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分类体系论文-左秀玲,苏奋振,赵焕庭,方月,杨娟

地貌分类体系论文-左秀玲,苏奋振,赵焕庭,方月,杨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貌分类体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遥感,高分辨率,珊瑚礁,地貌

地貌分类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左秀玲,苏奋振,赵焕庭,方月,杨娟[1](2018)在《南海珊瑚礁高分辨率遥感地貌分类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珊瑚礁遥感地貌分类体系在珊瑚礁遥感地貌制图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珊瑚礁遥感地貌分类体系仍存在构建标准不统一、部分重要地貌类型不突出以及涵盖地貌类型不完备等问题,影响了珊瑚礁遥感地貌制图应用于珊瑚礁科学和管理。本文采用中国南海46个珊瑚礁(环礁、台礁)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WorldView-2、Quickbird),并结合西沙群岛15个岛礁的地貌实地调查数据进行南海高分辨率遥感地貌分类体系的构建研究。以各地貌类型所处礁体位置、动力特征、出露程度和沉积类型为划分标准,将相似尺度和重要性相当的地貌类型归为同等级别,共构建了3级19类南海珊瑚礁遥感地貌分类体系。该分类体系划分标准统一、地貌类型数量最多且完备,新命名了内礁坪生物稀疏带、内礁坪生物丛生带,补充了水下礁脊、潮间带浅滩、浅水礁塘等地貌类型,便于直观理解和推断不同尺度的海洋生态相互作用及重要性。同时,其多等级多尺度性适用于分辨率由低到高的南海珊瑚礁遥感地貌制图,有助于珊瑚礁态势演变分析、管理和保护,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作出应有的贡献。(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进展》期刊2018年11期)

李喜安,骆建文,刘振山,王帅帅[2](2016)在《黄土地貌分类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地貌是地貌学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它在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学科中具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因此很早就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然而,由于黄土地貌的分布、形态及成因的复杂性,至今仍没有一套系统、全面而又不失实用性的分类系统。目前许多地貌类型的分类与命名缺乏统一的定义与具体释义,因而造成了大量概念混淆、错用误用的现象。本文在对黄土地貌研究历史和黄土地貌成因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野外调查资料,按照成因和形态相结合,兼顾地貌分类的全面性、系统性、实用性原则,尝试建立了一套新的黄土地貌分类系统。黄土地貌成因包括新生代构造运动(内营力)、岩土性质、外营力、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新的分类系统不仅补充了旧的分类中所缺少的地貌类型,而且对以往容易混淆的黄土地貌概念赋予了特定的内涵,最终将黄土地貌划分为黄土侵蚀-构造堆积地貌、黄土现代构造(变形)地貌、黄土湿陷地貌、黄土侵蚀地貌4大类。并对这4类黄土地貌类型进行了简单介绍。新的分类系统既考虑了黄土地貌分类的全面性、系统性,也兼顾了实际科研和生产工作的需要,因此更具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2016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10-13)

师庆东,王智,贺龙梅,师庆叁,阿斯姆古丽·阿纳耶提[3](2014)在《基于气候、地貌、生态系统的景观分类体系——以新疆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景观分类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既是景观结构与功能研究的基础,又是景观规划、管理等应用研究的前提条件,目前尚没有具有适普性的景观分类体系。提出了景观生态学的一种发生学分类方法,即景观带——基于气候的一级指标(温度带,反映纬度地带性)、景观区——基于干旱指数的二级指标(干湿区,反映经度地带性)、景观类——基于垂直地貌的叁级指标(山地和平原,反映垂直地带性)、景观型——基于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的四级指标(反映自然生态系统特征和人类活动)的四级景观分类体系。并利用该体系对新疆地区进行了景观分类,将新疆地区划分为3个景观带、4个景观区、2个景观类、11个景观型。该分类体系与地理景观学派除在自然景观分类系统不同之外,将人工景观指标引入了景观发生学分类。为研究景观分类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这种分类方法对新疆地区景观的成因、景观演变规律、景观恢复与修复标准等提供了背景参考。(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4年12期)

李四海,李艳雯,樊妙,邢喆,张艳杰[4](2013)在《基于海底地貌分类的海底地名通名分类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底地名通名的分类与命名是地名命名研究的重要内容,而海底地名通名实际上是海底地貌类型的名称。在总结国内外已有陆地和海洋地貌分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地貌分类的海底地名通名分类体系。(本文来源于《海洋通报》期刊2013年02期)

程维明,周成虎,李炳元,申元村,张百平[5](2011)在《中国数字地貌分层分类体系的结构和内容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This paper presents the structure and contents of a standardized layered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digital geomorphology for China.This digital classification method combines landforms characteristics of morphology with genesis.A total of 15 categories of exogenic and endogenic forces are divided into two broad categories:morpho-genetic and morpho-structural landforms.Polygon patches are used to manage the morpho-genetic types,and solitary points,lines and polygons are used to manage the morpho-structural types.The classification method of digital morpho-genetic types can be divided into seven layers,i.e.basic morphology and altitude,genesis,sub-genesis,morphology,micro-morphology,slope and aspect,material and lithology.The method proposes combinations of matrix forms based on layered indicators.The attributes of every landform types are obtained from all or some of the seven layers.For the 15 forces categories,some classification indicators and calculation methods are presented for the basic morphology,the morphologic and sub-morphologic landforms of the morpho-genetic types.The solitary polygon,linear and point types of morpho-structural landforms are presented respectively.The layered classification method can meet the demands of scale-span geomorphologic mapping for the national primary scales from 1:500,000 to 1:1,000,000.The layers serve as classification indicators,and therefore can be added and reduced according to mapping demands,providing flexible expandability.(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期刊2011年05期)

周成虎,程维明,钱金凯,李炳元,张百平[6](2009)在《中国陆地1∶100万数字地貌分类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貌分类体系是地貌图研制的关键之一,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地貌及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借鉴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1∶100万地貌图制图规范,基于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和计算机自动制图等技术条件,归纳总结了数字地貌分类过程中应遵循的几大原则,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了数字地貌分类的各种指标:包括形态、成因、物质组成和年龄等,提出了中国陆地1∶100万数字地貌叁等六级七层的数值分类方法,扩展了以多边形图斑反映形态成因类型,以点、线、面图斑共同反映形态结构类型的数字地貌数据组织方式,并详细划分了各成因类型的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地貌类型。中国1∶100万数字地貌分类体系的研究,为遥感等多源数据的陆地地貌解析和制图提供了规范,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貌图集》的编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全国大、中比例尺地貌图的分类和编制研究提供了借鉴。(本文来源于《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柴慧霞,程维明,乔玉良[7](2006)在《中国“数字黄土地貌”分类体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地貌属中国典型地貌之一,其分类体系是制图的基础。过去各种黄土地貌分类研究方案由于标准不统一,在实际应用中没有形成公认的地貌分类系统。本文将形态和成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采用分层分级方法,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并提出适用于遥感影像数据(Landsat TM和ETM)的1:100万黄土地貌分类体系,拟定出相应的编码体系,建立了典型地貌的遥感图谱。该研究为利用中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编制中国1:100万黄土地貌类型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分类方案可充分反映黄土地貌的特征,也能与全国数字地貌分类方案保持一致,同时该分层分级分类方案可满足地貌类型的扩充性。(本文来源于《地球信息科学》期刊2006年02期)

地貌分类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黄土地貌是地貌学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它在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学科中具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因此很早就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然而,由于黄土地貌的分布、形态及成因的复杂性,至今仍没有一套系统、全面而又不失实用性的分类系统。目前许多地貌类型的分类与命名缺乏统一的定义与具体释义,因而造成了大量概念混淆、错用误用的现象。本文在对黄土地貌研究历史和黄土地貌成因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野外调查资料,按照成因和形态相结合,兼顾地貌分类的全面性、系统性、实用性原则,尝试建立了一套新的黄土地貌分类系统。黄土地貌成因包括新生代构造运动(内营力)、岩土性质、外营力、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新的分类系统不仅补充了旧的分类中所缺少的地貌类型,而且对以往容易混淆的黄土地貌概念赋予了特定的内涵,最终将黄土地貌划分为黄土侵蚀-构造堆积地貌、黄土现代构造(变形)地貌、黄土湿陷地貌、黄土侵蚀地貌4大类。并对这4类黄土地貌类型进行了简单介绍。新的分类系统既考虑了黄土地貌分类的全面性、系统性,也兼顾了实际科研和生产工作的需要,因此更具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貌分类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1].左秀玲,苏奋振,赵焕庭,方月,杨娟.南海珊瑚礁高分辨率遥感地貌分类体系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8

[2].李喜安,骆建文,刘振山,王帅帅.黄土地貌分类体系研究[C].2016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

[3].师庆东,王智,贺龙梅,师庆叁,阿斯姆古丽·阿纳耶提.基于气候、地貌、生态系统的景观分类体系——以新疆地区为例[J].生态学报.2014

[4].李四海,李艳雯,樊妙,邢喆,张艳杰.基于海底地貌分类的海底地名通名分类体系研究[J].海洋通报.2013

[5].程维明,周成虎,李炳元,申元村,张百平.中国数字地貌分层分类体系的结构和内容研究(英文)[J].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2011

[6].周成虎,程维明,钱金凯,李炳元,张百平.中国陆地1∶100万数字地貌分类体系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9

[7].柴慧霞,程维明,乔玉良.中国“数字黄土地貌”分类体系探讨[J].地球信息科学.2006

标签:;  ;  ;  ;  

地貌分类体系论文-左秀玲,苏奋振,赵焕庭,方月,杨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