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四白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四白穴,临床应用,机理研究,综述
四白穴论文文献综述
张罗琴,李金香,潘诗敏[1](2018)在《四白穴的临床应用与机理研究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综述四白穴的理论、临床及机理研究概况。方法:以四白穴的理论源流、临床应用及机理研究进行文献检索,查阅并筛选近30年相关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总结。结果:四白穴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中,历代临床医家主要应用其治疗头面部、胆道及胃肠道疾病等,现代实验研究主要从信息传导、激素分泌、胃肠及胆道运动及基因表达角度,探求四白穴的临床作用机理。结论:四白穴临床涉及病症广泛,疗效确切,机理研究表明针刺四白穴可从多种途径调节机体功能,且其对胃的调控作用具有一定的穴位特异性,其效应优于足叁里穴。(本文来源于《针灸临床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何晓玲,杨一玲,黄键澎,刘健华[2](2017)在《电针傍刺四白穴治疗外伤性面瘫案1则》一文中研究指出外伤性面瘫是一种外伤后颅底骨折损伤面神经引起的神经病变,因其结构和经路的复杂性造成的,属于神经内科中比较常见的疾病。面神经是人体内居于骨管中最长的神经,也是最容易受到损伤的神经。外伤性面瘫,属于使用针灸治疗的有效病种,针灸治疗面瘫患者,疗效显着,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方式的提升,面瘫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本文中作者通过一则验案介绍以活血通痹为治疗原则,运用电针傍刺四白治疗外伤性面瘫,取得显着的临床效果。(本文来源于《2017世界针灸学术大会暨2017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12-01)
崔晶晶,哈丽娟,景向红,白万柱[3](2013)在《大鼠“合谷”和“四白”穴的神经解剖学特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霍乱毒素亚单位B(Cholera toxin subunit B,CTB)神经示踪技术揭示"合谷"和"四白"穴在大鼠神经系统中的特异性分布,探讨两穴的神经解剖学特征。方法:用微量注射器将4口L 1%CTB分别注入3只雄性SD大鼠相当于人体合谷和四白穴的部位。在72 h后将动物灌流固定,取出脊髓、脊神经节、叁叉神经节和脑干,并制成组织切片,然后进行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本文来源于《2013中国针灸学会学术年会——第四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针灸研究与国际化分会论文集》期刊2013-09-26)
梁兆松[4](2012)在《按摩四白穴按出桃花面》一文中研究指出据说慈禧太后暮年时仍然是粉面桃花不减当年,与青春少女的容貌差不多。据《史书》记载:慈禧太后越老越爱美,常对身边的侍从们讲:"人为什么要老呢?倘若永葆青春,该是多么美啊!"宫女、太监们听见她说这句话,都争相谄媚地说:"老佛爷并不老,一点老相也没有。"这些话当然是出于奉承,但已属于风烛残年的慈禧与同龄的老年妇女相比,相貌确实要年轻得多。相传,慈禧太后有一根短而圆的精制玉尺,经常爱不释手,一有空闲时间,就用这根玉尺在面部来回滚动,常年如此。究其玉容常驻的原因,除了坚持常食驻颜美容药膳及滋补药物外,面部按摩就是她(本文来源于《中华养生保健》期刊2012年08期)
陈杰斯[5](2011)在《电针四白穴和胃传入信息在叁叉旁核汇聚向孤束核投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电针四白穴躯体感觉传入和胃的内脏感觉传入信息在叁叉旁核(paratrigeminal nucleus, Pa5)与孤束核(nucleus of solitary tract, NTS)汇聚以及投射关系,探讨Pa5具体在四白穴与胃特异性联系中的作用,为经穴-脏腑相关(四白穴与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逆行神经示踪剂荧光金(FG)结合Calbindin D-28k (CB)和c-fos叁重免疫荧光组织化学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针刺面口部穴位(四白穴)的躯体感觉传入和胃的内脏感觉信息在Pa5的汇聚以及向NTS投射情况。①Pa5内接受胃感觉传入信息的神经元向NTS的投射研究:用荧光金FG逆行束路示踪结合Fos和CB的荧光免疫组织化学叁重标记法,先在大鼠NTS注入FG,然后胃内注入福尔马林,观察Pa5内向NTS投射的CB阳性神经元是否表达Fos蛋白。②Pa5内接受面口部穴位针刺信息的神经元向NTS的投射研究:用荧光金(FG)逆行束路示踪结合Fos和CB的荧光免疫组织化学叁重标记法,先在大鼠NTS注入FG,然后针刺面口部穴位(四白穴),观察Pa5内向NTS投射的CB阳性神经元是否表达Fos蛋白。③电针四白穴对胃伤害性刺激信息传入明显抑制的研究:在孤束核注入逆行神经示踪FG后,胃内2.5%福尔马林灌胃后电针四白穴20分钟,观察大鼠Pa5内向NTS投射的CB阳性神经元同时表达Fos蛋白,FOS表达数目与前两组的差异情况。结果1.将4%FG注射入右侧NTS,然后予2.5福尔马林灌胃后,大量CB免疫阳性细胞分布于双侧Pa5内,FG与FOS阳性细胞则主要分布于右侧。大鼠右侧Pa5内可分别见到Fos、CB. FG单标记,Fos/CB、Fos/FG、CB/FG双标记和Fos/CB/FG叁标记共7种标记细胞。Pa5内FG逆标细胞有44.5个,CB单标56.5个,FOS 79个;其中CB/FG约22.83,占FG阳性细胞的51.31%;FOS/FG约26.5各,占FG阳性细胞的59.55%;CB/FOS免疫阳性细胞约28.17,占CB免疫阳性细胞的49.85%; CB/FG双标细胞中均呈Fos阳性的叁标记的约13.33,占CB/FG双标细胞的47.37%。2.将FG压力注射入右侧NTS,然后予电针四白穴20分钟后,各荧光标记细胞的分布与上述组相似,右侧Pa5及NTS内均可分别见到Fos、CB、FG单标记,Fos/CB、Fos/FG、CB/FG双标记和Fos/CB/FG叁标记共7种标记细胞。Pa5内FG逆标细胞有23个,CB单标28.83个,FOS 37.33个;其中CB/FG约14.17各,占FG阳性细胞的61.60%; FOS/FG约16.83各,占FG阳性细胞的73.19%; CB/FOS免疫阳性细胞约19.33,占CB免疫阳性细胞的67.05%; CB/FG双标细胞中均呈Fos阳性的叁标记的细胞约8.17,占CB/FG双标细胞的42.24%。3.将FG注射入右侧NTS,然后予福尔马林灌胃后2小时,电针20分钟后,右侧Pa5内可分别见到Fos、CB、FG单标记,Fos/CB、Fos/FG、CB/FG双标记和Fos/CB/FG叁标记共7种标记细胞。Pa5内FG逆标细胞有28个,CB单标36.67个,FOS 49.67个;其中CB/FG约18.17各,占FG阳性细胞的64.88%; FOS/FG约17各,占FG阳性细胞的60.71%;CB/FOS免疫阳性细胞约23.33,占CB免疫阳性细胞的63.64%; CB/FG双标细胞中均呈Fos阳性的叁标记的约12.17,占CB/FG双标细胞的52.14%。Pa5内c-Fos表达其数目49.67较单纯福尔马林灌胃组的79明显减少(P<0.001),而叁组中叁标所占FG/CB的百分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刺四白穴能有效减少大鼠胃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疼痛反应;电针四白穴的躯体感觉传入与胃的内脏感觉传入在Pa5内CB神经元内汇聚再投射至NTS,在针刺治疗胃痛中起重要作用。Pa5内CB神经元有可能起整合作用,是对针刺四白穴和胃伤害性刺激信息调整的关键。(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1-05-01)
刘健华,符文彬,刘雪芳,廖源,李心然[6](2010)在《电针四白穴预处理对内脏痛大鼠的镇痛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电针四白穴对内脏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成年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组Ⅰ)、内脏痛组(组Ⅱ)、电针四白穴组(组Ⅲ)、电针非穴位+内脏痛组(组Ⅳ)、电针四白穴位+内脏痛组(组Ⅴ)。采用腹腔注射乙酸复制内脏痛模型。组Ⅲ、组Ⅳ和组Ⅴ分别电针刺激双侧四白穴及四白穴外侧旁开1 cm处20 min;电针结束后,分别腹腔注射9.0 g/L氯化钠注射液和乙酸。观察各组大鼠的扭体反应以及孤束核(nucleus of tractus solitarii,NTS)内c-fos表达水平。结果组Ⅰ和组Ⅲ未观察到大鼠的扭体反应;组Ⅱ大鼠出现显着的扭体反应;组Ⅳ和组Ⅴ大鼠扭体反应次数显着低于组Ⅱ(P<0.05,或P<0.01)。组Ⅰ大鼠NTS内c-fos低水平表达;组Ⅱ大鼠NTS内c-fos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组Ⅰ(P<0.01);与组Ⅱ比较,组Ⅲ、组Ⅳ和组Ⅴ大鼠NTS内c-fos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或P<0.01)。结论电针四白穴对大鼠内脏痛有显着的镇痛作用,面口部穴位的躯体感觉传入在孤束核对内脏感觉传入的抑制作用可能是电针四白穴对内脏痛产生镇痛效应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安徽中医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陈淑敏[7](2010)在《四白穴的躯体感觉传入和胃的内脏感觉传入的汇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四白穴的躯体感觉传入和胃的内脏感觉传入在孤束核(nucleus of solitary tract,NTS)、叁叉旁核(paratrigeminal nucleus,PTN)汇聚,探讨NTS和PTN在四白穴与胃特异性联系中的作用,为经穴-脏腑相关(四白穴与胃)提供现代医学的依据。方法①用跨节追踪法结合Calbindin D-28k (CB)和c-fos叁重免疫荧光组织化学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针刺面口部穴位的躯体感觉传入和胃内脏感觉信息在NTS及PTN的汇聚。将逆行示踪剂生物素化的葡聚糖胺(biotinylated dextran amine, BDA)和福尔马林分别注入大鼠面口部四白穴和胃,观察BDA跨节标记的初级传入纤维及终末与NTS, PTN内对胃伤害性刺激起反应的CB神经元和Fos双标记神经元的分布及联系。②用跨节追踪法结合CB和c-fos叁重免疫荧光组织化学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针刺面口部四白穴的躯体感觉传入和胃的内脏感觉传入在NTS及PTN内的汇聚。将BDA注入胃壁,同时针刺面口部四白穴,观察BDA跨节标记的初级传入纤维和终末与NTS及PTN内对针刺四白穴起反应的CB和Fos双标记神经元的分布及联系。结果①将BDA注射入一侧四白穴内,然后予福尔马林灌胃后,两侧PTN及NTS内均可分别见到Fos、CB、BDA单标记,Fos/CB、Fos/BDA、CB/BDA双标记和Fos/CB/BDA叁标记共7种标记细胞。NTS内BDA逆标细胞同时呈CB免疫阳性,且同时呈Fos阳性。CB免疫阳性细胞约6.1%同时为BDA逆行标记,约78.9%为同时Fos免疫阳性双标记,CB/BDA双标细胞中均呈Fos阳性的叁标记。PTN内BDA逆标细胞只有3个,其中2个呈CB免疫阳性,1个呈Fos阳性。CB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只有2个细胞为BDA逆行标记,占2.7%,约67.6%为Fos免疫反应阳性双标记。在CB/BDA双标细胞中则均呈Fos阳性的叁标记。②将BDA多点压力注射入胃浆膜层,然后予针刺四白穴后,两侧PTN及NTS内均可分别见到Fos、CB、BDA单标记,Fos/CB、Fos/BDA、CB/BDA双标记和Fos/CB/BDA叁标记共7种标记细胞。NTS内BDA逆标细胞有62%呈CB免疫阳性,88%呈Fos阳性。CB免疫阳性细胞约29.2%为BDA逆行标记,约62.3%呈Fos免疫阳性标记。在CB/BDA双标细胞中则均呈Fos阳性的叁标记。PTN内BDA逆标细胞只有11个,均呈CB免疫阳性和Fos阳性。CB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约24.4%呈BDA逆行标记,62.2%呈Fos免疫阳性。在CB/BDA双标细胞中则均呈Fos阳性的叁标记。结论①针刺四白穴的躯体感觉传入与胃的内脏感觉传入在NTS及PTN内CB神经元内存在汇聚。②针刺四白穴的感觉信息可能是通过PTN中介后,再投射至NTS,进而调节胃的功能,而CB神经元在上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0-05-01)
王铁刚[8](2009)在《针刺足运感区及四白穴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病疼痛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探讨针刺足运感区及四白穴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病疼痛的疗效,并且试图证明此取穴方法的科学性。尤其是此法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善膝关节功能的确切性。研究方法:本研究选择了6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病患者并经过临床查体及结合影像学检查确诊此病。随机分为叁组即:治疗组、针刺对照组和药物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患者给予针刺足运感区及四白穴,传统针刺对照组给予针刺膝关节局部穴位犊鼻、内膝眼、外膝眼、阴陵泉、阳陵泉、药物对照组给予扶他林片剂,叁组患者一般情况基本上一致,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均经过改良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膝关节评分法量表及膝关节疼痛、肿胀、等评定得出相应的评分以作为疗效观察的指标。结果:以上患者均接受治疗15天后,经过改良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膝关节评分法量表评分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所载的疗效评价标准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小时、治疗后24小时及治疗后15天四个时间点评价。得出如下结果:治疗后1小时评分结果:第1组在经过治疗后,在治疗后1小时与第2组和第3组在评分方面有统计学差异,说明此种干预措施优于传统针刺和口服药物;第1组与第2组在治疗后1小时的点位进行评分,数据表明治疗组能够明显提高膝关节功能评分且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第1组干预措施能够在短时间内缓解患者的痛苦也能够提升患者接受此种治疗的心理预期;治疗后24小时评分结果:此时评分可知第1与第2相比较和第2与第3相比较未出现统计学差异,而第1与第3相比较出现了统计学差异;治疗后15天评分结果(即疗程结束):第1与第2之间相比较和第1与第3之间相比较均出现统计学差异,第2与第3之间相比较未出现统计学差异,表明前两组均采用针刺穴位治疗本病其治疗后评分均明显高于口服扶他林片的方法,且针刺足运感区及四白穴组的治愈显效率达到95%,明显高于另两组。结论:经过以上的临床观察后针刺足运感区及四白穴能够较好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范围内明显的改善关节的活动范围及减轻疼痛。是值得推广且较为简便的一种针刺疗法并为临床上应用传统中医辨经论治与现代神经解剖相结合指导其他关节疾患的治疗提供了事实依据。(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期刊2009-05-01)
刘健华,符文彬,严洁[9](2008)在《辣椒素处理对电针“四白”穴诱导叁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c-fos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四白穴针刺效应的传入途径。方法:SD大鼠36只,随机分成空白组、假手术组、辣椒素组、溶媒组、电针"四白"穴+辣椒素组、电针"四白"穴+溶媒组。游离一侧眶下神经,辣椒素组将浸泡有1.5%辣椒素的棉条包绕在眶下神经上。溶媒组用浸泡在溶媒中的棉条包绕在眶下神经上。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叁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cSTN)的c-fos表达。结果:空白组在cSTN各层可见到零星、散在的阳性细胞。溶媒组、辣椒素组以及假手术组cSTN的c-fos阳性细胞数与空白组相似。电针"四白"穴+溶媒组c-fos在cSTN内主要集中在浅层(Ⅰ-Ⅱ层),其阳性细胞的数量明显多于其余各组(P<0.01);cSTN的深层(Ⅲ-Ⅳ层)c-fos数量多于空白组、溶媒组和假手术组(P<0.01,P<0.05,P<0.05)。电针"四白"穴+辣椒素组cSTN的Ⅰ-Ⅱ板层的c-fos阳性细胞数与电针"四白"穴+溶媒组相比明显减少(P<0.01),但cSTN的Ⅲ-Ⅳ板层的c-fos阳性细胞数与电针"四白"穴+溶媒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C纤维可能是四白穴针刺效应(调节胃功能活动)的主要传入途径。(本文来源于《针刺研究》期刊2008年06期)
刘建华,严洁,胡继明[10](2007)在《辣椒素处理对电针四白穴诱导脑干c-fos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刺信息的外周传入途径长期以来一直针灸机理研究所关注的热点,广大学者从针刺镇痛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于由针刺引发的刺激是伤害性的还是非伤害性的, 主要由哪类纤维进行传导始终存在争论,至今尚未有明确的结论。电生理的研究表明中等粗细的Ⅱ纤维(A_β)在针刺镇痛发挥主要的作用;另一些研(本文来源于《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期刊2007-07-01)
四白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外伤性面瘫是一种外伤后颅底骨折损伤面神经引起的神经病变,因其结构和经路的复杂性造成的,属于神经内科中比较常见的疾病。面神经是人体内居于骨管中最长的神经,也是最容易受到损伤的神经。外伤性面瘫,属于使用针灸治疗的有效病种,针灸治疗面瘫患者,疗效显着,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方式的提升,面瘫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本文中作者通过一则验案介绍以活血通痹为治疗原则,运用电针傍刺四白治疗外伤性面瘫,取得显着的临床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四白穴论文参考文献
[1].张罗琴,李金香,潘诗敏.四白穴的临床应用与机理研究概况[J].针灸临床杂志.2018
[2].何晓玲,杨一玲,黄键澎,刘健华.电针傍刺四白穴治疗外伤性面瘫案1则[C].2017世界针灸学术大会暨2017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2017
[3].崔晶晶,哈丽娟,景向红,白万柱.大鼠“合谷”和“四白”穴的神经解剖学特异性[C].2013中国针灸学会学术年会——第四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针灸研究与国际化分会论文集.2013
[4].梁兆松.按摩四白穴按出桃花面[J].中华养生保健.2012
[5].陈杰斯.电针四白穴和胃传入信息在叁叉旁核汇聚向孤束核投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6].刘健华,符文彬,刘雪芳,廖源,李心然.电针四白穴预处理对内脏痛大鼠的镇痛作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0
[7].陈淑敏.四白穴的躯体感觉传入和胃的内脏感觉传入的汇聚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8].王铁刚.针刺足运感区及四白穴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病疼痛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
[9].刘健华,符文彬,严洁.辣椒素处理对电针“四白”穴诱导叁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c-fos表达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8
[10].刘建华,严洁,胡继明.辣椒素处理对电针四白穴诱导脑干c-fos表达的影响[C].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