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缩小贫富差距、达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秉承社会公平理念,开始了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探索历程。在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上,选择了一条均等发展、同步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被当做平均主义的同步富裕;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方式上,急于求成,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结合中国的国情,在对贫穷社会主义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的理论。那就是通过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然后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思想在政策实践上的表现为:通过建立经济特区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分配制度和所有制改革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后富政策的实施使我国迅速实现了经济腾飞,人民生活发生了显著的改善,但也出现了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的现象。党的十六大奏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角,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缩小贫富差距、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采取了“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的一系列措施来缩小贫富差距,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党的十七大为我们解决贫富差距、走向共同富裕揭开了崭新的一页。我们坚信,随着我国综合经济实力的持续增强,党中央和国务院一定能够带领我们在逐步富裕过程中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让全体人民共同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选题的背景、意义1.2 文献述评1.2.1 研究现状1.2.2 简要述评1.3 论文的框架结构1.4 论文的创新第二章 公平均等: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共产党追求共同富裕的基本思路与实践2.1 引言2.2 公平均等思想产生的背景2.2.1 传统文化中均等主义思想的影响2.2.2 军事共产主义供给制思维定势的影响2.2.3 建国初期人民对平等的强烈诉求2.3 公平均等思想的实践2.3.1 消灭私有制与剥削制度2.3.2 “大集中小自由”的分配格局2.3.3 创办人民公社、发动大跃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2.3.4 不同地区间的公平均等:区域生产力的均衡布局2.4 公平均等思想及其实践的后果分析2.4.1 造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2.4.2 没有解决激励问题,从而导致生产效率低下2.4.3 区域均衡生产力布局忽视了地区间的比较优势,造成不同地区低水平平衡第三章 先富带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追求共同富裕的基本思路与实践3.1 引言3.2 先富带动思想产生的背景3.2.1 公平均等发展思路的经验教训是先富带动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3.2.2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是先富带动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3.3 先富带动思想的实践3.3.1 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3.3.2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分配制度改革3.4 先富带动思想及其实践的后果分析3.4.1 经济总量的变化3.4.2 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与区域差距的变化3.4.3 经济特区的增长极效应和示范效应3.4.4 居民贫富差距的变化第四章 和谐共享: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追求共同富裕的基本思路与实践4.1 引言4.2 和谐共享思想产生的背景4.2.1 和谐共享思想是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4.2.2 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4.2.3 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和谐共享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4.3 和谐共享思想的实践4.3.1 高度重视一次收入分配过程中的制度改革4.3.2 通过“提低、扩中、调高”:二次分配制度改革4.3.3 大力发展劳动保障事业,让低收入群体共享经济发展成果4.3.4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让不同地区共享经济发展成果4.3.5 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结束语参考文献致谢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中国共产党论文; 贫富差距论文; 共同富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