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无机碳代谢(钙化/溶解作用)和有机碳代谢(光合/呼吸作用)是调节海洋碳循环的两个主要生物过程。其中,光合/呼吸作用的净效应将表层海洋中的二氧化碳(CO2)以有机碳形式固定至深层海洋,而净碳酸钙(CaCO3)生产却驱使海洋CO2增加。本论文首次从无机碳代谢出发,调查了南海多个区域的颗粒无机碳(PIC,主要为CaCO3)和溶解钙离子(Ca2+),旨在描绘南海CaCO3和Ca2+分布,比较不同区域间两者行为的差异;初步探讨控制CaCO3和Ca2+行为的过程,评估无机碳代谢活动在南海的重要性,并与有机碳代谢进行比较。本论文的研究区域包括以南海北部海盆为代表的深水区域,以南海北部陆架为代表的近岸河口区域,及以西沙永兴岛周边礁盘为代表的珊瑚礁生态系统。测定参数除PIC和Ca2+外,还包括颗粒有机碳(POC)和碳酸盐系统,如CO2分压(pCO2)、总碱度(TAlk)、总溶解无机碳(DIC)等相关支持数据,所有参数都采用国际标准方法测定。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秋季南海北部海盆这一半封闭寡营养盐海区的表层PIC浓度范围为0.14-0.24μmol CL-1,低于POC近一个量级。而冬季由于南海水体混合增强,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相应提高,各调查区域PIC和POC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006年12月,吕宋深海区真光层内的PIC浓度约为1μmol C L-1,高出秋季北部海盆一个量级,PIC/POC浓度比值可达1:2;而南海西部上层水体的PIC浓度更高,可达2μmol C L-1,PIC/POC浓度比值也一般大于1:2,暗示了这些区域应有较强的钙化作用;在南海北部陆架至陆坡区域,由于同时受珠江冲淡水陆源输入的影响,PIC最高可达0.8μmol C L-1,整体水平高出北部海盆3-4倍。PIC最高值发生在西沙珊瑚礁这一钙化生态系统中,冬季表层水体的PIC浓度一般大于1μmol C L-1,最高可达3μmol C L-1,PIC/POC浓度比值接近1。根据碳酸盐系统等相关数据,我们估算出南海北部海盆真光层内和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钙化/光合比值分别为~1:14和1:4-1:3,指示了有机碳生产在海盆区占绝对主导地位,而珊瑚礁系统的钙化作用不可忽视。另外,南海北部海盆100m水深处的CaCO3和有机碳输出通量比仅为0.12,与该区域真光层内的PIC/POC浓度比值吻合,也证明了该区域无机碳生产力较低。南海Ca2+分布显示,北部海盆区水深500 m之下的实测Ca2+显著高出基于保守行为假设下的计算值(两者之差即所谓的超额钙,Excess Ca),超额钙的形成可能是热力学因素和质子通量共同控制下的CaCO3溶解导致。吕宋深海区500m以深水体中也存在超额钙,但南海西部深水区域的超额钙并不明显,这可能与该区域具有较高的PIC浓度相关。而在南海北部陆架至陆坡表层水体中,Ca2+分布受到河海水混合的影响,近岸浓度低(最低约为9.80 mmol kg-1),远岸浓度高(最高接近10.00 mmol kg-1),但在陆坡深水海区也存在超额钙,其量级与北部海盆区接近。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的Ca2+部分呈现亏损状态(Depletion),指示了该珊瑚礁系统具有较强的钙化作用。总之,南海北部海盆区域的无机碳代谢并不显著,表现出一般大洋的特征。但是,垂直混合、陆源输入、生物活动等因素又会造成南海其它区域的CaCO3和Ca2+行为产生差别。其中,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信号最为强烈,生物钙化导致高PIC和低Ca2+浓度的同时,对群落代谢和系统碳循环也具有潜在的影响。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南海海道初探[J]. 南海学刊 2019(04)
- [2].南海中深层动力格局与演变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12)
- [3].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J]. 珠江水运 2019(23)
- [4].鉴古知今 启智未来——首届南海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J]. 南海学刊 2019(04)
- [5].南海研究的经纬脉络(二)[J].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0(01)
- [6].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J]. 建筑实践 2019(12)
- [7].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J]. 建筑实践 2019(10)
- [8].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进展、挑战与建议[J]. 现代商贸工业 2020(09)
- [9].基于语料库的中菲官方南海话语立场表述对比分析[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2)
- [10].冷战期间美国南海政策的演变[J].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01)
- [11].南海周边传播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20(02)
- [12].《南海之晨》[J]. 政工学刊 2020(06)
- [13].探秘“南海Ⅰ号”出水铁锅[J]. 文物天地 2020(02)
- [14].“南海Ⅰ号”出水的石质文物[J]. 文物天地 2020(02)
- [15].持续推进保护发掘和展示利用 为“南海Ⅰ号”的重新启航砥砺前行[J]. 文物天地 2020(02)
- [16].新中国成立70年来海峡两岸南海政策发展演变的回顾与思考[J].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02)
- [17].大国博弈与南海局势的发展——2019“南海论坛”综述[J].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2020(03)
- [18].美国南海政策的军事化及其影响[J].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20(02)
- [19].南海民政“五大工作体系”提升群众获得感[J]. 小康 2020(14)
- [20].专题:南海Ⅰ号[J]. 客家文博 2020(02)
- [21].南海海洋开发与治理发展研究[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22].疫情之下,美国继续在南海兴风作浪[J]. 世界知识 2020(11)
- [23].晚清广东《南海氏族》考述[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24].南海区域海上执法合作可行性探讨[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0(03)
- [25].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南海路园区航拍图[J]. 科学新闻 2020(04)
- [26].中美大国竞争与南海话语权建设[J]. 探索与争鸣 2020(07)
- [27].南海与周边海域表层塑料颗粒交换的拉格朗日示踪研究[J]. 热带海洋学报 2020(05)
- [28].南海形势趋稳向好的大方向会逆转吗[J]. 世界知识 2019(02)
- [29].王南海的作品[J]. 老年教育(书画艺术) 2019(05)
- [30].南海:从“跨城通办”到“湾区通办”[J]. 小康 2019(26)