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我国西北地区的工农业得到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水质污染、水资源短缺问题也日渐突出。位于西北地区的新疆石河子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日益增多的污水量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戈壁,对土壤及地下水造成了污染。这不但影响了当地人民的身体健康,还会限制本来水资源就严重紧缺的石河子的工农业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石河子开发区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一种污水处理工艺能否采用,其运行成本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稳定塘工艺处理城市和工业废水具有投资省、运转费用低、工作稳定可靠、管理方便,能有效的去除多种难降解有机物的优点。但稳定塘停留时间长、热损耗大,为了提高稳定塘的处理效果,采用水解酸化作为预处理措施,改善进塘污水的可生物降解性,提高低温条件下的降解速率。本文用水解酸化—稳定塘工艺对石河子开发区污水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水解酸化-稳定塘组合工艺处理石河子开发区污水,出水水质能够满足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是一种经济适用型的污水处理工艺;水解酸化段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3h;水解酸化段的容积负荷在2.09~2.73 kgCOD/(m3?d)时,水解酸化池出水的可生化性较高。稳定塘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9d;稳定塘BOD表面负荷在19.44~55.56 kg/(hm2?d)时,出水BOD、COD能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餐厨垃圾水解酸化液作为外加碳源处理养猪废水[J]. 安徽农业科学 2020(08)
- [2].水解酸化工艺在化工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 智能城市 2017(06)
- [3].化工废水处理过程中水解酸化工艺的应用[J]. 化工管理 2016(29)
- [4].微氧水解酸化处理石化废水的生物降解特性[J]. 环境科学学报 2015(01)
- [5].微好氧水解酸化在石化废水预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 环境科学 2015(10)
- [6].利用剩余污泥水解酸化液合成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11)
- [7].水解酸化反应器预处理印染废水的启动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0(10)
- [8].同心圆复合式厌氧水解酸化反应器的中试应用与特性分析[J].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2010(05)
- [9].酸化温度对玉米秸秆厌氧水解酸化性能的影响[J]. 可再生能源 2020(08)
- [10].光伏行业聚乙二醇废水处理水解酸化工艺参数研究[J]. 现代盐化工 2017(01)
- [11].零价铁和生物填料强化洁霉素废水水解酸化的研究[J]. 工业水处理 2017(05)
- [12].微氧水解酸化工艺改善难生物降解废水——生物降解性能研究[J]. 河南科技 2010(12)
- [13].餐厨垃圾水解酸化液作碳源的脱氮效果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04)
- [14].动态水解酸化法在高浓度发酵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 水处理技术 2008(07)
- [15].畜牧业废水水解酸化工艺的改进研究[J].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5(10)
- [16].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中药废水实验研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26)
- [17].水解酸化工艺在高盐乙烯污水预处理中的应用[J]. 工业用水与废水 2012(06)
- [18].兼氧接触水解酸化预处理化工废水的试验研究[J]. 工业用水与废水 2008(04)
- [19].水解酸化在城市综合废水处理应用中的小试研究[J]. 山西建筑 2018(29)
- [20].水解酸化废水作为反硝化碳源的过程特征及其动力学分析[J].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16(06)
- [21].水解酸化反应器处理高盐化工污水的优化研究[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1)
- [22].升流式复合水解酸化工艺处理印染废水[J]. 环境工程 2009(S1)
- [23].水解酸化工艺处理混合型城市污水的应用研究[J]. 中国给水排水 2016(01)
- [24].新型内循环式厌氧水解酸化反应器的开发及性能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5(05)
- [25].水解酸化-接触氧化法处理特种纸生产废水实践[J]. 造纸科学与技术 2014(04)
- [26].温度和料液浓度对牛粪高浓度厌氧水解酸化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08(11)
- [27].蔬菜垃圾汁液性质及水解酸化研究[J]. 中国沼气 2014(05)
- [28].蔬菜类废物两相厌氧消化水解酸化相颗粒降解规律[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10)
- [29].混凝沉淀/两级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工艺处理树脂废水[J]. 中国给水排水 2012(18)
- [30].餐厨垃圾水解酸化液活化磷矿粉研究[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