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蜂胶各种溶剂提取物的抑菌效果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杨焕彬,曾庆培,林光明,刘晓丽,杨锡洪,宋琳,解万翠[1](2021)在《生物保鲜剂在禽肉保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分类概述植物源、动物源、微生物源和酶类4种生物保鲜剂的基础上,对生物保鲜剂的复合及与其他保鲜技术的结合应用进行梳理,指出:植物源性生物保鲜剂最常见,但其化学成分较复杂,抑菌浓度难以控制;动物源性生物保鲜剂抑菌效果好,但成本较高、提取率普遍较低,需与其他保鲜剂协同发挥作用;微生物源性生物保鲜剂安全高效,但抗菌谱较窄;酶类生物保鲜剂保鲜效果好,但抗菌谱窄、提取困难、生产成本高;将保鲜效果良好的生物保鲜剂复合使用,或与冷藏保鲜、气调包装等技术相结合,可获得更好的保鲜效果.未来在寻找来源丰富、价格低廉的天然生物保鲜剂的同时,需进一步完善天然生物保鲜剂的技术标准体系,借鉴国际最新相关规范和研究进展,加强对保鲜机理的研究,探索和设计更高效的生物保鲜技术,以期为禽肉制品的产业化生产提供保障.
邱盛荣[2](2021)在《中蜂巢脾与意蜂巢脾的化学组成及抑菌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鹏跃,李丽娟,刘润叶,杨林[3](2021)在《中草药提取物用于肉与肉制品储藏保鲜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利用植物提取物作为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来源,正成为提高肉及肉制品品质,延长其储藏期和增加附加值的有效途径。中草药提取物富含多种活性成分而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肉类工业。综述了中草药活性成分的提取研究及这些提取物的抗氧化、抑菌功效等在肉及肉制品的储藏保鲜中的应用,并对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出展望与建议,以期为药用植物提取物应用于肉与肉制品的储藏保鲜提供参考。
宋美洁[4](2021)在《蜂胶中α-二羰基化合物的含量测定及种类分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蜂胶是蜜蜂采集树胶并混以腺体分泌物加工而成的具有芳香气味的胶黏性固形物,其富含多酚类等多种功能组分,对于保护蜂群健康和蜜蜂的社会免疫起到重要作用。蜂胶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功能,被广泛应用于功能食品、日用品、医疗等领域。蜂胶的化学成分和质量控制研究对于蜂胶的利用、产品开发和消费安全具有重要支撑意义。α-二羰基化合物(α-DCs)是一类由美拉德反应或焦糖化反应形成的具有高度生物反应活性的羰基化合物,其主要在富糖或富脂食品的热处理和储存过程中产生。食品中α-DCs的形成直接影响加工食品的香气、味道和颜色,已被用于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变化的指示指标。此外,某些α-DCs是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和一些有毒化合物(丙烯酰胺、呋喃和杂环芳香胺等)形成的前体物质,对身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因此,α-DCs含量的准确分析及分布研究对于食品质量控制和食品安全消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蜂胶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功能产品,其来源和加工方式会导致蜂胶中含有α-DCs,但目前尚无蜂胶中α-DCs研究的相关报道。针对蜂胶中α-DCs的含量及种类分布研究,项目基于文献方法和前期的研究基础,首先,通过核糖/L-半胱氨酸的美拉德反应模拟体系,采用邻苯二胺衍生,形成主要的α-二羰基化合物喹喔啉类衍生产物,并通过制备液相获得系列标准品。通过文献比对和高分辨质谱鉴定最终确证到了10种α-二羰基化合物喹喔啉类衍生物标准品,除MGO外,纯度在89%~99%之间。基于所制备的标准品,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采用固相萃取小柱进行两次净化,建立适用于蜂胶基质中α-二羰基的提取方法,方法的添加回收率在75%~9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6.10%。同时,建立了适用于蜂胶中挥发性羰基化合物分析的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检测方法,对不同蜂胶样品中挥发性α-DCs进行了初步鉴定。基于建立的方法,对不同地理来源及不同提取加工技术的蜂胶提取物进行了研究分析,共检测到10种α-DCs,范围在0.006 mg/kg~44.936 mg/kg之间,其中,甲基乙二醛(MGO)、葡萄糖醛酮(GS)和2,3-丁二酮(2,3-BD)的含量丰富。不同类型产品比较结果显示,杨树型蜂胶中α-DCs总量约是巴西绿蜂胶的2.5倍,蜂胶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物中MGO的含量比蜂胶乙醇提取物降低了约20倍。此外,巴西绿蜂胶和杨树型蜂胶的长时间贮存,可使得3-脱氧-葡萄糖醛酮(3-DG)水平显着升高。本研究系统地筛查了蜂胶中的α-DCs,对蜂胶产品中的α-DCs的风险评估提供了数据支撑,拓展了蜂胶组分的研究及质量控制研究的领域。
陈晓思[5](2021)在《紫背菜提取物对兔肉糜品质影响及其对蛋白质氧化抑制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兔肉营养质量较好,然而兔肉具有较高含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和蛋白质,因此兔肉在冷藏和加工过程中脂质和蛋白质容易发生氧化,影响兔肉的食用品质及加工特性。化学合成保鲜剂具有一定的潜在毒性,长期食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伤害。天然保鲜剂因其绿色、安全、来源广、高效等特点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紫背菜(Gynura bicolor(Roxb.ex Willd.)DC.)富含多酚、黄酮、类胡萝卜素、花青素等物质,具有抗炎、抗氧化、降血糖等功能,并具有成为天然保鲜剂的潜力,然而目前对紫背菜的研究利用较少,特别是对于紫背菜在肉品保鲜领域的开发利用比较缺乏。基于以上现状,本论文首先利用超声波辅助提取得到紫背菜提取液,并应用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和误差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BP-ANN)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对比,然后对提取物抗氧化能力进行了测定,并探究紫背菜提取物对冷藏条件下兔肉糜的保鲜作用,最后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分析紫背菜提取物中含有的主要酚类物质,并研究主要的酚类物质对羟基自由基诱导氧化条件下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MP)理化特性及结构的影响,为紫背菜作为天然保鲜剂在兔肉冷藏保鲜中发挥作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利用超声波辅助提取得到紫背菜提取液,应用RSM和BP-ANN这两种优化方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对比,通过测定DPPH、ABTS、羟基自由基清除率以及测定提取物Fe2+螯合能力和总还原能力对紫背菜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响应面法得到最佳工艺参数为:提取温度72℃、乙醇浓度63%、超声时间2.5 h、超声功率187 W。在此条件下RSM预测得到的黄酮含量为7.67mg/g,验证试验得到紫背菜提取液黄酮含量为7.32 mg/g,真实值与预测值间的相对误差为4.78%。BP-ANN得到超声波辅助提取最佳工艺参数为:提取温度69℃、乙醇浓度60%、超声时间2.6 h、超声功率199 W。在此条件下BP-ANN预测得到的黄酮含量为7.74 mg/g,验证试验得到紫背菜提取液黄酮含量为7.65 mg/g,真实值与预测值间的相对误差为1.18%。通过对比验证发现基于BP-ANN的预测模型是一种有效的优化方法。相比于响应面法,BP-ANN的预测效果更佳,相对误差更小。对得到的紫背菜提取液进行抗氧化评价,其DPPH、ABTS、羟基自由基清除率的半数清除浓度IC50值分别为4.83、6.37、9.82 mg/m L,Fe2+螯合能力的IC50值为10.0 mg/m L。研究结果表明紫背菜提取物对DPPH、ABTS、羟基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并且对Fe2+有一定的螯合能力。紫背菜提取物作为天然抗氧化剂有较大的发展潜力。(2)研究了紫背菜提取物对兔肉糜冷藏12天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背菜提取物能有效抑制兔肉糜脂质氧化,抑制过氧化物和丙二醛的形成。还能有效抑制蛋白质的氧化,抑制冷藏兔肉糜中蛋白质羰基含量的增加和巯基含量的下降。同时,研究发现,紫背菜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能有效抑制兔肉糜菌落总数的增加,延缓肉糜p H的上升。此外,添加紫背菜提取物还能减少兔肉糜的蒸煮损失,减缓兔肉糜硬度的上升,提高兔肉糜色泽的稳定性。紫背菜提取物的添加也能抑制兔肉糜在冷藏过程中的感官劣变,对于总体可接受度,从贮藏第4天开始,紫背菜提取物添加组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并在贮藏后期略高于BHT添加组。(3)通过UPLC-QTOF-MS分析得到紫背菜提取物中主要的酚类物质,研究了紫背菜中主要的酚类物质对羟基自由基诱导氧化下MP理化特性及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背菜提取物中主要的酚类物质为槲皮素、芦丁、迷迭香酸、鞣花酸、二氢杨梅素,这五种物质能有效抑制MP羰基的形成和巯基、游离氨基含量的下降,还能有效降低MP的α-螺旋向无规则卷曲的转变程度。此外,这五种主要酚类物质还能有效抑制羟基自由基对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的氧化损伤,维持MP的热稳定性,并能抑制羟基自由基对芳香族氨基酸的氧化损伤,抑制内源性荧光强度的降低。同时,这五种物质能抑制羟基自由基诱导氧化MP表面疏水性的增加以及溶解性的下降,并能有效抑制羟基自由基诱导氧化所致的MP的交联聚集。
刘艳霞[6](2021)在《20种常用藏药材抗菌活性筛选》文中指出抗菌药物为人类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和人类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对其也逐渐形成了严重的耐药现象,目前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关注的焦点。2016年WHO对细菌耐药现状及抗菌药物开发分析后发现,目前正在研发的新抗菌药物严重缺乏,无法应对当前的抗菌药物耐药形势。我国藏药资源丰富,治疗疾病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我国较有影响的民族药,具有独特的药性理论体系。本研究对20种藏医常用药材进行体外抗菌活性筛选,并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对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藏药材—西藏沙棘进行有效活性成分筛选,预测其在体内发挥抗菌作用的靶点及潜在作用机制,以期为开发新型抗菌药物提供实验数据。本研究采用传统方法制备20种藏医常用藏药材的75%乙醇超声及水煎煮提取物,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13种常见病原菌为测试菌,采用微量稀释法检测各提取物的体外抗菌活性;对4种藏药材(西藏沙棘果、篦齿虎耳草、紫斑杜鹃、雪层杜鹃)75%乙醇超声提取物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所得萃取物检测其体外抗结核分枝杆菌H37Rv活性;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及利用TCMSP、Pharm Mapper、Uniprot、Gene Cards等数据库获取西藏沙棘活性成分和体内抗菌作用相关靶点,结合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3.6.1软件构建西藏沙棘-活性成分-抗菌作用靶点网络、药物体内抗菌作用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对西藏沙棘体内抗菌作用靶点进行GO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本实验结果显示,所选20种藏医常用藏药材的40种粗提取物对6~13种常见病原菌具有不同程度抑菌活性。除篦齿虎耳草、老鹳草、草红花、西藏沙棘果、铁线莲外,有15种藏药两种提取物对革兰阳性菌株抑菌效果优于革兰阴性菌株,其中岩白菜、老鹳草、短穗兔耳草、红景天、诃子、西藏沙棘果、杜鹃花、篦齿虎耳草对6种革兰阳性菌株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效果(MIC:0.98~31.25mg/m L);杜鹃花、西藏沙棘果、诃子三种提取物及篦齿虎耳草水煎煮提取物对7种革兰阴性菌株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MIC:7.81~125mg/m L);短穗兔耳草、篦齿虎儿草、红景天、西藏沙棘果、杜鹃花、诃子水煎煮提取物和西藏沙棘果、杜鹃花、诃子75%乙醇超声提取物对6种革兰阳性菌株和7种革兰阴性菌株表现出广谱抗菌活性(MIC:0.98~250mg/m L)。篦齿虎耳草、紫斑杜鹃、雪层杜鹃、西藏沙棘果各萃取物抗结核分枝杆菌H37Rv菌株结果显示,各萃取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MIC:0.39~25mg/m L),其中篦齿虎耳草各萃取物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活性(MIC:0.39~1.56mg/m L),尤以石油醚萃取物抗菌效果最好,MIC为:0.39mg/m L。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显示,以口服生物利用度和类药性两个参数对西藏沙棘活性成分进行筛选,共获得天竺葵素、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β-谷甾醇、豆甾醇等活性成分,其体内抗菌作用活性成分共21种,主要活性成分可能为槲皮素、山奈酚、β-谷固醇、异鼠李素等。西藏沙棘主要活性成分可能作用于机体TNF、AKT1、ALB、JUN、CCL2、PTGS2、CXCL8等关键靶标,通过调控癌症、肿瘤坏因死子、Toll样受体以及MAPK等信号通路,激活细胞凋亡进程、促进免疫器官发育和分化、促进T淋巴细胞亚群的功能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而发挥体内抗菌作用。结论:1.20种藏药材中有15种藏药材的提取物体外抗革兰阳性菌株优于抗革兰阴性菌株,其中岩白菜、老鹳草、短穗兔耳草、红景天、诃子、西藏沙棘果、杜鹃花、篦齿虎耳草对6种革兰阳性菌株抗菌效果较好;杜鹃花、西藏沙棘果、诃子及篦齿虎耳草对7种革兰阴性菌株抗菌效果较好;短穗兔耳草、篦齿虎耳草、红景天、西藏沙棘果、杜鹃花、诃子水煎煮提取物和西藏沙棘、杜鹃花、诃子75%乙醇超声提取物具有广谱抗菌活性。2.篦齿虎耳草、紫斑杜鹃、雪层杜鹃、西藏沙棘果各萃取物对结核分枝杆菌H37Rv菌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篦齿虎耳草各提取物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活性,尤以石油醚萃取物抑菌效果最好。3.西藏沙棘可能由槲皮素、山奈酚、β-谷固醇、异鼠李素等活性成分,作用于机体TNF、AKT1、ALB、JUN、CCL2、PTGS2、CXCL8等靶标,通过癌症、肿瘤坏死子、Toll样受体、MAPK等通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而发挥体内抗菌作用。
左毅成[7](2021)在《黑老虎提取物及抗氧化、抑菌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老虎(Kadsura coccinea)是五味子科南五味子属常绿木质藤本植物,该植物不但可以作为水果食用,而且在高级化妆品、医药、食品等行业具有广阔前景,兼具抗炎症、抗肿瘤、杀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黑老虎化学成分复杂,不同器官间有效成分及生物活性作用尚未明晰,使用不同溶剂以及不同品系的黑老虎对有效成分的提取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采取加热回流提取法,使用极性不同的3种溶剂(乙醇、石油醚、正己烷)对3个黑老虎品系(紫黑、虎绿、大红)的3种器官(根、茎、叶)进行提取,并对提取物的挥发性成分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鉴定与分析,对成分种类以及相对含量进行比较与探讨。采用清除DPPH和ABTS这两种自由基的方法对各提取物的抗氧化性能进行初步探究,最后采用牛津杯打孔法来比较黑老虎不同提取物的抑菌效果,所选菌种为食品腐败菌和致病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青霉)。通过对以上三方面试验的结果进行分析,为黑老虎后期抑菌剂和抗氧化产品的研究与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理论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按照化合物数量进行比较,黑老虎根提取物>黑老虎茎提取物>黑老虎叶提取物;挥发性成分种类来看,黑老虎根提取物的主要为烯类,黑老虎茎和叶的提取物主要是烯类和烷类;根、茎、叶中能检测到化合物数量最多的分别是虎绿品系黑老虎正己烷提取物、大红品系黑老虎乙醇提取物、虎绿品系黑老虎正己烷提取物,分别为78、67、64种;从单个化合物成分来看,本文各个提取物中检测得到化合物含量较多的有β-石竹烯、△-杜松烯、α-蒎烯、β-蒎烯、长叶蒎烯等烯类化合物,正辛烷、正二十六烷、正二十四烷等烷类化合物以及亚甲基双-(4-甲基-6-叔丁基苯酚、2,4-二叔丁基苯酚等酚类化合物。(2)总体上来看,黑老虎各提取物对两种自由基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清除能力,其中对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强,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弱;按照黑老虎不同器官提取物的抗氧化性来看,根>茎>叶;且加入品系进行探讨,虎绿品系黑老虎根部位的提取物来做天然抗氧化剂更具优越性。(3)根、茎、叶各器官中,大部分叶部位的提取物抑菌效果最佳,用乙醇作为溶剂提取的抑菌效果最好。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菌效果好于革兰氏阴性菌,对细菌的抑菌效果好于真菌。对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效果最明显。对真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青霉)没有抑菌效果。
吴刘一顺,刘跃军,石璞,冯建湘[8](2021)在《塑料食品包装用生物基添加剂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介绍塑料食品包装用生物基添加剂的研究现状,为选择和使用包装用安全、绿色环保的生物基添加剂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方法通过查阅并分析总结文献,综述塑料食品包装用生物基添加剂的分类、特性及应用范围,并根据生物基添加剂的原料类别将其分类。结果塑料食品包装用生物基添加剂主要包括生物基增塑剂、抗菌剂、抗氧剂,相较于传统添加剂,生物基添加剂因其独特的可再生性,将成为添加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结论生物基添加剂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国家对绿色环保包装、可降解包装的重视,以及随之颁布的"禁塑令",将有望实现对传统添加剂的有效替代,其在塑料食品包装方面的应用前景和发展具有巨大潜力。
朱惠岚[9](2021)在《诺丽叶酚类物质绿色提取、分离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诺丽叶(Morinda citrifolia L.leaves,MCLs)作为一种具有海南特色的天然植物资源,具有独特的口感、风味及多种药理活性,在传统上多被用于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传统溶剂(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水)对诺丽叶生物活性多酚类物质提取存在提取效率低、不绿色环保且伴随着溶剂挥发性强、不稳定等问题,并且膳食多酚广泛的存在于人们日常饮食中,多酚类物质也是诺丽叶中主要活性成分,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有效的提取和纯化诺丽叶多酚的技术,获得高纯度的多酚类化合物。基于上述问题,以诺丽本文以诺丽叶为原材料,利用深共熔溶剂替代传统有机溶剂解决酚类物质提取率低和环境污染问题;利用响应面和大孔树脂纯化技术建立有效的提取和纯化方法,并研究其体外生物活性,得出以下结论:本文通过比较水、有机溶剂(乙醇、甲醇、丙酮和乙酸乙酯)和深共熔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s,DESs)对MCLs提取总酚含量(Total Phenolic Content,TPC)、总黄酮含量(Total Flavonoid Content,TFC)、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深共熔溶剂MCLs提取物具有最高的TPC(25.17-30.93 mg GAE/g DW),而乙酸乙酯MCLs提取物具有最低的TPC和TFC。采用HPLC-ESI-QTOF-MS/MS对其分类成份进行定性和定量,其中,以没食子酸、红草苷、芦丁和阿魏酸为主要成分。此外,三种DESs对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铁还原氧化能力(FRAP)和抗菌活性均优于传统溶剂。50%乙醇/甲醇MCLs提取物是抑制ɑ-葡萄糖苷酶的最有效提取溶剂。多变量分析结果突出了溶剂对MCLs提取物TPC和生物活性的影响。这些结果表明,DESs可以作为从MCLs提取酚类化合物的最有效溶剂。综上,MCLs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在食品和制药工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共轭溶剂高粘度及与树脂脱附能力差等原因,本研究仍采用50%乙醇溶液为提取溶剂对诺丽叶多酚进行纯化。通过Box-Behnken设计,采用响应面法对UAE参数进行优化,在此优化条件下,MCLs总多酚产量达到28.76 mg GAE/g DW。通过筛选不同树脂(HPD600、D101、AB-8、X-5、HP-20、NKA-9)对诺丽叶多酚的吸附能力,获得了多酚吸附率较高的树脂(AB-8),并对其静态吸附、等温吸附与解吸规律进行研究。AB-8大孔树脂对诺丽叶多酚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通过对大孔树脂动态吸附和解吸的研究得到了富集诺丽叶多酚的最佳工艺(温度25℃、上样浓度3.80 mg/m L、乙醇浓度30%和50%)。得到的富集多酚产物的纯度为22%,提高了5.50倍。此外,多酚纯化物对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还原氧化力(FRAP)均强于多酚粗提物,甚至强于阳性对照Trolox。与粗提物相比,纯化后多酚物质具有较强的ɑ-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和抑制Hep G-2增殖的活性。
郝光[10](2020)在《蓝刺头黄酮对C2C12骨骼肌细胞和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胰岛素抵抗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胰岛素抵抗(IR)是Ⅱ型糖尿病(T2DM)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是由各种因素导致胰岛素类靶器官对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率降低,进而引发高血糖。因此,研究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机制,以及研发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已成为当前防治糖尿病的热点之一。多种植物黄酮类化合物在此方面具有较好的生物学效应,蓝刺头黄酮作为其中之一种,同样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然目前国内外关于蓝刺头黄酮对胰岛素抵抗作用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探究蓝刺头黄酮对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胰岛素抵抗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本试验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蓝刺头黄酮(ELTF)的提取方案,通过RT-PCR和Wester blot检测ELTF作用体外试验构建胰岛素抵抗小鼠C2C12骨骼肌细胞模型、体内试验高脂高糖+链脲佐菌素构建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胰岛素抵抗模型肌肉组织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1、本试验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蓝刺头黄酮的提取方案:具体参数为无水乙醇、提取时间为120min、料液比为1:50、提取温度为65℃,实验得率为7.18%。2、蓝刺头醇提物经5kDa中空纤维素膜过滤、乙酸乙酯3次萃取、等体积水饱和正丁醇3次萃取、乙醇处理30~80目聚酰胺粉过滤后得蓝刺头黄酮纯度为 84.8%。3、通过马血清培养基培养C2C12小鼠成肌细胞4d后分化成为小鼠C2C12骨骼肌细胞;在试验最大安全浓度内,通过棕榈酸诱导的小鼠C2C12骨骼肌细胞产生胰岛素抵抗效应的最适浓度为0.2mmol/L。4、使用CCK-8法评定ELTF作用24h的最大安全浓度为200μg/mL;试验各ELTF剂量组作用24h后与模型组相比,可显着增强胰岛素抵抗型小鼠C2C12骨骼肌细胞耗糖量(P<0.05)。5、使用RT-qPCR检测小鼠C2C12骨骼肌细胞mRNA表达,与模型组相比ELTF 可提高AMPK、GLUT4、IRS-1、Pparγ、PI3 Knase p85mRNA 表达量(P<0.05);使用Western Blot试验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ELTF各剂量组可显着提高AMPK表达量(P<0.05)、ELTF低剂量组可显着提高GLUT4表达量(P<0.05)、ELTF低、中、高剂量组可显着提高IRS-1表达量(P<0.05)、ELTF低剂量组可显着升高Ppary表达量(P<0.05)、ELTF低剂量组可提高PI3 Knasep85表达量。6、使用ELTF作用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28d,与空白对照组体重相比较,实验性Ⅱ型糖尿病模型组体重显着降低(P<0.05),ELTF高、中、低剂量组、二甲双胍组体重均降低,其中高、低剂量组差异显着(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糖尿病模型组、ELTF高、中、低剂量组、二甲双胍组血糖均升高,差异显着(P<0.05);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物组和ELTF高、中、低剂量组显着降低(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糖尿病模型组TC、TG和LDL含量显着升高(P<0.05);HDL含量降低不显着(P>0.05);与糖尿病模型组相比,ELTF高、中、低剂量组、二甲双胍组TC、TG、LDL、HDL含量均升高或降低不显着(P>0.05)。7、使用RT-qPCR检测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骨骼肌mRNA表达,与模型组相比 ELTF 可提高AMPK、GLUT4、IRS-1、Ppary、PI3 Knasep85mRNA 的表达量(P<0.05);使用Western Blot试验检测相关蛋白表达,与模型组相比ELTF高剂量组可显着提高AMPK表达量(P<0.05)、ELTF低、高剂量组可显着提高GLUT4表达量(P<0.05)、ELTF各剂量组可显着提高IRS-1表达量(P<0.05)、ELTF低剂量组可显着升高Ppary表达量(P<0.05)、ELTF高剂量组可提高PI3 Knasep85 表达量(P>0.05)。结论:1、蓝刺头黄酮的提取方案为无水乙醇、提取时间为120min、料液比为1:50、提取温度为65℃,实验得率为7.18%。蓝刺头醇提物经中空纤维素膜过滤,再用乙酸乙酯萃取3次,再用等体积水饱和正丁醇萃取3次,再用乙醇处理30~80目聚酰胺粉过滤最终可得到纯度为84.8%的黄酮2、ELTF可显着增强由棕榈酸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型小鼠C2C12骨骼肌细胞的耗糖量。ELTF可改善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血脂情况,降低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有效的改善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胰岛素抵抗状态。3、ELTF可通过调节相关AMPK信号通路基因及蛋白的调控而改善骨骼肌细胞胰岛素抵抗及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胰岛素抵抗。
二、蜂胶各种溶剂提取物的抑菌效果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蜂胶各种溶剂提取物的抑菌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保鲜剂在禽肉保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植物源性生物保鲜剂 |
1.1 植物多酚 |
1.2 植物精油 |
2 动物源性生物保鲜剂 |
2.1 壳聚糖 |
2.2 蜂胶 |
2.3 鱼精蛋白 |
3 微生物源性生物保鲜剂 |
3.1 曲酸 |
3.2 纳他霉素 |
3.3 Nisin |
4 酶类生物保鲜剂 |
5 复合生物保鲜剂 |
6 协同保鲜技术 |
6.1 生物保鲜剂结合冷藏保鲜技术 |
6.2 生物保鲜剂结合气调包装 |
7 结语与展望 |
(3)中草药提取物用于肉与肉制品储藏保鲜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草药活性成分的提取研究 |
2 中草药提取物在肉及肉制品储藏保鲜中的利用途径 |
2.1 提取物作为食品成分 |
2.2 提取物作为包装成分 |
2.3 以小袋的形式附属于食品包装中 |
3 中草药提取物在肉与肉制品储藏保鲜中的应用 |
4 总结与展望 |
(4)蜂胶中α-二羰基化合物的含量测定及种类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蜂胶概述 |
1.2 蜂胶生物药理学活性 |
1.2.1 抗菌活性 |
1.2.2 抗氧化活性 |
1.2.3 抗炎活性 |
1.2.4 抗肿瘤与免疫调节活性 |
1.2.5 血糖调节及抗糖尿病活性 |
1.2.6 其他作用 |
1.3 蜂胶质量控制研究现状 |
1.3.1 蜂胶提取加工工艺 |
1.3.2 蜂胶组分、溯源与真实性研究 |
1.4 α-二羰基化合物研究背景 |
1.4.1 α-二羰基化合物的形成路径 |
1.4.2 α-二羰基化合物在食品质量控制中的研究进展 |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α-二羰基化合物标准品的制备 |
2.1 试剂与仪器 |
2.1.1 试剂 |
2.1.2 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溶液的配制 |
2.2.2 α-二羰基化合物标准品的制备方法 |
2.2.3 α-二羰基化合物标准品的鉴定方法 |
2.2.4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α-二羰基化合物衍生试剂的确定 |
2.3.2 α-二羰基化合物标准品的鉴定与结构确认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蜂胶中α-二羰基化合物的分析方法建立 |
3.1 材料、试剂和仪器 |
3.1.1 材料 |
3.1.2 试剂 |
3.1.3 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溶液的配制 |
3.2.2 样品前处理方法 |
3.2.3 UHPLC-Qq Q-MS/MS方法 |
3.2.4 GC-QTOF-MS方法 |
3.3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样品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
3.4.2 UHPLC-Qq Q-MS/MS仪器条件的优化 |
3.4.3 方法学验证 |
3.4.4 典型样品的GC-QTOF-MS总离子流图 |
3.4.5 挥发性羰基化合物的NIST谱库检索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蜂胶中α-二羰基化合物的含量和分布调查 |
4.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4.1.1 材料 |
4.1.2 试剂 |
4.1.3 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溶液的配制 |
4.2.2 不同蜂胶样品前处理方法 |
4.2.3 α-二羰基化合物的UHPLC-Qq Q-MS/MS定量方法 |
4.2.4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地理来源蜂胶中α-二羰基化合物的含量测定 |
4.3.2 不同地理来源蜂胶中α-二羰基化合物的贮存变化规律 |
4.3.3 不同加工技术杨树型蜂胶中α-二羰基化合物的含量测定 |
4.3.4 市售蜂胶产品中α-二羰基化合物的分析与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5.1 α-二羰基化合物标准品的制备 |
5.2 蜂胶中α-二羰基化合物的分析方法建立 |
5.3 蜂胶中α-二羰基化合物的含量和分布调查 |
5.4 全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紫背菜提取物对兔肉糜品质影响及其对蛋白质氧化抑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兔肉的营养特性与生产概况 |
1.1.1 兔肉的营养特性 |
1.1.2 兔肉的生产概况 |
1.2 肉品保鲜技术概况 |
1.2.1 低温保鲜技术 |
1.2.2 包装保鲜技术 |
1.2.3 辐照保鲜技术 |
1.2.4 添加保鲜剂保鲜技术 |
1.3 脂质氧化机制 |
1.4 蛋白质氧化机制 |
1.5 紫背菜概述 |
第2章 引言 |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2.2.1 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优化及提取液抗氧化评价 |
2.2.2 紫背菜提取物对兔肉糜冷藏过程中品质的影响 |
2.2.3 紫背菜中主要酚类物质对氧化体系下肌原纤维蛋白理化特性及结构的影响 |
2.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章 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优化及提取液抗氧化评价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1.1 试验原料 |
3.1.1.2 试验试剂 |
3.1.1.3 试验设备 |
3.1.2 试验方法 |
3.1.2.1 紫背菜的前处理 |
3.1.2.2 紫背菜基本营养成分的测定 |
3.1.2.3 黄酮含量测定 |
3.1.2.4 单因素试验 |
3.1.2.5 响应面试验 |
3.1.2.6 BP-ANN模型建立与应用 |
3.1.2.7 DPPH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
3.1.2.8 ABTS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
3.1.2.9 羟基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
3.1.2.10 Fe~(2+)螯合能力测定 |
3.1.2.11 总还原能力测定 |
3.1.2.12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紫背菜的基本营养成分 |
3.2.2 单因素试验结果 |
3.2.3 响应面试验结果 |
3.2.3.1 响应面实验结果及模型的建立 |
3.2.3.2 多元回归模型分析 |
3.2.3.3 响应面模型中交互作用分析 |
3.2.4 BP-ANN模型构建结果 |
3.2.5 最佳工艺参数的确定及验证 |
3.2.6 紫背菜提取液的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
3.2.7 紫背菜提取液的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 |
3.2.8 紫背菜提取液Fe~(2+)螯合能力 |
3.2.9 紫背菜提取液的总还原能力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紫背菜提取物对兔肉糜冷藏过程中品质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1.1 试验原料 |
4.1.1.2 试验试剂 |
4.1.1.3 试验设备 |
4.1.2 试验方法 |
4.1.2.1 紫背菜提取物的制备 |
4.1.2.2 兔肉糜的制备 |
4.1.2.3 过氧化值(POV)的测定 |
4.1.2.4 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的测定 |
4.1.2.5 羰基测定 |
4.1.2.6 巯基测定 |
4.1.2.7 p H测定 |
4.1.2.8 蒸煮损失的测定 |
4.1.2.9 菌落总数测定 |
4.1.2.10 硬度测定 |
4.1.2.11 色差测定 |
4.1.2.12 感官测定 |
4.1.2.13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紫背菜提取物对兔肉糜冷藏期间POV值的影响 |
4.2.2 紫背菜提取物对兔肉糜冷藏期间TBARS值的影响 |
4.2.3 紫背菜提取物对兔肉糜冷藏期间羰基含量的影响 |
4.2.4 紫背菜提取物对兔肉糜冷藏期间巯基含量的影响 |
4.2.5 紫背菜提取物对兔肉糜冷藏期间p H变化的影响 |
4.2.6 紫背菜提取物对兔肉糜冷藏期间菌落总数的影响 |
4.2.7 紫背菜提取物对兔肉糜冷藏期间硬度的影响 |
4.2.8 紫背菜提取物对兔肉糜冷藏期间蒸煮损失的影响 |
4.2.9 紫背菜提取物对兔肉糜冷藏期间色泽变化的影响 |
4.2.10 紫背菜提取物对兔肉糜冷藏期间感官品质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紫背菜中主要酚类物质对氧化体系下肌原纤维蛋白理化特性及结构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1.1 试验原料 |
5.1.1.2 试验试剂 |
5.1.1.3 试验设备 |
5.1.2 试验方法 |
5.1.2.1 紫背菜提取物的制备 |
5.1.2.2 UPLC-QTOF-MS分析 |
5.1.2.3 肌原纤维蛋白提取 |
5.1.2.4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
5.1.2.5 MP诱导氧化 |
5.1.2.6 羰基含量测定 |
5.1.2.7 巯基含量测定 |
5.1.2.8 游离氨含量测定 |
5.1.2.9 肌原纤维蛋白二级结构的测定 |
5.1.2.10 表面疏水性测定 |
5.1.2.11 紫外吸收光谱测定 |
5.1.2.12 内源性荧光强度测定 |
5.1.2.13 热稳定性测定 |
5.1.2.14 溶解性测定 |
5.1.2.15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
5.1.2.16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测定 |
5.1.2.17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UPLC-QTOF-MS分析 |
5.2.2 紫背菜中主要的酚类物质对MP氨基酸侧链修饰的影响 |
5.2.2.1 紫背菜中主要的酚类物质对MP羰基含量的影响 |
5.2.2.2 紫背菜中主要的酚类物质对MP巯基含量的影响 |
5.2.2.3 紫背菜中主要的酚类物质对MP游离氨含量的影响 |
5.2.3 紫背菜中主要的酚类物质对MP二级结构的影响 |
5.2.4 紫背菜中主要的酚类物质对MP三级结构的影响 |
5.2.4.1 紫背菜中主要的酚类物质对MP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
5.2.4.2 紫背菜中主要的酚类物质对MP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
5.2.4.3 紫背菜中主要的酚类物质对MP内源性荧光的影响 |
5.2.4.4 紫背菜中主要的酚类物质对MP热稳定性的影响 |
5.2.5 紫背菜中主要的酚类物质对MP溶解性的影响 |
5.2.6 紫背菜中主要的酚类物质对MP交联的影响 |
5.2.7 紫背菜中主要的酚类物质对氧化后MP形态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20种常用藏药材抗菌活性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英汉对照表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细菌的耐药形势 |
1.2 藏药材资源与分布 |
1.3 藏药材体外抗菌作用研究现状 |
1.3.1 抗菌活性藏药材的入药部位 |
1.3.2 单味藏药材抗菌作用 |
1.3.3 藏药化学成分抑菌作用 |
1.3.4 藏药复方抗菌作用 |
1.4 结核病的流行情况 |
1.5 中药材抗结核分枝杆菌的研究现状 |
1.5.1 中药材入药部位 |
1.5.2 单味中药材抗结核分枝杆菌作用 |
1.5.3 中药复方抗结核分枝杆菌作用 |
第二章 20 种常用藏药材抗菌活性筛选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材料 |
2.2.2 主要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药材粗提物制备 |
2.3.2 培养基制备 |
2.3.3 实验菌液制备 |
2.3.4 实验药材提取物体外抗普通细菌活性测定 |
2.3.5 结果判定 |
2.4 结果 |
2.4.1 实验药材粗提物无菌实验结果 |
2.4.2 实验药材抗普通细菌活性检测结果 |
2.5 讨论 |
第三章 四种藏药材体外抗结核分枝杆菌H37Rv活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材料 |
3.2.2 主要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药材粗提物制备 |
3.3.2 药材75%乙醇粗提物有机溶剂萃取 |
3.3.3 培养基制备 |
3.3.4 实验菌液制备 |
3.3.5 MABA法药敏检测药材萃取物体外抗H37Rv活性 |
3.3.6 结果判定 |
3.4 结果 |
3.4.1 药材75%乙醇粗提物有机溶剂萃取 |
3.4.2 藏药材萃取物体外抗H37Rv活性 |
3.5 讨论 |
第四章 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西藏沙棘体内抗菌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 |
4.1 引言 |
4.2 西藏沙棘网络药理学分析流程 |
4.3 所用数据库及软件 |
4.4 实验方法 |
4.4.1 西藏沙棘药物活性成分的获取 |
4.4.2 西藏沙棘活性成分体内靶标的获取 |
4.4.3 西藏沙棘活性成分体内靶标蛋白名称转换 |
4.4.4 西藏沙棘-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构建 |
4.4.5 西藏沙棘体内抗菌作用靶点预测及筛选 |
4.4.6 西藏沙棘-活性成分-抗菌靶点网络构建 |
4.4.7 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及核心靶点筛选 |
4.4.8 西藏沙棘核心靶点GO及 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
4.5 结果 |
4.5.1 西藏沙棘有效活性成分筛选结果 |
4.5.2 西藏沙棘活性成分体内作用靶标 |
4.5.3 西藏沙棘活性成分体内作用靶标基因 |
4.5.4 西藏沙棘-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构建 |
4.5.5 西藏沙棘有效活性成分体内抗菌作用靶点预测及筛选 |
4.5.6 西藏沙棘-活性成分-抗菌靶点网络构建 |
4.5.7 西藏沙棘体内抗菌作用靶点 PPI 网络及核心靶点 |
4.5.8 西藏沙棘体内抗菌作用关键靶点基因GO和 KEGG富集分析 |
4.6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7)黑老虎提取物及抗氧化、抑菌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黑老虎研究概况 |
1.1.1 黑老虎概述 |
1.1.2 黑老虎食用成分 |
1.1.3 黑老虎药用作用 |
1.1.4 黑老虎抗氧化作用 |
1.1.5 黑老虎抑菌作用 |
1.2 植物提取物获取方法研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2 黑老虎提取物成分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来源 |
2.1.2 仪器与试剂 |
2.1.3 提取物获取 |
2.1.4 GC-MS分析 |
2.1.5 定量分析 |
2.1.6 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紫黑品系黑老虎的乙醇提取物各器官成分分析 |
2.2.2 虎绿品系黑老虎的乙醇提取物各器官成分分析 |
2.2.3 大红品系黑老虎的乙醇提取物各器官成分分析 |
2.2.4 紫黑品系黑老虎的石油醚提取物各器官成分分析 |
2.2.5 虎绿品系黑老虎的石油醚提取物各器官成分分析 |
2.2.6 大红品系黑老虎的石油醚提取物各器官成分分析 |
2.2.7 紫黑品系黑老虎的正己烷提取物各器官成分分析 |
2.2.8 虎绿品系黑老虎的正己烷提取物各器官成分分析 |
2.2.9 大红品系黑老虎的正己烷提取物各器官成分分析 |
2.3 讨论 |
3 黑老虎提取物抗氧化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来源 |
3.1.2 仪器与试剂 |
3.1.3 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
3.1.4 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黑老虎乙醇提取物自由基清除率 |
3.2.2 黑老虎正己烷提取物自由基清除率 |
3.2.3 黑老虎石油醚提取物自由基清除率 |
3.3 讨论 |
4 黑老虎提取物抑菌活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来源 |
4.1.2 仪器与试剂 |
4.1.3 培养基配置 |
4.1.4 菌悬液的制备 |
4.1.5 抑菌圈的测定 |
4.1.6 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黑老虎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 |
4.2.2 黑老虎提取物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 |
4.2.3 黑老虎提取物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效果 |
4.2.4 黑老虎提取物对其他菌种的抑菌效果 |
4.3 讨论 |
5 结论 |
6 创新点与展望 |
6.1 创新点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8)塑料食品包装用生物基添加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基增塑剂 |
1.1 柠檬酸酯类 |
1.2 环氧植物油类 |
1.3 可降解的聚酯类 |
2 生物基抗菌剂 |
2.1 植物来源抗菌剂 |
2.2 动物来源抗菌剂 |
2.3 微生物来源抗菌剂 |
3 生物基抗氧剂 |
3.1 植物酚类 |
3.2 维生素E类 |
3.3 植物提取液或提取液混合物类 |
4 结语 |
(9)诺丽叶酚类物质绿色提取、分离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诺丽叶研究现状 |
1.1.1 诺丽叶概述 |
1.1.2 诺丽叶多酚黄酮生物活性的研究现状 |
1.2 植物多酚 |
1.2.1 植物多酚提取 |
1.2.2 多酚类化合物的纯化 |
1.2.3 多酚类化合物活性 |
1.3 深共熔溶剂的简介 |
1.3.1 深共熔溶剂的概念 |
1.3.2 深共熔溶剂在提取和分离应用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主要内容和特色创新之处 |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主要内容 |
1.4.3 特色创新之处 |
2 深共熔溶剂提取诺丽叶多酚及活性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深共熔溶剂制备 |
2.2.2 诺丽叶中酚类物质提取 |
2.2.3 总多酚含量测定 |
2.2.4 总黄酮含量测定 |
2.2.5 酚类化合物定性定量 |
2.2.6 不同提取溶剂诺丽叶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 |
2.2.7 ɑ-葡萄糖苷酶抑制能力测定 |
2.2.8 抗菌活性测定 |
2.2.9 统计学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深共熔溶剂筛选 |
2.3.2 萃取溶剂对酚类成分的影响 |
2.3.3 提取溶剂对诺丽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2.3.4 提取溶剂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能力的影响 |
2.3.5 提取溶剂对抑菌能力的影响 |
2.3.6 多变量分析 |
2.4 小结 |
3 诺丽叶酚类物质提取、富集及生物活性评价 |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3.1.1 试验材料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诺丽叶多酚提取工艺优化 |
3.2.2 总多酚测定 |
3.2.3 大孔树脂预处理及筛选 |
3.2.4 吸附动力学研究 |
3.2.5 吸附等温线的测定 |
3.2.6 动态吸附和解吸试验 |
3.2.7 体外抗氧化测定 |
3.2.8 ɑ-葡萄糖苷酶抑制能力测定 |
3.2.9 抗增殖活性的测定 |
3.2.10 统计学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提取介质与树脂的筛选 |
3.3.2 诺丽叶多酚的提取工艺研究 |
3.3.3 吸附动力学 |
3.3.4 吸附等温线 |
3.3.5 解吸条件优化 |
3.3.6 抗氧化和ɑ-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
3.3.7 抗增殖活性 |
3.4 小结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10)蓝刺头黄酮对C2C12骨骼肌细胞和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胰岛素抵抗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黄酮 |
1.1.1 调节糖代谢 |
1.1.2 调节脂代谢 |
1.1.3 抗氧化作用 |
1.1.4 其他作用 |
1.1.5 蓝刺头(黄酮)研究现状 |
1.2 糖尿病 |
1.2.1 糖尿病 |
1.2.2 糖尿病治疗现状 |
1.2.2.1 西医临床应用 |
1.2.2.2 中医临床应用 |
1.2.3 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研究概况 |
1.3 胰岛素转导相关信号通路 |
1.3.1 胰岛素转导相关信号通路mRNA |
1.3.2 胰岛素转导相关信号通路蛋白 |
1.4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目的 |
2 蓝刺头黄酮提取与纯化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1.1 药品 |
2.1.1.2 仪器 |
2.1.1.3 试剂 |
2.1.2 方法 |
2.1.2.1 蓝刺头黄酮的鉴定 |
2.1.2.2 蓝刺头黄酮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
2.1.2.3 总黄酮得率 |
2.1.2.4 单因素试验 |
2.1.2.5 响应面优化试验设计 |
2.1.2.6 蓝刺头黄酮的纯化 |
2.1.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及分析 |
2.2.1 蓝刺头黄酮的提取 |
2.2.1.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2.2.1.2 响应面优化试验 |
2.2.1.3 最佳工艺条件的预测和检验 |
2.2.2 蓝刺头黄酮的鉴定 |
2.2.3 蓝刺头黄酮的纯化 |
2.2.3.1 标准曲线绘制 |
2.2.3.2 样品测试 |
2.3 讨论 |
3 C2C12小鼠成肌细胞的培养、分化及细胞胰岛抵抗模型的构建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1.1 试验细胞 |
3.1.1.2 主要试剂 |
3.1.1.3 主要仪器 |
3.1.2 方法 |
3.1.2.1 C2C12骨骼肌细胞培养 |
3.1.2.2 细胞毒性试验 |
3.1.2.3 PA对C2C12骨骼肌细胞安全浓度筛选 |
3.1.2.4 葡萄糖消耗实验 |
3.1.2.5 数据分析 |
3.2 结果及分析 |
3.2.1 C2C12成肌细胞培养与分化的结果 |
3.2.2 PA对C2C12骨骼肌细胞安全浓度筛选的结果 |
3.2.3 葡萄糖消耗试验的结果 |
3.3 讨论 |
4 蓝刺头黄酮对胰岛素抵抗骨骼肌细胞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1.1 试验细胞 |
4.1.1.2 试验仪器 |
4.1.1.3 主要试剂 |
4.1.1.4 主要试剂配制 |
4.1.2 方法 |
4.1.2.1 ELTF对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安全浓度的筛选 |
4.1.2.2 ELTF对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葡萄糖消耗的影响 |
4.1.2.3 统计学处理 |
4.2. 结果及分析 |
4.2.1 ELTF对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安全浓度筛选的结果 |
4.2.2 ELTF对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葡萄糖消耗影响的结果 |
4.3 讨论 |
4.3.1 ELTF对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安全浓度筛选 |
4.3.2 ELTF对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葡萄糖消耗 |
5 蓝刺头黄酮对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胰岛素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1.1 实验用细胞 |
5.1.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5.1.1.3 主要试剂 |
5.1.1.4 主要试剂配制 |
5.1.2 方法 |
5.1.2.1 RT-qPCR检测ELTF对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
5.1.2.1.1 细胞处理 |
5.1.2.1.2 细胞总RNA的提取 |
5.1.2.1.3 细胞总RNA质量检测 |
5.1.2.1.4 细胞总RNA反转录为cDNA |
5.1.2.1.5 引物设计 |
5.1.2.1.6 RT-qPCR扩增反应 |
5.1.2.1.7 RT-qPCR数据处理及分析 |
5.1.2.2 Western Blot检测ELTF对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5.1.2.2.1 细胞处理 |
5.1.2.2.2 蛋白提取 |
5.1.2.2.3 蛋白浓度测定 |
5.1.2.2.4 蛋白变性 |
5.1.2.2.5 实验前准备工作 |
5.1.2.2.6 Western blot实验步骤 |
5.1.2.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
5.2 结果及分析 |
5.2.1 RT-qPCR检测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结果 |
5.2.1.1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AMPK mRNA表达的结果 |
5.2.1.2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GLUT4 mRNA表达的结果 |
5.2.1.3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IRS-1 mRNA表达的结果 |
5.2.1.4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Pparaγ mRNA表达的结果 |
5.2.1.5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PI3 Knase p85 mRNA表达的结果 |
5.2.2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的结果 |
5.2.2.1 BCA的标准曲线 |
5.2.2.2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AMPK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5.2.2.3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GLUT4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5.2.2.4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IRS-1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5.2.2.5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Pparaγ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5.2.2.6 胰岛素抵抗C2C12骨骼肌细胞中PI3 Knase p85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5.3 讨论 |
6 蓝刺头黄酮对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降糖作用的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1.1 动物 |
6.1.1.2 主要试剂 |
6.1.1.3 主要仪器设备 |
6.1.2 方法 |
6.1.2.1 Ⅱ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的构建 |
6.1.2.2 药物干预对实验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体重的测定 |
6.1.2.3 药物干预对实验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空腹血糖的测定 |
6.1.2.4 药物干预对实验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TC、TG、HDL、LDL的测定 |
6.1.3 数据分析 |
6.2 结果及分析 |
6.2.1 药物干预对实验性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行为学观察 |
6.2.2 成模率与死亡率 |
6.2.3 药物干预对实验性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体重的影响 |
6.2.4 药物干预对实验性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的影响 |
6.2.5 药物干预对实验性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TC、TG、HDL、LDL的影响 |
6.3 讨论 |
7 蓝刺头黄酮对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胰岛素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材料 |
7.1.1.1 骨骼肌 |
7.1.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7.1.1.3 主要试剂 |
7.1.1.4 主要试剂配制 |
7.1.2 方法 |
7.1.2.1 RT-qPCR检测ELTF对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
7.1.2.1.1 肌肉组织总RNA的提取 |
7.1.2.1.2 肌肉组织总RNA质量检测 |
7.1.2.1.3 肌肉组织总RNA反转录为cDNA |
7.1.2.1.4 引物设计 |
7.1.2.1.5 RT-qPCR扩增反应 |
7.1.2.2 Western Blot检测ELTF对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7.1.2.2.1 组织处理 |
7.1.2.2.2 蛋白提取 |
7.1.2.2.3 蛋白浓度测定 |
7.1.2.2.4 蛋白变性 |
7.1.2.2.5 实验前准备工作 |
7.1.2.2.6 Western blot实验步骤 |
7.1.2.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
7.2 结果及分析 |
7.2.1 RT-qPCR检测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结果 |
7.2.1.1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AMPK mRNA表达的结果 |
7.2.1.2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GLUT4 mRNA表达的结果 |
7.2.1.3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IRS-1 mRNA表达的结果 |
7.2.1.4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Pparaγ mRNA表达的结果 |
7.2.1.5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PI3 Knase p85 mRNA表达的结果 |
7.2.2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的结果 |
7.2.2.1 BCA标准曲线 |
7.2.2.2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AMPK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7.2.2.3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GLUT4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7.2.2.4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IRS-1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7.2.2.5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Pparaγ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7.2.2.6 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中PI3 Knase p85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7.3 讨论 |
8 结论 |
9 论文的创新点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参考文献 |
四、蜂胶各种溶剂提取物的抑菌效果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保鲜剂在禽肉保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杨焕彬,曾庆培,林光明,刘晓丽,杨锡洪,宋琳,解万翠. 轻工学报, 2021
- [2]中蜂巢脾与意蜂巢脾的化学组成及抑菌分析[D]. 邱盛荣. 南昌大学, 2021
- [3]中草药提取物用于肉与肉制品储藏保鲜研究进展[J]. 王鹏跃,李丽娟,刘润叶,杨林. 保鲜与加工, 2021(10)
- [4]蜂胶中α-二羰基化合物的含量测定及种类分布研究[D]. 宋美洁.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5]紫背菜提取物对兔肉糜品质影响及其对蛋白质氧化抑制作用研究[D]. 陈晓思. 西南大学, 2021(01)
- [6]20种常用藏药材抗菌活性筛选[D]. 刘艳霞. 西藏大学, 2021(12)
- [7]黑老虎提取物及抗氧化、抑菌效果研究[D]. 左毅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8]塑料食品包装用生物基添加剂研究进展[J]. 吴刘一顺,刘跃军,石璞,冯建湘. 包装工程, 2021(13)
- [9]诺丽叶酚类物质绿色提取、分离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D]. 朱惠岚. 海南大学, 2021(11)
- [10]蓝刺头黄酮对C2C12骨骼肌细胞和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胰岛素抵抗作用及机制研究[D]. 郝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