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驱后剩余油识别方法及其分布规律

聚合物驱后剩余油识别方法及其分布规律

论文摘要

截至2007年底,大庆油田聚合物驱油区块已达30多个,其中有14个区块已完成注聚过程,今后将有更多区块应用聚合物驱油技术并陆续面临聚驱后挖潜问题。为了高效开采比例高达40%以上的聚驱后剩余原油储量,本文开展了聚驱后剩余油识别方法及其分布规律的研究。建立了一套集室内驱油实验、核磁共振、岩心磨片荧光分析、密闭取心分析、测井解释和快速数值模拟于一体的聚驱后剩余油潜力和分布规律的评价和识别方法;对大庆油田已完成注聚区块开发现状进行了评价,包括含水率、采出程度、剩余油潜力等;分析了渗透率变异系数、聚合物分子量、聚合物溶液浓度、注入聚合物溶液段塞大小等因素对聚合物驱效果和剩余油潜力的影响规律;研究了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对现有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了分类,定义了I型、II型、III型三种相对渗透率曲线;提出了相对渗透率特征曲线,并给出了其方程;建立了一种计算单个网格块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方法;对北一二排西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给出了聚驱后微观和宏观剩余油的类型以及分布规律;对不同的剩余油,提出了适宜的继续挖潜措施。研究表明,大庆油田14个已完成注聚区块的采出程度为52.8%,地下仍然存在大量剩余油,聚驱后继续挖潜十分必要。岩心渗透率变异系数越大、聚合物分子量越大、聚合物溶液浓度越大、聚合物溶液段塞尺寸越大,聚驱采收率就越大,剩余油饱和度就越低。聚合物驱既可以提高驱油效率,又能够提高波及系数。建立的计算网格块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方法,可实现在数值模拟中对每个网格块计算得到一条相对渗透率曲线,从而提高数值模拟的水平和效率。聚驱后微观剩余油主要包括簇状、盲端、角隅和膜状剩余油;宏观剩余油类型主要包括韵律段上部、连通差型、注采不完善型、分流线部位、采出井端、二线受效型、射孔不完善型、断层附近、成片分布差油层和无效驱替等剩余油。对聚驱后不同单元、不同部位、不同微相、不同类型的剩余油,应采用不同的挖潜措施,有效地进行聚驱后继续提高采收率工作。宏观剩余油主要以综合调整措施挖潜为主,微观剩余油以二元驱、三元驱、泡沫复合驱等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挖潜为主。本文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较高实用推广价值。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章 已完成注聚区块开发现状评价
  • 1.1 完成注聚区块概况
  • 1.2 典型区块开发现状
  • 1.2.1 北一区断东
  • 1.2.2 南二区东部
  • 1.2.3 萨北开发区北二西西块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物理模拟方法识别聚驱后剩余油
  • 2.1 聚驱后剩余油潜力影响因素
  • 2.1.1 实验条件
  • 2.1.2 实验设备
  • 2.1.3 实验程序
  • 2.1.4 实验方案设计
  • 2.1.5 结果与讨论
  • 2.2 聚驱提高驱油效率和改善波及体积研究
  • 2.2.1 核磁共振实验
  • 2.2.2 磨片荧光分析实验
  • 2.2.3 密闭取芯井对比分析
  • 2.3 聚驱后微观剩余油分布
  • 2.3.1 水驱后微观剩余油类型
  • 2.3.2 聚驱后不同微观剩余油类型及其变化
  • 2.3.3 聚驱后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取心分析和测井解释方法识别聚驱后剩余油
  • 3.1 聚驱后剩余油总体特征
  • 3.2 不同地区主力油层的水洗状况
  • 3.3 聚驱后剩余油分布特点及潜力评价
  • 3.3.1 聚驱后剩余油分布特点
  • 3.3.2 聚驱后剩余油潜力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值模拟方法识别聚驱后剩余油
  • 4.1 北一二排西简况
  • 4.1.1 地质及开发特征
  • 4.1.2 精细油藏描述
  • 4.2 数值模拟中网格块相对渗透率曲线计算方法
  • 4.2.1 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分类
  • 4.2.2 相对渗透率特征曲线
  • 4.2.3 计算任意网格块的相对渗透率曲线
  • 4.2.4 特征曲线方法计算相对渗透率实例
  • 4.3 北一二排西数值模拟研究
  • 4.3.1 地质模型
  • 4.3.2 水驱后剩余油分布预测
  • 4.3.3 聚驱后剩余油分布预测
  • 4.3.4 聚驱后剩余油变化分析
  • 4.3.5 数值模拟与测井解释结果对比
  • 4.4 沉积单元聚驱后剩余油及其平面分布规律
  • 4.4.1 剩余油饱和度和采出程度
  • 4.4.2 剩余地质储量
  • 4.4.3 剩余可采储量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聚驱后剩余油挖潜措施与效果
  • 5.1 聚驱后剩余油挖潜措施
  • 5.2 聚驱后挖潜效果
  • 5.2.1 萨中油田注聚区块挖潜方法及效果
  • 5.2.2 喇嘛甸北东块挖潜方法及效果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发表论文及获得奖励情况
  • 致谢
  • 详细摘要
  • 相关论文文献

    • [1].油田注聚合物驱井堵塞机理研究进展[J]. 山东化工 2019(13)
    • [2].聚合物驱采油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综述[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8(02)
    • [3].聚合物驱驱油体系及发展趋势研究[J]. 当代化工 2018(03)
    • [4].聚合物驱分层注入工具性能提升技术研究[J]. 采油工程文集 2015(02)
    • [5].聚合物驱不同阶段低效井的确定及治理分析[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9(01)
    • [6].聚合物驱跟踪调整方法研究[J]. 化学工程师 2017(08)
    • [7].聚合物驱采出液的腐蚀原因探讨[J]. 腐蚀与防护 2010(01)
    • [8].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接替技术[J].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2009(09)
    • [9].大庆油田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油井含水率变化特征[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8(06)
    • [10].双河油田Ⅲ类油藏交联聚合物驱先导试验评价[J]. 石化技术 2020(05)
    • [11].聚合物驱提升驱油效率的机理与效果分析[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20(09)
    • [12].聚合物驱后组合驱参数优化设计研究[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9(01)
    • [13].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分注措施效果分析[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9(05)
    • [14].一种基于盐水模型的聚合物驱高效模拟新方法[J].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8(03)
    • [15].油田聚合物驱粘损影响因素分析及治理对策[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6(23)
    • [16].二次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J].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15(01)
    • [17].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早期聚合物驱动态预测研究[J]. 断块油气田 2012(02)
    • [18].面积劈分——叠加法预测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2(05)
    • [19].聚合物驱经济评价完善调研[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1(03)
    • [20].聚合物驱后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J].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010(02)
    • [21].聚合物驱分层注入技术的开发与应用[J]. 中国石油和化工 2009(09)
    • [22].聚合物驱后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分析[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8(05)
    • [23].孤岛油田聚合物驱后剩余油挖潜技术研究[J]. 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 2008(03)
    • [24].污水聚合物驱地面配注工艺技术[J].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08(09)
    • [25].港西A区污水聚合物驱试验方案研究与应用[J]. 西部探矿工程 2014(10)
    • [26].活性聚合物驱参数优化设计研究[J].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08(11)
    • [27].港东油田污水聚合物驱规模推广工艺适应性分析[J]. 化工管理 2015(35)
    • [28].交联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机理调研[J]. 化工管理 2014(06)
    • [29].一种快速求解交联聚合物驱数学模型的方法[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6)
    • [30].冲洗液在聚合物驱油田固井中的应用研究[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3(09)

    标签:;  ;  ;  ;  ;  

    聚合物驱后剩余油识别方法及其分布规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