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蕴—库尔勒宽频地震探测及深部构造

富蕴—库尔勒宽频地震探测及深部构造

论文摘要

现代天山造山带是远离现今板块碰撞边界、于新生代隆升的规模巨大的陆内造山带之一。研究天山山脉的隆升地壳增厚的机制将为天山造山带的形成、演化研究及其对优势金属矿产资源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用提供岩石圈尺度的动力学依据。论文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1CB4098)第10课题“中亚型造山与成矿综合研究”的子课题,阿尔泰—库尔勒宽频天然地震探测数据为依据,以天然地震接收函数偏移成像方法为处理手段,对天山造山带的地壳和上地幔结构,尤其是莫霍面的空间详细结构,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主要归纳为:1.通过分析地表低速层对接收函数的影响,本次研究根据L、Q、T坐标中Q分量零延迟时刻振幅应为零的特点,获得准确的远震P波近地表透射角。同时选择适合的滤波频带消除滤波对相位偏移的影响。并利用Kosarev (1999)的偏移思想在Matlab平台编写了程序。2.自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不仅造就了青藏高原,而且,对远离碰撞带的新疆天山的形成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天山在南北两侧的推挤下,地壳与岩石圈发生褶皱、断裂、重叠和斜插的复杂状况,而且,阿尔泰山可能存在类似的情况。3.天山的Moho面加深、重叠等构造复杂段正是现代地震活动带,说明该段的构造活动还在继续进行着。天山的构造活动地段从深度看大致在100km以内。在100km深度之下岩石圈相对平缓,而且,向北岩石圈有向阿尔泰山下插的迹象。4.依据转换波界面或Moho面的间断推断出了若干条近垂直的断裂带,由于缺少更详细的深部地震资料。我们没有直接与地表断裂相连,主要表明了在岩石圈范围内的断裂状况。它们至少表明了各地段受力不均匀构造差异造成了Moho面、其它界面的不连续分布。5.与克拉玛依-库车剖面的宽频地震结果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西天山更突出地显示了塔里木盆地高速物质向北天山深部的俯冲,准噶尔盆地的高速体以较大角度向南俯冲的特征,天山被抬升与此相应的构造影响范围达200km以上。可见,西天山的构造活动要大大强于本剖面段的构造活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天山地区地壳上地幔研究意义
  • 1.2 接收函数方法研究的现状
  • 1.3 选题的实际项目和意义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研究区域地质地球物理研究背景
  • 2.1 地震观测和地学断面工作
  • 2.2 区域构造格局
  • 2.2.1 地震活动性
  • 2.2.2 新疆天山地区构造演化
  • 2.2.3 研究区域地质构造运动
  • 2.2.4 地体、板块边界与断裂构造
  • 2.2.5 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
  • 2.3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 2.3.1 区域重力场特征
  • 2.3.2 区域航磁场特征
  • 3 接收函数理论及其方法进展
  • 3.1 接收函数理论
  • 3.1.1 接收函数思想
  • 3.1.2 接收函数方法原理
  • 3.2 接收函数的提取
  • 3.2.1 近垂直入射角接收函数的计算
  • 3.2.2 一般入射角坐标系的转换
  • 3.3 接收函数的分辨率和影响因素
  • 3.3.1 接收函数的分辨率
  • 3.3.2 倾斜界面的影响
  • 3.3.3 近地表低速层的影响
  • 3.3.4 震中距离的影响
  • 3.4 接收函数的研究现状
  • 3.4.1 接收函数的反演
  • 3.4.2 接收函数的偏移叠加
  • 3.4.3 各向异性和散射源分析
  • 3.4.4 接收函数与其它方法的对比验证
  • 3.5 若干具体问题的分析
  • 3.5.1 Moho 面的复杂结构
  • 3.5.2 410km 和660km 深度上的界面特征
  • 3.6 接收函数方法的展望
  • 4 数据采集和接收函数提取
  • 4.1 数据采集
  • 4.1.1 工作概况
  • 4.1.2 测点和观测系统
  • 4.2 数据准备、挑选和预处理
  • 4.3 接收函数的提取
  • 4.3.1 理想情况下的坐标系旋转归位和转换处理
  • 4.3.2 实际观测数据的坐标系旋转归位和转换处理
  • 4.3.3 频率域反褶积
  • 4.4 接收函数分析
  • 5 接收函数的偏移成像
  • 5.1 接收函数的偏移成像
  • 5.1.1 偏移成像方法
  • 5.1.2 偏移模型选择
  • 5.2 偏移成像主要结果和解释
  • 5.2.1 Moho 面深度变化
  • 5.2.2 壳内结构以及深部断裂特征
  • 5.2.3 关于Moho 面复杂结构的讨论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广东及其邻域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分布[J]. 中国地震 2013(02)
    • [2].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上海地震台阵下地壳结构[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0(02)
    • [3].江西九江—福建宁化接收函数剖面研究[J]. 地震学报 2015(05)
    • [4].甘肃省各数字测震台下方地壳速度结构研究[J]. 西北地震学报 2008(03)
    • [5].利用接收函数研究河北及邻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分布特征[J]. 地震 2015(02)
    • [6].华北地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1(10)
    • [7].首都圈地区莫霍面起伏及沉积层厚度[J]. 地球物理学报 2008(04)
    • [8].鄂尔多斯块体及周边区域地壳结构的接收函数研究[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5(06)
    • [9].上海佘山(SSE)地震台站下方170 km深度低速界面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1(03)
    • [10].云南地区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研究[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3(03)
    • [11].用接收函数叠加技术研究滇西上地幔间断面埋深[J]. 地震研究 2008(03)
    • [12].利用远震接收函数研究安徽地区地壳厚度[J]. 地震地质 2013(04)
    • [13].太行山与燕山交汇部位的地壳厚度与泊松比分布特征[J]. 地球物理学报 2015(09)
    • [14].重庆及其邻区地壳结构研究[J]. 地震研究 2013(04)
    • [15].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地区地壳厚度与波速比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1(09)
    • [16].鄂尔多斯东南缘地区的地壳结构[J]. 科学通报 2012(01)
    • [17].海南岛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结构[J]. 热带海洋学报 2012(03)
    • [18].利用远震接收函数反演山西地区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及泊松比[J]. 华北地震科学 2016(01)
    • [19].华北太行山区地壳各向异性的接收函数证据[J]. 地球物理学报 2008(05)
    • [20].利用S波接收函数研究下扬子及其邻区的岩石圈结构[J]. 中国地质 2019(04)
    • [21].利用接收函数反演东北地区地壳结构[J]. 防灾减灾学报 2019(03)
    • [22].利用接收函数和噪声面波提取青藏高原东北缘地震各向异性[J]. 国际地震动态 2016(02)
    • [23].接收函数H-k叠加方法在龙门山台阵的应用[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5(01)
    • [24].云南地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变化及其意义[J]. 中国地震 2014(04)
    • [25].滇西北地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分布及其意义[J]. 地震研究 2020(01)
    • [26].基于波场分离的接收函数正演及偏移[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5(06)
    • [27].中国境内天山的岩石圈速度结构——P波与S波接收函数的联合反演[J]. 国际地震动态 2012(08)
    • [28].接收函数H-k叠加方法研究综述[J].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20(03)
    • [29].利用接收函数研究河南及邻区的地壳深部构造特征[J]. 中国地震 2016(04)
    • [30].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岩石圈结构研究[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7(04)

    标签:;  ;  ;  ;  

    富蕴—库尔勒宽频地震探测及深部构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