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在韩国的学术发展史研究

《伤寒论》在韩国的学术发展史研究

论文题目: 《伤寒论》在韩国的学术发展史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医临床基础

作者: 李恩妵

导师: 傅延龄

关键词: 伤寒论,韩国,学术发展史,韩医学,张仲景

文献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代表著作,至今有 1800 多年的历史。东汉末年,张仲景著述的这本中医学经典,历经岁月的锤炼,到如今依然是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研究的指针书。其理论和实践价值在 21 世纪的今天仍能得到普遍的肯定和应用。无论是在韩国,还是在中国或日本,《伤寒论》都是传统医学学术研究的中心体系,至今成为医学徒的必修教材和指导临床医家医疗实践的宝典,从中能够切实地感受到其学术上的地位和临床实践方面的实用性。 据记载,《伤寒论》在统一新罗时代传入到韩国。此后韩国历代医家对其进行过研究和应用,并通过继承和发展,创立了一些具有韩国特色的医学理论。但是历代文献中关于《伤寒论》的内容很少,更没有系统进行全面论述的关于《伤寒论》的专著。虽然近年韩国国内对《伤寒论》的研究逐渐深入,但是研究方向和内容比较分散和繁杂,难以得到对它的宏观认识。所以首先探索韩国《伤寒论》研究的学术发展面貌是非常必要和有现实意义的,也是摆在韩国《伤寒论》学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基于上述的现实需要,也是为了弥补目前韩国国内外没有系统整理和研究《伤寒论》在韩国学术发展史的论文或专著的空白,作者通过本论文首次对韩国《伤寒论》的学术发展史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论述,利用文献学研究方法,详尽全面地收集和调查相关资料。在对有关资料进行鉴别、考证、分类、归纳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并进行比较、分析和评论。 为了更好地让学者了解《伤寒论》在韩国的发展史,首先把韩国医学从上古时代至今的历史分为上古时代、三国时代、统一新罗时代、高丽时代、朝鲜时代前期、朝鲜时代后期、高宗时代、日帝时代、解放以后等 9 个阶段简要地进行介绍,接着在这一整体韩国医学史发展脉络中,寻找《伤寒论》的学术发展轨迹。目前没有对《伤寒论》传入韩国年代的明确记录,金斗钟在《韩国医学史》中认为《伤寒论》在统一新罗时期传入韩国,但是无法考证具体年代,大约在公元 700 年到 800 年之间,当时对它的研究并不活跃。 在第二部分,主要探讨《伤寒论》传入韩国以后到解放以前的研究概况。这个时期,韩国医学家对《伤寒论》的应用和研究并不活跃,作者重点选择在韩医学上最具代表性的专著许浚的《东医宝鉴》和李济马的《东医寿世保元》,分析和探讨《伤寒论》对韩国解放前医学的影响。 《伤寒论》传入韩国后直到朝鲜前期,对它的研究依然甚少,比如在当时比较推崇的医籍《乡药集成方》和《医方类聚》中对《伤寒论》的应用很少。 到了朝鲜中期许浚的《东医宝鉴》中《伤寒论》也没有得到重视。《东医宝鉴》对《伤寒论》的直接应用甚少,主要引用的是《内经》和金元医学,引用最多的是《丹溪心法》的内容。《东医宝鉴》之前韩国医学因为没有相应哲学理论的支持而一直不成体系,没有作为独立的医学而存在。当时韩医学最需要的是医学哲学理论的导入,这就是《伤寒论》得不到重视而《黄帝内经》受到重视的原因。许浚的《东医宝鉴》成立了韩-2- 《伤寒论》在韩国的学术发展史研究国的自主医学,此后与中国的医学交流趋向减少,《东医宝鉴》作为新的医源而发挥作用。李济马的《东医寿世保元》以后,《伤寒论》才真正在学术高度上受到重视。李济马在《寿世保元医源论》中高度评价张仲景、朱肱、许浚等医家,在书中最多引用的是张仲景的《伤寒论》,李济马四象医学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伤寒论》的影响。《东武寿世保元》中引用的文献总共是 22 种,在 137 例文中对《伤寒论》的引用文多达 66条,将近达半数。从此可见《伤寒论》是东武病证理论的重要基础。《东医寿世保元》在注重个人体质特性的基础上,结合《伤寒论》的辨证内容进行再解释,建立了更加具体的辨证体系。《伤寒论》是历代辨证论治的指南针,其丰富的辨证内容始终影响着四象医学的辨证体系。比较《伤寒论》和四象医学,《伤寒论》是从恒动观出发,把疾病分为三阴三阳六个类型进行观察的动态医学;四象医学是从个体体质的差异中把握人体为太少阴阳四个固定模式的静态医学。但是动静的概念亦与阴阳、先天和后天、形和气一样,包含动中之静、静中之动的两面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第三部分,重点整理和分析解放以后的韩国《伤寒论》学术发展动态,分为理论研究、临床研究两个部分进行全面详细的介绍。在理论研究部分介绍了对《伤寒论》的翻译和注释、对《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的研究、关于《伤寒论》的文献整理和研究等;在临床研究部分介绍了伤寒方的基础实验研究、伤寒方的临床应用研究,并附带介绍伤寒方治疗验例。对原文的翻译与注释是学习和理解《伤寒论》的基础;在《伤寒论》理论体系研究中,大多数为对中国文献的参照和应用,少有独到见解;而伤寒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从多角度较全面地归纳和分析《伤寒论》相关内容,颇为详尽和全面。在基础实验研究方面,大体研究内容和方法跟中国没有太大差别,主要是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手段,来证实和分析相关伤寒方剂。在临床应用方面,主要进行对某类方剂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对伤寒方剂的疗效进行验证,并对其适应范围进行扩充,详细记述了相关伤寒方的临床治疗验例,为以后学者的临床应用奠?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韩医学发展简史及其《伤寒论》到韩国的传入史

1 韩国医学发展简史

2 《伤寒论》到韩国的传入史

第二章 韩国古代《伤寒论》发展史(从统一新罗时期到解放前)

1 许浚的《东医宝鉴》

1.1 许浚的生平与《东医宝鉴》出现的时代背景

1.2 《东医宝鉴》的主要学术思想

1.3 《东医宝鉴》与《伤寒论》

2 李济马的《东医寿世保元》

2.1 东武李济马的生平与四象医学形成的时代背景

2.2 四象医学与既存医学

2.3 四象医学的主要学术思想

2.4 《伤寒论》对四象医学的影响

第三章 韩国现代《伤寒论》发展史(解放后)

1 《伤寒论》基础理论与文献研究

1.1 《伤寒论》的翻译与注释

1.2 《伤寒论》理论体系研究

1.3 《伤寒论》文献整理和研究

2 《伤寒论》方基础实验和临床应用

2.1 《伤寒论》方基础实验研究

2.2 《伤寒论》方的临床应用

2.2.1 类方的系统研究

2.2.2 《伤寒论》方的临床治疗案例

第四章 韩国现代《伤寒论》教育

1 韩国主要韩医科大学及教育现状

2 韩国韩医科大学《伤寒论》课程及讲义

第五章 展望韩国《伤寒论》学术发展前景

1 韩国的韩医学与朝鲜的东医学

2 韩医学乃至《伤寒论》研究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3 韩医学和《伤寒论》在韩国的发展前景

参考书籍和文献

附表:韩国历史年代简表

致谢

个人简历

发布时间: 2005-07-11

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李家庚教授辨治肿瘤临床经验研究[D]. 陈赛里.湖北中医药大学2018
  • [2].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多文本中《伤寒论》英译探讨[D]. 杨乐.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
  • [3].《伤寒论》方剂的文献研究[D]. 窦迎春.山东中医药大学2002
  • [4].宋本《伤寒论》刊行前《伤寒论》文献演变简史[D]. 王立子.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
  • [5].《伤寒论》权变诊疗思想与方法研究[D]. 曲夷.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 [6].表里的界限[D]. 李成卫.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 [7].台湾《伤寒论》近五十年研究述要[D]. 施建邦.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
  • [8].任应秋治《伤寒论》学术思想整理及传承方法研究[D]. 王勇.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
  • [9].《伤寒论》用药剂量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D]. 黄英杰.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 [10].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伤寒论》方证分析方法研究[D]. 孙燕.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相关论文

  • [1].伤寒学术发展史略[D]. 万晓刚.广州中医药大学2001
  • [2].《伤寒论》方族的文献及组方规律研究[D]. 郑全雄.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
  • [3].《伤寒论》方剂的文献研究[D]. 窦迎春.山东中医药大学2002
  • [4].宋本《伤寒论》刊行前《伤寒论》文献演变简史[D]. 王立子.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
  • [5].《伤寒论》权变诊疗思想与方法研究[D]. 曲夷.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 [6].《伤寒杂病论》唯象医学研究[D]. 赵鲲鹏.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 [7].张锡纯伤寒学术经验研究[D]. 吴明珠.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 [8].表里的界限[D]. 李成卫.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 [9].台湾《伤寒论》近五十年研究述要[D]. 施建邦.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
  • [10].五运六气与《伤寒论》相关研究[D]. 蔡坤坐.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

标签:;  ;  ;  ;  ;  

《伤寒论》在韩国的学术发展史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