及平时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手术情况
3.结论
急性阑尾炎是普外科常见的一种急腹症。阑尾是盲肠末端的一个富附属器官,因粪石梗阻、淋巴结增生、寄生虫侵入等各类原因引起的炎症。急性炎症开始,粘膜充血的溃疡和充血点,浆膜有少量渗出,患者急性发病,部分患者由上腹部或脐周腹痛,疼痛开始可以忍受,,疼痛部位不固定,数小时后腹痛持续性加重并固定于右下腹。且以20-30岁发病率最高,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1]。阑尾炎通常起病急,其典型临床特征是转移性右下腹痛。若延误诊断或治疗甚至可能会危及到患者生命[2]。故早期及时手术依旧倡导手术治疗,开腹切除阑尾效果虽好,但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慢。而腹腔镜手术是一门新发展起来的微创方法[3],近年来腹腔镜技术已在临床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溃疡减轻患者手术的创伤,促进术后的恢复,减少抗菌素的使用,缩短住院时间。对于腹腔镜与开腹切除阑尾术后并发症,由于切口感染为阑尾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尤为在阑尾穿孔阑尾切除术发生率更高。这与开腹手术对于牵拉、挤压等因素有关,致使口腔组织发生水肿,从而发生切口感染。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由于CO2气腹作用,腹腔撑起,感染源不接触切口,术中无需对切口进行牵拉、挤压,故腹腔镜手术切口感染率、黏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于开腹手术。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点:①腹腔镜手术无需保罗腹腔,腹腔内脏未接触纱布;②腹腔镜手术对腹膜损伤小,无需缝合腹膜;③手术出血量少;④CO2气腹可使腹腔组织与创面分离,减少相互接触机会。为腹腔创造一个市容、封闭的内环境[4]。具有创伤小、痛苦小、恢复快、术后瘢痕小、并发症少和平均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又符合美学要求,深受患者的喜爱。
参考文献:
[1]徐维宇。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疗效比较。中国实用医药,2011,6(29):63-64
[2]王建国,孙亦晖。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的对比研究。中国医药科学,2(16):211-212
[3]刘宏伟.吴萍,100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0.31.(18)2819
[4]程凯,孙发缔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0.10(5):705-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