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20世纪50年代以后,语言学研究由形式语言学转向认知语言学,由注重对语言结构系统本身的刻画和分析转向关注语言背后的人类认知系统。认知语言学是一门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意义研究为中心,旨在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规律做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解释的是语言形式的认知动因,即语言结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语言的象似性,指的是感知到的现实的形式与语言成分及结构之间的相似性。同时,它也指语言的形式和内容(或者说,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有着非任意、有理据、可论证的一面。随着认知语言学和其他各门科学的发展,语言学家对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和“任意性”进行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并认为象似性广泛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本文以描写、阐释和归纳为主要研究方法,分析句子同等成分这一句法现象中所具有的象似性。同等成分的象似性指的是同等成分在句法、语义、篇章层面上的形式和其所表达的意义之间具有大量的象似性。语言的研究不应局限于语言本身,还要研究人们是怎样使用语言的。在传统语法与结构主义语法中,语言的研究对象不超过句子的范围。然而,人们在实际使用语言过程中,总是把句子组成话语。一些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不完全是所谓的语法规则,而且还应该包括意义,而意义也不是索绪尔所谓的体现词与词之间相互关系的义值,而被视为沟通或联系语言与客观世界的某种接面。因此,本文的新意是不仅用象似性理论分析同等成分,还把对同等成分的研究扩展到篇章层面上,把对同等成分内部的静态分析和对同等成分与其外部因素之间互动关系的动态分析相结合。这种方法既能加深对同等成分的理解,又能增加对同等成分的解释力。此外,本文还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理论解释同等成分中的核心成员和边缘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