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风险研究

中国财政风险研究

论文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政府债务规模却在不断扩大。特别是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连续7年发行的9100亿元国债,使我国政府债务规模急剧扩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债务是否会引发财政风险,就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并形成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热潮。但是,到目前,我国财政究竟是否存在风险,如果存在,风险有多大,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认识。至于财政风险的形成原因和防范、化解对策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分析各项政府债务形成的具体原因和如何化解政府存量债务上,缺乏从我国经济转轨的制度安排上进行的深层次研究。因此,准确评估我国财政风险状况,从经济转轨的制度安排上深入研究我国财政风险的形成机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对于防范化解我国财政风险,保持财政可持续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对我国财政风险研究采用了抽象与实证、规范相结合的方法。首先运用抽象方法研究了私人风险向公共风险的转化机制以及公共风险的形成机制,并以此提出了财政风险的评估框架。其次运用实证方法评估了我国财政的风险状况,分析了我国财政风险的形成原因。最后运用规范方法研究了防范和化解我国财政风险应该采取的对策。 本文分七章:第一章为导言;第二章为国内外财政风险研究的理论述评;第三章为财政风险的评估框架;第四章为我国财政风险的评估;第五章为我国财政风险的成因分析;第六章为防范和化解我国财政风险的对策;第七章为结论。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和主要结论: (1)全面研究了私人风险向公共风险的转化机制和公共风险的形成机制。国内外学者虽然对私人风险向公共风险的转化机制以及公共风险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但散见于保险学、金融学等学科之中,并未进行全面概括和归纳。本文将人类面临的风险分为非经济风险和经济风险,并从这两个方面研究了私人风险向公共风险的转化机制和公共风险的形成机制。私人非经济风险向公共非经济风险的转化机制是:如果非经济风险中的私人风险,企业、家庭、个人等经济主体无法回避,也无力自留,而且也无法通过保险市场向其他经济主体分散,并且产生广泛外部性,不仅给其他经济主体造成损失,而且严重影响区域甚至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那么,这些私人非经济风险就转化成了公共非经济风险。私人经济风险向公共经济风险的转化机制是:如果一个国家产权界定不清、企业制度不健全以及股票市场和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不完善,私人经济风险就无法得到有效抑制、分散、转移和抵消,部分私人经济风险就会聚集和膨胀,大大超过企业、家庭、个人等单个经济主体承受能力,并产生广泛外部性,进而影响其他市场主体,甚至影响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和社会稳定,那么,这部分私人经济风险就转化

论文目录

  • 1 导言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2.1 从政府财政管理角度研究则政的收入、支出、赤字、债务风险
  • 1.2.2 从宏观经济运行角度研究财政可持续性
  • 1.2.3 从政府资产负债管理角度研究财政风险
  • 1.3 研究的方法与结构体系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结构体系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2 财政风险研究的理论述评
  • 2.1 从政府财政管理角度研究财政的收入、支出、赤字、债务风险
  • 2.2 从宏观经济运行角度研究财政的可持续性
  • 2.3 从政府资产负债管理角度研究财政风险
  • 2.4 简要评析
  • 3 财政风险的评估框架
  • 3.1 不确定性与风险
  • 3.1.1 不确定性
  • 3.1.2 风险
  • 3.2 私人风险与公共风险
  • 3.2.1 非经济风险与公共风险
  • 3.2.2 经济风险与公共风险
  • 3.3 财政风险的评估框架
  • 3.3.1 公共风险与财政风险
  • 3.3.2 政府承担的公共支出责任和义务
  • 3.3.3 政府拥有的公共资源
  • 3.3.4 财政风险的评估框架
  • 4 我国财政风险的评估
  • 4.1 政府债务类型与特征
  • 4.1.1 直接显性债务
  • 4.1.2 直接隐性债务
  • 4.1.3 或有显性债务
  • 4.1.4 或有隐性债务
  • 4.2 我国政府债务的匡算
  • 4.2.1 直接显性债务
  • 4.2.2 直接隐性债务
  • 4.2.3 或有显性债务
  • 4.2.4 或有隐性债务
  • 4.2.5 政府债务规模的初步匡算
  • 4.3 引入政府存量资产的对比分析
  • 4.3.1 国有资产总量
  • 4.3.2 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
  • 4.3.3 可动用的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
  • 4.3.4 政府债务与政府存量资产的对比分析
  • 4.4 引入政府流量资产的对比分析
  • 4.4.1 引入政府收支变动的分析
  • 4.4.2 引入宏观税负调整空间的分析
  • 4.5 引入经济总量的对比分析
  • 5 我国财政风险的成因分析
  • 5.1 财政体制变迁与国债
  • 5.1.1 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体制
  • 5.1.2 市场化改革中的财政体制
  • 5.1.3 政府赤字及其国债化
  • 5.2 国有企业改革与政府隐性债务
  • 5.2.1 国有企业改革成木向国有银行和居民转移
  • 5.2.2 国有企业改革成本向地方政府转移
  • 5.3 分税制财政体制与政府或有显性债务
  • 5.3.1 向地方政府下放事权
  • 5.3.2 上收地方政府财权
  • 5.3.3 实行不规范的转移支付
  • 5.3.4 地方政府收支缺口与政府或有显性债务
  • 5.4 政府隐性担保与政府或有隐性债务
  • 5.5 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与政府隐性、或有债务
  • 6 防范和化解我国财政风险的对策
  • 6.1 加快市场化改革
  • 6.1.1 加快国有企业退出
  • 6.1.2 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
  • 6.1.3 加快政府职能转换
  • 6.2 完善中央对地方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 6.2.1 在政府之间科学界定事权
  • 6.2.2 在政府之间合理划分税种
  • 6.2.3 改革转移支付制度
  • 6.3 推行责权发生制政府会计制度
  • 6.4 采取多种方式,化解政府存量债务
  • 6.4.1 清查政府存量债务
  • 6.4.2 按类别、分级次化解政府存量债务
  • 6.4.3 有条件、有步骤地开放地方公债市场
  • 6.4.4 建立财政风险基金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对公共风险的政府规制——阐释与评述[J]. 环球法律评论 2012(02)
    • [2].风险视角下的政府与市场关系[J]. 经济研究导刊 2013(26)

    标签:;  ;  ;  ;  ;  ;  ;  ;  ;  ;  ;  

    中国财政风险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