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面临着最大的挑战,这就需要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自2001年起,我国进行了最大范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但是,直至今日,升学的压力依然存在,学生学习的形式依然主要是静听、静坐、静观、静思,社会、学校评价方式仍然主要是学生的语言与数理逻辑智能方面,对学生的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等方面缺少必要的关注,学生难以获得全面的发展,其表现力、创造力难以得到发挥。基于以上的考虑,本文探讨了表现性学习,分析了表现性学习的内涵、特点和意义,探索了其理论基础,即“做中学”、多元智能理论、需要层次理论以及成功智力理论,构建了表现性学习的实施过程,总结了其具体的教学策略,最后以某大学的一个班级为实践对象,组织了一次表现性学习活动,探索了这一学习方式具体实施的可行性。表现性学习是指表现主体通过在操作或做的情境中,选择最合适的表现方式,来表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即时个性特征和心理状况,从而获取知识技能、培养情感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一种学习方式。这里的“表现”有两层含义,即“动手操作”的情景与“表现、表达”的方式、途径,它强调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即“做中学”,并且在学的过程中充分释放、表现自己,将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充分地表现出来,“学以致用”、“学以致表”。表现性学习从表现的形式来划分,可以分为言语型表现性学习与非言语型表现性学习,从其发生的情境真实性程度来看,可以分为真实性表现性学习与模拟性表现性学习。表现性学习具有主体性、主题性、过程性、交往性和实践性的特征表现性学习的过程包括确定主题、制定方案、先期准备、具体实施、评价与总结、反思几个阶段。基于以上理论框架的建构,以及表现性学习实施过程的探讨,本文对某市小学、中学、大学进行了表现性学习的现状调查分析,并以该调查报告的反馈结果为基础,在某大学的一个班级进行了表现性学习的实践探索,以进一步验证表现性学习的理论、实施过程的可操作性。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教育改革呼唤表现性学习[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0(02)
- [2].教师是表现的支持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谈表现性学习[J]. 江苏教育研究 2020(16)
- [3].“有效热”中的冷思考——在表现性学习中体验有效教学[J]. 成功(教育) 2008(07)
- [4].论表现性学习与评价一体化的课程设计[J]. 课程教学研究 2016(10)
- [5].运用表现性学习理念设计化学实验“探究性学习链”[J]. 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 2014(03)
- [6].“表现性学习”指引下的语文教学——以《雨铃铛》一课为例[J].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