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作家阮大成

剧作家阮大成

一、作为戏剧家的阮大铖(论文文献综述)

庄振富[1](2021)在《奇情俗趣:《陶庵梦忆》与张岱的艺术世界》文中认为《陶庵梦忆》是晚明文人张岱的小品文集,记录了张岱前半生的繁华靡丽。而构筑其繁华靡丽之前半生的,恰是张岱多趣的艺术生活。张岱出生于江南高门世族,颇事豪华,兴趣广泛,尤其多痴:痴于诗琴书画,痴于花鸟橘茶,痴于鲜衣美食,痴于华灯骏马。在张岱的朋友圈当中,亦多奇士艺人、疵侠癖客,他们或擅书画,或精梨园,或专茶道,或通音律,皆有一技之长。本文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试图还原张岱与这些奇士艺人、疵侠癖客交往的历史语境,进而构建出一个晚明文人的艺术世界,并对其艺术世界的特点作出归纳。从论文框架上看,绪论、正文和结语是构成整篇论文的三个部分,而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三大块来论述:第一章分析张岱艺术世界的形成背景,认为张岱深受其祖辈崇尚文艺风气的影响,从小生长于艺术氛围浓厚的文化语境之中,拥有与其他晚明文人一样的审美趣味,由此形成雅俗互动的艺术世界。第二、三章分别从人与物的角度论述张岱和他的艺术物品,指出张岱在其艺术世界中所扮演的各类角色,如艺术赞助商、艺术创作者和艺术鉴赏家等;指出书画、香茗、古琴等艺术物品对于张岱的影响,认为艺术物品将张岱的社会关系网络串联了起来,从而形成艺术世界。第四章将张岱艺术世界的特点归结为“奇情俗趣”,认为张岱游于文人艺术与庶民艺术之间,显示了广泛的艺术爱好,其艺术世界则体现出奇雅之趣和世俗之乐的特点。简言之,《陶庵梦忆》是张岱艺术世界的缩影,“奇情俗趣”则是它的鲜明特征。

刘叙武[2](2021)在《论阮大铖传奇经纬交织式结构》文中提出阮大铖传奇《春灯谜》《牟尼合》《双金榜》《燕子笺》采用了相似结构:设置两条情节经线,一为主、一为副,在人物之间安排纬线以牵动两条经线,将副线的收束设为主线收束的前置条件,全剧构成经纬交织式结构。以这一结构为基础,剧情在两条情节经线之间穿插往返,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全剧排场悲喜交加、冷热相济。阮大铖传奇充分汲取了前代戏文结构艺术精华,又有创新发展,达到了中国古典戏曲结构艺术最高水平。"石巢四种曲"属于"佳构剧",虽有作者的寄托,但不宜进行"索隐式"解读。

韦珊珊[3](2020)在《计成园林美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计成(1582-1642)是明末造园家、画家、文人。早年从事绘画,游历燕楚,中年以后开始建造园林,前后筑有东弟园、寤园和影园等。年近五十综一生所学,撰写出我国最早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造园专着《园冶》,将造园之术上升至造园之道,终结了“园有异宜,无成法”的历史,为中国园林艺术的营造提供了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经典文本。《园冶》全书采用骈文体结合散文体的写作方法,确立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审美理想及实现这种理想的“因借体宜”方法论。计成工诗善画的素养与园林艺术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使得该书所体现的园林美学思想成为我国园林美学特别是文人写意园林美学的经典之作,散发着一种普遍存在、跨越时空的园林美学精神,其隽永的内涵历久弥新。本文围绕计成《园冶》深入研究,做出梳理与探讨,以阐明计成的园林美学思想。导论部分综合介绍了与计成《园冶》美学相关的研究现状及其研究意义,并说明了论文展开所遵循的基本思路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总括介绍计成与《园冶》。通过计成的三个身份:画家、文人、造园家和《园冶》书名更替、被禁疑云、流通细节及与日本造园书籍《作庭记》之比较来描摹出计成其人与《园冶》奇书的全貌,并结合其所处时代背景探寻其工诗善画素养对园林审美旨趣形成的影响,从整体上对计成和《园冶》形成认知,为下文造园艺术研究作铺垫。第二章通过对计成园林审美理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爬梳,阐明文人写意园林的审美特点和自然观念,同时这种与自然亲和的审美理想还伴有三重审美功能。“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揭示了主观能动“人作”与自然“天开”的辩证关系,明显受到传统哲学—美学“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并且带有与自然亲和的倾向,这些都成为了计成园林美学自然观念的渊薮。而贯穿于《园冶》全书的生态警语,反应出计成妙法自然的造园理想和生态伦理智慧。作为在明代艺术发展至顶峰的文人写意园林,或多或少影响了域内皇家园林和宗教园林,三者无论是意境的构造还是对自然的态度都趋向一致。与此同时,遥远的英国正经历着如晚明心学勃兴的时期,经验主义哲学成为其社会主流思潮,古典的束缚开始被感性经验逐渐替代,被几何布局占具的园林,半个世纪后被一种模仿中国文人园的“英华园林”所突围。而脱胎于中国园林的日本庭院艺术发展到江户早期(相当于我国明末清初)已形成了同江南文人写意园林迥异的园林审美观念。在与以上四种“他者”简略比较后,计成造园审美理想的独特性愈发显现。而《园冶》中所呈现的这种审美理想还伴有感官陶醉、抚慰心灵、畅神寄情等三重审美功能。第三章以计成“意在笔先,拟入画中”的意境追求为主题,首先从意象与意境、情景交融两个方面考察意境的产生。再以园、诗、画三者意境营造的形式层面与内容层面的趋同性揭示计成园林意境取法诗画的艺术理路。形式层面上,园林“布局”对标诗歌“对仗”,以求在视觉上形成错落有致的形式美感。假山“非常态”造型源自山水画论中的山势形态,以自然集萃之形达至行、望、居、游之林泉精义。内容层面上,园林建造要素以诗歌文字意象为准则,“园景”仿“诗情”,以求突破客观时空限制通往神思妙境。画家绘制山体力求“深远”之态,造园家理水渴求“不尽”之感,“山远水长”皆意使观照主体感知到时空的旷达性,于有限中见无限,谙熟于此的计成于园林实践中通过铺地、掇山等技法营造出外物观赏→主观情化→意境生发的园林意境品赏路径。第四章以“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借景法则为中心,考察计成的“贵因”观和借景理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营造园林的艺术目标,“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即是实现艺术目标的具体实践方法。从历史上的“贵因”观念和《园冶》体现出的巧于用“因”展开,联系现有园林实例,详细解读计成所提出的六大借景模式。第五章以计成所造三座园林实践中体现出的美学规范为逻辑线索考察计成造园实践与其美学观念的结合。他善于“因借”原有客观环境在园林中展现出“以小见大”、“蜿蜒曲折”、“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趣。东弟园、寤园建于《园冶》成书前,为计成提供理论储备的实践机遇,影园建造于《园冶》成书之后,可视作其园林美学理论指导造园实践的成功案例。计成不仅是园林美学的倡导者亦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本文尝试从美学、文化史角度切入晚明社会,通过同域内外其他园林和诗画艺术理论的比较研究,对《园冶》展现出的造园主旨、意境追求及其造园法则进行解读,梳理出其整体思路及各造园步骤间的内在美学逻辑,而这套园林美学逻辑迄今不失其先进性与成熟性,值得我们一再研究。

颜倩[4](2020)在《女性主义视域下欧阳予倩戏剧研究 ——以20世纪10-30年代代表剧作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在众多男性作家中,欧阳予倩是一个极其独特的存在。从20世纪初期春柳社到“五四”时期,他在话剧和京剧舞台上扮演了众多女性角色。这样的演剧经历导致他对女性的内心世界有着别样的体会,使得他对于女性总是拥有特殊的关怀。欧阳予倩现存的44部剧作中,以女性人物为主要角色的剧作就高达28部,创造了各式各样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表现出他对女性群体深切的人文关怀,对于女性独立的热切期望和积极关注。清末民初的红楼戏创作时期,代表作有《黛玉焚稿》《晴雯补裘》《馒头庵》。欧阳予倩关注到文学经典中女性的悲惨境遇,站在历史的层面上重新审视旧社会的封建制度,将文学史中“失语”的女性,放置于舞台中心地位,凸显封建旧制下女性遭遇的各类伦理困境。呈现出作者对于女性生存境遇的关注,对女性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愤怒。“五四”时期的他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创作了一系列广为流传的戏剧作品,代表作有《泼妇》《回家之后》《潘金莲》等。通过表现女性自我认知差异、重构女性道德观念等方式建构女性主体性。作者积极为女性发声,树立女性话语权威,呵斥男性强权与传统的伦理观念,将封建旧社会下畸形的婚姻制度暴露得一览无余。抗战时期的欧阳予倩将目光聚焦在巾帼英雄身上,代表作有《木兰从军》《梁红玉》《桃花扇》等。作者讴歌女性家国情怀,让笔下的女性挣脱男性凝视枷锁,颠覆社会传统性别期望,试图打破长期以来性别二元对立的局面,彰显出作者本人的现代女性观。欧阳予倩是中国话剧史中一位不可多得的具有女性关怀的剧作家。作品多以女性为中心,塑造了许许多多富有独立意识与反抗精神的女性人物形象,为广大妇女树立了榜样。剧本中处处呈现出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以一种全新的女性视角揭露社会问题。可以说,欧阳予倩剧作中对各类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较强的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对于社会与时代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国戏剧创作的艺术典范。

宋美琪[5](2020)在《中国古典戏曲中的喜剧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喜剧性作为一种审美范畴,主要但绝不单单隶属于喜剧,它广泛存在于各种类型的剧作当中,甚至不少悲剧作品中也有喜剧性的存在。在中国古典戏曲中,喜剧性更是普遍存在。本文分四章来讨论中国古典戏曲中的喜剧性问题。第一章聚焦于古典戏曲中关目设置的喜剧性,按照剧作题材,将古典戏曲分为婚恋剧、历史剧、公案剧、教化剧、度脱剧和豪侠剧六大类型,分别对不同类型剧作中关目设置的喜剧性进行概括和分析,尝试总结出喜剧性关目构建的常用手法。第二章着重分析古典戏曲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喜剧性,先以脚色行当分为雅趣的生、旦脚色和谐趣的净、末、丑脚色两类,分别进行举例论证;再从人物语言和动作方面,细致考察人物唱、念、做、打方面体现出的喜剧性,最后还论述了人物滑稽装扮带来的喜剧性。第三章则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阐述古典戏曲中喜剧性的具体表现。一为喜剧性的直接的表现:“闹热”与谐趣,并将闹热分为民俗闹热和情节闹热两大类进行探析。二为喜剧性的间接表现:荒诞与讽刺。由此可见,喜剧性的表现不止于外在,更体现在其内在之中。第四章分别从戏曲孕育形成期的喜剧性精神和与商业化的关系两个角度揭示戏曲中喜剧性广泛存在的原因。前者按照时间顺序,呈现仪式戏剧期、泛戏剧期的不同喜剧精神。后者从演出场所、创作主体和观众接受心理三方面,探讨戏曲作品中广泛出现喜剧性的原因。总之,论文立足于戏曲本体,尝试对不同类型剧作、不同脚色行当的喜剧性进行概括和总结,对戏曲关目设置和人物塑造中的唱、念、做、打的喜剧性进行分析,总结喜剧性关目构建的方式;并从源流、与商业化关系及观众接受心理等方面挖掘中国古典戏曲喜剧性产生的原因。此外,还加入了鬼戏喜剧性的研究,揭示出即使是死亡、鬼魂出现这样的悲伤、恐怖之事亦可与喜剧性相连,旨在展现古典戏曲中喜剧性存在的普遍性和强大生命力。

颜佳丽[6](2020)在《钱谦益戏曲批评理论研究》文中指出钱谦益一生交游众多,着述丰富,还藏有珍本古籍众多,目前学界对他诗歌、文学、藏书,甚至儒道思想方面获得的研究成果颇丰。然而,相较于其他,钱谦益的戏曲思想却并未得到充分的关注。因此,若能将钱谦益散落在文卷之中的戏曲批评思想整理出来加以分析,不仅能在一定意义上丰富现有的钱谦益研究,还能够对现有戏曲批评理论研究进行补充。首先,概述钱谦益的生平经历并整理他与同时代戏曲家的相关往来活动。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决定了他思想的形成基础,而他所处时期的戏曲发展背景和戏曲思想也影响着他对戏曲的总体关照。因此,要想厘清钱谦益与戏曲的关系就必须先对钱谦益的生平和相应戏曲时代背景进行充分的了解。其次,构建起钱谦益独特的戏曲批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戏曲起源说、戏曲创作论、戏曲功用论和对女性的关照四个方面。将钱谦益零散的戏曲思想整理出来,形成系统化地戏曲批评理论,为此后的钱谦益戏曲批评研究提供借鉴。再次,比较钱谦益戏曲思想和诗学思想。关于钱谦益诗学思想研究已经十分成熟,将其与钱谦益戏曲思想比较可以发现:他在诗学批评中强调的“灵心”、“世运”、“学问”于戏曲批评上仍有体现,但在批评态度上却存在极大的差异。最后,总结钱谦益戏曲批评的价值。钱谦益戏曲批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批评思想对现有戏曲批评理论的丰富和对戏曲史料的补充两个方面。

刘建华[7](2020)在《晚明女艺人的文人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把晚明女艺人文人圈当作一种现象来看待,必然要注意到这种现象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土壤。晚明是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社会全方位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城市文化的繁荣且由此形成的奢靡之风,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进而形成的纵欲主义思想,以及性灵思潮的推波助澜带来的个性意识的觉醒等,都是晚明社会变迁的重要表现,是打破晚明性别关系束缚、促进士女交游之风盛行的重要因素。晚明青楼女艺人的文人圈在这种时代条件和社会因素中兴起。女艺人与文人形成广泛的交往圈,在晚明不是个别情况,而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普遍现象。这种现象既包括作为群体的女艺人所形成的共同文人圈,也包括以某一具体女艺人为中心的文人圈,二者密切相关。晚明女艺人文人圈的形成,首先与这一时期青楼艺人数量众多密切相关。仅《亘史钞》中单独作传的晚明女艺人就有110余人,再加上《板桥杂记》《列朝诗集小传》《静志居诗话》《露书》《十美词纪》等文献的统计,整个晚明女艺人至少有200位之多。晚明女艺人的文人圈既包括作为晚明女艺人整体来说的文人圈,也包括以某一女艺人为中心的文人圈。前者仅据《潘之恒曲话》便可梳理出数十位文学家或艺术家,其中着名者如梁辰鱼、冯梦祯、王稚登、陈继儒、臧懋循、谭元春、汪道昆、屠隆、袁中道等,他们都是文坛或曲界的名流,而钱谦益则在当时被称为“风流教主”。就后者来说,当时的秦淮名妓几乎都形成了广泛的文人交往圈,从徐翩、朱无瑕、傅灵修到马湘兰、顾媚、董小婉、李香君、柳如是等无不例外。促成女艺人与当时文人广泛交流的时代因素,包括学艺经历中交往的授艺导师,狎昵风气而接触风流场的风流领袖,自行举会而形成以青楼为中心的女性社交,参加结社而展现文人社集中的女性风流,此外如演剧、造访、推介、偶遇等都是助益晚明士女情缘的方式。不同历史背景下女艺人及其文人圈具有不同的情境和不同的命运。选择徐翩和卞赛这两个个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够克服晚明女艺人文人圈整体考察的笼统性、表面性,不仅能够把握晚明女艺人文人圈的具体状貌,还可以窥见晚明前期至晚明后期这一历时性女艺人文人圈以及士女交游、性别关系和情感特点、文学创作的先后变化。徐翩的才貌和影响力或许并不亚于后来的“秦淮八艳”,但在现有研究中并未获得足够的关注。徐翩的文人圈规模较大且又不失“高端”,可分为学艺之师、诗文之交和知己之遇三类。与她有密切交往的文人有谢陛、潘之恒、许性成、朱子坚、陆成叔、周天球、方嗣宗、屠隆、俞安期、顾懋弘、张萱、梅守箕、梅鼎祚、梅台祚、汪道昆、郁文周、张献翼、姚旅、程汉、周晖、祈羡仲、程子虚、何叔度、沈孟威、李汝默等,他们几乎都是当时文学艺术的顶尖代表人物,其中与知己汪道昆的交游在徐翩的一生中占据着重要的分量。通过对徐翩及其文人圈的个案考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徐翩研究的空白,发现了更多的“微人物”价值,进一步拓展了女艺人文人圈的研究。卞赛作为名倾天下的“秦淮八艳”之一,以其独特的气质才华吸引了众多文人名士。围绕卞赛形成的文人圈大多历经明末清初的动乱时局,无论是政治倾向还是心态变化,都要复杂得多,具有更加丰富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有限可考的吴梅村、钱谦益、吴继善、邹枢、万寿祺、金渐皋、周肇等都是其文人圈的主要人物。大诗人吴梅村是卞赛交往文人中最重要最特别的一位。他们的结合,同冒襄与董小宛、钱谦益与柳如是、侯方域与李香君等才子佳人组合一样却又不一样。卞赛的文人圈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包括了文坛泰斗和名流,如钱谦益、吴梅村;二是他们当中有多位复社作家,除钱谦益、吴伟业外,还有吴继善、万寿祺等;三是这些人物是卞赛的重点交往对象,并产生了深厚的情谊,使这些文人的情感世界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文学创作,如吴梅村;四是卞赛与他们的交往多留下了文学作品,都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卞赛及其文人圈产生了较为重要的文学影响,一对一的个别现象以对吴梅村文学的影响为代表,群体现象则主要表现为感怀凭吊卞赛诗文的大量创作以及对其墓地进行造访或修葺现象的突出。一种现象的出现必然产生一定的相应影响。晚明女艺人文人圈的形成既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也是一种文学文化现象,随之产生的影响涉及到多个领域。晚明女艺人的文人圈是男女交往、性别关系突破的体现,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女艺人生活边界、性别角色的特殊性,使她们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文人圈的影响,从而表现出才华横溢、众艺兼善,且能够与天下文士名流交游往来,进而在日常生活、价值观念和文学创作上体现出文人倾向。一是晚明女艺人及其文人圈对文人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在日常生活、情感体验以及创作视野和内容受到了明显的异性介入的影响;一是晚明文学凸显出独特的性别因素,女性文学也在此影响下大放异彩。性别因素是研究晚明文学和艺术不可回避和忽略的重要环节,可以说,性别因素已成为晚明文学的“晚明性”的重要成因。作为互动的双方,晚明文人与女艺人共同活跃在晚明文学场景之中,两性合奏,铸就了晚明文学风雅。晚明女艺人既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也作为女性这一性别角色的代表,为晚明文学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琳达[8](2019)在《阮大铖编剧艺术探究》文中研究说明阮大铖虽声名不佳,但其戏曲作品风靡一时,在明末清初的剧坛上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学界对于阮大铖戏曲作品的研究虽有,但涉及阮大铖的编剧艺术并不多,更缺乏对阮大铖编剧艺术全面完整的研究。本文通过对阮大铖戏曲作品细致深入的解读,试从人物论、情节结构论、创作观等方面来分析阮大铖的编剧艺术,总结阮大铖编剧艺术特色,并希望为当代编剧创作提供参考。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其一,探讨选题的研究意义;其二,梳理阮大铖编剧艺术的研究现状;其三,明确文章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阮大铖戏剧人物论。文章从主要人物设置,配角塑造和人物关系构建三个方面探讨了阮大铖戏曲作品的人物。文章分析了阮大铖四部作品的主要角色设置,如风流才子与“红白玫瑰”、穷苦书生与侠义大盗等,认为复杂鲜活的配角塑造、线索人物的前后照应、用配角营造喜剧效果、针对不同类型的戏剧构建不同的人物关系等,是阮大铖戏剧作品在人物设置上的特色。第三部分:阮大铖戏剧情节结构论。文章从情节设置要求、构建手法和情节结构安排技巧三个方面探讨了阮大铖的情节与结构艺术。文章认为阮大铖戏剧追求情节“新”、“奇”,擅长运用冤狱、角色性格等多种方式构建冲突,精准把控节奏,设计热闹的场景;同时不拘一格、因情设剧,情节曲折多变、善用伏笔,巧用道具串联结构等是阮大铖戏剧情节结构的主要特色。第四部分:阮大铖的戏剧创作观。文章从追求娱人效果的编剧目的、“易歌演”案头场上两擅其美的编剧意识和以虚写实的编剧手法剖析阮大铖的戏曲创作观。结语:总结阮大铖编剧艺术特色,给当代编剧创作提供参考。

伏涛,张丽红[9](2019)在《《牟尼合》中科举描写的教育意义》文中指出阮大铖"石巢四种"中均有对科举的思考,其中《牟尼合》对此思考更为到位。梁德祖堪称塾师的典型,他对学生要求严格,因材施教,把天资聪慧的佛赐培养成人成才。令狐夫妇是家长中的代表,令狐夫人是护短家长的典型。令狐公深明大义,他和令狐夫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他的教育、他的慧眼识珠以及对塾师的大力配合促进其子的成长。学生佛赐和张咬住均很顽皮但天赋不一,他们是精英教育与平民教育之代表。他们的成长启示施教者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因材施教。另外,学生家长与教师之关系也是该剧深入思考的问题,在私塾教育中教师吃住在学生家,这时学生家长与教师之间在教育上态度是否一致直接影响教育的结果。

钱成[10](2019)在《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与戏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法国着名学者布岱尔曾指出,“地理环境是最核心的历史知识,也是最深入的内层历史。”(1)对于文化地理而言,每一个地名,实际上都是一个文化符号,标志或隐含着某种地域文化特征。(2)家族文化与地域文化二者之间有着天然的重叠、生成和代表的关系,地域文化必然成为家族文学与艺术研究的重要维度。基于此,研究家族文学和艺术,就不可能绕开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必须要立足于一定时空背景下的地域人文环境中。与明清时期经史、诗文、小说、书画、园林等文艺形态发展相一致,明清戏曲文化的地域性、家族性特征的鲜明度和覆盖面,均远较前代突出。因此,地域文化视阈下群体性曲家的研究,被视为新时期的学术增长点。而从地域性的视野背景中去分析、研究明清时期地域文化,特别是戏曲文化,就必然要以本土文化家族为分析对象,分析其相关戏曲文化活动和文化传承,在此基础上,全面总结地域性文化史、戏曲史的形成与流变。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学术文化与大族盛门不可分离。”(3)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文化家族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重要创造者之一,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大多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积淀深厚。同时,家族文化与该家族所在地域的区域文化存在着共生共荣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关系。近年来,在探究区域文化和文学的盛衰嬗递的规律时,许多学者把研究的目光聚焦于该地域的文化家族。因此,关于地域文化和家族文学与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已成为学术界公认新的学术生长点。与此同时,在地域性戏曲文化研究方面,学术界对以诸如北京、苏州、南京、扬州等为对象的地域戏曲史研究,取得了蔚为大观的学术成果,推动了区域性戏曲活动研究的发展和深化。“海陵地区”有着人文蔚焕的历史,其上善若水、兼容并蓄、厚文重教、经世致用、安泰祥和、崇儒尚实的地域文化特征,在苏中地域乃至江淮文化板块、江苏地域文化,以及目前学术界正全力打造的江南文化体系中特色鲜明。自明中期迄于近代,“海陵地区”的戏曲创作、批评与表演始终保持相当的活跃程度,成果丰硕。众所周知,世家望族的兴衰存废,其得以维系的命脉,正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种因素的共同结果,其中地域性文化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一方人铸就一方文。一个地域的区域文化还与该地的文化家族具有先天的同构关系。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中,往往有着延续数代的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纵观明嘉靖以来的“海陵地区”,先后涌现了总数超过二十,从明中后期一直延续至民国,有着浓郁、鲜明戏曲文化特征的文化家族。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的戏曲活动,主要分布于明中后期、清前期、清中期和清末期四个阶段,参与家族可分为地方望族、艺文世家和演艺家族三种类型。其中,最具有明清时代特色和“海陵地域”文化特色的家族戏曲活动,是清前期和中期该地区文化世家中家族文人所进行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影响巨大的戏曲活动。这些家族文人极为重视本家族的艺术文化建设,除热衷于诗文、经史、书画、园林等文化形态外,还致力于戏曲创作、戏曲表演和戏曲批评。特别是在明末清初,因多种因素的促成,他们所置办的戏曲表演团体(家班、家乐),其规模、数量和表演水平在同时期的全国范围内首屈一指。因对戏曲有着执着的爱好,这些家族文人在戏曲文本创作、理论批评、曲本刊刻、班社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卓有建树。纵观明清海陵文化家族形式多样、成果各异、影响巨大的戏曲文化活动,可见家族文化和戏曲繁盛的发展轨迹,是“海陵地区”地理优势、文化精神驱动力与时代机运共同影响的结果,是地域文化史、家族史和戏曲史上的一种特殊的存在,也诠释了地理元素与家族文化、戏剧审美三者之间协调共存、互相催生、共同繁荣的关系。因此,本文以明嘉靖朝至清宣统朝为时间截取点,以地处长江以北,扬州以东、南通以西、盐城以南的“海陵地区”为空间对象,以阐明什么是“海陵文化圈”与“家族文化”作为研究背景,以该地域内文化家族与戏曲的关系为切入点,以家族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为分析重点,以点带面,重点突出,在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在文化学、人类学、历史学、戏剧学等学科理论指导下,全面深入考察分析明清“海陵地区”具有家族性质,包括戏曲创作与改编、戏曲演出、戏曲批评和戏曲文献刊藏、戏曲教育以及通过戏曲实现的交游等在内的各类戏曲活动,归纳本地区家族戏曲活动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对“海陵地区”文化家族所取得的戏曲文化成就在明清戏曲史和地域文化史的地位给予恰当评价。同时,本文立足于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与戏曲关系的探讨,论述本地区文化家族的类型、所处时代和地域分布,重点分析其与戏曲的关系;同时选取明清“海陵地区”多个文化家族为个案分析对象,根据现存家谱、家族文人诗文作品和家族文人进行的戏曲创作和改编,家班表演和指导,剧作观演和评阅,曲本刊刻与收藏等戏曲活动。在行文过程中,从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的戏曲创作活动及特点、戏曲表演活动及特点、戏曲批评活动及特点三个角度,予以总结和提炼。同时,立足时代与地域背景,在横向、纵向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揭示本地区文化家族戏曲文化繁荣的独特原因所在。此外,本文还以明清戏曲史为经、以地域文化史为纬,概述“海陵文化家族”灿烂辉煌戏曲活动的深远影响。除理论层面的分析外,本文还在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戏曲活动的相关史料方面多有发现。如对于海陵文化家族中的宗周、宗臣、宗元鼎家族,陈完、陈尧家族,范增应、范驹、范日觐家族,季寓庸、季振宜、季式祖家族,宫伟镠、宫鸿历、宫敬轩、宫国苞家族,沈默、沈成垣家族,高凤翥、高岱瞻家族,李宗孔家族,徐观政和徐珠家族,陆舜和张幼学、张一侪、张符骧家族,徐信和徐鹤孙家族,夏兰、夏荃和夏嘉谷家族等相关文化家族的戏曲文化活动,前人基本从未提及,或尽管有所涉猎,却存在较多明显错误。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对学术界关于泰州俞氏、如皋冒氏、泰兴季氏等文人家班的部分谬误予以辨析;对泰州宫伟镠、泰州俞锦泉、泰州俞梅、泰州宫云翥、泰州宫敬轩、泰州宫国苞、泰州俞国鉴、泰州储梦熊、泰州李宸、泰州夏嘉谷、兴化沈鲸、海安张符骧、兴化顾麟瑞、如皋范驹、如皋徐珠等部分曲家等首次进行深入考证;对部分海陵家族文人如仲振奎、仲振履兄弟等佚失、新见剧作的考证,相关寄寓文人如丁耀亢、孔尚任、张蠡秋在本地区戏曲活动的考证,部分海陵家族文人因戏曲产生的重要交游活动等进行考证等。首次稽考出泰州宫氏、海安张氏、如皋范氏等多个前人未见之文人家班,特别是关于泰州宫氏家族文人剧作《海岳圆传奇》和海安徐氏家族文人剧作《遗臭政绩碑传奇》及作者徐信家世、生平,《秣陵秋传奇》作者徐鹤孙生平与其他着述,以及泰州沈默父子对“海陵本”《桃花扇》的刊刻评阅,泰州高氏家族“三世藏曲、校曲”等方面的相关考证,均为学界新见,有裨于明清戏曲史相关领域的研究。综上所言,就家族文化与文学史、地域文化史和戏曲史而言,本文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数点管窥之见:如提出对明清时期长江以北的“海陵地区”蔚为大观的文化家族,及其所取得家族文化成就应给予新评价;对该地区文化家族所主导、参与的为数甚多的各类戏曲活动,和所创造的辉煌的戏曲文化应给予新定位;对长期以来湮没无存的家族戏曲文化史料,特别是诸多的文人曲家、曲作和家班家乐,应视作戏曲史研究的新发现,对其价值给予新认识;对借助上述史料新发现,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力争对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戏曲文化活动进行新考证,对泰州和苏中地域文化、对江苏和江南文脉,对明清戏曲史等领域的研究作出新补充。本文主要内容分为绪论、主体和结语部分。绪论部分重点通过历史概念、地域空间和文化特征,从历史学、地理学、文化学、人类学及经济学等角度,对“海陵地区”地域空间的历史演变与地域文化的代表特征进行宏观论述,在此基础上,对本论文所提出的“海陵文化圈”进行内涵与外延的界定。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通过对明清海陵文化家族地域与时代分布、文化类型与特质进行分析后,明确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的戏曲文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文化家族主要的戏曲活动、戏曲对文化家族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家族戏曲文化传承之目的等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说明文化家族戏曲文化特征的成因与影响。第六章至第十三章,选取明清“海陵地区”迄今尚未见专着或专文考述的13个具有时代和地域代表性的文化家族作为个案分析对象,具体考证和论述这些文化家族在戏曲创作与改编、戏曲表演、戏曲理论、戏曲文献、戏曲教育等方面的贡献。具体分为八章,包括泰州宫氏家族、泰州俞氏家族、泰州沈氏家族、泰州仲氏家族、泰州高氏家族、兴化顾氏家族、海安徐氏家族、兴化宗氏家族、如皋陈氏家族、靖江朱氏家族、如皋徐氏家族、如皋范氏家族等13个有着绵延数代戏曲文化传承的海陵望族的个案研究,侧重于家族文人所进行的戏曲创作和改编、表演或指导、观演和评阅、刊刻与收藏等戏曲活动的深入分析,以期进一步拓宽明清“海陵地区”地域文化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加深学界对“海陵地区”文化家族在戏曲领域所作贡献的认知。综上所言,本文力求通过对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与戏曲文化多重关系的考证分析,详细说明本地区文化家族戏曲活动的继承性与发展性、表演性和欣赏性、实践性和理论性、商业性和自娱性、宗族性和祭祀性、学术性和通俗性等方面的相关特征,探究“海陵地区”地域文化对本地区家族和戏曲文化发展的熏陶,以及家族文化和戏曲文化发展对地域文化繁荣的双向促进作用。同时,通过文化家族与戏曲关系的多个拓展性专题研究,进一步说明“海陵地区”文化家族的戏曲文化特征,改变传统戏曲史研究只重江南曲艺世家的定势思维,也期补上长期以来研究苏中地域戏曲史只论扬州剧坛,而忽略泰州、南通地区之短板,适应了苏中地域文化圈和“江南文化板块”再构建、再认识的迫切需求,有助于当下对明清家族文化史和戏曲史、泰州和苏中地域文化史、江苏和江南文脉研究等领域的深入。

二、作为戏剧家的阮大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作为戏剧家的阮大铖(论文提纲范文)

(1)奇情俗趣:《陶庵梦忆》与张岱的艺术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关键词解析
        一、艺术世界
        二、奇情俗趣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主要论题
        一、研究现状
        二、主要论题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张岱艺术世界的形成背景
    第一节 家风遗泽
        一、张元忭:先世楷模
        二、张汝霖:名士气派
        三、张耀芳:声伎之乐
        四、张联芳:收藏嗜好
    第二节 艺术启蒙
        一、家蓄声伎
        二、师学古琴
        三、艺苑交游
    第三节 时代审美观念
        一、崇“奇”
        二、尚“俗”
        三、求“淡”
第二章 张岱:艺术世界的参与者
    第一节 作为艺术赞助商
        一、曲伎东家
        二、茶工雇主
    第二节 作为艺术创作者
        一、戏剧大师
        二、古琴高手
        三、茶艺识客
    第三节 作为艺术鉴赏家
        一、书画鉴藏
        二、戏剧评论
第三章 艺术品:张岱的日常用物
    第一节 书画
        一、书画作为礼物
        二、不朽图赞
    第二节 香茗
    第三节 古琴
第四章 张岱艺术世界的雅俗之辩
    第一节 文人艺术:奇雅之趣
    第二节 庶民艺术:世俗之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论阮大铖传奇经纬交织式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石巢四种曲”经纬交织式叙事结构
二、阮氏对前代戏文结构的继承发展
三、悲喜冷热相容并济的排场结构
四、对阮大铖传奇结构艺术的评价

(3)计成园林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计成与《园冶》
    第一节 计成其人
        一、画家计成
        二、文人计成
        三、造园家计成
    第二节 《园冶》其书
        一、书名更别,由术到道的升华
        二、全书结构
        三、湮灭疑云
    第三节 《园冶》诞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园冶》诞生之社会背景-纵情欲乐的社会风尚
        二、《园冶》诞生之文化背景-明末思想解放潮流
第二章 计成造园之审美理想: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第一节 计成园林审美自然观的哲学基础
        一、儒家“天人合一”观及所含生态智慧
        二、道家“天人合一”观及所含生态智慧
        三、禅宗“天人合一”观及所含生态智慧
    第二节 “天开”与“人作”在园林史中的渊源
    第三节 计成江南园林与皇家、寺庙园林自然观念之比较
        一、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
        二、静谧超然的宗教园林
    第四节 计成江南园林与域外园林自然观念之比较
        一、“如画”的英国园林
        二、极度抽象自然的日式枯山水
    第五节 计成造园之三重审美功能
        一、感官陶醉: “醉心即是”
        二、抚慰心灵: “烦顿开除”
        三、畅神寄情: “凡尘顿远襟怀”
    小结
第三章 计成造园之意境追求:意在笔先、拟入画中
    第一节 意境的产生
        一、从意象到意境
        二、情景交融
    第二节 园境与诗境
        一、形式层: “布局”与“对仗”
        二、内容层: “园景”与“诗情”
    第三节 园境与画境
        一、形式层:“石形”与“山势”
        二、内容层:“不尽”与“深远”
    第四节 计成造园意境营造的方法
        一、铺地
        二、掇山
        三、文学联想
    小结
第四章 计成造园之法则: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第一节 “贵因”思想
        一、历史传承
        二、继承了贵因思想的计成造园
    第二节 借景实践
        一、因地制宜
        二、因时制宜
        三、借五感
        四、借景窗框
        五、借境
        六、障景
    小结
第五章 计成园林实践中的美学内涵
    第一节 “以小见大”会意之美:以东弟园为例
        一、东弟园园主吴又予
        二、东第园
        三、以小见大,咫尺山林
    第二节 “蜿蜒曲折”线性之美:以寤园为例
        一、寤园园主汪士衡
        二、寤园
        三、蜿蜒曲折,端方非额
    第三节 “虚实相生”生命之美: 以影园为例
        一、影园园主郑元勋
        二、影园
        三、虚实相生,真假相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女性主义视域下欧阳予倩戏剧研究 ——以20世纪10-30年代代表剧作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目标
    二、欧阳予倩研究概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清末民初红楼戏:女性伦理困境的呈现
    一、《晴雯补裘》:身份伦理困境
        (一)地位悬殊:少爷与婢女
        (二)身份模糊:丫鬟与侍妾
    二、《黛玉焚稿》:婚姻伦理困境
        (一)丧失婚姻女性自主权
        (二)沦为利益交换的牺牲品
        (三)无法满足男性择偶要求
    三、《馒头庵》:宗教与社会伦理困境
        (一)封建保守的宗教信条
        (二)坚固的社会阶级壁垒
    四、女性视角与立场:关注女性生存境遇
第二章 “五四”时期话剧:女性主体性的建构
    一、《泼妇》:表现女性自我认知差异
        (一)自我定位:家庭主妇与独立女性
        (二)自我价值:取悦男性与社会认可
    二、《回家之后》:唤起女性独立意识
        (一)夺回女性婚姻主动权
        (二)解构男性中心地位
    三、《潘金莲》:重构女性道德观念
        (一)消解女性原罪意识
        (二)正视女性情感需求
    四、为女性发声呐喊:树立女性话语权威
第三章 抗战时期戏曲改编:女性社会形象的重塑
    一、《木兰从军》:挣脱男性凝视枷锁
        (一)改写传统女性气质
        (二)强调女性个体意志
    二、《梁红玉》:颠覆传统性别期望
        (一)打破传统社会性别偏见
        (二)突出女性社会责任意识
    三、《桃花扇》:讴歌女性家国情怀
        (一)讽刺男性趋炎附势
        (二)赞扬女性高尚气节
    四、彰显现代女性观:打破性别二元对立
余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中国古典戏曲中的喜剧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2 研究现状述评
    3 研究的思路、意义和方法
1 古典戏曲中关目设置的喜剧性
    1.1 不同类型戏曲中关目设置的喜剧性
        1.1.1 婚恋剧关目设置的喜剧性
        1.1.2 公案剧关目设置的喜剧性
        1.1.3 度脱剧关目设置的喜剧性
        1.1.4 历史剧关目设置的喜剧性
        1.1.5 教化剧关目设置的喜剧性
        1.1.6 豪侠剧关目设置的喜剧性
    1.2 喜剧性关目的构建
        1.2.1 误会与巧合
        1.2.2 对比与突转
        1.2.3 反期待
        1.2.4 冷热相剂
2 古典戏曲中人物塑造的喜剧性
    2.1 不同脚色扮演的人物角色的喜剧性
        2.1.1 雅趣的生、旦脚色
        2.1.2 谐趣的净、末、丑脚色
    2.2 古典戏曲中人物语言的喜剧性
        2.2.1 曲词的喜剧性
        2.2.2 宾白的喜剧性
    2.3 古典戏曲中人物动作的喜剧性
        2.3.1 滑稽的日常动作
        2.3.2 闹热的打斗动作
    2.4 古典戏曲中滑稽扮相的喜剧性
3 古典戏曲中的喜剧性表现
    3.1 喜剧性表现——闹热
        3.1.1 民俗闹热
        3.1.2 关目闹热
    3.2 喜剧性表现——谐趣
    3.3 喜剧性表现——荒诞
    3.4 喜剧性表现——讽刺
4 古典戏曲中喜剧性广泛存在的原因
    4.1 戏曲孕育形成期的喜剧性精神
    4.2 演出场所
    4.3 创作主体
    4.4 观众接受心理
        4.4.1 民族审美意识
        4.4.2 补偿心理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致谢

(6)钱谦益戏曲批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三、研究综述
第一章 钱谦益的生平及其戏曲活动
    第一节 钱谦益生平概述
        1.前明时期
        2.明清交际
        3.入清之后
    第二节 钱谦益与曲家的交往
        1.交游的戏曲演唱家
        2.名流雅士
        3.苏州剧作家群
第二章 钱谦益的戏曲批评理论
    第一节 戏曲起源说
        1.关于戏曲起源诸种猜想
        2.戏曲起源批评:优孟说
    第二节 戏曲创作论
        1.创作起因批评:发愤说
        2.雅俗之论
    第三节 戏曲功用论
        1.娱乐说和抒情达志说
        2.戏曲医病说
    第四节 对女性的关照
        1.对女剧作家的重视
        2.对家班女伶的关注
        3.对戏曲中张扬女性意识的肯定
第三章 钱谦益戏曲批评与诗学思想的比较
    第一节 一脉相承的批评思想
        1.“灵心”说
        2.“世运”说
        3.“学问”说
    第二节 明显不同的批评态度
        1.于诗文批评的主观倾向
        2.于戏曲批评的客观态度
第四章 钱谦益戏曲批评的价值
    第一节 丰富了戏曲批评理论体系
    第二节 补充了戏曲史料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7)晚明女艺人的文人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第一章 晚明女艺人文人圈的背景考察
    第一节 背景概述:气象独特的晚明时期
        一、城市文化的繁荣与奢靡之风的盛行
        二、生活方式的转变与纵欲主义的兴起
        三、性灵思潮的助推与个性意识的觉醒
    第二节 情景再现:两性交往的巅峰时代
        一、晚明风流之士女雅集
        二、文学风雅之两性合奏
第二章 晚明女艺人文人圈的现象观照
    第一节 “女艺人”与“文人圈”的界定
        一、关于“女艺人”
        二、关于“文人圈”
    第二节 晚明女艺人的文人圈概貌
        一、晚明女艺人概貌
        二、晚明女艺人文人圈概貌
    第三节 晚明女艺人文人圈的形成
        一、学艺:青楼女艺人的导师们
        二、狎昵:风流场上的风流领袖
        三、举会:青楼为中心的女性社交
        四、赴社:文人社集中的女性风流
        五、其他:演剧等方式助益晚明情缘
第三章 晚明女艺人文人圈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个案选择的考量
    第二节 晚明女艺人徐翩及其文人圈
        一、徐翩其人
        二、徐翩的文人圈
        三、徐翩与汪道昆的交游
        四、徐翩的文人圈与文学
    第二节 晚明女艺人卞赛及其文人圈
        一、卞赛其人
        二、卞赛的文人圈
        三、卞赛与吴梅村的交游
        四、卞赛的文人圈与文学
第四章 晚明女艺人文人圈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文人倾向:对女艺人的影响
        一、日常生活的文人化
        二、价值观念的文人化
        三、文学创作的文人化
    第二节 异性介入:对文人的影响
        一、日常生活的改变
        二、情感体验的丰富
        三、创作视野及内容的扩展与丰富
    第三节 性别因素:对文学的影响
        一、性别因素在晚明文学中的凸显
        二、女性文学的末世繁荣
结语
征引与参考文献
附录
    一、中晚明女艺人简表
    二、晚明女艺人徐翩文献整理与汇辑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阮大铖编剧艺术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阮大铖戏剧人物论
    第一节 主要人物设置
        (一) 《燕子笺》:风流才子与“红白玫瑰”
        (二) 《春灯谜》:阴差阳错身份倒换
        (三) 《双金榜》:穷困书生与侠义大盗
        (四) 《牟尼合》:落魄皇族与贞烈妻子
    第二节 配角塑造
        (一) 复杂鲜活的配角
        (二) 线索人物的前后照应
        (三) 用配角营造浓郁喜剧效果
    第三节 人物关系构建
        (一) 错综复杂的网状人物关系
        (二) 由中心人物展开对称的两组人物关系
第二章 阮大铖戏剧情节结构论
    第一节 情节设置要求
        (一) 求纯粹之“新”
        (二) 合情理之“奇”
    第二节 情节构建手法
        (一) 多种方式构建冲突
        1. 以巧合、误会构建冲突
        2. 以冤狱构建戏剧冲突
        3. 由角色性格导致冲突
        (二) 精准把控节奏,强调留白与省略
        (三) 热闹的场景设计
    第三节 情节结构安排技巧
        (一) 不拘一格,因情设剧
        1. 多线交错分线再聚合的剧情结构
        2. 由单线向多线发展的剧情结构
        (二) 情节曲折,起伏多变
        (三) 善用伏笔,前后照应
        1. 以伏作垫,脉络自然
        2.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四) 巧用道具,串联结构
第三章 阮大铖戏剧创作观
    第一节 “不开口笑是痴人”:追求娱人效果的编剧目的
    第二节 “易歌演”:案头场上两擅其美的编剧意识
    第三节 “其事臆也”:虚实相生,以虚写实的编剧手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荣誉

(9)《牟尼合》中科举描写的教育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塾师梁德祖的认真
二、令狐夫妇爱子之异
三、同样顽皮不同走向
结语

(10)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与戏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本论文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现状
    第三节 文献回顾与研究概况——研究综述
第一章 “海陵地区”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特征
    第一节 “海陵地区”的历史概念
    第二节 “海陵地区”的地域空间
    第三节 “海陵地区”的地域文化
    第四节 “海陵文化”的戏曲特征
第二章 明清“海陵地区”的文化家族
    第一节 源远流长的中国家族文化
    第二节 明清“海陵地区”的家族文化
    第三节 明清“海陵地区”的文化家族
    第四节 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的艺文传统
第三章 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的戏曲活动
    第一节 海陵文化家族的戏曲创作
    第二节 海陵文化家族的戏曲批评
    第三节 海陵文化家族的戏曲表演
第四章 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戏曲文化繁荣的原因
    第一节 特殊政治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 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教育科举文化的影响
    第四节 泰州学派思想的影响
    第五节 家族婚姻关系的影响
    第六节 家族文人交游的影响
第五章 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戏曲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对戏曲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 对戏曲表演的影响
    第三节 对戏曲传播的影响
第六章 “望族之首曲乐传”——泰州宫氏家族与戏曲
    第一节 泰州宫氏世系
    第二节 宫氏家族文人与戏曲
    第三节 宫敬轩与《海岳圆传奇》
第七章 “俞家声伎甲江南”——泰州俞氏家族与戏曲
    第一节 俞氏家族世系与民族属性
    第二节 清代泰州俞氏家族文人群
    第三节 俞氏家班的演剧与文人题咏
第八章 “寒儒子弟作佳剧”——兴化顾氏家族与戏曲
    第一节 兴化顾氏世系与戏曲家顾麟瑞
    第二节 顾麟瑞的交游与着述
    第三节 顾麟瑞的戏曲创作
第九章 “兄弟曲家竞风流”——泰州仲氏家族与戏曲
    第一节 泰州仲氏家族世系与文人群
    第二节 仲振奎生平与戏曲创作
    第三节 仲振履生平与戏曲创作
第十章 “父子接力刻巨着”——泰州沈氏家族与戏曲
    第一节 泰州沈氏与“海陵本”《桃花扇》的刊刻
    第二节 沈默的家世与生平
    第三节 沈氏家族文人刊刻评阅《桃花扇》的原因
第十一章 “三代藏曲留后世”——泰州高氏家族与戏曲
    第一节 高岱瞻的家世与生平
    第二节 高氏家族的藏曲与校曲
    第三节 高氏家族的三峰园演剧
第十二章 “叔侄分别谱传奇”——海安徐氏家族与戏曲
    第一节 海安徐氏世系与徐信、徐昫生平
    第二节 海安徐氏家族文人群
    第三节 徐信与《遗臭碑政绩传奇》
    第四节 徐鹤孙与《秣陵秋传奇》
第十三章 “海陵世家演氍毹”——其他文化世家与戏曲
    第一节 兴化宗氏家族与戏曲
    第二节 如皋陈氏家族与戏曲
    第三节 靖江朱氏家族与戏曲
    第四节 如皋徐氏家族与戏曲
    第五节 如皋范氏家族与戏曲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作为戏剧家的阮大铖(论文参考文献)

  • [1]奇情俗趣:《陶庵梦忆》与张岱的艺术世界[D]. 庄振富.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2]论阮大铖传奇经纬交织式结构[J]. 刘叙武. 戏曲艺术, 2021(01)
  • [3]计成园林美学思想研究[D]. 韦珊珊. 山东大学, 2020(04)
  • [4]女性主义视域下欧阳予倩戏剧研究 ——以20世纪10-30年代代表剧作为中心[D]. 颜倩.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5]中国古典戏曲中的喜剧性研究[D]. 宋美琪.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6]钱谦益戏曲批评理论研究[D]. 颜佳丽.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1)
  • [7]晚明女艺人的文人圈研究[D]. 刘建华. 西南大学, 2020(02)
  • [8]阮大铖编剧艺术探究[D]. 黄琳达. 安徽大学, 2019(02)
  • [9]《牟尼合》中科举描写的教育意义[J]. 伏涛,张丽红. 戏剧文学, 2019(07)
  • [10]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与戏曲研究[D]. 钱成.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1)

标签:;  ;  ;  ;  ;  

剧作家阮大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