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数字化转型对纸媒来说已经是事关“生死存亡”的大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进步,全面颠覆了传媒业传统的“内容采编——刊发传播——发行销售——广告营收”这商业链条。从内容采编这一环节来看,以前是只有记者编辑才有资格、有权利采集各种新闻信息。在中国大陆,新闻出版是一种严格准入的特许行业,但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提问的权利和收集信息的权利。从信息发布渠道来看,互联网时代之前,信息发布的“管道”,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是严格管制的,这个通道的取得需要行政特许。但是,互联网上人人都可以发言,无需任何特许,只要有网络,一台电脑,一部智能手机,每个人都是一个“通讯社”。再看发行销售,以传统报纸为例,需要靠邮局、零售报摊来和读者建立联系,而如今,报纸上的稿件由门户网站转载就可以广为传播。同时,报纸还可以通过APP、自身网站、微博、微信等都可以传播自身的新闻报道,从而和读者建立联系。这种通过互联网的传播比传统渠道更为高效、精准。最后来看广告营收。互联网广告“精准+互动+大数据”的特征,明显比传统媒体广而告之的广告模式更具吸引力。2012年下半年,报纸广告营收出现了近30年来的历史拐点,而互联网上的广告却蒸蒸日上。身处大变革中的《第一财经口报》,2009年在第一财经事业部整体战略的指导下,确立了数字化转型的方向,并在其后至今的几年中担当了第一财经整体数字化转型的排头兵和试验田的角色。几年来,以《第一财经日报》的团队和内容为基础,第一财经先后推出了财网、通讯社、订制化数字产品、移动客户端等数字化产品。这是一场被动的转型,也是一场到目前仍难言成功的转型。检视《第一财经日报》数字化转的过往商业实践,笔者认为,优良的媒体品牌、充沛的资金等是其转型的坚实基础,但是其中暴露出的问题更值得重视,包括第一财经旗下各媒体之间协同的缺乏、数字化战略模糊、数字化产品杂乱等。审视中国大陆数字财经媒体的市场格局,运用持续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的理论,借持鉴《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上海证券报》等国内外财经日报数字化转型的成功经验,以及《纽约时报》数字化转型失败的的教训,笔者认为,《第一财经日报》数字2/56化转型依然存在成功的机会,但必须做出如下改变:首先要确立产品导向的原则;坚持“小而美”策略,告别“大而全”的思维;在自力更生的同时适当外包;不要固守在PC端的红海,而是要发力移动客户端;在内部通过高效的执行力来保证协同,同时在绩效考核、组织形式上进行适当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