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的巴赫》的叙述学分析

《孩子们的巴赫》的叙述学分析

论文摘要

近年来,澳大利亚文学犹如大洋彼岸的一块瑰宝,其独特的光辉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海伦·加纳是澳大利亚文坛上一个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孩子们的巴赫》被看作是澳大利亚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之一,荣获南澳总理文学奖。该小说通过描写一个家庭主妇雅典娜私奔,然后又回归家庭的故事,揭露了在父权制社会中女性弱小的地位,反映了女性为争取独立地位所做的努力。叙述学是一个分析文学作品的有用工具。本文立足于叙事学理论,从叙事视角、叙事话语、情节结构以及人物塑造等方面对《孩子们的巴赫》这部小说进行深层次解读,挖掘其无穷的内在魅力。叙事视角是小说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视角的选择直接决定着故事的呈现状态及读者的感受。加纳在这部小说中主要运用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全知视角下的叙述有利于加快叙述速度,而人物有限视角对于塑造雅典娜的性格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两种视角的恰当运用及转化在深化主题方面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引语对刻画人物性格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叙述者介入的不同程度,引语可以分为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以及言语行为的叙述体。在本篇小说中,直接引语的恰当运用具有强烈的震撼性,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使读者彷佛身临其境,德克斯特的大男子主义、雅典娜的温柔善良及其斗争的勇气跃然于纸上。人物和情节也是小说故事的基本元素。该小说的成功还在于其饱满的人物性格和其完美的情节结构。小说中的男性虽然在对待女性表现出了专制极端的倾向,但他们并不是彻底的坏人,他们有着一颗善良的心,疼爱子女,善待朋友。他们性格中的大男子主义倾向是文化的烙印。加纳塑造出来的这些“圆形”人物形象让我们意识到女性要想获得自主权必须从文化入手,铲除使其滋生的文化温床。同时,反衬原则的使用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具深意。另外,雅典娜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其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她的性格从自卑到觉醒,到自信,完成了一个完美的升华。这样的情节是一个典型的“人物情节”。所谓的人物情节也就是人物塑造的一种过程的形式体现。一部成功的作品,其人物性格会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发展。雅典娜思想及性格的变化及发展象征着着女性在斗争的道路上所取得的小小进展。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 1.2 Research Methods
  • 1.3 Layout of the Thesis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Background Information
  • 2.1 Narratology
  • 2.1.1 Definition and Review of Narratology
  • 2.1.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rratology and Stylistics
  • 2.2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The Children’s Bach
  • 2.2.1 Helen Garner and The Children’s Bach
  • 2.2.2 The Present Study of The Children’s Bach
  • Chapter Three Point of View in The Children’s Bach
  • 3.1 Definition of Point of View
  • 3.2 Classification of Point of View
  • 3.3 The Analysis of Point of View in The Children’s Bach
  • 3.3.1 The Third-person Omniscient
  • 3.3.2 The Third-person Limited
  • 3.3.3 The Narrator’s Comment
  • 3.4 Summary
  • Chapter Four Speech Analysis in The Children’s Bach
  • 4.1 Definition of Speech
  • 4.2 Classification of Speech
  • 4.3 The Analysis of Direct Speech in The Children’s Bach
  • 4.4 Summary
  • Chapter Five Character and Plot Analysis in The Children’s Bach
  • 5.1 Character Analysis in The Children’s Bach
  • 5.1.1 Definition of Character and its Classification
  • 5.1.2 “Round Character”in The Children’s Bach
  • 5.1.3 Contrast used in The Children’s Bach
  • 5.2 Plot Analysis in The Children’s Bach
  • 5.2.1 Definition of Plot and its Classification
  • 5.2.2 Plot Analysis in The Children’s Bach
  • 5.3 Summary
  • Chapter Six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读硕期间学术成果
  • Acknowledgements
  • 相关论文文献

    • [1].交流叙述学的认知基础[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 [2].叙述学发展的诗歌向度及其基点——关于构建诗歌叙述学的思考[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7(04)
    • [3].符号叙述学的兴起:赵毅衡访谈录[J].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16(02)
    • [4].叙述学如何向全域敞开:评赵毅衡的《广义叙述学》[J].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16(02)
    • [5].《小城忆旧》“回忆”的叙述学[J]. 青年文学家 2017(18)
    • [6].叙述转向与交流叙述学的理论建构[J]. 符号与传媒 2017(01)
    • [7].广文叙述学视域中真人秀的“间类”符号特征[J]. 符号与传媒 2017(01)
    • [8].认知叙述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15(02)
    • [9].行为、规范性与叙述学新视野[J]. 文艺争鸣 2019(12)
    • [10].广义叙述学:叙事诗学发展的第三进阶[J]. 河北学刊 2015(01)
    • [11].论交流叙述学的研究谱系[J]. 符号与传媒 2020(01)
    • [12].广义符号叙述学:一门新兴学科的现状与前景[J]. 湖南社会科学 2013(03)
    • [13].从叙述学发展史看建立“广义叙述学”的必要性[J]. 当代文坛 2011(06)
    • [14].中国叙述学刍议[J]. 江西社会科学 2010(06)
    • [15].交流叙述学的基本理论问题[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1)
    • [16].“叙述转向”之后:广义叙述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J]. 江西社会科学 2008(09)
    • [17].分层与聚合:符号叙述学透视下的“两微一端”融合策略[J]. 编辑之友 2018(06)
    • [18].一般叙述学视野中的叙述定义:与赵毅衡先生商榷[J]. 符号与传媒 2020(02)
    • [19].媒介:作为符号叙述学的基础[J]. 中国比较文学 2016(02)
    • [20].梳理与商榷——评赵毅衡《广义叙述学》[J]. 文艺研究 2015(07)
    • [21].广义叙述学:一个建议[J]. 叙事(中国版) 2010(00)
    • [22].叙述学视野下之散文与公文的对比研究[J]. 办公室业务 2015(13)
    • [23].符号叙述学视角下的电影先导片研究——以《啥是佩奇》为例[J]. 丝绸之路 2019(04)
    • [24].符号叙述学视野下的梦叙述研究(英文)[J]. 符号与传媒 2015(02)
    • [25].历史的叙述逻辑:一种交流叙述学视角[J]. 人文杂志 2017(07)
    • [26].心理叙述学中的聚焦观评析[J]. 符号与传媒 2019(01)
    • [27].沙与世界之互现:评方小莉《叙述理论与实践:从经典叙述学到符号叙述学》[J]. 符号与传媒 2016(02)
    • [28].叙述学视域下的《奔跑吧》[J]. 文存阅刊 2018(03)
    • [29].论广义叙述学的教育价值[J]. 当代教育科学 2013(19)
    • [30].符号叙述学视角下虚假广告的法律认定[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9(01)

    标签:;  ;  ;  ;  ;  

    《孩子们的巴赫》的叙述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