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国志》的文献和语法研究

《华阳国志》的文献和语法研究

论文摘要

东晋常璩所著《华阳国志》,记载了从上古传说时代至成汉时期(东晋永和三年)西南地区的历史沿革、历史人物、地理面貌及方物风俗等多方面内容,保留了大量翔实、可靠的记录。东晋正处在汉语发展史上剧烈变化的时期。词汇、语法都发生了大量的新旧交替现象,许多近代汉语甚至现代汉语的词汇、语法现象,都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目前,研究者们对六朝时期口语化程度较高的文献已多有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对其他材料则着力不多。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对材料全面性、立体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华阳国志》这样的口语化程度较低、但也保留了许多中古词汇和语法特点的六朝文献进行专门探讨,也是汉语史研究的题中之义。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华阳国志》的版本源流、标点校勘、词汇训诂以及语法进行全面的研究。各章节提要如下:上编文献研究,共4章。第一章绪论,梳理了前人研究成果,并提出本文研究的问题及方法。第二章讨论了常璩的生平著述和《华阳国志》的版本源流。首先,对存在较大争议的常璩著述情况,如常璩是否著有《蜀平记》、《蜀汉伪官故事》;《汉之书》与《蜀李书》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考证。其二,探讨《华阳国志》的成书情况及版本流传,获得了较为清晰的版本流传脉络,并对一些争论较大的问题:如《华阳国志》的卷数问题,张佳胤刻本是否缺卷十上、中两部分的问题,钱谷手钞本的卷数问题,徐惟起钞本的性质问题等等,均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第三章采用逐条分析考证的方法,对前人研究《华阳国志》的校勘和标点存在疏漏的部分,进行了研究和改正。第四章译注商补,主要针对前人研究尤其是《华阳国志译注》在词汇训诂方面的成果,将语言研究与史实、职官、谶纬、民俗等的考证结合起来,对前人研究成果中存在问题和分歧之处,进行了逐条深入考证,补其漏,纠其谬,显其真。下编语法研究,共4章。第五章《华阳国志》的量词,从量词的使用结构、称量对象、出现频率、虚化程度等角度,对《华阳国志》中的名量词和动量词进行了穷尽性的描写和分析,并与同时期量词的普遍使用情况进行了共时比较。第六章判断句。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华阳国志》的判断句发展较当时实际语言情况滞后颇多,仍以无系词的“……者,……也”,结构及其变体为主,在使用系词的判断句中,“为”的使用频率也大大高于“是”字;另外,六朝时期较为特殊的“是也”判断句在《华阳国志》中有不少用例,表现出其过渡阶段的性质。第七章被动句。《华阳国志》的被动句使用情况与被动句的历史发展趋势基本一致:“为+施事+所+动词”是最常用的句式,形式也较为丰富;“见”字被动句出现的频率仅次于“为+施事+所+动词”句式,保持了汉代以来的发展情况;“被”字被动句出现频率虽低于魏晋时期的平均水平,但其形式多样,反映出“被”字句在这一时期的迅速发展及其发展潜力;上古汉语中常用的“於”字被动句和不带“所”的“为”字被动句,使用频率则相当低,已趋于衰亡。第八章对动补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分动结式、动趋式分别进行讨论。《华阳国志》的动趋式尚未出现,趋向动词用在另一动词后通常构成连动结构;动结式中,使成式指受补语已有一定频率的使用,但各补语发展不平衡,指施补语和指动补语中的动相补语尚未出现,程度补语和状态补语已经产生且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华阳国志》处在中古汉语的初期,这一时期汉语面貌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过去上古汉语的特色大量衰亡、消失,新的语言现象层出不穷。尽管《华阳国志》的语言存古性较强,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语言发展的情况。通过对《华阳国志》语言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带有中古时期特色的语言现象,而一些尚未出现的语言现象,则能看到其发展的轨迹。这都将有利于全面、立体地掌握汉语史发展的基本情况和规律。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上编:《华阳国志》文献研究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人研究成果综述
  • 1.1.1. 20世纪以前研究《华阳国志》的成果
  • 1.1.2. 20世纪初至1979年研究《华阳国志》的成果
  • 1.1.3.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研究成果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范围和方法
  • 第二章 《华阳国志》版本研究
  • 2.1. 常璩生平及著述情况
  • 2.1.1. 常璩生平
  • 2.1.2. 常璩著作情况
  • 2.2. 《华阳国志》的成书(兼论《华阳国志》的性质)
  • 2.2.1. 《华阳国志》的写作动机
  • 2.2.2. 《华阳国志》的成书经过及参考资料
  • 2.2.3. 《华阳国志》的性质
  • 2.3. 《华阳国志》的版本
  • 2.3.1. 宋以前的流传情况
  • 2.3.2. 宋代刻本
  • 2.3.3. 明代刻本和钞本
  • 2.3.3.1. 明刻本
  • 2.3.3.2. 明钞本
  • 2.3.4. 清代刻本和钞本
  • 2.3.4.1. 清刻本
  • 2.3.4.2. 清钞本
  • 2.3.5. 近现代版本
  • 第三章 《华阳国志》标点校勘
  • 第四章 《华阳国志》译注商补
  • 下编 《华阳国志》语法研究
  • 第五章 《华阳国志》的量词
  • 5.1 名量词
  • 5.1.1 陪伴词
  • 5.1.2 陪伴·称量词
  • 5.1.3 称量词
  • 5.1.4 小结
  • 5.2 动量词
  • 5.2.1 专用的动量词
  • 5.2.2 借用的动量词
  • 5.2.3 小结
  • 第六章 《华阳国志》的判断句
  • 6.1 无系词的判断句
  • 6.1.1 主语+谓语+也
  • 6.1.2 主语+者,谓语+也
  • 6.1.3 主语,谓语+者也
  • 6.1.4 主语+者,谓语
  • 6.1.5 主语+谓语
  • 6.1.6 谓语+也
  • 6.1.7 小结
  • 6.2 有系词的判断句
  • 6.2.1 "惟"充当系词
  • 6.2.2 "为"充当系词
  • 6.2.3 "是"充当系词
  • 6.2.4 特殊的判断句式(主语+谓语+是+也)
  • 6.3 小结
  • 第七章 《华阳国志》的被动句
  • 7.1 以"为"为标记的被动句
  • 7.2 以"於"为标记的被动句
  • 7.3 以"见"为标记的被动句
  • 7.3.1 见+动词
  • 7.3.2 见+动词+於+施事
  • 7.4 以"被"为标记的被动句
  • 7.4.1 被+动词
  • 7.4.2 被+施事+动词
  • 7.4.3 被+动词+宾语
  • 7.4.4 被+动词+补语
  • 7.5 以"为……所"为标记的被动句
  • 7.5.1 为+施事+所+动词
  • 7.5.2 为+所+动词
  • 7.6 无形式标记的被动句
  • 7.6.1 主语+动词+宾语(施事)
  • 7.6.2 主语+动词+宾语(直接宾语)
  • 7.6.3 主语+动词+补语
  • 7.6.4 主语+动词
  • 7.7 小结
  • 第八章 《华阳国志》的动补结构
  • 8.1 汉语动补结构研究综述
  • 8.1.1 动补结构的定义
  • 8.1.2 动补结构产生的时代
  • 8.1.3 《华阳国志》动补结构的研究意义及分类
  • 8.2 《华阳国志》的动结式
  • 8.2.1 关于动结式的产生时代的研究综述
  • 8.2.2 《华阳国志》动结式的界定和分类
  • 8.2.3 动结式指受补语结构的特点
  • 8.2.4 动结式指动补语结构的特点
  • 8.2.4.1 《华阳国志》指动补语的分类
  • 8.2.4.2 动相补语的特点
  • 8.2.4.3 状态补语的特点
  • 8.2.4.4 程度补语的特点
  • 8.2.4.5 小结
  • 8.3 《华阳国志》的动趋式
  • 8.3.1 关于动趋式的产生问题的研究情况综述
  • 8.3.2 《华阳国志》中的“V+Vd”结构研究
  • 8.3.3 小结
  • 8.4 总结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华阳国志译注》“原文”移录失误例析[J]. 文教资料 2013(33)
    • [2].《华阳国志译注》误释示例[J]. 文教资料 2013(08)
    • [3].《华阳国志译注》重言词注释译文指瑕[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4)
    • [4].汉代刻石欣赏与技法讲解(十九)(连载·19)[J]. 青少年书法 2020(19)
    • [5].《华阳国志》的人称代词研究[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1(04)
    • [6].跨越千年的移民故事[J]. 人民周刊 2018(21)
    • [7].从《华阳国志》看汉代蜀地复仇之风[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04)
    • [8].《华阳国志》中的音乐史料研究[J]. 音乐探索 2020(03)
    • [9].火井高焰壮西蜀[J]. 文史杂志 2018(03)
    • [10].沿河茶:再续千年[J]. 农产品市场 2020(09)
    • [11].茶、瓷、丝三位一体——华夏帝国的器物贸易[J]. 普洱 2008(05)
    • [12].孙和平(二首)[J]. 文史杂志 2018(05)
    • [13].四川犍为的特色茶叶[J]. 茶世界 2016(07)
    • [14].《华阳国志》未详述的古蜀先贤[J]. 文史杂志 2014(06)
    • [15].巴人的故乡[J]. 雪莲 2019(05)
    • [16].诗画永昌(之二)[J]. 保山学院学报 2014(02)
    • [17].古人饮茶与“击鞠”的休闲[J]. 中国工会财会 2011(12)
    • [18].《华阳国志》略谈[J].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9(04)
    • [19].普洱茶文献解读[J]. 普洱 2014(01)
    • [20].老重庆服装趣话[J]. 公民导刊 2015(05)
    • [21].《华阳国志》两处“茶事”并非特指周代[J]. 中国茶叶 2015(09)
    • [22].联记锦里[J].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下半月) 2008(08)
    • [23].地名拾趣[J]. 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 2010(01)
    • [24].《华阳国志》记载两处茶事并非特指周代[J]. 茶博览 2015(12)
    • [25].安澜桥[J]. 西部交通科技 2013(09)
    • [26].汉武帝开发西南夷与“南方丝绸之路”[J]. 中华文化论坛 2008(S2)
    • [27].香辣不离口,清咽不离身[J].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2(12)
    • [28].古蜀国有“成都、新都、广都”这“三都”吗?[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 [29].苍溪茶:孝庄皇后的专用饮品[J]. 中国茶叶 2016(04)
    • [30].谁是真正的茶王?[J]. 金桥 2014(05)

    标签:;  ;  ;  ;  ;  ;  

    《华阳国志》的文献和语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